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3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1993年

【文章标题】哪咤人物及故事研究

【英文标题】A∵Study∵Of∵Nocha's∵Figures∵And∵Stories

【文章作者】陈晓怡

【指导教师】胡万川


【中文关键词】哪咤|毘沙门天王|佛教|封神演义

【英文关键词】Nocha|Vaisravana|Buddhism|Feng-shen∵Yen-i

【中文摘要】∵本论文共分为五章。

∵∵∵∵首章为绪论,说明本论文的研究动机、范围及研究方法与撰述过程。

∵∵∵∵第二章为哪咤人物来源的考证。首先从佛教文献入手,对哪咤在佛教中的身份地位,以及随其身份而来的人物属性,作深入探讨,以期能够了解后代通俗文学中哪咤人物性质的由来。其次再从禅宗语录公案中,频频出现以哪咤为说法之譬喻或象征的记载,来探讨哪咤形象具体化的过程,以及哪咤剔骨割肉、莲花化身之事的来源。∵

∵∵∵∵第三章则着重在讨论哪咤形象的演变以及故事形成的过程。哪咤在唐代以后,便由佛教经典中的片面记载走出,开始现身在民间口耳相传的琐事异闻中,虽然原有的佛教色彩逐渐褪淡,但其伏妖除魔、护佑众生的人物属性却未改变。尤其是在宋以后勃兴的戏曲、小说、平话等通俗文学中,哪咤出现的频率更高,并且逐渐形成了个人特有的造型及故事情节。本章即就此作追索探源的工作,以大致勾勒出哪咤故事发展的轨迹。由于哪咤故事是在《封神演义》一书中,获得最为完整成熟的发展.

∵∵∵∵第四章便进一步就《封神演义》中呈现的哪咤故,深入分析故事的内容、主题及其中所含藏的深意。首先参考民间文学研究∵A.T.∵分类法的"母题""观念,将哪咤故事分为:降生、杀龙、善射、死亡与再生四个主要母题,而后借用荣格关于"原型"、"集体潜意识"的理论,尝试解读这些在人类心理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义涵。而哪咤从出生到死亡的故事结构,实具有启蒙仪式的象征意义,因此笔者尝试以人类学中过渡仪式的理论,探索隐含在故事情节下的主题结构。

∵∵∵最后,则借着此故事所强烈呈现的两项特质:儿童原型和反抗父权的象征,来剖析中国人在重视伦理、崇信权威的保守传统文化底层,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深层文化心理?致使这位充满刚烈性格,严重违反传统伦常的叛逆人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的原因所在。第五章为结论,将前面各章节所讨论的内容作简要复述,使论文的主要论点能在长篇幅的叙述之后,获得更为具体清晰的呈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