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参观游览各地的寺庙时,一进天王殿,总可看到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

弥勒,是梵文的音译,若意译则为“慈氏”。这是他的姓,其名叫“阿逸多”。按佛教的说法,他是个大乘菩萨(还未成佛),将来必定成佛(未来佛),他是释迦牟尼的既定接班人,地位极高。《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说,阿逸多出生在印度南天竺一个大婆罗门家庭,是个极显要的贵族。他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后,先于佛入灭(离开人世),上生到弥勒上土——“兜率天”。兜率天的意思是“妙足天”,该处是“后补佛”的乐园。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弥勒下生人间,广传佛法,这当然是宗教的说法。不过据说公元五世纪,无著所建立的大乘瑜伽宗学说,是出于弥勒的讲授之功。

自隋唐以来,农民因不堪忍受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曾多次利用“弥勒降生”为号召,聚集力量,举行起义,这也许是先人结合中国国情,灵活运用“西方”佛学教义最好的例子。关于弥勒佛,民间还有不少传说。据说五代的和尚契此,本是弥勒化身,他搭着布袋行乞于市,感化世人,故称“布袋和尚”。为传扬教义,世人为弥勒塑的像更集宽容、大度、乐观于一身,人间的契此从此成了神。

很多寺庙里弥勒佛身后的隔板背面,都会有一个威风凛凛的韦驮将军。为什么这两个传奇的人物背靠背地同在一个天王殿呢?传说弥勒和韦驮原来分别是两个庙的当家和尚。弥勒笑口常开,热情好客,他的庙里香火鼎盛。韦驮恰恰相反,一天到晚板着脸,香客不敢进庙,因此他的庙冷冷清清。后来如来佛就让他俩共管庙宇,取长补短,将佛寺管理得井井有条。(顾俊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