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自勇:隋文帝颁天下舍利考

摘要:从隋仁寿元年到四年,隋文帝三次分送舍利,在全国建起了一百∵多座舍利塔。通过考证,并分析了舍利塔的地理分布。从另一侧面揭示了这场狂潮发生∵的原因。

关键词:舍利;舍利塔

中图分类号:B947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0-6176(2002)04-17-22

隋文帝佞佛,自不待言,特别是仁寿年间(601-604)三次下诏,令天下各州置塔∵供养舍利,是继印度阿∵育王之后的又一盛举。最早对这一事件进行研究的是向达先生,他在《摄山佛教石刻小纪》∵和《摄山佛教石刻补纪》两篇文章中对颁送舍利的人和地作了考证,但未为精细。之后,杨∵曾文《隋唐的佛舍利供养和法门寺》、杜斗城《隋文帝分舍利建塔的意义及其有关问题》和∵韩∵《隋文帝传》等着中对此也有专门论述,主要是对颁送舍利的原因和意义的探讨。本文∵在重新考证的基础上,力图有所发覆。

舍利,梵文Sarira的译译,意思是尸体或尸骨。最初专指释迦牟尼涅∵后,尸体火化结成的∵珠状物,后来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火化的遗骨也可称为舍利。舍利有三种:"一是骨舍利,∵其∵色白也。二是发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菩萨罗汉等亦有三种,若是佛舍∵利,椎打不碎,若是弟子舍利,椎击便破矣。"〔1〕自舍利产生后,对它的崇拜便很快形∵成,为∵了"广布佛法",又出现了舍利的代用品,《如意宝珠金轮咒王经》云,"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玻璃众宝等造作舍利"。从宏观上看,舍利崇拜主要有两种:一为∵建塔供养,二是围绕舍利塔而举行盛大的法事活动。两种形式都与塔有重要关系。佛塔本是∵印度的建筑,佛经所载阿育王在一昼夜于各地同时起塔四万八千座供养舍利。佛教传∵入中国后,来华的天竺僧人大肆渲染释迦牟尼的神迹,佛舍利也被神化为灵物,并伴随种种∵灵异之事,于是舍利感应之说大为风行。〔2〕同时塔的建筑也为时人所接受,史载:"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粉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弟子收奉,置之宝瓶,竭香花,致敬摹,建宫宇,谓之‘塔‘。塔亦胡言,犹宗庙也,∵故世称塔庙。"〔3〕当时的中土人士将佛塔供养舍利与古代陵墓制度结合起来,在塔身基∵座之下∵埋藏舍利和其它供养物,是为地宫,地面上再建塔,或是将舍利供奉于塔内,这样就有了舍∵利塔。隋仁寿年间(601-604)采取的是建塔供养的形式,据宿白先生的研究,"隋代佛寺仍∵沿前朝以佛塔为主要建置的传统布局",〔4〕因而隋文帝建塔实际上也是在立寺。

大隋开皇十四年(594)十二月,隋文帝杨坚踌躇满志地东巡泰山,达到了他个人功业的顶峰。但同时,他对于佛教的尊崇也渐渐走向高潮。开皇二十年∵(600)十二月辛巳,文∵帝下诏曰:"佛法深妙,道教虚融,咸降大慈,济度群品,凡在含识,皆蒙覆护。所以雕铸∵灵相,图写真形,率土瞻仰,用申诚敬……敢有毁坏偷盗佛及天尊像、岳镇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论。"〔5〕严禁对佛的任何不敬。仁寿元年(601)六月乙丑,诏废天下公学,唯留国子∵学生∵七十二人,同日颁诏,选派高僧大德三十名,各配带二名侍者及散官一人,熏香一百二十斤∵,分往天下三十州起塔供养舍利。〔6〕文帝此举,据记载,是由于文帝龙潜之时,得到婆∵罗门沙∵门赠送的一裹舍利,而文帝幼年曾受尼姑智仙抚养,深受佛教影响。他常说,我兴由佛法,∵〔7〕"仁寿元年,帝及后宫同感舍利并放光明,砧∵试之,宛然无损,遂散于州郡"。〔8∵〕舍利入州境∵,总管刺史以下、县尉以上,停军机事务七日,专门负责举行供养舍利的斋会。沙门则沿途∵对百姓唱言皇帝颁送舍利的目的:"至尊以菩萨大慈无边无际哀愍众生切于骨髓,是故分布∵舍利共天下同作善因。"并引经据典,教化大众。又宣读了文帝的忏悔文。〔9〕十月十五∵日午时∵,三十州舍利同下石函,"建轨制度一准(阿)育王",〔10〕所建塔内皆作神尼智仙之像,∵各地所∵奏感应不断。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使者将还国,各请一舍利供养,文帝诏许之,乃于十二∵月二日于长安大兴国寺设无遮大会以送之。所送舍利如下表:

仁寿元年颁送的舍利从金石文字上可以得到印证。笔者现所能见到的有岐州、同州、青州舍利塔铭,文字基本类同,仅在地名等处稍有区别。如岐州凤泉寺舍利塔铭文云:"维大隋仁寿元年岁次辛酉十月辛亥朔十五日乙丑,皇帝普为一切法界幽显生灵谨于岐州岐山县凤泉寺奉安舍利,敬造灵塔,愿太祖武元皇帝、元明皇太后、皇帝、皇后、皇太子、诸王子孙等并内外∵群官,爰及民庶六道、三涂、人非人等,生生世世值佛闻法,永离苦因,同升妙果。舍利塔∵下铭。"〔20〕青州舍利塔下铭还记载了奉送之人:"敕使大德智能侍者昙辩侍者善才∵敕使羽骑尉李德谌"〔21〕∵

仁寿二年(602),安德王杨雄率百官上表称庆,文帝感瑞,答诏中称:"今舍利真形犹有五十,所司可依前式分送海内。"〔22〕正月二十三日,"广召名僧,用增像化",〔23〕∵分布天下五十三州起塔,〔24〕一如前式,于四月八日午时同下舍利,封入石函。所送舍利如下表:∵

仁寿四年(604年),又下诏天下三十余州起塔,兹据所见材料列表如下:

这样前后共建塔一百余座。从地理分布上看,文帝时期全国三百多州中有三分之一的州建∵有∵舍利塔,对照《隋书·地理志》,纳入大业年间的郡制,则涉及全国一百九十郡中的八十二∵郡,将近一半,具体分布情况为:原南陈境内十六郡,原北齐境内四十三郡,原北周境内二∵十三郡。这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可谓空前绝后。关东地区在这场狂潮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学者∵们忽略的一个问题。文帝所颁送的舍利,关东地区超过了关中与江南的总和,这不能说是无∵意为之。北周灭佛,北方的佛教破坏甚大;文帝兴法,以长安为中心,各地的名僧大德也都∵齐聚关中,因而关中佛法大盛。江南佛法自成一体。灭陈后文帝曾一度限制江南佛教的发展∵,但杨广坐镇江南后,以兴佛作为笼络僧俗、稳定局势的重要手段,佛教势力因此长盛不衰∵。"〔34〕相比之下,关东的佛教远逊于江南和关中。开皇六年(586)书召的六大高僧里,∵有五位(∵徐州昙迁、魏郡慧藏、清河僧休、济阴宝镇、汲郡洪遵)来自关东,他们入关时又将最为杰∵出的弟子带到关中,关东佛法由是发展缓慢。这次颁送舍利,文帝特重关东,显然是有意重∵振该地释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文帝借用佛法助国行仁的一贯思想。

如此盛大的举动,使整个大隋帝国处于一种宗教狂热中。尽管文帝明文诏令"任人布施,钱∵限止十文已下,不得过十文,所施之钱以供营塔",〔35〕但人的激情一旦被煽动起来,是∵很难控∵制的,《舍利感应记》、《续高僧传》中大量记载了各种神异的现象以及信徒们对舍利的崇∵拜情况,就是最好的说明。如"(舍利)初入州境……四部大众容仪齐肃,共以宝盖幡幢华台∵像辇佛帐佛舆香山香钵种种音乐,尽来供养……投财贿衣物及截发以施者不可胜数";〔36∵〕又如"∵民皆舍物积之如山,并用构塔。沙门五人生逢奇瑞,舍戎为奴,供养三宝"。〔37〕在这种∵气氛下,对文帝的颂歌也不断升级,二年,安德王杨雄代表百官上《庆舍利感应表》还只是说"…∵…自非至德精诚,道合灵圣,岂能神功妙相如此奇特……",〔38〕到了四年,刺使郑善果∵的表奏∵中已然称:"……虽轩皇景瑞空传旧章,汉武庞大徵徒书简册,自非德隆三宝,道冠百王,∵岂能感斯美庆,致招灵异……"〔39〕而僧人就更感激文帝对佛教的尊崇了。二年送舍利,∵所派遣的高僧"多∵非幕齿",时僧粲已老,仍"躬率同伦洪遵律师等,参预使任",他对文帝言道:"陛下属∵当佛寄,弘演圣迹,粲等仰会慈明,不胜欣幸,岂以朽老用辞朝望。"〔40〕即使到了唐代∵,道宣∵还盛赞文帝建塔之举:"……隋高建塔之岁,踊瑞纷纶,神光嘱于群扬,至泽通于疾厉,天∵花与甘露风降,灵芝共瑞鹿俱呈,空游仙圣结雾来仪,水族龟行鳞出听,百有余塔皆备潜通∵,君臣相庆,淄素钦幸,其德荣明不可加也。"〔41〕

隋文帝仁寿建塔供养舍利,是隋代佛教发展的高潮。文帝倾全国之力崇信佛教,并非只是为∵了信仰,在神化自己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借用佛教助国宣化的意图。

参考文献:

(1〕道世《法苑珠林》卷40《舍利篇·引证部》,《大正藏》,卷53,598∵.

〔2〕杨维中.略论佛骨舍利[J].太原:五台山研究,1992,(2).

〔3〕《魏书》卷114《释老志》,北京:中华书局版,3028.

〔4〕宿白.隋代佛寺布局[J].北京:考古与文物,1997年(2).

〔5〕《隋书》卷2《高祖纪下》,北京:中华书局版,45-46.

〔6〕《国立舍利塔诏》道宣《广弘明集》卷17,《大正藏》,卷52,213.

〔7〕王邵《舍利感应记》,《广弘明集》卷17,213.

〔8〕道宣《续高僧传》卷26《释道密传》,《大正藏》,卷50,667.

〔9〕《舍利感应记》,第213页下-214页上,又见《续高僧传》卷26《释道密传》,667∵.

〔10〕《续高僧传》卷18《释昙迁传》,573.

〔11〕关于元年颁送舍利的州数,向达先生根据《八琼室金石补正》卷26所录仁寿元年京兆∵龙池寺舍利塔铭文与其他舍利塔铭相似,怀疑是三十一州。见《东方杂志》第26卷第6期.

〔12〕《续高僧传》作"嵩岳寺"。案:《文苑英华》卷858《嵩岳寺碑》云:"仁寿一(有∵的作二)载改题嵩岳寺。"古未有称元年为一者,故元年当为"闲居寺".

〔13〕各书均作泰州。案:隋无泰州之名,唐初曾置泰州,贞观十八年废,见(唐)李泰等着∵,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2)59.

〔14〕一作"法讲寺"。案:《隋书》卷29《地理志上》"浇河郡?达山"云:"有连云山"∵(第814页).

〔15〕《隋书》卷30《地理志中》"襄城郡"下注:"开皇初改为伊州,大业初改曰汝州。∵"则仁寿元年未有汝州之名,存疑.

〔16〕《续高僧传》作越州。案:《隋书》卷31《地理志下》"会稽郡"下注:"平陈,改∵曰吴州,置总管府,大业初废,置越州。"则仁寿元年仍为吴州.

〔17〕《续高僧传》作"今所谓广州灵鹫山果实寺宝塔是也",盖唐时称果实寺。《集》作∵"灵鹫寺".∵〔18〕《续高僧传》系于仁寿中年,当为二年,然是年桂州不在颁送之列,故系于元年.

〔19〕《续高僧传》作上凤林寺.

〔20〕罗西章.凤泉寺隋舍利塔下铭[J].北京:考古与文物.1985,(4)。原石7∵0年代出土,现藏陕西扶风博物馆,《(嘉庆)扶风县志》也有录文.

〔21〕《金石萃编》卷40《青州舍利塔下铭》,中国书店影印本,1985.

〔22〕《庆舍利感应表并答》,《广弘明集》,217.

〔23〕《续高僧传》卷11《释法侃传》,373.

〔24〕州数各书所记不一,文帝答诏中称"舍利真形犹有五十,所司可依前式分送海内",∵《集》于后增"五十三州"(第412页下);《广弘明集》第217页上载"仁寿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复分布五十一州,建立灵塔",《集》同,《法》却作"五十三"(第604页上)。未知∵孰是。今据各本所记,取其较为可靠者53州.

〔25〕(清)方若原着,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449页录有《信州金轮寺舍利塔下铭∵》,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

〔26〕《续高僧传》卷2《释彦琮传》:"仁寿初年,敕令送舍利于荆州,时汉王谅于所治∵城,隔内造寺,仍置宝塔,今所谓开义寺也。"卷11《释志念传》云:"隋汉王应谅作镇晋∵阳……谅乃于宫城之内更筑子城安置,灵塔别造精舍,名为内城寺,∵念居之,开义寺是也∵。"案:时汉王在并州,《释彦琮传》误,今不取.∵〔27〕《(咸淳)临安志》卷80《下竺灵山教寺·神尼舍利塔》记:"隋仁寿二年遣僧慧诞∵赍神尼所嘱舍利于此造塔。"《宋元方志丛刊》第四册,中华书局,1990.

〔28〕《增补校碑随笔》第451页录有《潞州舍利塔下铭》.

〔29〕各书均记为"齐州"泰山。案《隋书》卷30《地理志中》"齐郡"下注:旧曰齐州(∵第861页).

〔30〕《金石萃编》卷40录有《邓州舍利塔下铭》.

〔31〕《续高僧传》作无际寺.

〔32〕1982年在山东平阴县出土"大隋皇帝舍利宝塔"石函,出土地原是隋代济州的寺院遗∵址,山东平阴发现大隋皇帝舍利宝塔石函[J].北京:考古.1986,(4).

〔33〕《增补校碑随笔》第454页录有《大隋皇帝梓州舍利塔铭》.

〔34〕袁刚.晋王杨广与天台智者大师[J].北京:中国史研究.1997,(2).

〔35〕《隋国立舍利塔诏》,《广弘明集》卷17,213.

〔36〕《舍利感应记》,《广弘明集》卷17,213-214.

〔37〕《续高僧传》卷26《释明驭传》,674.

〔38〕《广弘明集》卷17,217.

〔39〕《续高僧传》卷10《释法彦传》,505.

〔40〕《续高僧传》卷9《释僧粲传》,500.

〔41〕《续高僧传》卷26《总论》,677.

收稿日期:2001-11-03∵作者简介:游自勇,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要研究中国历史。

隋文帝颁天下舍利考∵游自勇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