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2000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1年

【文章标题】梁漱溟教育思想之研究

【文章作者】潘玉爱

【指导教师】陈福滨教授∵

【文章页数】182页

【中文关键词】梁漱溟|泰州学派|教育|乡村建设|人心与人生|唯识学|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摘要】

第一章绪论

首先说明论文之研究动机、范域、方法与文献,将导引出论文的方向。第一节,以研究动机来论笔者所持之观点是以何为出发,而产生对此主题的好奇心,故愿试着探索这个领域的问题。研究范域是说明研究的范围和限制。在研究方法上,以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归纳出重要的教育概念,预期以上述工作达了解梁漱溟的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与精神,进而能获悉他的教育目的。研究文献即是论述所参考文献之特点。第二节,论述梁漱溟的时代背景与学思历程,梁漱溟身处于中国近代∵与现代之间。他生于民国前十九年(1893),原名焕鼎,字寿铭,后改字漱溟,卒于民国七十七年(1988),享年96岁,他经历中国百年动荡不安的局势,更因为生于国家多事之秋,他的生命历程中自然是袭着于时代的色彩和特征之中。所以于绪论第二节陈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中的困境和问题,来审视他的文化观,并且论及当时中国教育情形与他家庭背景,冀希检证是否对他思想的影响性;最后,述及他学思的历程及其转折。

第二章梁漱溟的人生与人性观

梁漱溟的教育观建筑在他的人生观上∵。诚然,人生哲学正是梁漱溟教育思想的开始的基础,因他不断思考个人问题与中国问题所激发之哲学思想;并落实于他的人生与社会实际之中,故他在思想与人生实践上,是具一致性的。若要了解他的教育本质,应要从他思想的进程上来看,诚然,就是他由佛转儒的转折上区分,一是佛教人生观,一是儒家人生观;然后对照他的蓝本(心性)中对人所构建的轮廓,由其思想前期的佛教唯识的心性,前期是以佛教的唯识学的心性观;中期是西学博格森的生命哲学释仁,再加上泰州学派而入陆王心学;晚期所着的《人心与人生》又加入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概念去诠释。笔者以思想的产生先后的援用思想的心性论作一纵观,后将其心性观汇通的提出,希望藉由此探究能清处了解其如何建构人的心性?并将心性落于以人为本的文化教育观的理论中。

第三章∵梁漱溟的教育理论

讨论梁漱溟之教育理论。一般在描述"教育”时,一方面因语言的使用问题;另一方面也因教育是一种有机的、繁复的、综合性的活动,容易导致人在运用上的混淆和错误,故教育概念是需不断澄清的。教育概念经由分析可使其完整面貌呈显出来。首先从中国字形音义上析论教育的概念,然后进行对梁漱溟之教育概念的分析,从广意上言教育和狭义上言教育。在教育功能上可区分为教育对个人的功能、教育对社会的功能、教育对文化的功能三方面。教育的标的即是解决中国问题,即从文化上培养与建造,最后可达"政教合一”的境地。第二节论教育的环境,外围的大环境是中国文化,拿出以刚的精神;内围的小环境是只学校的教育形式,其倡讲学之风。教育的内容是以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配合其课程教材。而教育方法是以精神陶炼、订立乡约、学做合一、与班导师制。

第四章∵梁漱溟的教育实践

本章主旨是探讨梁漱溟的教育实践之层面,实言之他最重视的是“中国文化的根“的问题,其曰:"中国文化有形的根就是乡村,无形的根就是老道理。”如今文化之根已松动了,该如何拯救中国文化呢?他认为从老树上发新芽,也是“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第一节言办学的现实因素与模式,梁漱溟列举了过去中国教育之失:一是教育制度频频更动,使人无所适从;二是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社会的需要;三是教育和社会相隔,受过教育成社会之病累;四是从学校出身者,唯有回学校教书之一途,如此循环之;五是办普及教育,却不见受教育的人增加。这种种的问题,是教育办的不对。所以他提出社会教育。但就梁漱溟实首先从事教育是学校教育,山东办学(曹州高中、重华书院创办、曲阜大学)、广州中学、勉人中学及勉仁文学院,从以上办学的结果失败,因着政局的不稳使之太多的外在因素导致。第二节论乡村建设的教育实践:河南村治学院(前身)、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村学乡学、乡农学校、训练乡村服务人员的学校)。乡村建设的教育问题:教学资源的缺乏、团结组织的概念不建全、教师工做范围太广。

第五章∵梁漱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本章主旨是探讨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中所蕴涵的现代意义,将从其教育理论所备之意义,从小至大范围之影响的教育面向。第一节是针对教育方法的现代意义论,可从其强调知情意皆备、完全学习学做合一、师友平等共学的关系、主动学习与自治导向、保持不断向学的心态。并对整体教育面向的启示:家庭教育、小区教育、成人教育、终生教育、文化教育等五方面。从成人的角度论,他与当代教育思潮存在主义所关怀的主题一致,对人的存有问题的执着,随顺而析论之,将可发现到梁漱溟的思考脉络以人、生命、人生。但其教育思想中尚忽略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与偏颇价值理行,这也是今日我们尚不足的地方。

第六章∵结论∵

【论文目次】

梁漱溟教育思想之研究

目次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动机、范域、方法、文献.1

壹、研究动机..1

贰、研究范域..5

参、研究方法.5

肆、研究文献.6

第二节∵梁漱溟的时代背景与学思历8

壹、时代背景之冲突..8

贰、中国教育之环境13

参、家庭背景之扩延13

肆、自学历程之转折27

第二章∵梁漱溟的人生与人性观39

第一节∵梁漱溟的人生观:教学场域的进路.39

壹、佛教人生观40

贰、儒家人生观.47

第二节∵梁漱溟的人性观:教学主体的预设56

壹、人性论的理论56

贰、以人为本的文化教育观66

第三章∵梁漱溟的教育理论71

第一节∵教育之定义、功能与标的..71

壹、教育之定义71

贰、教育之功能.78

参、教育之标的..81

第二节∵教育之环境、内容与方法86

壹、教育的环境87

贰、教育的内容91

参、教育的方法97

第四章∵梁漱溟的教育实践...104

第一节∵办学之现实因素和模式..104

壹、办学之现实因素....105

贰、学校教育之办学..110

第二节∵乡村建设的教育实施.122

壹、乡村建设之教育实践..122

贰、乡村建设中社会教育问题..128

第五章∵梁漱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132

第一节∵梁漱溟之现代意义132

壹、教育方法之现代意义132

贰、整体教育面向之启示138

第二节∵当前教育思潮之响应....147

壹、梁氏呼应存在主义之教育....147

贰、对应当前教育正负之影响150

第六章∵结论..167

附录169

参考书目.171∵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书∵目

〈依作者笔画次序列举〉

一、原典

1.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第1-8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2.梁漱溟着:《梁漱溟论文集‧自学小史》,台北:龙田出版社,1979年。

3.梁漱溟着:《孔子学说的重光:梁漱溟新儒学论着辑要》郑大华、任菁选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4.梁漱溟着:《梁漱溟先生教育文录》,台北:文景出版社,1972年。

二、专书

(一)哲学

1.王宗昱着:《世界哲学家丛书─梁漱溟》,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2年。

2.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3.艾恺着:《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4.白吉庵着:《物来顺应─梁漱溟传及访谈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5.朱汉国着:《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6.李渊庭整理:《梁漱溟讲孔孟》,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

7.汪东林着:《梁漱溟问答录》,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

8.马勇着:《梁漱溟文化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9.许纪霖编选:《二十世纪中国学人文库─内圣外王之境─梁漱溟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10.梁培宽编:《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

11.马勇着:《梁漱溟评传》,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12.郭齐勇、龚建平着:《梁漱溟哲学思想》,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

13.景海峰、黎业明着:《梁漱溟评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14.郑大华着:《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15.谭宇权着:《梁漱溟学说评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16.龚建平着:《梁漱溟读书生涯》,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

(二)教育

1.马勇着:《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系列研究─梁漱溟教育思想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

2.马秋帆编:《梁漱溟教育论着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三、一般书籍

(一)哲学

1.于凌波着:《唯识学纲要》,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2年。

2.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学案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3.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4.牟宗三着:《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牟宗三着:《心体与性体(一)》,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

6.牟宗三、李达生等着:《存在主义与人生问题》,不详:骨风出版社,1987年。

7.李道湘着:《现代新儒学与宋明理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

8.李心庄重编:《明儒学案上》,台北:正中书局,1964年。

9.李振霞、傅云龙着:《中国现代哲学人物评传》,北京:中***校出版社,1991年。

10.宋德宣着:《新儒家》,台北:扬智文化,1994年。

11.宋志明、赵德志着:《现代中国哲学思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12.何信全着:《儒学与现代民主─当代新儒家政治哲学研究》,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

13.林安梧着:《当代新儒家哲学史论》,台北:文海基金会出版,1996年。

14.周群振等着:《当代新儒学论文集‧内圣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15.吴汝钧着:《儒家哲学》,台北:***商务印书馆,1995年。

16.武东生着:《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17.胡适、傅斯年等着:《中国哲学思想论集∵现代篇2》项维新、刘福增主编,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年。

18.胡适等着:《中国哲学思想论集∵现代篇二》,台北: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6年。

19.启良着:《新儒学批判》,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20.高宣扬着:《人文科学丛书─存在主义》,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20.张永隽主编:《中国新文明的探索─当代中国思想家》,台北:正中书局,1991年。

21.韦政通着:《儒学与现代化》,台北:水牛图书出版社事业有限公司,1986年。

22.韦政通着:《儒家与现代中国》,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23.陈少明着:《儒学的现代转折》,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

24.黄克剑着:《东方文化丛书:东方文化─两难中的抉择》,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25.郭齐勇着:《郭齐勇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6.嵇文甫着:《左派王学》,台北:国文天地杂志社,1990年。

27.冯友兰着:《中国现代哲学史》,香港: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95年。

28.傅佩荣着:《儒家与现代人生》,台北:业强出版社,1991年。

29.傅乐诗等着:《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2年。

30.程恭让着:《瓯阳竟无佛教思想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0年。

31.杨承彬、郑大华、戴景贤着:《中国历代思想家【二十四】胡适、梁漱溟、钱穆》,台北:***商务印书馆,1999年。

32.赵德志着:《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现代新儒家与西方哲学》方克立、李锦全主编,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33.刘述先等着:《当代新儒学论文集‧外王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34.郑大华着:《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35.郑家栋着:《中国人丛书─当代新儒学论衡》杨国枢主编,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36.黎勉高着:《礼记精华录》,台北:***中华书局,1966年,页76。

37.卢升法着:《佛学与现代新儒家》方克立、李锦全主编,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38.颜炳罡着:《当代新儒学引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39.韩强着:《现代新儒学心性理论述评》,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

〈二〉教育

1.王建军、陈汉才、周德昌着:《中国教育史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七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3.王连生着:《教育哲学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4.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

5.天下编辑着:《海阔天空─教育的美丽新世界》,台北:天下杂志,1998年。

6.朱永新着:《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

7朱汉民着:《中国的书院》,台北:***商务印书馆,1995年。

8.伍振鷟着:《教育哲学》,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8年。

9.伍振鷟、林逢祺、黄坤锦、苏永明着:《教育哲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10.克里希那穆提着:《人生‧教育‧学习》张南星译,台北:方智出版社,1995年。

11.杜威着:《民主主义与教育》林宝山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

12.李建兴着:《迈向新世纪的教育》,台北:***书店,1996年。

13.周德祯着:《教育人类学导论─文化观点》,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