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山传说与千年古刹
东方山传说
对于东方山,民间传说有很多,在很多书刊上也进行了刊载:相传,西汉时期大文学家东方朔在江夏一带求学时,途经东方山,被山上一寺庙老道人收留为徒,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历史名人,将此山改名为“东方山”。传说毕竟是传说,从东方山佛教志上实考,东方山的开山祖是智印大和尚,智印大和尚又是唐代一位高僧,也就是说,东方山真正建寺应该是在唐代,与东方朔又有何联系呢?
东方朔,字曼倩,今山东陵县人。很小就失去父母,靠兄嫂抚养长大。汉武帝时,为太中大夫。由于他性格诙谐滑稽,又爱好喝酒,一生不得志,虽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武帝始终未给他过这种机会。虽多次上书陈耕战强国之计,终不见用。武帝只是把他当作弄臣优人,供聊天搞笑而已。东方朔才不得展,志不得伸,只好以写文章自慰。其主要着作有:《客难东方朔》,《封泰山》,《责和氏璧》,《皇太子生禖》,《屏风》,《殿上柏柱》,《平安观猎赋》及《从公孙弘借车》等。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东方朔像很多古代隐士一样,寻找避世之地。相传,东方山为逃避现实,决意在民间寻找一个隐居之地。当途经东方山时,被这里的湖光(当时东方山下与长江相连,被绵延的山川隔成了湖)山色所吸引,于是,他选择了这山清水秀之地,作为自己隐居之地,过着寄情山水的生活,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文人,将此山称作为“东方山”。记者查阅有关史料,东方朔是否真正隐居过东方山,无记载,也许是他当年真的游历过此山,才会在民间流传许多他与东方山的传说。
千年古刹
东方山真正鼎盛时期是在唐代以后。
东方山弘化禅寺现任方丈正慈法师介绍,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5年),湖南常德十九岁的德聪和尚,告别恩师怀海法师,由南岳衡山游历至此,见云树葱茏,为之动容,并依师临别偈语所示,乃于山上结茅修行,成为一代开山祖师。
元和六年,德聪和尚奉诏北上长安,参加大法会。宪宗皇帝恩礼殊隆,嘉赐法名智印,赐紫衣金钵,并为山寺御书“宝峰招提”。此后禅寺经兴衰演变,虽有“三灾三火之厄”,却也得“屡褒屡封之荣”。宋真宗皇帝(祥符四年)诏见八世解明和尚御赐寺名“宝宁寺”;元成宗皇帝(元贞二年)召见二十世安山和尚,敕赐寺名“化禅寺”;明宪宗皇帝则敕赐寺名“弘化禅寺”。一千二百多年的弘化禅寺,大德高僧辈出,人文荟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宗教文化遗产。
走进千年古刹弘化禅寺,发现这里古木苍翠,空气清新宜人。山门之上,“三楚第一山”牌匾原来是清朝宰相余国柱亲手所书。寺名“弘化禅寺”匾额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书写。寺内古迹留存有千年银杏、古井灵泉卓锡、智印祖师多宝塔、沉香木智印祖师像和从缅甸迎请回来的释迦牟尼玉佛;新建有汉白玉石常乐上人的灵塔等。此外,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如:白莲频开、铁牛懒卧、千年古杏、石船高撑、月涌禅关、仙履日暄、道洞支停等景,由此形成了东方山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佛教文化两大景观。
每当晨钟暮鼓在东方山凌空响彻时,走在林荫的山道上,或置身菩提佛庙中,耳边都能聆听到一种禅语,让人心静、感悟,顷刻之间,忘了世间尘世之烦恼,灵魂回归到大自然,得到身与心的结合,身自在、心自在、身心自在。
如今,在东方山上,分布有大小二十二座寺庙,如星罗棋布。其中,弘化禅寺如众星捧月,形成了湖北省最大的佛教寺庙群,僧尼总人数将近百人,位居全省第一。
看上去,正慈方丈文质彬彬,典型的一副书生相。其实,在他内心早已把东方山描绘出一个宏大的蓝图,那就是把东方山建成鄂东南、乃至全省的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十年弹指一挥间,东方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了东方山山门、天王殿、钟鼓楼、综合楼、客堂、寮房、方丈楼等建筑群。使弘化禅寺重檐叠阁,金碧辉煌,规模使前朝无与伦比,成为湖北省十大名刹之一。
更重要的是正慈方丈以佛学文化的理念,大力推进寺庙文化建设,以文化建寺、文化兴寺,这些年先后开办了僧尼和居士读书班,新建起禅堂、念佛堂、大斋堂,每年定期举行佛七法会,定期出坡劳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