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光孝寺菩提树下主讲法师与企业家们面对面。

在劳资关系比较紧张的当下,企业如何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在企业丑闻不时传出的今天,该确定什么样的发展目标?菩提树下的对话开讲啦。昨日,“菩提树下的对话———禅与企业人文关怀”在广州光孝寺登场,一批高僧大德、禅文化学者与企业家,就管理者与员工关系、企业家自我调节等问题展开讨论。

出席活动的法师有广州光孝寺方丈明生、大佛寺住持耀智、韶关云门寺方丈明向、惠州永福寺住持妙峰、四会六祖寺方丈大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冯达文也应邀出席活动。现场众多企业家向法师和专家踊跃请教,场面庄严而热烈。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省佛教协会等单位主办,光孝寺协办。

没有员工辛勤的努力,企业不可能经营得好。同样,没有老板的存在,没有决策没有外交,公司效益便会下降,员工也不可能有好处。佛讲究因果,主动的关怀便是因,所以说我们要从因上去努力,没有因的种,是不会有果实的。

企业家的直接目的是赚钱,最终目的是功德,所赚的钱财是来改善员工的生活,来回报社会,这是一种真正的大慈悲心。做人、做事、做生意、做企业,都应该具有慈悲心怀,要努力实现利益的增长和企业的壮大,只有企业效益好,发展快,员工的家属才能生活好,才有安全感。

遇∵到∵顺∵遂∵,不∵要∵沾∵沾∵自喜;遇到困难,不要沮丧怨愤,喜怒哀乐完全不要被虚妄的外境左右。要处苦不以为苦,处乐不以为乐,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即使劫火来临,也不能动摇悲心愿力。

禅宗强调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员工要将企业作为修行的道场,将工作作为修行的法门。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磨炼自己的心性,体悟人生的真谛,通过工作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

○中国很少有百年企业,但是有千年佛教。如果我们企业家把佛教当成一个企业,释迦牟尼当成一个老板,那么释迦牟尼的员工很自觉,没有追求多少工资,也没有说你给我奖金多,我才多干活,都很自觉。

○遇到顺遂,不要沾沾自喜;遇到困难,不要沮丧怨愤,喜怒哀乐完全不要被虚妄的外境左右。要处苦不以为苦,处乐不以为乐,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即使劫火来临,也不能动摇悲心愿力。

○企业家在经营企业时要打破各种隔阂,与员工、合作者、竞争者等保持一种无我无别的状态。善待合作者,追求合作共赢,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新闻背景

对话源自禅宗佳话

活动主办方广东省佛教协会称,让高僧大德与企业家在光孝寺的菩提树下对话,这一创意源自一段禅宗佳话。

1500多年前,天竺神僧智药三藏从佛陀证道处带来一株菩提树苗,植于光孝寺,并立下神奇预言:“吾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174年后,以行者身份接禅宗五祖弘忍心法的六祖慧能来到这里,因风幡妙论打动大众,受住持印宗法师之请,出示传承禅宗衣钵。于是,六祖大师在此菩提树下落发、受戒,并登坛说法,开演顿悟法门。“大德缁素齐聚六祖当年开坛说法之地,举行‘菩提树下的对话———禅与企业人文关怀’活动,可谓因缘殊胜。”明生说。

企业家要信任员工人人皆可成佛

李志强(香港李族企业集团董事长):中国很少有百年企业,但是有千年佛教。如果我们企业家把佛教当成一个企业,释迦牟尼当成一个老板,那么释迦牟尼的员工很自觉,不追求多少工资,也没有说你给我奖金多,我才多干活,都很自觉。但我们很多企业家有很多烦恼,觉得很多员工干事不自觉,做事不努力,要监督,很多优秀人才要跳槽,很多合作伙伴最后都反脸。那么,佛教对企业管理有何启示?

明生:企业管理者要信任员工,相信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管理者要无限信任员工的能力和可能性,尽可能地发挥员工才能。应秉承包容之心,用以小见大的态度,挖掘员工的优点与长处,发挥个体的创造精神,从而建立起大众成就、大众共享的团队。同时,既然人即佛、佛即人,就要超越对待,在企业内部管理上要打破管理者和员工的界限,用圆融无碍的思想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的团队,在团队中体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配合,融合贯通的合作精神,让团队的执行力发挥出最佳效能。

相信每个人的妙明真心都本自具足。管理者雇佣员工,虽然只是使用了他们的某一部分技能,但是却不能忽略,他们都是一个个完整的人,他的技艺,也是通过完整的人起作用的。而每个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要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性,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王行书(香港富友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说到关怀,企业管理者经常被批评为“剥削者”。在人们眼中,关怀往往被理解为上级对下级、条件优越的人或群体对条件相对欠优越甚至处于劣势的人或群体的关怀,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关怀应该是双向的,作为企业投资人、C∵E∵O,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在疲惫的公司事务之后,其实往往也非常需要来自下属的关怀。那么,我的问题是,如何在公司里营造、引导一种能实现双向人文关怀的局面?

明向:实际上关怀是相互之间的关心,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我们佛教强调一切的存在没有独立性,一切的存在都是相依相连的关系。

只有在双向关怀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才会觉得别人的存在对我们非常重要。因为没有员工辛勤的努力,我们的企业不可能经营得好。同样,没有老板的存在,没有决策没有外交,公司效益便会下降,员工也不可能有好处。佛讲究因果,主动的关怀便是因,所以说我们要从因上去努力,没有因的种,是不会有果实的。

做企业就是做功德回报社会是大慈悲

刘小锋:“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鞭策;“居庙堂之高而心忧其民”是古代对士大夫的鞭策。在前不久的广东扶贫济困日中,很多粤商慷慨解囊。在现代的社会,依佛的精神来看,在21世纪,佛家对企业有什么要求?

明生:企业家的直接目的是赚钱,最终目的是功德,所赚的钱财是来改善员工的生活,来回报社会,这是一种真正的大慈悲心。做人、做事、做生意、做企业,都应该具有慈悲心怀。一个企业家要有慈悲的心怀,要努力实现利益的增长和企业的壮大,只有企业效益好,发展快,员工的家属才能生活好,才有安全感。如果每个企业都能做到这一点,同时依法纳税,注重环保,诚信经营,以事业为功德,以责任为功德,以价值为功德,贡献自己的智慧,就能为员工,为群众,为社会谋福利。企业家要有造福人类的大理想,要做造福人类的大功德。

王行书:最近,紫金矿业污染引起举国关注,企业家如何做到求利和求善的平衡?

耀智:求利不应是企业追求的唯一目标,禅宗认为心是万法之根本。无论是成佛还是下地狱,都是由自心所决定的;人们的善恶行及其相应的一切后果,都取决于人们如何运用自心。金钱本身并无善恶好坏之分,是人心之善恶好坏之别,使金钱也附加了各种意义。佛教也认为企业要重视物质利益的获得,但决不能以赢利为唯一目的和准则。企业追求的应该是共同利益,以造福社会大众。正如佛经所说,“同利等彼己,所有与人共”,“为众生故,求以弘利”,“不为自己受蓄财物,凡有所得悉为成熟贫苦众生”。

佛教认为,人生存在的唯一社会价值在于“利他”。佛教“自利利他”的思想是高度重视物质经济利益的。于《大智度论》卷第五十六中说“贫穷故,自不能利益,何能利他。”因此,欲实现“自利利他”的人生社会价值追求,不应墨守“安贫乐道”,而应通过商业等各种正当的手段去积极地创造财富。在佛教中,实现“自利利他”,除用商业等手段牟取财富外,还可从事农业、牧业、工业、文化产业等一切有益于社会的事业。因此,《菩提资粮论》卷第三中说:“凡利世间事我皆应作。”

要处苦不以为苦处乐不以为乐

刘小锋:黄光裕案发生后,一些媒体借此探讨企业家的个人形象管理。许多企业家因为执着而成功,也因为执着而失败。如何让一个企业家由执着走向人文关怀,不仅对别人还包括对自己?

大愿:禅宗告诫大众要放弃对“有”的执着,不要去比较、计较,即使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亦要保持自在心态。遇到顺遂,不要沾沾自喜;遇到困难,不要沮丧怨愤,喜怒哀乐完全不要被虚妄的外境左右。要处苦不以为苦,处乐不以为乐,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即使劫火来临,也不能动摇悲心愿力。要住于如如不动的佛性中,把握自己的立场,认清自己的价值。企业家要将做企业视为在世间修行,要借境缘历事炼心。任何境界现前,都能做到如如不动,那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企业家办企业完全是为了造福社会,与众生广结善缘,而不是为了赚钱享受。所以不争经济利益,只专心将自己的商品做好,向顾客提供最物美价廉的商品,这就是企业家的心愿。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中,都围绕着这个目的出发,企业家就能不竞争而将企业办好,顾客也一定会欢迎企业家。因为企业家是真心一切为了顾客,企业家就能得到回报。

吴军华(广州市千江企业有限公司文化顾问):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珠三角不少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倒闭了,佛家如何看待优胜劣汰?

妙峰:在一般人的观念里,物是物,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彼此互相对立,纵有关系,也是对待的假相。这种分别、对立的观念,容易生起无谓的冲突、矛盾。惟有用清净无染的真心,透视诸法实性的平等一如,洞悉宇宙万物的整体共存,才能超越自他对待,综观宇宙生命的全貌。

企业家在经营企业时要打破各种隔阂,与员工、合作者、竞争者等保持一种无我无别的状态。善待员工,以平等的思想对待员工,积极为员工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和“家”的氛围,自然能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善待合作者,追求合作共赢,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无论你是什么企业,其市场链上下端的合作伙伴都应看作是企业自身的一部分,必须善待合作者,使利益均沾,谋求共同发展。善待竞争者,在经营中提倡广交朋友,以博大胸襟面对竞争对手,化竞争对手为经营伙伴,达到老子所说的“不争孰能与之争”的经营境界,才是商界的高手,才能显现出当今社会的经营管理的大智慧。

以企业作道场将工作当修行法门

李志强:如今由于年轻人不同于父辈,他们的追求更高,而毅力更弱,在现实中可能难以承受挫折,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请问大师们应当从哪些方面化解员工的心理纠结?

明向:禅宗强调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员工要将企业作为修行的道场,将工作作为修行的法门。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磨炼自己的心性,体悟人生的真谛,通过工作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

企业家要超越与员工、合作者、竞争者等之间的对待关系,同样员工也要超越与企业家之间的对待关系,不要陷于上下级关系中而不能自拔,要有平等观念,要有主人翁意识,成为自身发展的主导者、管理者。要不断审视自身,知道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给自己明确定位,确定长期的发展目标,并分析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如果某些知识和技能欠缺,就应该及时通过培训完善自我,最终促进自身职业生涯的不断发展。

现场企业家:在一些大城市,很多年轻人感叹压力很大,不少人开始逃离“北上广”,在目前的环境中员工如何培养事业心?

明生:员工也要放弃对“有”的执着,不要去比较、计较,即使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亦要保持自在心态,遇到顺遂,便沾沾自喜;遇到困难,便沮丧怨愤,喜怒哀乐完全被虚妄的外境左右。处苦不以为苦,处乐不以为乐,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即使劫火来临,也不能动摇悲心愿力,从而不轻易受工作状况的变动而情绪波动,保持健康心态,做一个孤峰独傲、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雷辉林亚茗实习生黄雅君朱懋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曾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