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净土

问:何谓净土宗。

答:以往生净土为修行宗主者曰净土宗。其法以念阿弥陀佛回向善根,发愿来世生彼极乐世界,仗弥陀接引愿力,命终必定得生,既生彼国,即不退堕。义见阿弥陀经。

问:念佛名号,真正意义何在。是否因念佛即不思他事,而注意在佛身。抑有其他解释。

答:念佛名号真正意义,一信抑佛德故,名以表德也。二令心有系故,即居士所举。三入佛愿海故,佛自愿众生念其名也。四求佛感应故,犹子之呼父母也。

问:阿弥陀佛即无量寿佛,现在念佛人何以不念无量寿佛名。

答:阿弥陀本具无量光无量寿两义。念无量寿不如念阿弥陀之全。又念无量寿有义可思量,心易分别,不若但念阿弥陀名,心无分别也。又称名法门起于小本阿弥陀经。经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乃至一心不乱,故今念佛但称阿弥陀佛。

问:念佛名号有莫大功德,其原理究竟何在。

答:佛乃至极之德号,福慧慈悲莫与伦匹。佛具如是之德,故有如是之名,是名副其实也。名副其实,则名实不二,既名实不二,故名之所在,即实之所在。夫世人签名尚生效力,而况佛名号乎。

问:识心念佛,固然是极有利益。然经载从前有一人于无意中念一声佛,后来也得到利益。其中所以然,究竟何在。

答: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众生心念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念佛得益之所以然也。诚心念者,其得益速而且着。不诚心者,得益犀而且隐。其不同处,在心而不在佛。故能同得利益耳。

问:念佛四十八法云,[当思我此一声阿弥陀佛,上穷有顶,下极风轮,尘刹众生,一时受益,其布施不同思议也。]云云。敢问一声佛号,如何能布施此许多众生。众生受若何利益。并请详示其以佛号布施众生之方法。

答:此义重在一思字,即作如是观也。心无边际心内众生亦无边际。即此一心念一声佛,佛声亦无边无际。正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能如是布施耳。众生所受利益,与我念佛利益等。其方法,即运心作观也。

问:余读省庵大师之四十八愿发愿文,甚愿依之而行,因其悲愿至广,用心至周,实与地藏宏愿相等。然思既然是好,何以省庵大师后诸大德如彻悟大师,蕅益大师,目今印光法师,谛闲法师,及其余净宗诸师,未见提创,岂不相宜乎。请教。

答:念佛重在发愿。诸师之不提倡省庵之愿者,或嫌其繁耳。须知一切生西愿文,义亦赅摄。教化众生,利在易行。故多从简。

问:观六祖坛经中,均以虚空为旨其言西方,则曰东方人欲生西方,则西方人将求生何方耶。此似西方乃人想像之处,未必是有。然弥陀经中则言极乐世界甚详。又似有也。究系如何,乞垂告之。

答:性空相有,乃佛法中道之义。六祖以人不识性,故以虚空为皆,非谓相无也。其言西方云云,亦犹斯旨耳。弥陀经谈相,安得不有。

问:日本布教师神月管长来***时,有比丘向彼问有极乐国土乎。答曰:[十万八千程,十恶八邪也,观无量寿经云,西方去此不远,唯心净土也,六祖云,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明指无西方净土,颇疑,未详如何。

答:布教师所答,但言其理,未详其事。闻者不察,执理废事,遂疑无西方净土。若言其事,则西方对东方而言,净土对秽土而言。如认为有东方秽土娑婆世界者,即不得不认西方净土为有也。

问:讲催眠学理的人,说一个人念佛能治好自己的病,或见神佛来临,皆由自己之思想与信抑力演成功效与幻景,并不是获什么神佛的庇佑,真正甚么神佛来现形。这种理论,与净土门的宗旨大相庭径。究竟孰是孰非,宜何取舍。

答:观经云,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本无心外之法。既云由信仰力演成功效,如何再说不获佛佑,不是真正。净土法门,理亦犹是。其不同者,但催眠是术,念佛是道耳。

问:尝闻念佛人云,佛经中有临终一忏罪业消尽之说。窃谓此种说数,非所以劝人念佛,适足以开播虚之门。盖为恶者恃此为护符,得以终身恣肆,反笑一般居士之朝课暮课持之如不及者为多事矣。是说也,果明载于内典耶。抑后人捏造耶。未读一经,不敢臆度。还以质诸先生。

答:此系净土宗观经十念往生之说。但此亦未可侥幸得者。经中自有余文,未可断章取义,藉为口实也。

问:科学家以为修净土者临终见佛来迎,乃思念存想专注于佛有以致之,为心理作用,并非佛之灵感。如周铁山居士见佛接引之事,亦有以为弥留之际,心神恍惚所起心理作用。然居士病中神识清明,毫无昏迷之状,且示疾即预知时至,毫无痛苦,常人能如是乎。是知心理作用之说,似难成立但不无研究价值。望解释之。

答:常人多以[心理作用]四字为不信佛法之中实。岂知即此[心理作用]正是佛法所说[万法唯心]信此心理作用,即是信佛所说矣。与彼愚人闻朝四暮三则悲,闻朝三暮四则喜,何以异乎。

问:省元法师梦醒,见佛菩萨像满虚空中,闻某法师亦曾三见阿弥陀,平日念佛能所不二,亲证三昧,能见圣众现前,临命终时方能见圣众来迎,若平时用功未曾见佛,临终万难见此瑞相。此说然否。

答:此策励之语,非定如此也。经中下品恶人临终念佛,且能见佛。况平日念佛者耶。

问:往生极乐者莲花化生,则有形色。弥陀说法,亦当同类。然则按引娑婆世界,众生,(灵魂)当以无形法身接引。何能舍彼土色相而遽显法身乎。

答:法身是体,报化身是用。有体必有用,用即从体。现弥陀接引众生。中下品皆是化佛来迎。来问末句,殊有误会。

问:有等人欲求往生,而念佛精劝,早晚功课较僧为严,但心术不端,造言妄语,诬人之短,而贪嗔痴心并无间断,此人果能到极乐世界而无罪否。抑或受恶口恶心之罪过欤。果属将功抵过,而仍如平常人乎。

答:人果有求生西方之愿,而又精勤念诵,即使三毒未除,亦必事后深悔。但得临终念佛一心,亦得决定往生也。如其口是心非,临终决不能无障碍,安得如愿往生乎。

问:为佛办事,舆己修身,果孰为胜。譬如与办佛教,收回寺产,选僧整师,屡与私人交涉,因难万分,不能偷闲念佛,与每日念经礼佛转为自己求往生者,果能同一流乎。未知为佛办事,较诸自己修身,异乎同乎。

答:佛门办事,但为护法,功德当胜于自修。而顾人者,仍当念佛回向求生极乐,则与专修者无二无别。一切善业犹船,念佛犹摇橹,发愿回向有转柁,未必资也。居士以无暇念佛为虑,须知念力坚强,即十念亦得往生。容何伤。

问:未受居士戒,但精勤念佛,亦能往生否。

答:虽未受戒,能不杀生,亦得往生。

问:在家二众,惟制邪淫,夫妇非所禁,但当相敬如宾,作承宗祀想,不以为乐。但余恐能存此想而不动爱欲者,千万人中难逢一二。夫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佛念不一,三昧难成。欲求往生,岂不难哉。

答:此我佛之所以赞叹出家也。然为居士说法,不得不姑作退一步讲。为居士者,亦只要如是存心,即可节欲,减少爱情。又能知欲之障道,深生厌离,结果亦必不为所牵,而一心念佛。既厌娑婆,定欣极乐。发愿往生,沛然莫御矣。

问:[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通宗通教之人,方是真念佛人,]然则欲念佛者,须深明佛经了解佛义,而后方能谓之真心修持乎。假若一般不识字者,而有愿守佛戒念佛,其能得了生脱死往生极乐世界乎。

答:当机立悟,即虽谓[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可也。通宗通教云者,并不限于文字般若。

问:照弥陀经云,当发愿生西。然照金刚经说,厌三途苦,愿生西,是有众生相。

答:厌三途苦,愿生西,是有众生相,金刚经并无此说。然发愿者,即发菩提心也。生西者,即悟无生也。发菩提心,为金刚经中事。无生,为金刚经中理。净土般若,原无二致。

问:学净宗者,当坚持阿弥陀佛一念,不使须臾忘。但据金刚经云,如法执不忘,是有寿者相。着相即众生,无相即佛。不知所从。请示。

答:金刚经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筏须到岸然后可舍,未生西前念不可舍。若在此岸而舍筏,如何到彼岸。若未生西而舍佛念,如何到极乐耶。净土般若,义岂有违。思之。

问:或谓电峰门下,不念弥陀。诸佛国土,在一心中,亦如片云点太清裹。即使住极乐世界八十小劫,与娑婆一书夜,了无延促之相。公竟云何,愿有以教我。

答:永明寿禅师有净禅四料简。如何说不念弥陀。心包太虚,理实如是。不但无边刹土,不隔毫端。即十世古今,亦不离当念。法住法位,安有大小,岂容延促。斯乃已证无生了悟实相之谈。岂所论于欣厌取舍求愿往生之士哉。

问:佛书谓[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共分九品,一菩萨既以菩提心救一切众生脱离苦海往生极乐,因何又分九等之阶级。然则西方极乐世界亦有阶级之分乎。

答:[九品]云者,九种品类之意也。基于观无量寿经,系指众生之机而言,乃净土行人净业之等差,非阶级之义也。又次据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四十五愿,名为普等三昧愿观之,固无阶级之分。

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极乐国土既有形色,必有败坏。彼佛寿命用语其人民,岂有无量无边阿僧只劫之理哉。

答:极乐形色是清净法身所显,是佛的不可思议境界。非同凡夫业报形色,乃是无常之法。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显实相无相一边义。须知实相无相亦无不相。若就无不相一边义言之,便显一切法皆是佛法矣。幸勿错会。

问:念佛求生净土,试问娑婆世界众生,皆仗佛力往生,则娑婆又变何种状态。

答:众生为正报,世界为依报。一众生有一世界。娑婆众生共一世界者,相似故耳,非真是一世界也。众生皆往生,则世界皆净土,而娑婆世界空矣。

问:佛法重因果律,其律应至严,佛力不得变易之。何以十恶五逆之人,临终苦逼,教黍十念,华开金色,便得恃佛力往生极乐,虽则品位极下,而往生固与善人实同,比堕恶趣相差甚远,以本应得苦趣之因,遇佛反恃其力而得极乐之果,是因果力完全失效用也。此是何故。望详细解答,以开茅塞。

答: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果者心造之业,与夫心造之报也。凡夫心染,(即为无明所熏故)故造染之业报。佛心清净,(全体真如实相故)故造净之业报。染业报可思议,净业报不可思议。因此不可思议之力非常伟大,故能转染成净。如漂白水,无论如何污秽之物,一入其中,即将污秽消除净尽,而还为清净洁白焉。极恶之人十念往生者,乃在善知识之指导,自己之悔悟,而又加以十念佛力,自然转染业成净业而得往生。如是因,(净业)如是果,(净报)效用依然,亦易云乎哉。(按智者大师十疑论第八条可以参考,十疑论见净土十要。)

问:观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与无量寿经(卷下)[佛告阿难,……其上辈者,舍家弃俗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案此二经,前者无须出家,只要遵照(一)(二)(三)各项终身奉持,当得上品往生。后者惟有弃俗修道,方得上品往生。未悉究竟,恳请指示。

答:观经,之上品三生及中品之上中二生,与无量寿经上辈等。观经之中品下生与无量寿经中辈略等。然观上品上生,虽不明言出家,而其云具诸戒行者,比丘戒亦摄在内,则亦摄出家沙门矣。但观经分品从人,其义较广。无量寿分辈依法,其义较窄。何以故。无量寿经,阿难当机,故上辈即说出家沙门之行。观经韦提出希当机,故上品但说具戒等行,所以劝在家菩萨也。况观经之下品三生,皆是恶人回心,而无量寿经之下辈,但举十念法门,云不能作诸功德而已。何以故。观经在阿阇世王宫内说,恶人在前,亦所以示劝也。此我佛说法之善巧方便焉。

问: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有惟除五逆之句。而观无量寿佛经又许五逆往生。二经似相矛盾,是何缘故。

答: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惟除五逆句下尚有诽谤正法四字。观经所收,指但五逆而不谤法者。以五逆而不谤法,旋必悔故。若兼谤法,则将怙恶不悛矣。又谤法即不信。资粮不具,如何得生也。(此义见昙鸾法师往生论注,)又沈善登报恩论有辨正五逆谤法不得往生说一文,可参阅。

问:弥陀四十八愿中之念佛往生愿,依康僧铠之无量寿经译文,则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慈云回向文曾引此愿文,且将[乃至十念]之[十念]作念十口气佛解。但依大阿弥陀经之念佛往生愿文,则云[十方世界诸天人民,至心信乐欲生我刹,十声念我名号,必遂来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此则十声念我名号,似不应作念十口气佛解。未知法藏比丘初发此愿时之愿意,究属如何。是单指念十声的佛。抑是愿十口气的佛。请决。

答:经云十念,不明言十句,其意本有含蓄。慈云十愿法,以十口气念为主,引用佛愿,亦无不可。至大弥陀经经人润饰,改定十声,失含蓄意。不及魏译也。

问:阿弥陀经所言[极乐国土栏楯罗网行树,皆是四宝周币围绕,]是否彼土到处皆树,且皆七重。抑或尚有一望无际别具胜境之地。栏楯罗网,如何布置。

答:栏楯以为界,罗网严空,行树饰陆各得其当,详见无量寿经。

问:读阿弥陀经,不外铺叙池沼花鸟等种种庄严,如沪人说上海繁华,乡人未到过者羡之。知识中人不免怀疑。惟经中[一心不乱]一语,为全经扼要处。念佛能至一心不乱,即如大学所云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以佛学言,一心不乱即持戒,一心不乱即能定,一心不乱即生慧,得戒定慧,而结果可知矣。此言是否。

答:境界成就,有其因缘。一读无量寿佛经或鼓音王经悲华经等经,皆载有阿弥陀佛庄严净土之事实,岂可不信而目为虚诳乎。阿弥陀以愿力成佛,故念佛者亦可以念力往生。感应之道,断无差忒。其必一心不乱者,盖不诚则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感应成就,舍是末由也。以一心念佛为止于至善可也。知止而后有定云云,则非其义矣。又阿弥陀经上半叙述极乐境界,而一再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此功德庄严四字,即包括戒定慧一切佛法在内。幸勿草草读过。

问:据八识规矩颂,鼻舌两识在二地以上,即不行矣。然阿弥陀经有饭食经行之文,并有思食得食之注语。岂色界诸天已能不食,而西方极乐反须饮食乎。当作何解。

答:极乐之食,亦非同人道之段食。色界诸天虽无段食,仍有触食,即禅悦为食也。佛经言食有四种,一曰段食,即以破坏物体为食也。二曰触食,受一种喜乐或悲苦事而觉腹饱也。三曰思食,虽不得饮食,但思有饮食当前,亦不觉饥渴也。四曰识食,无色界天意识未断,即能延命如同食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