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

智敏***讲

第十一讲

昨天我们讲到初禅的五支。初禅五支就是“觉、观、喜、乐、一心”,在一般的新译,就是寻、伺、喜、乐、定。那么这里一样的,昨天我们说过了,觉观就是寻伺,但是有一不同的,寻伺通散心,觉观一般用在定中。那么一共是五个支。这五个支,要按了次第因缘进去,不要跳级,不要太着急。

昨天讨论的问题有两个:什么是邪解脱、邪智?这个邪解脱、邪智就是针对解脱、正智来的,不是正智,不是正解脱就是邪的,这个反过来就是了。那么无学里边有十个正法,那么就是十个邪的对立面,就是正见、正觉、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解脱、正知,那就是说八正道再加两个,解脱、解脱知见。那么这些是无学的,是正的,反过来,不是无学的那个正的,离开了正的轨道的都属于邪的。

那么另外是“断徧知”。昨天因为讲得太急了一点。那么大家就看到,就是我们说的《俱舍》的那个一张表,先看一看。那么今天我们可以稍微把它仔细一点讲一下,昨天怕时间不够,现在看起来是不会来不及了。那么大家看到断徧知那个表,就在46页。它的颂,“断徧知有九”。

这里边我们要先讲一下,什么叫“徧知”?徧知是智慧的功能,它能够知道一切,四谛十六行观,一切世间法、法界的一切真理,都能知道。知道,徧知是一个名相,那么它里边分两个,分两方面说,一个智徧知,一个断徧知。智徧知本身就是智,它能够知道一切,知道一切之后就把那些对立面断掉了。我们说断烦恼,就是能够知道它自性空,能够知道自性空,那这个烦恼就是断掉了。(14B)那么这个是两个:一个是有为的智徧知,一个是无为的断徧知。你有了智慧,把烦恼灭掉了,灭掉了,证那个择灭,这个择灭就是它的空性,那就是断徧知。所以说智徧知就是无漏的智慧,在四谛十六行观去观察,周徧了知,把这个智慧,把这个整个宇宙的道理,以四谛来概括,以十六个行相来包含。那么这个四谛十六行观全部地把它了知透彻以后,这叫智徧知。

智徧知,就在智徧知知道一切的时候,那就是把这个烦恼就断掉了。假使我们说,本来这个东西你说是本来是一棵树,你是错误的知见当它一个人,这样在黑暗中当人,当你知道它是一棵树的时候,那个人的那个概念就断掉了。那么就是说智,一方面是智,一方面就是断。这两个一个是有为的,一个是无为。智的功能就把那些烦恼断掉了,断掉的就叫无为法,就是叫断。

那么这个断徧知,就是那些所断了的烦恼的那些择灭,那么这个择灭就是断徧知。但是为什么要徧知呢?徧知是有为的智慧,因为有徧知才能够断的,叫断徧知。那么这个断徧知、智徧知,就是这两个名相,断徧知本身就是那些无为法,把烦恼断掉的证到的择灭叫断徧知,但是他因为徧知而断,所以这个断叫断徧知。这是果立因名,这我们以前讲六离合释的时候,断是果,徧知是因,因为它由徧知的功能、因素才能够断,那么叫断徧知。把因的名字安到果上来,断徧知。

那么这个断徧知名相讲好以后,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我们不是前面讲八十八使?见道的时候断的烦恼,先是欲界的,再是色、无色界的。欲界有三个,色、无色界也是三个。这个苦、集两个所断的,它们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说这两个可以合起来,它们所断的合了一个徧知。见苦、见集断了很多烦恼,这个断了烦恼之后证到的择灭,就是这个见苦、集的断徧知。那么见了灭谛之后,把那些灭谛的对立面的烦恼断掉之后,也证到一个断徧知,这个我们看八十八使里边都有,那些烦恼具体它的名字都有。那么见道的时候又断了多少烦恼,所断烦恼断掉了,证到的择灭就是断徧知。所以说欲界见苦、见集,一个徧知,见灭、见道,两个徧知,一共三个徧知。那么色界、无色界同样,色界、无色界因为它是属于定界,而欲界是散心的,没有定的,所以说色、无色界都是定的,可以合一个,跟欲界有不同之处,所以是不能是合,三个一起合不行。那么色、无色界两个界,上界,都是定里边的,他们见苦、见集的断了的烦恼,也可以合一个,见灭的一个徧知,见道的一个徧知,具体的数字在八十八使里边都有。那么这六个是“三界见谛所断法断”,就是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见了四谛的道理以后,就是见道以后,所得到的断徧知就是这么六个,欲界三个,色界三个。那么这九个徧知里边,六个是见道的,已经说好了。

那么修道,我们也知道,修道就是说三界的九地,每一地分九品,每一品,九品,九九八十一品烦恼断完了,这就是修所断的,这个前面也讲过的。那么这里见道的六徧知,修道里边欲界的烦恼断完的,就是这个欲界的九品,把它断完了,欲界的九品修惑断完,加上见道的六个徧知,那么这个合起来,就是五顺下分结。五顺下分结,它就是把这些烦恼里边,重要的提了五个出来,实际上它是包含整个的欲界的一切见所断的、修所断的,还要包括色、无色界见所断的都在里边。因为见道的时候上二界是一起见的,不能说见了欲界的道,上界的还没有见,这个不会的。见的时候,三界的烦恼,八十八使一起断的,十五个刹那。这个,十五刹那一个表大家看到了。法智、法忍断欲界的,类智、类忍就是断色、无色界的,这个一刹那一刹那过去,把三界的见所断烦恼断完。然后把欲界的九品断完,这个就是“五顺下分结(尽)徧知”,这两个合拢起来是第七个,“五顺下分结(尽)徧知”,是第七个徧知,因为这两个都属于欲界的,这是把它合拢来。

那么上界还有八个地,欲界一个地,一共三界九地,色界还有四个地,色界这个四个禅,它一共四九三十六品烦恼,把色界的烦恼断尽了,这个徧知叫“色爱尽徧知”,色界的贪呢完了。以爱来包括一切烦恼,因为一切烦恼最厉害的、作了起最大作用的,就是爱贪,由这个贪才能生色界,如果你没有贪的话,对色界没有贪,你也生不到色界去,所以说以贪来概括一切的烦恼。真正的色界的修所断的烦恼,四九三十六品,得一个徧知,叫色爱尽,色界的贪全部没有了,这个徧知。这是第八个徧知。

那么第九个徧知,就是说无色界的四地: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里的修所断的烦恼,四九三十六品,全部断完之后。那这个不是一个徧知了,这个就是整个三界的烦恼到此为止已经断完了,所以说要把前面的一起包起来,合拢来一个,“一切结永尽徧知”——阿罗汉果。所有的三界的一切烦恼全部断完了,徧知。这个徧知是总的,是一切的整个三界的断完。

那么总的九徧知,就分了这么几个,见道所断的就是六个,修道所断的有三个,一共九个徧知。这九个徧知,把三界的烦恼如何断的层次,又依三界的来分,把它概括在这个九个徧知里边,这就是我们断烦恼的那些种类,有这么多。

那么,下面我们接下去讲今天的。

D3初禅五支相释(续)

我们今天要讲的初禅的五支:“觉、观、喜、乐、一心”。那么就是初禅的主要的有,我们前面讲过十一个支,禅有十一支,初禅有五支。

E1觉

重觉者,于法再再简择;究竟觉者,于法了解;凡诸闻思诸法,正修行时,忆念此法,尔时明慧来至思惟心,得解了于法,名曰觉悟。

那么什么叫“觉”?我们重新说一下。“重觉”,觉就是前面说过的,那个能够觉察的智慧,抉择的智慧,俱生慧也好,能够知一切法的空性的智慧也好,反正它是能够觉察的智慧里边比较粗的,叫觉。细的呢,叫观。开始是觉,觉之后,再再地觉,就是再再地抉择,觉就以智慧来抉择一些法的自相、共相等等,那么再再地抉择,就是不断深细下去,叫这个“重觉”。“究竟觉”,最究竟地能够分析下去,“于法了解”,那么你究竟觉就是把法的一切相全部知道了,能够对这个法了解了。“凡诸闻思诸法,正修行时”,我们平时学的法,闻所生慧、思所成的慧,闻思所生的法,什么时候起作用?定中起作用。到了定中,就变思的所成慧,思所成慧有力用了。闻所成慧,闻慧是最肤浅的,就是水瓢写账,把账写在水瓢上。以前是毛笔,毛笔水瓢上一写账,你打一次水基本上已经差不多了,看不到了,结果两三次一打,一点痕迹也没有了。那么思惟之后,把它这个字,等于说是再再地写,再再地写,把它墨很浓厚地沾在这个瓢上了,就是以前打水都是木头瓢,甚至于能够把这个墨水浸到木头的里边去了。那么你打水,虽然打几次呢,基本上字不会马上就失掉。修所成慧,等到定里边去力量的熏陶之后,那就是等于说刻,拿刀刻在这个瓢上一样了,再怎么打水不会掉了。所以说闻慧的力量最差,这个仅仅是个知见,碰到事境来的时候,它是不能起什么抵抗的作用的;而思慧因为是再再地熏习,它产生一定的力用,碰到境的时候能够起一点点的作用,但是境太强了,它也是受不了的。那么得了修慧之后,因为它是在定中的熏陶,这个力量是非常强了,那么境来的时候,就能够顶得过去。

所以说我们一般修行,不净观,大家,现在的人很多都对这个循身观、不净观感兴趣,这也是我们初学的人应当下功夫的地方。在《俱舍》里边,初学的初入进道的时候有两个甘露门,这个两个门都是甘露,甘露就是不死,要我们的法身慧命不死,有两道门进去,这两道什么门呢?不净、数息观,不净观、数息观。这两道门是我们的救命的根子,救我们法身慧命的根子,就是初学必要修的两个,不修的话你的心入不了道的。心不入道,法身慧命好容易在这个具足戒的时候给你四个羯磨,把你的这个种子下去了,但是你个命不长,会断掉,就是还俗了、破戒了。那么你把这个甘露水进去,可以不死,修了这两个观,法身慧命就死不了,可以继续地进入道。所以说真正初修对这两个是非常重要。

那么不净观,不净观的范围很多,并不是说一定说死了之后才是它腐烂了才不净,就是活的时候,那天我们也讲过了,观身上的三十六物:发、毛、爪、齿、皮、肉、筋、血、肝、胆、肠、胃、肺、腑、胰等等,身上的东西把它分成三十六个种、品类,然后一个一个观它的不干净。头发,我们说梳得光光的好象是很美观,但是你把头发剪下来丢在地下,灰拌住了,这个头发哪个都不要,送给哪个都不要,即便这个头发是从最美丽的人头上剪下来的,哪个也不要。为什么?太脏了。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如果看到饭里有根头发,都会很讨厌地把它丢在一边去了,没有人看到很欢喜,把它吃下去,不会。

那么头发如此,身上的毛也如此,剪下的爪甲也如此,那么吐下的口痰等等更不要说了,那个什么大小便。那么这个肚子大家看到,菜场里边的猪,它杀了之后,肠子、肺,这个心、肝等等,骨头,有什么净呢?都是不净的,都是不干净的,脏得很的东西。那么血、脓,那个一些口液,那些肠液等等,这些也是说脏东西,都有腥臭的,如果我们去闻一下都有个腥味道,为什么血有血腥气呢?就是一个腥臭。这个头发的臭味道,你们不晓得闻到过没有?凡是长头发的人,他头发本来一般都是用什么丝带子系起来的,夏天出了头汗了,要洗的时候,把头发打开,那个味道非常难闻。

那么这个就是说本来是不净的,把这些多观,即使活的也是不净的。那么这些资料有没有?过去的那个经、律、论里边都不少,《阿含经》里很多,《舍利弗阿毗昙论》也有,《法蕴足论》也很多,《俱舍论》里边修不净观的也有,等等,这些都有。那么这些资料都配合到我们自己的“三皈依观”上的不净观去、九想观去。

还有一个循身观没有讲,循身观没有讲过。循身观我们传的是比较简单,从上到下,也是从下到上,从上到下,这样子把身上的一部分一部分都思惟,思惟的时候把这些资料摆进去。假使思惟头,头发是不干净,这个脑,里边脑浆像豆花一样的等等。这个一节一节地、一段一段地思惟下去,不干净,每思一个就是不干净、不干净、不干净,都是不净。那么思惟下去,对自身的不净产生了一定的胜解以后,再观对方。对方你说是很净的,非常美妙的,你观他也是不净,不净不净不净。多观多观之后,就产生出力用,就感到并不怎么可爱。这还是思惟的阶段,如果定中去修成功之后,那什么人来了,就感到毫无兴趣。这个身上总感到一个(pang)臭的,跟动物一样,一个臭味道。

我们为什么汉地的规矩很大?就是说出家人腿非扎不可,也就是说把身上的臭味不要在殿上散发出来,不净的东西不要丢出来。那么这是汉地的规矩,汉地是礼仪之邦,那么藏地、印度当然不一定了,他们就是不穿裤的。那么汉地有汉地的规矩,这些规矩是好的,可以发扬的。有些我们加进去的,不符合佛制的,也不符合法性的,那个就不必保持了。好的可以发扬,不要的,自己多的,多余的那就不必要。

那么这是说我们说的“觉”。再再抉择,究竟抉择,基本上了解了。那么“凡诸闻思”,闻思的法摆在修上去用的时候,那么观就是观这个法,“忆念此法”。所以法,这个念,我们说要修定非要修念不可,如果念都没有了,你修什么呢?我们说“三皈依观”,最起码的要把颂背下,这个念修好,然后你才观得起。如果你三皈依观传过了,这个颂子没有念也没有背,那么你眼睛收起来,腿收起来,你修了,修什么?自己糊里糊涂,修到哪里都不知道了,下面该修什么也不知道了。这个念没有,那定怎么修呢?不能修。所以说修定之前先要修念,念之后再修正知。“正知正念不放逸”就是定的体,定就是从此而来。

所以说我们黄教特别注重念诵,我们海公上师也特别注重念诵,不但是要念仪轨,还要求我们把《辨识阿含》背下来。∵《辨识阿含》大家都知道,是戒本里边讲的摄修心要等等,很厚一本。背下的有没有?当时我们的里边背下,全通本背下的有两个人。那么一般的要求,起码得背到十三,十三要求背下来。背到十三的,基本上都……,除了一些文化太差的,年纪大的没有做到,一般都做到,十三都背下了。那么三十、九十等等,那就各视各人的情况了。总之那个时候我们背通本的只有两个,背到十三的基本上是大部分,那么中间有背到三十的,背到九十的等等。

现在我们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了,Z寺也有这个情况,就是很多人连戒本都背不下来了,不要说这个《辨识阿含》。戒本到很多年了,佛在世的时候就说了的,五年之后戒本还背不下的——痴比丘。这个痴比丘,不能教授弟子,也不能收徒弟等等等等,很多限制,这是愚痴的比丘,很多事情他不能做。那么现在是痴比丘徧天下,五年以上不会背戒本的恐怕不希奇了。这个我们希望假使真正有心要护持正法的,最好自己受了戒之后,把该背的,就是《比丘日诵》那些背了之后,进一步就背戒本。如果再能够上去背《广颂》,那是更好了,就是《辨识阿含》。现在我们的要求,不能以以前的标准来看,就是希望能够把戒本背下。有些人我就是给他们说了,年纪稍微大一点,智慧不开,你法相也学不进,那你空在那里干啥呢?你就背戒本嘛,把戒本背下,这一辈子也不枉之为一个比丘了。否则的话,空戴一个比丘的名字,对戒本戒相都不知道,那不是糊里糊涂了?痴比丘了。所以我们说最低的要求把戒本背下。

这个,海公上师教我们修定,下手就是戒。下手的戒,海公***的要求就是戒里边背诵这个《广颂》,就是《辨识阿含》,定就是照这个方法修,《定道资粮》、《禅定品》。那么慧呢,海公***要求最起码的《集异门论》要学好,《集异门论》的法相学好,对四禅的修法,基本上一个小的框框有了。

海公***讲这一本《禅定品》,讲到初禅为止,几个原因。一个是我们的那时学法是“冬学”,冬天学这个法。你们看这个书,就是冬天讲的。冬天讲了之后,到开春了之后,我们就要劳动去,海公***他自己本身要开会去,因为每年的春节要开人大,开政协,要到北京开会。开会的中间他经过的什么地方,就到处弘法,所以整个的春夏秋都在外边。我们的整个春夏秋都在劳动。那么冬天呢,是学的时间。这个书讲到初禅的时候,一个原因,劳动时间到了,海公***开会时间到了,就是要不能接下去;二个原因,海公***就是说的,你们法相基础不够,《集异门论》没有学,即使下边讲下去,你们也不能理解。那么要把法相,《集异门论》学好之后,把二禅以后再接下去。结果后来是因为这个时间也不多,很忙,要学的很多,《集异门论》是没有讲。没有讲呢,这个二禅也就没有讲下去。那么这也是个机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机,二禅太高了一点,所以说海公***就示现讲到初禅为止。

初禅里边有一个最低的要求:得暖。初禅是如果以四谛十六行观修的话,初禅是见道,见道我们想一想还是很高的,圣者,入圣了。那么现在我们海公***再放低要求,希望我们这一辈子能得暖,就是四加行里的暖、顶、忍、世第一的“暖”得到,也总算不辜负这一辈子的修行。那么这个得暖呢,已经水平是放得很低了,但是也不是很低,得了定之后才行。我们从“五停心观”开始已经入定了,不入定的话“五停心观”如何修呢?只有闻思的话不产生力用的,要定中修。那么说从“五停心观”进入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然后四谛十六行观的“暖”才生起来。这个,海公***教我们的最低要求向这个地方要达到。

那么这个是“忆念此法”,就是说我们修的时候,就是闻思的法。这个闻思的法在定中修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突变,就有一种“尔时明慧来至思惟心”,平时学的法好象是不太深刻的,好象是意思不能深透的,这个时候突然间“明慧来至思惟心”,心里边就有一点悟境就来了。这个时候因为心静下去,就会开智慧了,再加上你过去种子已经种下去了,这个时候就会得茁壮成长,长出几个智慧来了。“得解了于法”,这个法可以得到解了,这是觉悟,就是粗的觉。

E2观

心行者,心随前境造行;顺行者,相应无别掉动;微行者,多亲近,净细深入,乐行不断;津液者,离生增长,喜乐初生、正生乃至于身触证初起;微观者,如上心行乃至津液,深细前后现修得失之相,乃至义相触证之境,相续细转,犹如伏流,正知正念不失;心微转者,由此慧证细入渐深,转变恶识种子,而生正智;又微者,相续之潜伏力也,或云根力,是名观。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