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本报发表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在人们面前摆出了一个沉甸甸的问号,留下了一长串的思索。

记者日前见到了那次夏令营的中方总领队、团中央全国少先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曹东新同志。他目击了较量的种种,在夏令营里就开始了对较量的思考……

“较量表面上是孩子的,实际上却是教育、教育者的较量”。曹东新回忆了双方大人对组织夏令营的不同思路:

参加夏令营的日本孩子到达北京时已临近中午,准备5晚6时的火车赴内蒙古。午饭后,日本领队让他们的孩子分成几人一组,去天安门广场自由活动,发给他们每人∵15元人民币,让他们自己吃一顿晚饭。团中央机关离天安门广场虽然不远,但对这些初来乍到的日本孩子也绝不是一件没有风险的事情。中方组织者不无担心地对日本领队说,孩子万一迷了路怎么办?到点回不来误了火车怎么办?日本人却很轻松:不用担心他们。回不来也是一种锻炼。可以看到,日本人让孩子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锻炼的是生存的能力。日本孩子的应变能力很强,当然与他们平时所受的教育有关。

我们中方组织者的指导思想就是多包着,别出事。领队的同志要求自己把好“四口”:乘车时坐在车门口,睡觉时躺在房门口,进店时守好店门口,见到记者时让孩子少开口。还有就是我们更多地注重形式的东西。比如要不要请领导见一下?要不要请记者参加夏令营?在草原上返回大本营时队伍稀稀拉拉,中方同志提出要不要整理一下队伍、唱支歌以示凯旋等等。日本人均表示没有必要,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孩子来锻炼的。

中日儿童探险夏令营已经举办了两届,赴内蒙古草原是第二次。举办这一活动的是日本福冈一所叫做“蚂蚁蟋蟀”游戏学校,学校的学习就是以野营冒险为主要形式。请教日本人学校名字的含义,他们解释说,蚂蚁是最小又最有耐力的动物,而蟋蟀则蹦蹦跳跳,很是灵活。对比我们每年举办的为数不少的夏令营,营址都选在风景、气候宜人的名胜地,参加的孩子也都是层层选拔出来的,吃住玩都安排得好好的,完全是福利、奖励和娱乐性质,没有让孩子去锻炼锻炼的想法。

—凡此种种,都是我们一贯的教育思想在夏令营中的表现。

有人说,21世纪是亚太的世纪。∵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观察一下我们的近邻,可以感到这种竞争已经拉开了序幕,这从夏令营里的较量就可以看到。作为中国的教育者,该有一种紧迫感。

我们的教育对象中,有近5000万独生子女。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殊群体,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分保护。日本人曾说“非常羡慕中国的孩子,他们享受了世界上最好的待遇。中国的父母为孩子的支出,在世界上也许是最高的。”而这种保护、享受,给我们的孩子造就了什么?许许多多家长没有想。《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的作者孙云晓给记者讲述了他采访到的事情:第一届中日儿童探险夏令营办在我国黄海的一个孤岛上。在小营员选择搭帐篷的宿营地时,日本孩子每人身上都带着一把锋利的小刀。在荆棘丛生的山坡上,他们真是披荆斩棘,“大刀”阔斧地向前开进。而我们的孩子怕身上穿的新衣服搞脏了,又怕枝枝叉叉刮了手,小心翼翼地被落在后面。到一个海岛去玩,岛上没遮没挡,把人晒得头晕目眩。只为医生、病号、女教师准备了一顶帐篷,这种时候,中国孩子都使劲往里钻。事后,作为从事中国青少年研究的孙云晓,曾与一些同学座谈“中国的孩子为什么弱”。一名13岁的小男孩回答了两个字:“遗传”。请他进一步解释一下,他讲,我姥姥是小学退休老师。她总教育我要爱劳动,可又只让我擦擦桌子扫扫地。电不能动,火不能动,刀不能动,别上高处等等。结果我就什么都不会。

这就是我们教育的误区。中国孩子的智慧、聪明是出名的,但我们孩子的能力、毅力确实比较差,这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到位。而不少家长只看到“孩子比自己那时候强多了”,还因此而盲目乐观,自我陶醉,不愿让孩子吃一点苦,尽力张大自己的保护伞。我们学校的教育也没能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锻炼他们具备生活、劳动、服务、创造等技能。其实,在这方面我们是有传统的。我们曾“在‘五·七’指示指引下开门办学”,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中经了风雨,见了世面。日本人告诉我们,他们搞这种夏令营,借鉴的就是我们开门办学的经验。今天,我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该如何在教育中为孩子们补上这一课?

日本经济高度发达,生活条件比我们优越。但日本孩子少不了晒太阳、浸冷水的“功课”,不少家长给孩子睡两天软枕头,再换上硬枕头睡两天,有意识地让孩子受点罪,目的就是让他们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和条件。日本人说,我们富了,我们的后代能不能继承就看两条,一是创业精神,二是伦理道德。他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他们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人生并非处处美好,要想生存须靠自己拼搏。因此他们教育青少年都围绕生存能力,除了强调品德素质、身体素质,还重视语言、社交、适应环境等素质的培养。

我们也可以举办类似的探险夏令营,但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到草原或荒岛去磨练,而我们又力图使每一个孩子都具备“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能力与毅力。这就要靠日常的教育。为此,团中央少工委创造了一项名为“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生存与发展行动计划”,以实践活动为基本途径,以培养少年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意识和技能为训练基本内容,以提高少年儿童全面素质为主要目标。目的是“学会生存,学会服务,学会创造”。团中央领导同志称,“希望工程”是把孩子从田野召回学校,而生存与发展计划是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是关系到未来的真正的希望工程。今年是这一计划全面实施的第一年。全国少工委已联合有关单位,于近日推出了计划的第一项目:在全国少先队员中开展自理、自学、自律、自护、自强的“五自”活动。

为了草原上的那次较量,为了回答那个沉甸甸的问号,更为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我们的教育该有新行动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