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功地辅导孩子念书(上)

二○○六年三月二十六日讲于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郑育能主讲

◆∵编辑小组整理

非常荣幸有机会和大家谈怎么样陪孩子念书,主要内容是从佛教的观点出发。因为各个宗教的内涵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以对本文的内容,应该都可以用各教的教义来作合理的诠释。以往一般人认为科学跟宗教不同,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科学跟宗教是一体两面。所以很多人预测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成就,将是科学跟宗教互相结合的结果。个人推论,今天所谈的读书环境和方法,虽然是从佛教的理论及观点出发,未来将可证明仍不离科学之论述与方法。∵

读书和“中观”∵

首先从佛教“中观”,也就是北传佛典空宗的理论出发,跟大家讨论念书、做事,以及很多方面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北传佛教对“空”的诠释,龙树菩萨的中观偈很具代表性,其内容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为了和今天的主题相契,作下列解释。常人使用意识能够觉知到的所有事事物物,都叫做因缘所生法。从“我”(自性)的角度来说,事事物物之行为和觉知的行为,都是不断变异、虚幻不实的,所以叫做空。空不是没有,而是随着因缘变异,本体自空。由于人类意识的储存容量的限制,无法将这些事物完整不差的显现出来。故事物在常人的意识中显现、被运作的时候,是用一种名相(简化的图形讯息)的方式,显现在意识之中,故称为亦名为假名。另者不管用什么方式出现,它都是事物背后的本质随着因缘而显现的代表,此种本质并不因显现的方式而有所不同,所以是一种和两边、中间都无关,也都有关的中道(无分别)意义。因此,假如从中道观来解释,若使用意识的角度来诠释任何事物,所有诠释的方式通通都有不圆满的问题。所以在佛法上要人们对一切都直接契入,直下承当。以上是中观偈和本文有关的字面上解释。∵

现在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解释,譬如大家喜欢过好日子,害怕过坏日子,喜欢走好运道,怕遇上坏运道。这种喜、恶都与意识作用有关。但从中道的观点来讲,过去、现在、未来是相通的,时间、空间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因此走坏运的时候是你把过去的黑业消除,虽然走坏运的时候会觉得不舒服或受干扰,但是如果把时间空间的角度放大的话,事实上是好事情。反过来说,假如现在正值好运,就是把过去累积下来的福报用掉,以后有好运道的机会将会减少,所以从长远来看,是属于坏事。这是说事物之效应是相对的,短时间看事情虽然有好与不好,从长时间来看可能又不一样。针对这一点,佛法的解释方式很有趣:“菩萨畏因。”种因之后就会有结果,所以菩萨尽量不种恶因,当然就少于承受后果。相反的,“众生畏果”,不从治本下手,只想要逃避因果,最后绝大多数在万般无奈的情形下,面对果报。∵

进一步说,譬如我现在讨厌一个人,不断的骂他或诅咒他,希望他倒霉、立刻得现世报。他做错事本来就该得到惩罚,现在你骂他,就是在处罚他,正好帮他消业障。另一方面,假如他没做错事而被人冤枉,没有机会解释,你痛骂他正好帮他修福。反过来说,大家公认某某人是好人,认为某件事情他做得很好,不断称赞他。若这事的确是他做的,称赞他是让他用掉福报,使他无法充分地累积阴德,他未来能继续享受好运的机会降低。若不是他做的,称赞他是让他无功受禄,当然急速消耗其福报。因此,大部分的坏人往往越被骂,越长命,越不会得我们希望他承受的现世报。而许多公认的好人,反而不能得到长命报。所以从中道的解释任何事务,和从一般的观点得到的结论不同,即事事物物的真相,常常不是其表面所显现的那样,实质上是有现在、长时间、短时间,以及前世、今生、与来世的不同意义存在。∵

总之,中观偈对有关因缘的看法,它是好也是坏,是坏也是好,就整体来说,应该不是好也不是坏,因此不应该从意识角度看事情。应用到“要念好书”和“面对生活上的事物”也是一样。例如我想把书读好,成绩要考第一,这是有所求,有所求就和假名是同一层次的。∵

佛法讲苦有三苦。第一苦是苦苦:包括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五蕴炽盛等八种苦。第二苦是坏苦,譬如我现在到餐厅去吃饭,第一口、第二口、第三口感到很好吃,第四口就不怎么样了,吃饱时还被强迫要继续吃就会不舒服。所以好的东西会变坏,坏的东西会变成另一种坏或好,苦会变成另一种苦或快乐(但变成好和快乐的机会较少),乐会变成苦等。第三苦是行苦,只要有这个色身,就有负担而有苦。我们想要把书念好,所用的方法及希望和“厌憎会、求不得、爱别离、五蕴炽盛及坏苦”相应。孩子书读不好,希望尽力帮助他,但和“求不得、∵怨憎会、和坏苦”相应,故很难使其能读得好。故不能只应用自己的认知,而想读好书或去帮孩子读书。若从如实了解佛法、以确实和中道相应出发,将有机会使自己或协助孩子念好书。∵

当意识和周遭的事情接触那瞬间,若能以不执着的心面对它(这是指要把意识撇开),则所有事情都会变成发挥慈悲与智慧的因缘,变成开悟的契机。能够舍掉意识面对事物,接受当下的一切,是一种开悟者的心态,是面对一切都能以中道者的观点去相应的清净行为。释迦牟尼佛在大彻大悟的时候说:“真奇怪啊!每一个众生和我一样,都有圆满智慧的德性,只因妄想、分别、执着把清净如来的德性给遮盖住了。”我们在面对事情发生的一瞬间,都以意识角度出发,所以无法像佛陀一样看清真相。佛陀在《楞严经》上说,我把脚放下来海即发光,此时楞严会上大众,受佛陀神力加被的影响,身心变成清净无染,所看到的污秽世界,全都变成净土。若我们能以如来的智慧去面对一切,则所有事情将因此变成慈悲与智慧的显现。

读书要结合佛法与科学

现在很盛行中阴身救度法,其中讲到地光明及各种明光显现的时候,假如能够体会它、面对它,可以如实转变自己的妄心,而可以当下成就。但是中阴身若无法当下觉知,绝佳的得度因缘在瞬间就消失了,因此只好随因缘流转到下一世。故任何因缘显现的时候,假如能够以不随分别执着心去对应它,则一切都是美好净土的事物。读书时能依据这个原则,当然效率会达到极高的水准。

许多佛典解释如何求解脱道、求菩萨道,这些都是科学方法。早期中国高僧以佛法修行,所以人文鼎盛,但在科技方面的表现就不如讲求实事求是的欧美地区。进入二十一世纪,个人建议应该将佛法之中对名相的解说,以科学化的方式,重新诠释,使人类能够从佛法得到指引。若不如此,盲目地追求科技发展,容易引起各国或各地区之间的严重冲突。不但很危险,而且用科技发展来促进人类的福祉之进步,会非常的缓慢。因此,个人认为,南、北传佛典科学化的诠释,对于人文或科技发展都非常重要。本文所说的原则,就是在资讯泛滥的科技时代,如何将佛法应用到读书方法的诠释上。∵

以上所说的方法并不是一种新的思维,而是人人在婴儿时期都使用过的读书、学习方法。刚出生的婴儿,连“懂、不懂”的差别都不知道,当然不太会应用意识的功能。本能上,他对一切讯息都深感兴趣,全都照单全收,靠天赋的本能,使用归纳和验证(又喜欢模仿)方式,逐渐学会许许多多事物。这种不假思索之学习方法,和中道相应,故学习能力是一生中最好的时段。随着愈来愈会运用意识,这个完美的能力逐渐衰退,最后退化成不知如何应用此种天生的绝佳方法去学习、念书。请注意,此种念书方法和真正最佳方法,还差一截,那是因为有第七意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一般人不可能不使用第七意识,所以初生婴儿的学习方法,对常人来说,就算是最完美的方法。∵

记得曾经有报导提到初生婴儿的智商是超过三百的。另外有人从古代大科学家的贡献,推论需要多少智商才能达到。其结论大约是:排名最前面的伽利略,其智商约二百一十九,爱因斯坦约为两百零七,牛顿约一百九十六,这都跟智商三百是有一段距离的。也就是说健康的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学习能力是极为惊人的。为什么呢?婴儿具有某些特质:其刚出生时什么都不懂也不会想,“懂和想”的能力是逐渐学习而得来的,故在婴儿期之中也不太动用意识,对潜意识和本能之运作的妨碍很少;对任何事物充满好奇和兴趣;身心柔软;不怕犯错,不断将学到的事物学习表达。故我们想要有效地辅导孩子念书,∵除了了解佛法的真谛之外,也可以参考孩子在婴儿期的学习特质,以及我们为他所建立的学习环境。兹分别说明如下。∵

(一)婴儿学习任何事物,都是很少思索、不太计较学会或没有学会就照单全收。这种方式,不会以主观的意识,筛选外来的资讯,不会漏掉任何讯息。因为很少动用意识行为,所以头脑得以几乎不受干扰,一心一意只是接收资讯。头脑是一种庞大的平行运作系统,它透过第七识,以意识监控整个运作。若以好恶成败来监控“接收外来资讯、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推论演绎”等等,将会大幅干扰这些动作之进行,使其效率大打折扣。反之,若不计较学会与否,就没有情绪反应之干涉,头脑整体运作得以顺畅进行。这相当于佛法所提到的身心清净的状态,是智慧显现的重要条件。∵

(二)婴儿在任何时刻,都是身心放松,因为一般人不会要求小孩要专心。其实要求某人专心,反而会增加他的紧张。身心放松时,新陈代谢好,除了不易疲倦,也会有充足的血液流到头脑,使其维持高效率。这也是常人达到身心清净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婴儿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和兴趣,故其潜意识认知到一个极为重要的讯息:“应该将所有接收到的资料,不断地作整体性的整理、归纳。”此种动作在佛法上称为无师智、自然智之作用。∵

(四)婴儿不怕犯错,不断将学到的事物学习表达出来。在表达之前和当时,可以促进头脑对资讯之消化、吸收、应用。其后可以验证头脑运作的正确与否。这也是无师智、自然智之作用。∵

(五)我们对婴儿的一切行为,不计较成败,都鼓励、疼惜他。在此种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其无师智、自然智之作用很容易出现。使他只顾往前冲,不畏惧失败,因此头脑之整体效率极高。常人在面对外来压力时,会启动其与生俱来的“妄想执着”之作用,使其智慧显现的程度大打折扣。∵

以上这几点,人人都可以从观察婴儿之行为,了解其周遭亲友对他的态度等得到验证。此外,要使头脑充分发挥最大功能,以上这些都指向两个重要的条件:“应该舍掉意识、去除外来压力。”∵

从经典或从高僧大德所学的佛法,其中的一些内涵就是学习如何把意识舍去和赞扬如此的好处。它可以使人无所求,开发智慧。佛教将佛的智慧分成:无师智、自然智、佛智、一切智等等。虽然常人现前没有佛的智慧,但见闻觉知之本能和佛一样。其平时的见闻觉知发挥作用时,只有极少部分和佛的智慧相应,称为作识。藉着舍掉意识,我们可使此种本能发挥的程度增加。∵

当我们舍掉意识,去面对自己和孩子之读书时,会启动智慧的本质去掌控环境,自然而然地提供孩子没有压力的最佳环境。此时就像黑夜的月亮照着孩子和自己,在佛法叫夜灯三昧。这是释迦牟尼佛教化之主要精神,希望我们学习佛菩萨默默引导、加被我们的方式,去影响自己和周遭众生,使大家都能不以意识分别的方式去做事情。这与禅宗曹洞宗之“默照禅”很相应,默照禅的祖师洞山良价的〈宝镜三昧〉,共有九十六句,最后四句是“潜行密用,如愚若鲁,但能相继,名主中主。”其意思是做事时只是做事,不要去求表现,因为求表现就已落入意识行为。有智慧的人外表看起来好像很笨,但所有事情却在他的掌握之中,其心像月亮一样地明照一切。另外一种情形是他表现出来聪明的部分似乎你可以知道,可是你做不到,因为他的心是如如不动。用这种方法面对孩子,有不会给孩子压力,又能在暗中不断给与积极支持的两大特色。您可能很难体会到这样做好处的积极面,故以下用各种角度来诠释。∵

许多宗教都提到,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假如没有深刻的体会,它只是知识。有一种说法是,若我们学东西时,没有因学不好而被处罚,所学的东西将如过眼云烟,很快就忘记了,即使平时还记得片断,但紧急时一定是想不起来。有关深刻体验的例子很多,例如小时候,用筷子吃不到饭时,虽会受到“肚子饿”的处罚,但有父母温柔的爱之抚慰和鼓励,通常短短几个月就学会如何使用。长大后即使在暗中吃饭,也不会吃到鼻孔里,因为已经成为本能反应。另一种情形是重复的次数非常多,也会形成深刻体验及印象而形成本能反应。请注意,孩子成绩不好,偶尔骂他,可以是一种加速达到深刻体会的方法。但如果常常骂他,反而会使他产生反抗心理和畏惧面对困境的态度,此点应该极力避免。∵

回头看看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不以分别执着的态度去面对读书,就会对所读的内容有相当深刻的体会。想要达到此种状态,首先身心要经常保持放松安详。想要如此,就要不计成败地随时修行。若要能时时修行,需要有深刻的修行体验。此先决条件是需要有正知见,否则体验只是声光幻影而已。要有正知见必须从亲近善知识、深入经藏下手。但善知识只是提供你某些道理,对这些道理,仍需要自己从修行之中,去逐一体验。并且广种福田、广泛地听闻佛法之后,以不喜不舍之心,坚持自己原来所用的法门去努力持戒、行善、修行,此才算深入经藏、亲近善知识。例如以希望趋吉避凶的心态去烧香礼佛持咒,得到的利益是有限的,应将此有所求之心舍去,真正的利益才会显现出来。又如使用某一法门修行,已经有一段得力的过程,当变成修行不得力时,仍然必须不放弃该法门,此才叫真修行。此时亲近善知识听闻教法,不是要换方法,而是从其中找到契机,使心中不计较成败,得以安住于原法门。久而久之,就会得到深刻的体验,若一直换方法就不可能有深入的体验。∵

另外,在生活中修行也要合乎中道的原则。例如不论是公开或私下去骂一个人,不论他的反应如何,将易使自己先身心失去平衡,应该有下面的做法。从中道观角度来看,你要一个坏人得现世报:当他做错事时不骂他,心中反而提醒自己此人过去所做过的好事,他将会很快得现世报,为什么?因为他做错事该受处罚,不但未受处罚反而得到称赞,就会加速现世报的来临。但若以提升心灵品质而言,我们应隐恶扬善,对坏人应发出慈悲心希望他们能够改过。以上这些条件,一般人或许一时间不易做到,但是纵然只能做到少许,自己的智能就有机会大幅度提升。当我们提升自我以后,对孩子的一举一动,将变成极为敏锐,可以在第一时间之内,做出合理反应。故可在辅导孩子念书方面,得到惊人的利益。∵

再者,目前的政治活动太多了,无形中会产生群众催眠作用。被催眠的人身心不稳定,会影响到家庭,自然地小孩念书也明显地念不好。若发现小孩书念不好,或许该想想是否自己对政治太狂热了。若真是如此,希望能尽早把它淡化掉,多参加宗教活动,利用忏悔法从被催眠的困境解脱出来。∵

在四书中也可找到关于读书方法的重要资料。第一个是孟子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其次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谓“放心”是“放轻松并专心”。不过常人都把专心的意义弄错了,过度强调“要专心”这件事,反而造成身心紧张,无法一心不二用的做事。真正的专心一定是在身心放松时才能做到,其次要脑中没有“要专心做某一事情、做好该事”的想法,才能一心不二用的执行要做的事。这两种原则在“默照禅”和佛教“四念处”所讲的是相类似的。∵

直接使用默照禅的修行方法念书,因为不太启动意识,不会注意有没有专心、有没有放松、会不会失败等等,可一心不二的读书,效率极高。常人很难一边读书一边修行,但可以每天都抽出时间专修默照禅或其他法门。此时虽然无法读书,但修行后能使身心清净不执着一段时间,念书的效果会比没有修行的人的效率高出许多。所以鼓励孩子轻松的修行,只要是依照正统宗教的教导修行,其好处很多。∵

现在请看黑板上的字(清楚地显现某一中文字),看久了会觉得越看越不像。另外请看另一个字(此时演讲者不断干扰,使听众不易清楚看清楚那个字)。虽然未能看清该字的全貌,但在看到的一瞬间,就知道那是什么字,即使被干扰地看同一字很长时间,也不会怀疑那个字的正确性。这个例子指出,看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例如直盯着它看、身体完全不动等等。用固定方式看书看久了,“诸行无常”的定律会产生作用,使自己信心大失,反而念不好。故念书的方法,应该要多样化,不要一成不变的死专心。这个例子也指出,人们的头脑只须抓个大概,就可以迅速判定目标的意义,随后的验证也以大概的方式迅速进行。因此头脑可以同时有效地捕捉极多资讯,但需要确定对最重要的事花心思的心思较多。换句话说,只要维持身心安详,不紧张地专注一件事,多样化的环境将可使头脑进入高效率,结果不但可处理好最重要的事,且其他的事也没有被忽略。∵

回过头来说,前文提到每个健康的人刚生下来就是超级天才。假如你去问外国朋友学中文难不难,他们一定会说很难喔!全世界最难学的是中文,虽然刚出生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现在都会了。可是若有人说你是超级天才,你一定回答:“不是不是,这怎么可能?”为什么?因为你没有信心。想要将自信心带回来,最佳的方法是学默照禅或正统宗教的修行法。因为这些方法无形之中,直接或间接教导我们如何回到“健康的婴儿”的身心安详状态,也就是超级天才的状态。什么叫身心安详,例如婴儿尿湿裤子不舒服,他会哭。当你刚帮他换好干净的尿布,他就笑了。随着周遭环境该如何反应,就如何反应,这就是身心安详。忍着不哭,没有反应这叫有问题,或者是笨孩子。因为刚出生什么都不懂,所以他只是看,只是听等等,这些出生婴儿的特质,是人类既有的本质,叫作无师智、自然智。我们透过佛法的了解,可将之找回还运用在读书方法上。其原则是:“放松身心,把心保持在灵敏状态,不计较得失,不放过任何资讯。”把握这些,就能和婴儿的特质相应,时时透过五官把信号放到头脑里,直接让资讯进去,不会有选择性,不会去管懂或不懂。∵

目前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头脑的容量可以记忆和处理无限多量的东西,只要不去干扰,资讯一定可以直接进去。当相同或部分相似资讯第二次输入脑中后,只要能“维持灵敏的心”,头脑会开始比较两者。输入脑中的资讯,只要类似的部分重复次数多了,自然会整理出规律来。整理的过程是在潜意识之下进行,意识不必知道,但要放在“意识灵敏状态”,否则潜意识会分一部分功能去处理很久以前的事,使对周遭的反应变迟钝。如果你保持灵敏的心,一旦有规则性被整理出来,它会马上通知意识,出现懂或不懂的感觉出来。懂的感觉出现时,会产生一丝丝莫名的微细喜悦。资讯不断的重复,微细的喜悦感就会成为较实在的“自信心”的满足感。同样的自信心出现次数多了,“本能反应”之感觉就跑出来。什么叫本能反应?请把眼睛闭起来想想妈妈是什么样子,假如你能想出妈妈的样子,这个人是有问题的人。为什么?妈妈是无法形容的感觉,妈妈在我们脑里所显现的是个充满“安全、完全信赖、温暖”等感觉的特殊符号。闪过一个影子、一声脚步声、一个咳嗽声,就知道是自己的妈妈。因她会被简化到很抽象的图形符号,所以你想不清楚你妈妈的样子。那时候就叫做本能反应。学习过程之发展,就像从小和妈妈相处,最后发展出现在的温暖感是一样的,非常有趣。若读书的过程顺这种自然发展的方式,那将是最佳的,充满喜悦的。此种过程是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也可以轻易使之不断再现的。当我们以初生婴儿的方法努力用功,极多次重复猎取相同与不同资讯,可以使相同资讯被归纳整理出规则,并进入近乎本能反应的状态,其好处实在说不尽。∵

除了以上几段对读书方法的说明,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读书方法还包括: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建立自信心,养成持久用功的心,培养孩子美好的品德,以及大人不可以检测他的成果等。这些方法在许多书上都提过,个人也有一本读书方法的书,贴在“般若文海网站”,想参考的人请去下载。在此要强调最后一点,大人不应主动检测孩子的读书成果,应等待孩子自行回报,且不论好坏,都应该鼓励他。因为检测成果,会启动孩子的反抗心里,孩子有反抗心里就很麻烦。∵

其实“不检测孩子成果”是学习成果最佳化的重要环节。学习包括四个过程,很像桌子的四只脚,缺一就不完整:“第一不了解,第二弄错了,第三半知半解,最后才是了解。”学新的课程犯错误,若不被处罚,也不断重复学,当重复次数足够多以后,无师智会产生作用,归纳出正确的结论,达到了解。若犯错后被处罚(例如考试得低分,自己好沮丧),只要能再接再厉的学习,可以使启动无师智的时间缩短。检测孩子读书成果有过度施加压力和引发“反抗心理”等危险,两者都可能使孩子不愿再接再厉的学习,也会影想无师智的运作。(未完待续)∵

郑育能国立成功大学航太系教授。对佛学和禅修涉猎甚深,对小孩子如何学习与读书也深入研究,是一位修持严谨的学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