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融合儒佛∵力斥排佛∵

辛雷乾

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佛学研究主要体现在净土宗教义方面。他主张佛教、儒学相互融合,∵极力反对辟佛、排佛的思想,融儒入佛,∵消除了佛、儒之间水火不容的隔阂,∵以佛法包容儒家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净土宗的教义。

印光生于1861年,∵圆寂于1940年,∵俗姓赵,∵名绍伊,∵法号圣量,∵别号常惭僧。他从小随兄学习儒家经典,∵后改信佛教,∵广览经书,∵弘扬佛法,∵各宗俱习,∵内外兼通。一生着述颇丰,∵现大多收录在《印光法师文钞》正编、续编、三编内和《嘉言录》中。

一、主张儒、佛融合的原因

印光法师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时代。他认为近代中国落后贫弱的原因在于中国人丧失了仁义,∵丢失了八德,∵废弃了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等伦理纲常,∵这种观点虽然有其偏颇之处,∵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中国人为什么不依仁义呢?印光法师认为,“今日世道陵夷,∵人心陷溺,∵所以至于此极者,∵皆由不明因果报应之理所致”。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要图。在印光法师看来,∵因果报应之说,∵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是世人践行仁义的保证。世人不行仁义,∵正是因为把因果之说看作是妄论。

印光法师认为佛教的因果关系,∵儒家的仁义道德,∵二者应该是相通的。“道德仁义,∵乃吾人本具之性德;因果报应,∵实天地化育之大权”他主张把儒家的仁义之说和佛教的因果报应之说融合起来,∵实现佛教和儒学的贯通,∵来改变中国衰弱的现状。

二、佛、儒初步融合——驳斥宋儒排佛思想

印光大师把儒学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学,∵一个是以韩愈、欧阳修、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就社会功能而言,∵早期儒学所宣扬的基本观念要比新儒学的基本内容有用得多。印光大师曾经大力向世人推广儒家经典,∵诸如《四书》、《十三经》等等。他认为《十三经》是先秦圣贤依据真理(天地无私之至理)和人人本具之良知而开发的做人、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儒家提倡个人修养,∵追求大同世界,∵但中国的社会风气并没有因此而朝着儒家向往的方向发展,甚至在很多时候,∵二者是背道而驰的。印光大师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儒家辟佛而不讲因果报应的结果。第一,∵由于不懂佛教皈依者的个人情感;第二,∵因为惧怕佛教功利派的私心。前者以韩愈和欧阳修为代表,∵后者则以程颐、程颢两兄弟和朱熹为代表。韩愈、欧阳修辟佛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佛法的真意,∵不了解佛教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而一味地从维护他们所认为的儒家道统的角度,∵来反对不符合儒家的思想;程、朱虽然读了不少佛经,∵也颇有心得,∵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深恐别人说他们是禅门宗徒,∵便急于同佛教划清界限。其中,∵二程和朱熹对佛教的批判所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韩愈、欧阳修两人。因此,∵要使佛、儒融合,∵首先要坚决反对二程和朱熹等人的排佛思想。他认为因果之说是佛教和儒学的根本,∵一旦废弃了因果的教化,儒家的一切说教就必然显得力不从心,∵不可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印光法师还引用儒家经典,∵证明因果之说是儒家学说中的应有之义。他说:“夫因果报应之言论事实,∵见于经史者甚多。在《书》则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于《文言》则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于《系辞传》则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非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说乎?∵至于《春秋左传》及《二十二史》中,∵善恶报应、生死轮回之事则多不胜书。……是知儒者不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事理,∵不但有悖佛经,∵实为逆天命而侮圣人之言。”

很显然,∵印光大师认为,∵程、朱、韩、欧等都不是圣人,∵他们的学说也都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差甚远,∵要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改变社会风气,∵实现儒家的大同理想就必须提倡佛教的三世因果说。佛家的因果之说对儒家的教化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它是儒家的仁义礼治得以施行的保证。因此,∵印光法师通过反对排佛之说初步实现了佛儒之间的贯通。

三、佛、儒的进一步融合———儒佛互相吸取

佛儒两家虽有贯通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在人性上,∵儒家多讲性善说,∵而佛家认为众生皆具佛性,∵佛性与人性并不完全相同;在追求境界上,∵佛家力求成佛,∵儒家臻于成圣,∵佛与圣之间亦有所差异;在成佛、成圣的方法上,∵释儒之间也有所不同;再者,∵儒家以孝为本,∵对佛之出家多有不孝之讥;另外,∵在道德修养、家庭教育等方面,佛儒之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对于这些,∵印光法师也以“融儒入佛”的方式进行了贯通。

(一)∵在人性观上,∵融儒家“性善说”于佛家“佛性说”之中。在儒家看来,∵特别在思孟学派看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是因为“人皆察性于天”,∵即所谓“天命之谓性”。而“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使万物生生不息的精神体现到人的身上,∵即为善,∵为诚。这也就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原因。印光法师赞同儒家的这种观点,∵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印光法师不但认为人人都具有善根,∵都可以成圣作佛,∵而且把它和佛家的佛性说结合起来,∵作了进一步的扩充。其一,∵他说:“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人物各异,∵心性是同”,∵认为佛性即是儒家所谓的善性,∵人人具有,众生都可以成佛。其二,∵他认为儒家“民胞物与”的思想即是佛性,∵他说:“乾为大父,∵坤为大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此儒者民物一视之志也。”而佛也与此相同,“举凡三乘六凡,∵如来视之皆为一子”佛、圣、天道三位一体,∵本是一致的。人如果能行仁义而为善,∵就可以成圣作佛,∵与天地并列为三才。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对此,∵他说:“须知人只五六尺一动物耳,∵而与天、地并称三才,∵则人之名尊无与等。名既尊贵,∵必有可尊贵之实,∵方可名之为人。否则,∵便是衣冠禽兽,∵以其无有人之气分故也。……若只知饮、食、男、女,∵不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则较禽兽为恶劣。是人也,空得一世人身,∵绝无一点人气。”这样,∵印光法师以儒家的义理之天为依据,∵找到了人性与佛性以及佛与圣之间的契合点,∵也为人的道德追求提供了旨归与依据。

(二)∵将儒家的伦理纲常融入佛家教义之中。印光法师对于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念非常赞同,∵把它作为成佛的根本所在,∵所以大加提倡。他在《婺源种翀田佛光分社发隐》中指出“至于社中所提倡者,∵并不另起炉灶,∵即在吾人伦常日用中,∵各各敦笃而实践之。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随、主仁、仆忠一一恪尽己分。”

他在《与丁福保居士书》中认为“至于学佛一事,∵愿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若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一不实践,∵虽终日事佛,∵佛岂佑之哉?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印光大师在《吴县香山草庵香光莲社创修西方三圣殿碑记》中也指出“凡入社者,∵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志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八事。必使儒宗由佛法而得以复兴,∵佛化因儒士而得以广布。……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

由此可见,∵印光法师常常把儒家的孝、悌等伦理观念融入净土宗的教义来约束本教僧人。

(三)∵在修证成佛的方法上,∵汲取了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儒家在道德修养上,∵以“明明德”为旨归,提倡中庸,∵注重心性的真诚中正,∵主张心存忠恕,∵克己慎独。印光法师对于儒家的这些道德修养方法一并吸收,∵并把它融入佛家之中。《印光法师开示》中有“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恶愆。知过必改,∵见义勇为,∵方与佛合。”“凡人改过迁善,∵并修净业,∵惟贵真诚,∵最忌虚假,∵不可外扬行善之名,内存不忠不恕之心。”“学道之人,∵居心立行必须质直中正,∵不可有丝毫偏私委曲之相。”的言论。

印光大师在《与丁福保居士书》中指出“欲学佛法,∵先须克己慎独,∵事事皆从心地中真实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谓真佛弟子,∵若其心奸恶,∵欲借佛法以免罪业者,∵何异先服毒药,∵后服良药!∵”

《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中也认为“然明德,∵乃人各自具。由无克念省察之功,∵则明德被幻妄私欲所蔽,∵不能显现而得受用,∵其明之之法,∵在于克念。克念之工夫次第,∵在于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四)∵在孝的观念上,∵印光法师提出了“佛教以孝为本”的观点,∵进一步贯通佛儒。《佛教以孝为本论》一文集中阐述了这一思想。在世俗看来,∵儒家以孝为本,∵合乎人情,∵而佛家不奉养父母,∵辞亲出家,实为不孝。印光法师反驳说:“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致。每见出家释子,∵辄随己臆见肆其谤渎,∵谓为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间法亦无不重孝。”为什么说佛家也重孝呢?∵印光法师分析说:

第一,∵儒家之孝显而易见,∵佛家之孝晦而难明。所以世人认为佛家不孝。他说:“盖世之所谓孝者,有迹可循者也;释氏之所谓孝者,∵略于迹而专致力于本也。有迹可循者,∵显而易见;专致力于本者,∵晦而难明。何以言之?∵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亲,∵孝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大孝也。推极而论,∵举凡五常百行,∵无非孝道发挥。……唯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

第二,∵释氏辞亲出家并非不念及父母的养育之恩。他说:“虽然,∵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若释氏辞亲出家,∵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钵之资,∵以奉二亲。”

接着,∵他引用宋《高僧传》中“长芦养母葬父”的故事以证之。由是可见,∵佛家并非不顾父母养育之恩,∵儒家之孝亦是佛中应有之义。

第三,∵引佛经以证佛教以孝为本。印光法师引证说:“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

由此可见,∵佛家也是以孝为本。

最后,∵印光法师也吸收了儒家重视教化的思想,∵大力提倡家庭教育。他把家庭教育看作昌明因果之理的根本大法。他说:“今欲昌明因果之事理,及其实行之方法,∵必先从事于家庭教育。”挽救之道,∵唯有注重家庭教育,∵冀各为子女讲明因果之事理,∵以培植其根本而己。尤其可贵的是,∵印光法师不仅重视家庭教育,∵而且特别重视对女性的教育。他说:“而家庭教育,∵又须以妇女为主体。”“今日之人女,∵即异日之人母。人欲培植国家,∵当以教女为急务。”“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

印光大师在人性论、佛教教义、修正成佛、孝道观念等方面把儒家和佛教结合起来,∵互取所长,∵使儒学和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融合。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