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

智敏***讲

第十二讲

昨天我们讲到这个“离生喜乐,津液徧满”。那么着重的说一个身不要执着,是缘起和合而有的,不是实在有的,那么这样子就不会落入外道。但是这个身我们说并不是说不要,还是要利用,但是利用呢,不要执着,就是说作用是有的,自性是没有的。

E2离生喜乐

此身尽离生喜乐,津液徧满,无有减少。

此身尽者,谓此离生喜乐之行相,徧满眼等诸根,身支骨节肉体,脉系精血,风息等道,莫不充洽和润,诸身处处调适悦愉,无余剩处,故名尽。

即此离生喜乐之津液偏满之相,在定出定,存想微行,动止在念,无有减少。

此下以喻显法,务必善思,法喻和合。

今天接下去,“此身尽离生喜乐,津液徧满,无有减少”。

“此身尽”,整个的身体充满了这个喜乐,离生喜乐,这是尽。“谓此离生喜乐之行相,徧满眼等诸根,身支骨节肉体,脉系精血,风息等道,莫不充洽和润,诸身处处调适悦愉,无余剩处,故名尽”。就是说这个离生喜乐,津液徧满,把全身充满了,所有的六根,“眼等诸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身支”,我们的身,支节、骨、肉、脉系、精血,“风息”就是等于呼吸的出入道,这个毛孔、鼻息等等,全部充满这个津液徧满的喜乐的情况,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充洽和润。“诸身处处调适悦愉”,全身舒服,那么这个打比喻,就是说一个人等于说身体好象处在兜罗绵里面,兜罗绵是最软的棉花,全部是和润的,这个是非常的舒服的一个感觉。“无余剩处”全身充满,没有地方剩下来,没有的。所以叫“尽”,“尽”就是徧满全身的意思。

“即此离生喜乐之津液徧满之相,在定出定,存想微行,动止在念,无有减少。”那么这个就是护持这个津液徧满,不要给它失掉。即使你在定也好,出定也好,心里微行要把它保持好。微行就是什么呢?这个念头不要放下,你是修禅定的,即使出定之后,禅定的这个念,并不是在定中一样修,就是要修定的这个念不要把它停下来。等于说老母鶏孵蛋一样的,即使它去找食物吃的时候,或者是其它的要大小便的时候,要离开它的窝,但是它心里总系念着那个窝里的小的那个蛋。这个我们说即使在不是修定的时候,还是把定的这个味道系念在心,只要心里存念就有微行,如果你心里头放下了,不准备修了,那么这个微行也就断掉了。所以说“动止在念”,动也好止也好这个念不要停下来,“无有减少”,这个就是护持。在出定的时候,只要存念,这个微行还是继续地流下去,不会停下来的。那么假使你说这个出了定之后全部忘掉了,把这个定忘掉了,去搞其它事情去了,那么这个定就减退了。

“此下以喻显法”,下边打个比喻,“务必善思”,这个法、喻两个有很密切的意思在里头,所以说要“善思”,善巧地思惟,把法跟喻两个是配合起来。

E3以喻显法

如善洗浴师,善洗浴师弟子,

善洗浴师就是说等于澡堂子里的专门服务的那些人,师父么带徒弟。

善洗浴师者,佛也,除众生垢,令得解脱清凉故;善洗浴师弟子者,诸大声闻上座,及后来传演之师也,师师皆同一法一戒一性一解脱故。又此善洗浴师及众弟子,皆以觉观,断洗身心垢染,令此行人,身心离生清净喜乐自在之人也。

那么这个善洗浴师比喻的是佛,他能够除众生的烦恼心垢,等于洗澡一样的。洗澡是洗外身皮外的脏,而佛的这个洗浴师洗我们心里的脏的。那“令得解脱清凉故”,使我们得到,除了心垢之后能够得到解脱,清凉的涅盘的境界。烦恼是热的,烦恼炽然的,(第16盒)这个三毒的火,把它清凉之后,那个就是佛的教化弟子的目的,达到涅盘的清凉境界。

“善洗浴师弟子”,他的徒弟,那么一般我们世间上不是师父带徒弟嘛,这个徒弟带的是什么呢?“诸大声闻上座”,就是后来的传演之师,佛的大弟子,上座,还有后来的传下来的那些传演之师,就是讲这个道理的法师,或者是禅师,能够传佛的教义的那些师。

“师师皆同一法”,这个师一代代传下来,都是同一个法,都是佛法;一个“戒”,是同样的别解脱戒、菩萨戒、三昧耶戒;一个“性”,都是无漏的、善的;一个“解脱”,都是为了达到最高的涅盘的解脱道。这个就是以“善洗浴师”跟“善洗浴师弟子”比喻佛跟他的大弟子等等历代的祖师。

“又此善洗浴师及众弟子,皆以觉观,断洗身心垢染,令此行人,身心离生清净喜乐自在之人也。”那么他普通的澡堂的洗浴师,他就是把人的身上的皮,外面的脏洗掉,佛就是洗内心的。用什么来洗?用觉观来洗。所以说觉观是我们洗心垢的一个工具,你没有觉观的话,心垢就洗不掉。觉观是什么?就是研究教理。所以有的人说教理不要学的,眼睛闭起来,这个腿收起来,就会开悟的,这个恐怕是跟佛的说法又有一点不同,不符合的。佛的里边就是用觉观,就是离除心垢,心垢除掉才能开悟,光明生了,智慧就生了,心垢在的话,光明起不了,智慧也生不了。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说以觉观来洗众生的心垢,使这个行人,修行的人,那就是洗澡的人,“身心离生清净喜乐自在之人也”,身心离开了那些烦恼,欲恶不善法、五盖,生出清静的喜乐而得大自在,涅盘,这样子的人。那么这是一个比喻,“善洗浴师弟子”。后边,怎么洗呢?

以细澡豆,盛着器中,以水洒已,调适作抟。

“以细澡豆”,澡豆是古代没有肥皂,是一个皂角,是一种植物。把它弄碎了之后,“盛着器中,以水洒已,调适作抟”,这个澡豆,就是说把它弄得很细,把它盛了一个器里边,一个碗或者一个什么里边,然后洒点水,调和,再把它糅成一个极细的抟,就是糅面粉一样的,糅一个抟抟,很细很柔和的抟。

细澡豆者,喻此断离觉观之法也。无澡豆法,虽洗难净;有澡豆法,不洗亦不净。又此断离觉观之澡豆,必细治之,再再冲磨,乃堪洗用,善受存在身心器中,勿令散失,加以定水洒和,杂糅捶练,教观与禅定调和,辅之规范,调和溶适,坚紧作抟,合而为一。

这个里边表什么法呢?“细澡豆者”,这个细澡豆就是“断离觉观之法”,就是能够断能够离的,就是觉观。觉观就是澡豆,澡豆是干的,就是你单修这个觉观、学教理,没有定水的话,干的,作用不起。那么但是你没有澡豆,单是修定,也不行。就是你没有肥皂,没有肥皂,单是水洗一洗,垢你洗不掉的。

所以说“无澡豆法”,假使你是澡豆没有,就是觉观没有,或者是少闻,或者没有多闻,或者是少闻,或者无闻,没有,那么你盲修瞎炼,虽然你拼命地洗,脏还是洗不掉。因为没有澡豆的话,你这个白白的。像我们这个,那天不是会供的一个什么牛奶,撒了身上,撒了一点,肥皂洗都洗不掉,还是老样子,那怎么呢?汽油一擦就没有了。所以说你没有澡豆,就是没有洗的一些方法,你再水洗是没有用的。那么你都洗了半天,盲修瞎炼,毫无用处。

那么假使你反过来,“有澡豆法,不洗”,澡豆已经有了,闻思很多,学了很多的教,不修,不修定。“不洗”,澡豆摆在盒子里,不拿来洗,不合了水洗的话,你个澡豆等于没有用。那就是说你闻思很多,你不来修,你只是说食数宝,或者你拿去“哇哇哇”给人家说,把佛的法,贩卖佛法,那也是反而有罪,走了邪命了。我们的法是拿来修的,你不修,你白澡豆有了,不去洗,白白的,澡豆没有用。那么这就是说,有了澡豆,还要有水,这才是洗得成功。

“又此断离觉观之澡豆,必细治之”,这个澡豆是干的,皂角,你不去磨碎它,不冲磨,不弄得很细的话,跟粉一样的话,还是洗不了,一块一块的,怎么洗呢?“必细治之”,那就是说学教不可大而化之地学,要仔细地学,教理不能马马虎虎,走马观花地学了一阵,“啊,我懂了”,就算了,要非常仔细,阿毗达磨就是一个一个的界性都搞得清清楚楚。那么要细治。“再再冲磨”,不断地冲、不断地磨,弄得它跟粉一样,极细。“乃堪洗用”,那就是说学教要学得细,不能马马虎虎。

“善受存在身心器中”,“善受”,这个澡豆,就是我们的教理,要如法地受,就是得到传承地受,不要自己东抓一把,西看一把,自己没有传承的凭自己我执的见解来做解的那些教理是没有用的。∵《菩提道次第》就是教我们放下自己的成见,这个听闻正法才能得到益处,自己的成见不除,等于是一个杯子有盖的,甘露水再多,倒进来,都盖子给顶住了,里边一点也没有。那么要“善受”,就是如法地受。“存在身心器中”,那么澡豆是粉,要好好地把它受下来,不要给它撒掉,把它盛在一个器里边,这个我们的教理存在什么里边呢?我们的器就是身心,把个教学在心里边。“勿令散失”,那个教不要忘记了,不要忘念。

那么然后这个教,单是教还不行,“加以定水洒和”,那么这个澡豆要水把它洒了之后,把它糅一个抟,那么你这个教理是澡豆,澡豆你摆在器里边,身心里边。那就是说我们的学教,要放在身心里边起作用。你如果教是教,人是人,当一个学问的看,这个你学教是冤枉了。学教在身心上起作用的,要摆在身心的器里边,不能够就是当一个展览品,给人家看看就算了,要去身心上起作用。那么这个里边,不要给它散失,不要失念,不要忘念。然后要加定水,修定,修定是水,水跟澡豆,慢慢地糅,就糅像面粉一样的。我们澡豆是没有看过的,这是古代的东西,我们就去观想面粉好了,干的面粉,你如果水一洒上去,那么你好好的糅的话,就成了一抟很柔的柔和的面粉,如果你糅得不好,那面粉这个筋是不好的,一碰就散掉的,要糅得很仔细。“杂糅捶练”,那就是要努力地精进地经过长时间的去糅这个面粉。那就是说我们教理,修定的时候,要定中努力地修这个止观。

那么“教观与禅定调和”,这个教观是慧,禅定是定,定慧两个要和,就是止观双运。止多于定,那就是说这个智慧不开,假使慧多于定,那也是干慧,没有定水和,作用不起。一定要定慧均等,就是止观,这个四禅就是定慧均等的。这个空,这个无色定,就是止多定少,欲界就是慧多,这个定没有,所以这个都作用不大,一定要止观均等,要调和,就是水跟面恰恰调和。“辅之规范”,那么调的时候,还有调的方法。糅面粉不是哪个人都糅得来的,这个大寮里边的老师傅才能把面粉糅得很好,他有一定的规矩的,该怎么糅。这个规范是什么?就是戒。我们的教观是慧,禅定是定,它的方法以戒的方法,就是十三个助行,这样子禅定跟教才合得拢来。那么“调和溶适,坚紧作抟”,调和得很好的时候,这个抟是很紧,就是不会散开来的,很紧,你要它怎么就怎么,就是说调和了,你要做成为糅一个什么样子,它就什么样子。干的就僵的,就是你糅一个样子,它散掉了,断掉了,如果太湿了,粘手了,也糅不出个样子。要干湿正调和,正好,那么你紧结作一个抟,这个澡豆跟水分不开了,“合而为一”,哪是澡豆哪是水根本就分不开了,这个就一个抟。

那么这个里边,海公***就讲了这个,不但是教观跟禅定要调和,就戒的规范,就是糅面粉的方式也要靠教,那就是说该怎么糅的,这个是面粉摆,要怎么摆,这个手要怎么用力,又怎么子地去糅。还又要保持卫生,卫生就是不要夹杂烦恼。我们经常看到以前我们小时候,上海的这个马路边上,一早都有大饼摊,大饼摊呢,天冷,他在一边糅面粉,一边清水鼻子满鼻子的会掉下来,如果清水鼻子掉了面粉里去了,或者马路上的灰尘糅进去了,那就是夹了烦恼,脏的东西在里边,那就不卫生了,吃下去会害病,也是味道不好。所以说这个戒的规范就是要干干净净的,不但要合适,方法还对头,同时不要夹杂一些烦恼。那么这一些条件,就是糅好之后,那这个抟,洗澡的时候用来,就非常能够去脏的。

此抟津液徧满,不干不湿,内外和润。

“此抟津液徧满”,那么这个抟糅得很好的时候,“津液徧满”。什么叫“津液徧满”呢?水跟这个澡豆,我们当面粉来看好了,澡豆我们不知道。那么这个面粉跟水,糅得恰恰好,面粉的样子也不见了,水的样子也不见了,这个抟是既不干又不湿,非常调和。大家知道面粉调得好的,你要糅一个样子,糅什么都糅得出来,太干了就糅不出来了,它要碎掉了,太湿了,又粘住了,又和不好了。那么不干不湿,还要糅得好,要多糅几下,少糅几下还是不沾的,里边要容易断的。那么这个用很好的方式,经过很仔细地努力地去修,就是糅,那么这样子糅成功一个抟,“不干不湿,内外和润”,里边外边一样。有的人糅得不好,外边看起来蛮好看的,里边还是干的,这个是粉粉一样,这个就是内外不一样。这个内外都要和润,全部一样的,内外一样,不干不湿。

此抟,务同津液徧满之定身和擦。干者,定少法义多;湿者,定多法义少;务必止观均等调善,定中出定,内外和润,水不见水,物不见物,但一抟相,糅练功成,出生五支七义之功德,名曰初禅。

“此抟,务同津液徧满之定身和擦”,这个比喻我们的身体津液徧满,定跟教理和成一抟了。“干者”,什么叫“干”呢?“定少法义多”,就是说法义很多,定少;“湿”就是定太多,法义少。那么这个作用就不大了。我们说欲界的人是法义很多,定是几乎没有,那么这样子的人就这个法义虽然多,不起作用,你见了境来了顶不过。那假使你定太多了,那个他心止下去了,智慧开不大,开不大的话,那么这个作用也还是不够。一定要“止观均等调善”,务必止观要均等。“定中出定,内外和润”,“内外”就是说,在定中的时候当然要调好,出定的时候也要调好。那么“定”就是内,“出定”是外,就像一个抟,不能说表面上很好,里边却干的,那就不好,那么出定入定都能够调和。

调得怎么样子呢?“水不见水,物不见物”,面粉的粉看不到了,水也看不到了,就只看见一个抟。那就是说修行,修的那些样子也见不到了,教理的样子也看不到了,就是微行,在里边完全和合了一个。“但一抟相”,只有一个抟的相,那就是津液徧满的相。

“糅练功成”,假使这样子你弄得功成之后,就是说成功了,那么就产生“五支七义”的功德。这“五支七义”,就是说你要把这个定水跟那个教理和合得很好,还有戒的规范把它加进去,这样子弄得最圆满的时候,初禅的五支的七义的功德就可以出生了。那个“五支七义”前面都讲过了。

如是比丘,此身离生喜乐,津液徧满,无有减少。

“如是比丘”,这是比喻,那么回到法上来。同样,“比丘,此身离生喜乐,津液徧满,无有减少”。那么我们的这个身体,就像这个澡豆的抟子一样,他的定跟教义和合,又加上戒的规范,这样子产生一个“离生喜乐,津液徧满,无有减少”,在定、出定都能够保持。

此下得定已,保持之法也。任何境界现前,身心依定依法不动,不落喜爱忧苦之情怀,了知一切境界,皆属缘生无性,刹那生灭无常,内体无我我所,时时依止正法为我,善作主宰。

以下分别津液徧满之四相也。

那么“此下得定已”,你要保持这个定,得了定之后就是要保养,如何保养呢?下边就是要说了。

“任何境界现前,身心依定依法不动”,境界,什么境界现前的时候,你的身也好心也好,根据法,根据你的定,不要去动摇。有的人定中见一些恐怖境界动摇了,或者见到一个喜乐的境界执着了,那就是动摇了。只要是依定,定上怎么说就怎么做,其他的什么境界来了,不要去管它,还是照定的方法去修就完了。“不落喜爱忧苦之情怀”,不要堕入喜、爱、忧、苦,就是看到好的就喜爱,看到不好的,忧苦。定中的境界很多,尤其是看到很好的,贪着,不好的,忧苦,等等,这些不要有,知道一切法都是自性空,是如幻的境界,那是天上的云一样的,一会儿化什么,一会儿化什么,当下就是空的,不要以为这个真的龙来了,真的什么来了,没有那个事。

“了知一切境界,皆属缘生无性”,都是缘生无性,因缘和合就产生那个相。我们心里边的烦恼种子很多,真正入了深定的时候,就会起各式各样的境界的相现出来,那个时候自己要能把握,不要动情怀,喜爱、忧苦的情怀一点不能动。“刹那生灭无常”,一切法都是刹那生灭无常的,“内体无我我所”,它里边既没有我个主宰,也没有我所有的东西,没有我,当然就没有我所了。“时时依止正法为我”,那么这个没有我了,哪个作主宰呢?以正法为主宰,一切依法,不要依“我”。这个“善作主宰”,这个法为主宰,“我”的主宰的意思。

这个话大家都懂,但是做起来却是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大家知道丛林里边要依法,不要依“我”,依大家的和合,不要个人,但是真正的碰到事上,就是要依我,不依众,依自己的烦恼,不依法。这个道理是很简单,做起来却极困难,这个为什么困难?要把自己的烦恼我执要减下去,你烦恼我执减不下去,就修不成行。那么你要减烦恼,就是割肉一样的,感到痛,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烦恼是坏东西,这个东西给你割掉了,对你有好处,你现在感到痛,实际上我们看看,“离生喜乐”,烦恼我执息下去,会生极大的喜乐的。你不要顾虑到过去的一些烦恼的那个执着的自在,以为这个就是好的,不能放弃,这一放弃了之后,真正法上的离生喜乐才起得来。你现在执着世俗的那个有苦之乐,那以后法上的离生喜乐是永远生不起的。

所以说一定要把“我”这个烦恼魔要放下,要以正法为我,正法作主宰,法上该什么做就怎么做,不要我的习气怎么做就怎么做。这个就是恰恰相反的两个方向,放下这个方向就是修行,放不起这个方向就不是修行,不管你头剃得光光的,身上袈裟穿得亮亮的,还不是一个修行人。你能够把自己的“我”放下了,把法拿起来作主宰了,那就是修行的,所以说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以下分别津液徧满之四相”。那么“津液徧满”前面讲了很多,为什么要说四个名字呢?这四个有层次的,“津”是第一个,最初的阶段,然后是“液”,然后是“徧”,最后是“满”,满了之后就是圆满的相了。

D6分别津液徧满四相

云何津?云何液?云何徧?云何满?

此初标名,以下依名释相。

“此初标名”,“云何津?云何液?云何徧?云何满?”,前面说了很多“津液徧满”,到底什么叫“津”,什么叫“液”,什么叫“徧”,什么叫“满”,那么先立个名字,提出来,然后解释。

E1津

如比丘住禅时,离生喜乐,初生、正生,起、正起,触证,身离生喜乐,尔时名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