聚焦敬信∵散发慈悲——瞻礼佛指舍利的现代意义

◎刘启智

佛教是一个以智信导行而非迷信的宗教,教主释迦世尊以行持正确的戒定慧而成道,更以他亲自的证悟来启示世人离苦得乐的方法。佛陀在人间成道,不是以天启或神示身份去化度他人。他服从于自然律,因而度过生、老、病、甚至身灭的生命过程。他生活在众多跟随者中,绝不赞同他们对自己作权威偶像崇拜,他曾说过“我在僧数”这句话,表示自己是群众的一份子。这是人们在历史时空中认识到的佛陀,并以他的生活和教法作楷模和学习。但所谓“去圣时遥”,今天我们要体见佛陀的真面貌,就应如他说过:“见我者即见法,见法者即见我。”人们都活在器世中,佛教以善巧方便,藉着经典文物及仪式,作循指见月的“法”去使人认识佛陀,行持佛法。因此佛教圣物中佛指舍利显然就是最殊胜的“法宝”了。当然要指出佛教绝不主张世物崇拜,即使佛陀在世时也曾认真地告诫过他的弟子们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这样也许有人会问佛陀涅盘后为甚么会留下极多舍利?且看佛教给舍利的解说是:舍利的形成,是修行人的戒、定、慧薰修的成果。见贤思齐,得见佛陀的舍利,当同见佛。在不可思议的宗教经验而言,佛指舍利的存在与其他记述有关佛陀生平的经典,不单被应同视为有征可信的资料,同时亦解决了在十九世纪时,一些研究佛教学者怀疑佛陀真实存在的问题。

佛教很多时以事显理,以理诠事。从佛舍利示现、分布、流传到供奉,从过往历史到现今已成佛教世界性的大事。就中国法门寺的佛指舍利说来,如果人们认清整体事件本身的意义结合历史的情况,就不难显示出真理来。我们可以试从中国唐代迎请佛指舍利到统治者的宫中供奉,连接到现今恭迎同一舍利临港供众瞻礼两事,从具体事实与实际意义作观察,配合相应的行动,相信总会从中获得法益。

从多部古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佛教极兴盛时期,统治者与平民百姓争相目睹佛指舍利的情况。皇帝们为迎佛骨,不惜花费钜资,要求“仪卫之盛,过于郊祀”,甚至劳民伤财。民间一些群众举动异常,甚至有人截发断指,刺血斫臂,陷入情绪化,非理智的宗教狂热举动中,或以贿赂及祈禳心态行之,与佛教礼仪要求庄严如法,背道而驰。因而招致以尊儒排佛的官员及文学家韩愈极力诋毁圣物,在他上呈的《谏迎佛骨表》中,用上很多佛教徒认为对佛陀大不敬的字眼。这样原本佛舍利的示现是为饶益众生的意义,便不能表现出来。

据闻今年香港举行庆祝佛诞节,从法门寺迎请佛指舍利临港,公开供全港市民近距离瞻礼,让生在佛陀灭度后,无缘亲自见佛的人们,却因佛陀慈悲,遗下舍利,因缘殊胜,让人们有福报得以瞻礼,激发起对佛陀恭敬,信仰,依止和感恩的心,进而学习以佛愿为愿,以佛行为行,慈悲喜舍,广度众生。其实全港市民,如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佛指舍利必为我们带来无尽的福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