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不是如此,佛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以真诚心,真诚到极处,以大慈悲心、真诚心去关怀众生、爱护众生、帮助众生,这当中没有任何希求,不求回报。纵然这些众生刚刚接触对你怀疑,你对我这么好究竟有什么目的?还得提防几分。时间久了,他就明白,自自然然对你欢喜、尊重,肯接受你的教诲。真诚、慈悲这种感人是永恒不变。世间法里头用种种手段,种种技巧欺骗一切众生,到众生上了当之后,他觉悟了,当只会上一次、两次,不会上很多次。吃了亏,学了经验,吃亏学乖,这是世间法。佛法决不用任何手段,决不用任何的方式,它用的是真诚、清净、慈悲,发心决定是利益一切众生,决不会伤害一切众生,决不会损耗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佛在一切经论当中,无数次叮咛嘱咐,这种教学法就是长时薰修,让我们有深刻的印象,念念不忘。在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佛的教诲、佛的开导能提得起来,不会忘记。当起心动念的时候觉悟就快,古人所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想到佛的教诲,想到自己曾经发愿我要依教奉行,妄想念头立刻就转过来了。念佛的人就是用一句佛号,妄想才生立刻就警觉到,一句阿弥陀佛把妄念转过来,念正,语就正、行就正,一切皆正。身心正,我们依报环境当然正,这是我们在这部经上应当要知道学习。

(十)、众海云集一)、集会的义趣【众海云集】。这一段经文要告诉我们,参与这一次法会一些大众。清凉大师在没讲经文之前,先把与会大众集会的义趣先给我们说明白。他一共分做十段,我们在此地简单的为诸位略为介绍。第一个是说集会的意义。我们知道世尊这一次法会是在定中所讲,这是很希有,不但我们凡夫见闻不及,就是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他们也不见不闻。由此可知,凡是参与法会的大众都是法身大士,不是平常人。经里面我们看到种种不同的身分,那是示现,绝对不是真正的六道凡夫、鬼神之类,我们如果这样看法,那就看错了。正如同诸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世间,以种种不同的身分出现在这个社会里面,我们凡夫看到他也是凡人,谁知道他是法身大士?谁知道他是佛菩萨再来?世尊为我们说出,祖师大德为我们指点出来,我们这才恍然大悟。他们集会的意思,这一会是佛要说根本的***也就是说明世尊这一代时教,他老人家出现在世间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他到底说的是什么法?《华严》是根本法,《华严》是个圆满法,这一会就非常重要。这一些菩萨参与这些法会,第一是来“作影响众”,这些地方我们要学习。道场要殊胜庄严才能帮助初学,初学的人看到道场盛况美好,他心里头就有感动,能够生欢喜心,发愿来求学。如果这个道场很大,佛在这个地方讲经、教学,听众只有三个、五个,外面初学的人一看这个样子,掉头就走了;大概没什么,你看没人听,引不起他尊重心。世间凡人也不知道佛有多大智慧、有多大的本事,不知道,谁来亲近他?所以十方这一些大菩萨们他们有责任,他们到道场来凑数,使这个道场听众非常之多、非常的殊胜,用意在此地,所以是来作影响众。清凉大师跟我们讲,与会的大众一共有十大类,第一大类是影响众。通常我们一般讲经的时候,第一个就是当机众,此地把当机众摆在后面,影响众摆在前面。教我们什么?教我们∶这个经我念得很熟,他会讲,我也会讲,我讲得比他还好。可是他讲经,我要来听,我为什么来听?当影响众。让别人一看,这个人都会讲经,讲得不错,他也来听,这讲经的人大概是很行;他影响初学,这个功德就很大了。特别是我们发心要学讲经说法,以这个方式来接引大众。所以任何法师讲经,除非我们自己实实在在抽不出时间,如果能抽得出时间一定要去听,这里头还有因果报应。别的法师讲经你不听,你这个法师上台讲经也没人听,因缘果报。我们肯喜欢听别人讲经,不但是出家人,在家人讲经、初学人讲经,我们都热心来听,你的法缘才殊胜,这是我们首先要学的。第二个意思是“为作辅翼”,帮助、协助、表演做佛的好学生。佛是老师,老师教得好,一定有很多杰出的学生,他底下有很多好学生,显示老师教学的成就,教化有功。在这个法会里面常常看到,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这些大菩萨都参与这个道场,使初学的人见到这个盛况,信心、恭敬心、学习的心理自然就生起来。第三意思是“护法”,护持道场。我们到这个道场来参与道场的活动就是护持,所以一举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意思。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看到有金刚神,金刚护法。第四类,譬如后面我们看到有道场神,这一类是“庄严道场”。此地所讲种种神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诸佛如来化身而来,来庄严道场。这些人的身分,到我们讲到经的时候,我一一为诸位同修介绍,这些人就在我们生活圈子里面,没离开我们。我们自己也是道场当中的一分子,然后才晓得《华严经》确确实实活活泼泼,显示我们的生活状况,对我们非常有利益。第五类教导我们“修供养”。如何修供养、修布施,才真正种福田,真正种了善因,善因将来一定得善果。世间人有不少人,也很喜欢布施供养,但是没有智慧,往往这些布施供养找错了地方,供养得不如法,所得的利益、效果就差了很多,此地佛菩萨来教导我们。第六“发起这部经”,发起这个法会。这一部经的发起不是一个人启请,大众启请。大众并没有表白来启请,很有趣味,大众心里头有这个意念,佛有他心通,众生心里有念头,佛知道,所以大众念请。这也是教导我们,教我们念念当中要知道请转***要懂得请佛住世,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要有广大的智慧,要有广大的心量,大慈大悲。众生不知道请,他们不晓得佛法的殊胜,不知道佛法的利益,所以不知道启请。我们知道的人,这是世尊当年在菩提树下示现成佛,世间人没有一个人知道释迦牟尼佛成佛,没人知道。如果没有人来启请,佛示现成佛之后,看看没人请,那就入般涅盘,就走了,就不住世,这个地方没有缘。好在净居天人他们慈悲,他们有智慧,他在第四禅五不还天,天眼看到了,看到释迦牟尼佛在阎浮提,在我们这个地面上,菩提树下示现成佛,赶紧下来代我们大家启请。请佛住世,请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请转***佛才开始讲经说法。这是发起这部经。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发起必须对佛法真正认识、真正明了。为谁发起?为一切众生发起,不是为自己。第七个意思这才讲“当机”,一切众生在这个机缘之中,听到佛说这样圆满殊胜的道理、方法,他懂了,他得受用,受用的利益无量无边。第八个意思,这一些菩萨到这边来示现,暗中是“表法”。世尊师子座里面也流出了许许多多的菩萨,显示法门的奇特,不可思议,也是通表像《无量寿经》上所讲“一切皆成佛”,表这个意思。第九个意思,佛说的种种道理、种种成就,如果没有人来作证明,初学的人听到总不免疑惑。这一些法身大士到这个道场来为大家“作见证”,证明佛所讲都是真实的。最后一个意思,是“反过来显示”出心量小的人、迷惑障碍深重的人,他们不见不闻,声闻、缘觉、权教菩萨,这个殊胜的法门他没有缘分。所以这个意思很多,有这么多的意义,他们当然要来参加这一会。意义明了了,还得要懂得因缘,不是说我们有这个意愿就能参加。有这个意愿,通常讲还得有条件,条件不具足你也不能参加。譬如我们今天在此地共同来研习这部大经,这也是一个法会,必须你是住在新加坡,你才有条件来参与这一会。如果你不是住在新加坡,你是别的国家地区的人要想来参加,那条件不具足。纵然你能来,居住的时间很短,你只能听到少分,不能听到圆满。诸佛菩萨参加世尊这一次大会,也要因缘具足。他那些条件?第一个要跟佛有缘,我们常说,我过去讲经跟大家多次的提到过,我们发心从事于传播佛教育的工作,也就是讲经说法的工作,这个缘就很重要,一定要懂得结法缘。我们到一个新的地方,无论是什么因缘到这个场所来,这个场所或者是有寺院,或者是有佛堂,我们进去了,依照规矩进去先要礼佛三拜。怎么拜法?我第一拜,愿我跟这个道场有缘,结法缘;第二拜,我跟这个道场常住结法缘;第三拜,跟这个道场信徒结法缘。以后就有机会到这里来讲经,大家就能欢喜相处,这个三拜不是白拜的。我不知道你们拜三拜是怎么个拜法,是什么个心愿,我拜佛这三拜是要结法缘。从前演培法师找过我,问我,他说:“净空法师,你的法缘很殊胜,你能不能教给我?”这要念念当中真有心结缘,这才行。你们大家三称释迦牟尼佛,向释迦牟尼佛拜三拜,我的意思不一样,个人有个人的心愿,要懂得结法缘。这些人,这一会,《华严经》这一会,会主是谁?毗卢遮那如来。这一些人过去生中如果跟毗卢遮那佛没有缘,想去也不行,你条件不具足。前面是有意思,我很想去作影响众,我很想去护持道场,我很想去供养道场,得有条件。第一个条件,与毗卢遮那佛有缘,过去生中曾经跟他结过法缘。第二,也必定蒙佛摄受过,佛曾经教你、教导过你。佛很慈悲,对一切有缘众生,只要你不排斥,你见到佛能生欢喜心,佛一定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摄受一切众生。我们过去生中,也曾经蒙毗卢遮那如来摄受过。第三个条件,这个法门是圆教的法门,如果在阿赖耶识里头没有听过圆教,没有圆教的种子,你听这个法门,你很难接受。所谓是***根性,不说顿,圆;一定是圆教的根性,听到这个法门生欢喜心。圆教法门,诸位同修要记住,“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圆;要有障碍,那就不圆。我们今天接触这个社会,一切人、事、物统统都有障碍。为什么有障碍?圆不过来!过去生中多多少少总是听过圆教的法门、听过圆教的经典,你才有机会参与这个法会。第四个条件,也必定曾经发了大心,护持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修学佛法,这个缘殊胜,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第五个条件,过去生中曾经发过大愿,愿意跟佛学。后面神众里面有一类叫身众神,身众神到后面跟诸位介绍。是什么意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侍从,用我们佛门的术语来讲常随众。佛到那里,这一批人就跟到那里,追逐不舍,常常在佛的身边,所以就叫做常随众。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佛的常随众,佛到那里,他就跟到那里。凡是一个老师,好的老师,总有一些学生常常跟着他,老师到那里,这些学生也跟到那里,这一批人就是身众神。第六,追随佛陀心愿永远没有满足,一心一意修菩提道、学菩萨行,不疲不厌,这就是下面有一类足行神,他来表法。第七个因缘是喜欢听闻正法,欢喜,闻法得快乐,法喜充满,在后面有乾闼婆王,这是主乐神。“乐”是音乐,他主持道场法会里面演奏一切乐章,他们是乐队,来表这个意思。第八个因缘是真正能够接受佛的教诲,虚心向学,把贡高我慢的习气降伏住,这是后面神众里面有一类主风神。风是动的,主风神是那一类的人?主持就是主办一切活动这些人物,他们有经验、有专长,可以主办一切活动。办任何的活动都要谦虚、都要卑下,你是高姿态,贡高我慢,办什么活动也没有人来参加,也没人来捧场。第九是本身平常修福修慧,心量广大,佛经里面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们也有这个意思,这才与佛相应。末后,这是跟佛同一个善根,这一条可以说我们统统都具足,我们也有,前面这些条件我们未必有。但是我们今天能够参与此地华严法会,我们也可以说世尊当年华严法会,这一些法身大士们他们这些因缘统统具足。我们在末法时期,去佛将近三千年,我们也有少分,虽不是满分,也有少分因缘,才有机缘参加这次法会。这一次法会能够自始至终一堂不缺,你的因缘就相当深,不是少分因缘。虽不是满分,也可以说多分的因缘,是多分,这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参与这个法会,我们一定要有真诚的心、要有恭敬心,要求三宝加持。这个法会的时间长,不是短时间,希望这个法会自始至终我们都能够参与。从上面这十个意思、十种因缘,我们也就能够想像到,法会的大众也有十类。这个说法要用现在话来说,十种不同的团体,“类”就是有团体的意思。像前面说影响众、常随众、守护众、庄严道场众、供养众、发起众、当机众;当机就是这次法会听众当中,听闻佛法真正得利益的这些人,也就是真正的学生,其他的是来表演,那些都是已经有成就,是来表演;还有表法众、还有作见证这一类众。由此可知,每一个人到这个道场来用意不一样。往年我在台中求学,我有一个老校长,是在抗战期间我在中学念书那个时候,他是我的校长,周邦道居士。到***来之后,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非常虔诚,学问、道德可以说是普遍令大众敬佩。学问我们不说,单单讲他的做人、他的德行,大概在现在这个世间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我没见到第二个,但是我听都没听到过。他在***是考选部政务次长,考试院考选部的政务次长就是副部长,我们讲第一副部长。公家给他有汽车、有司机,配给他的有车、有司机,他除了办公事坐公家的车,私人出去办事坐巴士。你们想想这个世间还有第二个人吗?公私分得那么清楚,为公家节省汽油,私事不可以用公家的车,你就知道这位老先生的做人,没有话说。不是自己应该得的利,分文不取,我们这个世间还有这么一个好的官员,真正是难得。穿的衣服都是旧衣服,一件衣服穿十几、二十年,他也不怕人笑。法师讲经,他有时间的话一定来听,不但来听,还带着笔记本,一面听一面还在写笔记。讲经的人是什么人?初学的学生,李老师教的学生,在家学生,年岁很轻,二、三十岁,他差不多将近七十岁。听二、三十岁的人上台讲经,还在底下听经,还写笔记,聚精会神,好像是初学人一样。我有一次向他请教,我说:“老师,你怎么还写笔记?”影响众;他作影响众,我明了了,他是装样子给别人看。这个人讲经,政务次长都来听,还在写笔记,大概讲得不错,他影响别人。但是他真做笔记,不是假做,他不是装模作样。这些地方我们要学习,这个叫庄严道场。庄严道场就是庄严佛法,这是代佛弘法,功德无量无边。我们今天有不少年轻的法师在这里学习讲经,就没有周邦道先生,如果多有这么几个大菩萨在,道场的气象就不一样。我们学了《华严》之后,希望影响众逐渐就来多,希望每一位法师上台讲经,都有这九种听众。华严会上总共有一百七十五众,就是像这类的团体,把它一类一类的分,有一百七十五类,非常非常殊胜、非常非常希有。在第一会里面,也就是我们讲序品里面,就看到有四十一个团体。每一类大众里面的人数太多太多,数不清,到后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每一类都是以刹尘、无量、不可说,用这些数字为单位。为什么这么多?因为这一会是从法性里面现起,一一会中都具足这一百七十五类的大众,每一类大众都称法界缘起,所以人数就不可思议,古德讲无有穷尽,这是华严海会的人数。确实很像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召开地藏菩萨的法会,那个人数也是不可思议。不过就人数来讲,华严会是第一,地藏会比不上;如果就素质上来讲,华严会比不上地藏法会。为什么?地藏法会,尽虚空、遍法界所有诸佛如来都来参加,这个地方我们只看到法身大士,而没有说一切诸佛如来都来参加。地藏法会是一切诸佛如来统统来参加,一个都没有漏掉,全都到齐了,显示无比的殊胜。为什么?《地藏》是佛法的根本***《华严》也是根本***《地藏经》所讲是大乘佛法的根基、根本,你没有这个基础,你在佛法里头什么都不能成就;而《华严》根本***讲大圆满。像树一样,一个是讲根,地藏是讲根;华严是整个大树,枝叶花果,是讲整个,这是不相同的地方。法身大士里面确实有很多是古佛再来,也有不少过去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久远劫已经成佛。现在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宣讲这部大经,他的那些老师、那些诸佛参与这个法会,不能用佛的身分出现,这跟地藏法会不一样。示现菩萨,菩萨示现做他的学生,作影响众,帮助他弘法利生。示现他会下杰出的学生,我们在经上看到,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文殊过去是七佛之师,现在在释迦会上都作弟子、都作学生。就好像唱戏,学生在台上唱主角,老师在台上跑龙套,伺候他。这是表演,表演给十法界这一些有情众生来看,十法界里面那些是当机?前面跟诸位说过,大心凡夫。这一个法会就是表演给大心凡夫看,让大心凡夫看到这个盛况就回头,就得度。除了大心凡夫之外,其余的九大类这一些大众都是诸佛、大菩萨来表演;释迦牟尼佛唱主角,他们来唱配角,这个诸位必须要晓得。一个道场,一个法会,只能有一个主席,不能有两个。讲经的道场只能有一个主讲的人,其他的都要以学生的方式、态度来赞叹,从旁协助,使教学的效果影响能深能广,功德就无量无边。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懂得,一定要明白。这些出席的大众,他们的地位,我们也要清楚。地位确实有高、有下,但是高下我们没有办法测度,我们不知道。因为里面许多叫大权示现,有真的是初住菩萨、是十信位菩萨,也有是大菩萨,甚至于诸佛来表演、来示现,我们怎么会知道?像唱戏一样跑龙套,跑龙套里面可能有一、两个是他的师傅,其余的也是学生。我们表面上看到他们身分是一样、装扮是一样,实际里面地位不相同。华严会上你才晓得这里面不简单,这些示现对我们就有很大的启示。希望我们同修在这一部经典里面,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然后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帮助我们过这一生美满的人生,把我们的境界真正的向上提升,超凡入圣。超凡入圣,提升自己的境界,给诸位说,没有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一切都照旧,决定没有两样。但是心理不一样,过去我们心迷、不觉,现在心放光明,觉悟了;从前愚痴,现在有智慧,这就不一样。以前日子过得很辛苦,现在苦日子里头好快乐,那怎么会一样?华严带给我们的好处就在此地。经文,每一段经文都有三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是告诉我们他是属于那一类,刚才讲总共有一百七十五类,他是属于那一类。第二段举几个代表,通常都是举十个人,华严用十代表圆满。这一类的人,我们从这十个代表名号里面,体会它的用意。末后说这一类人的修行、证果,给我们所作榜样,给我们所作示范。大众当中,开端四十众当中又分为两个大段:第一个大段是同生,第二个大段是异生。同生众,都是菩萨;异生众里面,这是讲有凡夫,刚才说过,诸位要记住,凡夫是佛菩萨表演,不是真的凡夫。真的凡夫不能参加这一会,是佛菩萨表演凡夫给我们看,教我们如何学习同生里面菩萨众。

二)、标∵数∵辨∵类

【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所共围绕。】这一小段就是“标数辨类”,说出人数多少,这个人数太多太多。“佛世界”就是我们通常讲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一个佛世界,有十个佛世界。把这十个佛世界磨成微尘;磨成细粉,细粉磨得再细,我们肉眼还看得见,微尘我们肉眼看不见。佛在经上有个比喻,形容微尘是多小。佛说小尘比这大一点,我们肉眼仔细去观察还能够看得出来,牛毛尘。牛毛比较粗,牛毛尖端上有一粒尘在那个地方不会掉下去,牛毛端面积里头可以能够放一个小尘,这讲牛毛尘。大概眼睛好一点的人,能够可以看出来。把牛毛尘再分成七分,七分之一那就更小,佛讲羊毛尘;羊毛比牛毛细很多。再将羊毛尘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尘,愈分愈细,也就是七分之一羊毛尘叫兔毛尘。再将兔毛尘分成七分,七分之一那就很小,大概我们的肉眼没有办法看见,佛说叫水尘。水密度很大,当中有空隙,这是我们现在知道,现在有一点科学常识都晓得。这一粒尘在水里面自由的游来游去,没有障碍,我们肉眼看不到。水尘还能分,再分七分之一叫金尘;金是金属,五金:金、银、铜、铁、锡。五金的密度比水大,但是还是有空隙,在高倍显微镜之下看得出来,还是有很多空隙。金尘就是在金属空隙当中游来游去,也没有障碍,这还不是微尘。把金尘再分,分成七分之一才叫微尘。这就小了,很小很小了,大概就是我们现在所讲原子、电子。佛经里说这个还不是最小,这微尘。微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之微,这就更小。色聚之微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佛说不能再分,再分没有了。极微之微也叫邻虚尘,跟虚空做邻居。佛说阿罗汉的天眼能够看到微尘,菩萨的天眼能够看到色聚之微,如来的天眼能看到极微之微。这是讲十个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尘,一粒微尘算一个数,你说有多少数?不是恒河沙数能比,恒河沙太少太少,简直不能比。来参加这个法会的菩萨有这么多,这都来绕佛。数量我们知道。身分是“菩萨摩诃萨”,这就是类,菩萨这一类,他们摆在第一位。他们跟佛是同生性,也就是说佛用的真心,不是用妄心,这些菩萨们也都用的是真心。诸位同修要知道,世尊告诉我们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里面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有佛,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不是同生性,是异生性。所以我们讲佛也要搞清楚,佛也有很多种,他是那一种佛。当然十法界里面的佛是异生性里面最高,为什么叫异生性?他依旧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凡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跟佛就不一样,同、异是从这里分。佛是用真心本性,不用八识,转八识成四智,这就同生性。这是经论里面讲得很多,也讲得很清楚,必须得破一品无明,你才见一分真性。由此可知,见思烦恼断了,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六道生死永远断了。再破尘沙烦恼,尘沙惑,这是在十法界里面,十法界四个不同的阶级尘沙惑断得多少。尘沙惑断尽,再破一品无明,这就出了十法界,跟诸佛如来就同生,就同生性,从此以后用真心,不再用妄心。所以说到同生性,你一定要晓得,一真法界的菩萨,不是十法界。底下讲的这些菩萨,这么多的人数、菩萨全是一真法界的菩萨,也就是我们常讲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前面十信不讲,因为十信还是异生性,不是同生性;十信菩萨没有见性,无明没破。初信位的菩萨,这是我们讲圆教,他的断证功夫等于小乘须陀洹。初信位的菩萨,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这个我们要晓得。初信位的菩萨,断烦恼的功夫跟小乘须陀洹相同,可是智慧、道力不相同,智慧、道力初信位的菩萨比须陀洹高得太多。七信菩萨思惑断尽,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断尽,在小乘四果罗汉,四果罗汉也是把见思烦恼都断尽;这是说断烦恼,七信位的菩萨跟小乘四果罗汉相等。可是智慧、神通、道力比阿罗汉高出就太多太多,阿罗汉不能为比。所以十信行满,破一品无明证初住位,这才成法身大士,《华严经》上从这里算起,十信位不算,从初住算起。圆教的初住等于别教的初地,《华严》是圆教。他们是菩萨。“菩萨”,清凉大师有三个解释,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第一、“菩提是所求佛果,萨埵是所化众生”,这是从境界上立名。我们今天所求是什么?“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话是觉悟的意思。所以诸位同修必须要晓得,我们学佛学求什么?求觉悟,不是求发财,不是求世间名闻利养。世间人学佛求福、求名、求利、求长寿、求多儿女,求这些。这些东西在佛法里能不能求得到?给诸位说确实可以求得到,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你要晓得,那些所求在佛法里叫鸡毛蒜皮,太小了。有智慧的人到佛法里面来求,求大菩提,你得到大菩提,这世间所有一切法你都自在;换句话说,没有一样你得不到,尽虚空、遍法界你统统得到。所以心量要大,要有智慧,我们学佛求的是什么?我们是求作佛,大菩提就是求作佛。佛是什么?佛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德能。有人问:成佛什么意思?成佛简单的讲就是成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用这八个字来形容很恰当,不为过。我们要学佛,就是要学“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的目标订在此地,这是我们的希望。“萨埵”是梵语,翻成意思是众生,佛所教化的对象,就是我们本人。我们是众生,我们今天发心求大菩提,你只要这个心发得恳切、发得很真,又不退转,恭喜你,你现在摇身一变菩萨了,你不是凡夫。真菩萨,不是假菩萨,你是初发心幼稚园小小班的菩萨,也不错,算是菩萨。那一尊佛都是从这个地方学起,我们今天真的明白、真的回头、真的想学佛,头一个我们取得了菩萨的身分,我们有一个纯正的目标,有一个纯正的方向,努力精进不懈。这是菩萨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这都是佛在经上讲,“菩提是所求之果,萨埵是能求之人”。这里面就有能求、所求,合起来称为菩萨,这个意思不难懂。第三个意思,萨埵有勇猛的意思,我们常讲勇猛精进。古时候的印度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发愤勇猛精进都称为萨埵,但是不称菩提,都叫萨埵,所以萨埵有勇猛精进的意思。菩提萨埵就是对于大菩提勇猛精进的去求取,这个人就称为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尾音都舍掉,“菩提”取一个“菩”,“提”不要;“萨埵”取一个“萨”,“埵”也不要,所以中国人简称作菩萨。你要讲给古印度的人,他听不懂,他要听菩提萨埵,他听懂;菩萨,他听不懂。中国人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习性中、印不相同;印度人喜欢麻烦、喜欢重复、喜欢很罗嗦,跟我们中国习尚不一样。中国人说话最怕重复,印度人喜欢重复,喜欢你不断的重复,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其实不断的重复是有好处,加深印象,特别是对于末法众生更有必要。所以一部经多次来讲解、多次来学习,我们才真正能够得利益。听一遍不可能,那能记得住?今天听了,到明天也许还记得一点,后天大概忘了一大半,再过一天完全都没有,怎么行?必须常常听。现在我们得科学技术的帮助,我们讲过之后留着有录像带、有录音带,就有机会重复去听。在从前困难,老师只能给你讲一遍,不会讲第二遍,所以听经的机缘就非常非常难得。现在得力于科学的工具,方便太多了,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工具,帮助我们学习。这菩提萨埵。末面还有一句“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这里头两个意思,菩萨通常是讲三贤位的菩萨,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修学这些位次我们称他作菩提萨埵。再往上提升,登地,十地菩萨,地上菩萨我们就称他为摩诃萨。摩诃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大,就是大菩萨。菩萨摩诃萨:菩萨以及大菩萨,这是把菩萨四十一个等级全部都包括。摩诃萨里面包括等觉菩萨,等觉称为十一地,法云地是第十地,等觉称为十一地,这称为大菩萨。大也有四个意思,其实都是教我们。第一“愿大”,一定要发愿求无上菩提,要发这个大愿心,不甘心学小法。第二“行大”,要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真干;决不是说说而已,要认真去做到,说到决定要做到。第三“时大”,就像大乘经上讲尽无量际劫,永远没有休息。成了佛,成了佛倒驾慈航,再退到菩萨位,还要学习、还要度众生。诸位要知道,未成佛之前你的修行确实是自利,自利当中有利他。成佛之后你的自利圆满,还要不要学?要学,还要当小学生,还要跟一般小学生一样的认真、一样的努力,绝不含糊。为什么?表演给没有得度的那些人看,表演要表演得逼真,不能露出马脚,假的那不行。菩萨示现在我们人间,示现托胎、出生,在中国历史上,诸位同修熟知善导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近代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他到我们世间来投生就八相成道。不过示现的不是佛的身分而已,示现的是一个出家比丘的身分,这就是应以什么身分得度,他就示现这个身分,他装得很像,也装糊涂。印光大师他就是装糊涂,最初示现的时候还谤佛、谤法,示现读儒家的书,毁谤佛法,然后觉悟了,见到佛法才知道佛法的好处,才修忏悔,都是表演给我们看。为什么?念儒书的人谤佛、谤法的太多,他要劝导他们,先是表演跟他们一样,然后他回头,用这个方法启发这些人。不仅仅是言教,身教比言教效果更要广大,他用这个方法。一切诸佛菩萨无论是在因地,或者是在果后:成佛之后,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往后我们在这个经文里面看到,这一百七十五类几乎普遍都是。才看到诸佛如来无尽的慈悲,他们这个时间无量劫的无量劫,没有限制。第四“德大”,他的德行,德行就是要给九法界一切众生作好榜样、作模范。菩萨无处不现身,九法界当中他可以现佛身、现菩萨身、现比丘、比丘尼身、现在家居士身、现长者身,或者现古时讲宰官身,就是现在作官、从政的人员,也能示现工商界,也示现贩夫走卒,所有一切贫富贵贱之身、男女老少之身,统统示现。各行各业,在这个里面教给我们怎样作榜样、怎样作模范,怎样跟社会一切大众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菩萨的示现有一个最明显的地方,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不难发现,菩萨不为自己,菩萨念念为众生、念念为社会;如果还有一点自私自利的意念,决定是凡夫,不是菩萨。为什么?连小乘初果都无我,何况法身大士怎么会执着有我?我们从前初接触佛法,读经、听法,学了一些皮毛,总觉得小乘大概还有我、法二执,到以后念到《金刚经》这才恍然大悟。《金刚经》上世尊说得很清楚,须陀洹,这是小乘初果,如果自己还以为我已经证得须陀洹,他不是真的须陀洹。说明了连须陀洹都离了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须陀洹已经做到了,他才能证小乘初果。过去我们没想到过,总以为破四相一定是大乘很高菩萨的境界,那里晓得小乘初果就做到。由此可知,我们如果四相还都在,这功夫那里能算成就?没成就。

诸位要晓得,四相一个破了,其余三个都破;不可能说四相我只破了一相,还有三相没破。这是佛法里面讲增上慢,这是傲慢,没有证得,自己以为证得,这是你产生的错觉。一条破除了,统统都破了;一条没破,全都存在。正像《印光大师文钞》里头有一个小故事,在那一段我记不得,这是很早很早初学佛的时候读印祖《文钞》有这么个印象。有一位在家居士参禅,相当的傲慢,他给印光大师写了一封信,他参究说他的成就,《五灯会元》里头一千七百则公案,差不多我统统都参透,只剩下几条;一千七百则公案全都参,还剩下几条。印光大师回他一封信,说你只要有一条没有参破,一千七百则统统没破;你要是有一条参破,一千七百则统统参破。这封信很有效,这个人也还不错,接到印光法师这封信之后不参禅,跟印祖念阿弥陀佛。真话,不是假话。最怕是自己没有慧眼,产生了错觉,那个亏就吃大,他要不遇到印光大师指点他,他回不了头来,这一生空过了。没有印光大师这样的声望、威德,别人跟他讲,他不相信、他不服。这是德大。这是我们一定要学习。华严会上这些人,可以说都是跟毗卢遮那如来多生多劫结下很深的缘分,都不是普通人。

三)、列∵名∵结∵数[一]同名菩萨【列名结数】文里面大概是有三段。第一段是把人数给我们列出来,人数里面有同名、有异名。前面十位同名,同一个“普”字,后面十位每一位名字不相同,到底下会跟诸位讲到。末后这一句是结数,这一类的菩萨人数有多少。我们先看:【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

同名是普,这十位,第一位普贤菩萨。普贤菩萨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要把他搞清楚、搞明白。名号的意思很深,诸佛菩萨既然都无我,还有什么名?诸位要知道,名:佛菩萨的名都是教学用的、都是表法用的,让你看到这个名字就想到这个意思,顾名思义,要认真的去学习。我出家,师父算是不错,给我取个名字叫“净空”;常常想到我有没有清净、有没有空?如果不净、不空,名实就不符。可见得名号自度度他用的,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用的。一切诸佛所修学的法门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结总不外三大类,三大类就是用三位菩萨来作代表。这三位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我们称他们三位叫三大士,在大乘法里面非常重要。佛说一切诸佛如来都是因这三个法门而成就,圆成佛道,修这三个法门。所以这三大士对我们来讲就是无比的重要,我们一定要学习。可是三大士的根基,诸位要晓得是地藏,所以在中国大乘佛法里崇尚这四位菩萨,大乘经上讲三大士,中国人把地藏菩萨加进去。四大名山,这四位菩萨就像一个房子四根柱子一样,少一个都不可以,这个房子才能够建立、才能够坚牢。地藏菩萨是讲孝敬,这是根。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所以这个根是孝道、是师道。不但是佛法里面作菩萨、作佛要以这个为根本、为基础,世间法里面也是以这个为根本、为基础。我们中国人知道,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之前,夏、商、周三代的时候,古圣先王都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没有不着重教育。《礼记:学记》里面所说,《学记》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教育哲学,教育的思想,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古圣先王教给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你建立一个政权什么东西最重要?教学。教学的内容是教什么?教孝、教敬,一定要教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你这个国家一切都能上轨道,才能长治久安。疏忽了教育,没有不失败。所以中国自古以来讲求以礼治天下,不是以法律,现在人讲法治。法治还不行,用什么?用武力来统治,用警察来统治、用军队来统治,那就更糟。最高明是用礼,礼就是教学,人人自动的守法,自然的守法、守规矩,不敢犯法,为什么?犯法对不起父母,自己作奸犯科,让父母在社会上不能做人,没有面子。对不起老师,老师怎么会教出这样学生?自动的守法,这个高明,教学的效果。地藏菩萨代表这个。观世音菩萨是把孝敬发扬光大,把孝顺父母的心、尊敬师长的心展开、拓开,孝顺一切众生、尊敬一切众生,这个社会它怎么不祥和?人与人间自然和睦相处。一个国家、一个世界就像一家人一样,父子相亲,真正是相亲相爱、互助合作,人才能过美满的一生,才能过到幸福的一生,用什么方法能达到?教学。所以观音菩萨就是把这个法门发扬光大,大慈大悲。文殊菩萨代表理智、智慧。住真实慧,慈悲才能产生正面的效果,而不是“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慈悲为什么变成祸害?方便为什么变成下流?里头没有智慧,感情用事,就坏了。文殊菩萨代表智慧、代表理性,不是感情用事。普贤菩萨代表实行,用现代的话叫落实,普贤是完全落实。

【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宝焰妙光菩萨摩诃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到这里是一小段,这十尊菩萨是同名,十普,我们先看这一段。前一次跟诸位提到,诸佛菩萨的名号都是随缘建立,佛菩萨没有名号。不但没有名号,连身相都没有,他的身相也是随缘变现,正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样的名号能利益众生,他就建立什么样的名号。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那个名号是随便建立的,不是有什么一定的意义,想怎么样建立,不是的,都是随着众生。名号里面就是度众生的一种方法,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譬如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何尝有相?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应化,这个世间的人妄想、分别、执着很重,总认为一个人要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人叫大贵人。世间人有这么个妄想、分别、执着,佛就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满世间人的愿望。世间人一见到,这真的是大贵人出现,希有难逢,所以相是这么建立。名号也是如此,名号必然是纠正这个时代、这个地区众生最严重的业习病根。佛看到这个世间的众生,习气很重,烦恼很多,这是六道轮回、恶道根本的原因。佛要用名号的方法来对治,所以就观察所有烦恼习气里面,第一个是对人没有慈悲心,都犯了自私自利的过失。世间人讲自私自利,这是迷惑颠倒,自私决定得不到自利,正如同损人决定不可能利己。怎样才能得到自利?利他才能得到自利,这是一定的道理、真实的道理,这个世间人知道的很少。所以佛在经上常讲,阎浮提众生、娑婆世界的六道凡夫迷惑颠倒,佛讲的是事实,确实是如此。因为没有慈悲心,所以佛的名号上就要用“释迦”,释迦是梵语,古印度话,它的意思就是能够仁慈,对待人能仁慈,所以翻作“能仁”。这名号意思多好,我们一念释迦牟尼佛,念到释迦就要想到,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仁慈。仁慈,用现代的话来说,就要真正存心关怀别人,爱护大众,全心全力协助一切众生,这就是释迦的意思,我们念这个名号就没有白念了。“牟尼”这两个字是“寂默”的意思。佛看到这个世间的人心很不清净,所以名号里头用牟尼,牟尼的意思就是清净心。对自己心要清净,对别人要仁慈,名号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名号治病的。我们念南无本师,南无是归依、礼敬;本师是我们根本的老师。根本的老师是什么?是仁慈、是清净。说老实话,释迦牟尼佛也并不是希望你天天念着他,念着他他听到耳朵都发痒,那还能受得了吗?你要懂这个意思,天天念仁慈,天天念清净,一定要把自己仁慈的心念出来,把自己清净心念出来,这叫真正念佛,我们懂得这个意思。由此可知,佛菩萨建立的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功德在那里?把自己真心本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给念出来。能仁、寂默是我们自性里面的性德,不是外面来的,我们现在忘掉了、忘失了。佛用这个方法让我们常常忆念,忆佛念佛,佛是自性佛,不是外面的佛。大家修净土,常常听到“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释迦牟尼佛又何尝不是自性释迦?要懂这个道理。念观音菩萨,自性观音。我们这样念佛就没有白念,这样念佛真正得利益。所以诸佛菩萨名号千差万别,都是依智慧、依他的行德,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表现,完全是对治凡夫的烦恼、习气、愚痴,名号从这里建立。清凉讲这名号是“随宜别标”,就是随便建立。但是它有原则,不是我们凡夫这个随便,它是方便建立,正是所谓善巧方便到了极处。经上说,学生坚固的菩提心,一定是从老师那个地方学得来,老师是学生的增上缘。学生迷的时候没悟,老师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他开悟,教导他修学。这个里面最重要劝他发菩提心,要告诉他什么叫做菩提心,菩提心是修学大乘的根本。我们在前面如来果地上的十种身,第一种菩提身。菩提身从那里来?从菩提心来。你如果真正发了菩提心,这个身就是菩提身,境随心转,相随心转,这个身怎么不是菩提身?佛的身是菩提身,我们这个身也能转成菩提身,一定要得老师详细的开导,细心指导我们修行。修行实在讲就是生活,把我们生活里面许许多多的错误修正过来,叫做修行。凡夫的生活那有没有过失?一定有,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太深,不知不觉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它就起现行;现行就是它起作用,烦恼习气起作用。起这个作用很可怕,这个作用是造轮回业。诸位要晓得,烦恼习气是轮回心,起作用的时候造轮回业,你怎么能出得了六道轮回,轮回业里面必然是恶业多,善业少;换句话说,变现出来的果报,我们在三途的时间就长,三善道的时间就短。佛在经上讲,六道众生是以三恶道为故乡,是你的家乡,你在家乡住的时间长;你现在到人、天两道来是观光旅游,时间很短。佛这个比喻我们愈想愈有道理,句句话都是讲事实真相,我们不能没有警惕。高度的警觉心就是菩提心。菩提这两个字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的意思,真正觉悟了。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道轮回的真相明白了,十法界的真相也明白了,诸佛菩萨所住的一真法界也清楚了,这叫觉悟。觉悟之后你才会发愿,希求的愿,求脱离六道、求脱离十法界,求生净土,愿就自然生了。这就是菩提大愿,菩提大愿是从菩提心生的。有愿一定有行,行就是你的生活,你处事待人接物,你的思想行为是觉悟人的行为,觉者的行为。觉者是佛菩萨,换句话说,你觉悟之后,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不是过凡夫生活。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希有的转变,不可思议的转变,转凡夫成佛菩萨。所以菩萨成佛在那里成?就在你现实生活当中成,就在你日常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作菩萨、作佛,佛在《华严经》上这样教给我们。我们起心动念,完全与大方广相应,完全与戒定慧相应,使我们自己的思想、言行、生活、工作跟本经所说“大方广”融成一片,这就叫契入。入这个境界就过“佛华严”的生活,你在现前生活里面得大自在,在现前生活里面开大智慧。教我们的这个人就是普贤菩萨,所以菩萨众里面普贤菩萨的名列在第一位。华严会上普贤是长子,文殊是庶男,普贤名字这么样建立。经上又说,如果是诱导一切有情众生趣向菩提,向这条路上走,而以四摄法来帮助这些众生,四摄是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用这种善巧方便,他就可以称为金刚王菩萨。这名号是随着变,一个人可以建立几百个名号、几千个名号、几万个名号,常常用的。对那一类的人,用那一类的方法教化,菩萨名号就随着变。如果是以大悲心,大悲,坚定的大悲,永远不会退心的大悲心,这个菩萨就可以称为金刚爱菩萨。如果示现随时随处修一些小善,见到别人修一些小善,菩萨就赞叹,他就能称为金刚善哉菩萨。如果他发心修布施,布施的心非常广,布施的行跟他的心相应,清净布施、平等布施,菩萨就立一个名号叫金刚宝菩萨,也可以称之为虚空藏菩萨。诸位在经上念到虚空藏菩萨,虚空藏菩萨另外一个名字叫金刚宝菩萨,那个心就像虚空一样,勤修布施,不疲不厌,所以有这个名号。能以高度的智慧,圆满的智慧,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个菩萨就叫金刚日菩萨;日是太阳,光明遍照,叫金刚日,也叫金刚光菩萨。还有一种人行菩萨道,无论什么人有了困难去向他求帮助,他是来者不拒,从来不会叫人失望,这就叫金刚幢菩萨。将来我们在这部经上都看得到,菩萨慈悲,真的是有求必应。另外有一种像弥勒菩萨一样,布袋和尚一样,每一天表现得欢欢喜喜,以欢喜心接引大众,这个菩萨就可以称为金刚笑菩萨;满面笑容,消除一切众生的忧悲苦恼,谚语里面所谓是“一笑解千愁”,菩萨为我们示现。能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当中丝毫不沾染,宗门的大德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表现这种形象来帮助一切众生,这是金刚法菩萨。善用智慧,帮助众生断除烦恼,这就是金刚利菩萨;金刚比喻猛利,也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愿意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佛家里面说***转,不疲不厌,那个地方有众生请,他一定会到。菩萨行,我们现在没法子。我现在在此地,几乎每个星期都收到海外许许多多地方请我去讲经,言辞很恳切,我也很感动,“法师您来讲一天都好”,我不是金刚菩萨,我是金刚菩萨就会分身,这个没有问题。我现在不能分身,所以现在我们是不得已,无可奈何,只能把我们讲经的录像带送过去。如果每个地方来请,我们都要去,这一部《华严经》恐怕五十年都讲不完。我们现在预定是五年把它讲完,所以这五年当中就要守在此地,那里都不能去。把这部经完成之后,我们再到其他地方,各处去走走。谢谢大家的关怀、好意,这是一定要请大家原谅。我们要以这一次的法会为重,这个法会的因缘非常难得,很不容易,到此地来看到的都清楚、都明白。这就叫金刚因菩萨,常转***无有疲厌,也叫做金刚转***萨。以如佛一样的无碍辩才,说法无畏,这就是金刚语言菩萨。佛是以度众生为事业,我们常讲如来家业,如来家的事业是什么?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如来家的事业通常也叫做佛事,可是现在“佛事”两个字已经被大众曲解、错解。什么叫佛事?为死人念经超度叫佛事。这个诸位要记住,佛经里面看到佛事,不是这个意思,佛事是觉悟众生之事,称为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事就是事业,所以佛事两个字你从字义里面去解释,觉悟的事业。帮助自己觉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些事才能称之为佛事。我们荷担如来家业,把如来的事业我们承当起来,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是佛家的事业,这称为金刚业菩萨。为什么菩萨都用金刚两个字?金刚是智慧,说明佛法的修学智慧是根本,决定不能离开智慧,离开智慧就不是佛法。离开智慧,人迷了,有智慧你才会觉悟。坚定誓愿,譬如你发的四弘誓愿,你的愿心非常坚固,决定依照这个大愿去修学,一定要满足这个大愿,这个菩萨是金刚护菩萨,也叫金刚甲胄菩萨。有能力降伏一切魔王外道,这就叫金刚药叉菩萨,也称为金刚牙菩萨。坚持诸佛所传精要的法门,最重要、最精彩的法门,他能够坚持守住,依教奉行,这叫金刚拳菩萨。由此可知,菩萨的名称确确实实是善巧方便建立的,那有一定名词?在近代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常常用文字跟大家结缘,他的书法好。他给人写字,下面的落款,自己的名字是随时想的,没有一定的名字,统计他的名字,恐怕有一、两百个名字,他就懂得这个道理。对一个人、对一桩事情,他就用一个名字,没有一定。以名字来教化众生,这就叫随顺便宜而建立。我们现在看了这一段经文,有十位菩萨,名字都有一个“普”,所以叫同名菩萨。名号里都有一个“普”字,显示虚空法界的总相,总相里面的德相,这个含义我们要能够体会。任何一种德行,像我们刚才略说的,无论那一种德行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极小的善,不要认为善太小,极小的善行也遍虚空法界。小善如是,小恶也如是,不要认为小恶没有关系,小恶也遍虚空法界。所以古德才劝我们,不要以为善小,你不肯去做;不要认为恶小,随便犯一点没有关系,你全搞错。极小的善、恶都遍虚空法界,十普菩萨在此地先把这一桩事情告诉我们。我们在这里明白、觉悟,就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学习、如何修行;断小恶,修小善,积小善就成大善,不能不知道。后面我们现在没念到,后面也有十位菩萨叫异名,每一尊菩萨的名号不一样,没有同名。他们在此地代表什么?这二十位菩萨是总代表,代表法界里头的差别相,十普菩萨是代表法界里面的共同相。差别相里面有差别相的德相,总相也好、别相也好,诸位必须要知道是一个法界。十普菩萨里面,普是别中之总,别是总中之别,总别是一不是二。总异、别异,在佛法里是这个讲法,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在这部经里面讲得特别清楚。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们是怎么修行成佛?证到究竟圆满的果德怎么修?佛在此地告诉我们,都是修普贤行成就。所以很肯定的说,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所以普贤行多么重要。普贤行怎么个修法?一定要有普贤心。普贤心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界限、没有彼此、没有人我,所以极小之善都遍虚空法界,他怎么不证究竟圆满的佛果?普贤菩萨代表总,自性的普德,总相。总中有别,别中有总。在《华严经》里面,如果把前面十信位也算进去,五十一个菩萨。五十一类: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都是普贤菩萨。有初信位的普贤菩萨,有二信位的普贤菩萨,一直到等觉位的普贤菩萨,这就说明总中有别。总中有别,五十一个位次不相同,阶位不相同,但是每一位菩萨心都普。不同当中还有同,同中有不同,我们要体会这个义趣,然后才知道普贤行我们现在可以修,佛说《华严》对我们来讲,就有切身的利益、真实的利益。不是说我们听了这个经太大、太深、太高,我们只有听听而已,做不到,得不到利益,那我们何必学它?只要你有机会接触到,你就是华严会上的有缘人。华严会上十类之机,我们也必然是其中之一,否则的话这个法会你怎么会遇到?同样住在新加坡,新加坡有三百多万人,那些人为什么遇不到?你为什么偏偏遇到?总是有缘,有缘就来相会。既然有缘,我们要珍惜这个缘,希望藉这个缘在这一生当中有真实的成就,这样就好。所以把这十位菩萨摆在第一,将异名十位菩萨摆在第二,其实异名十位菩萨又何尝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差别相而已。下面我们简单先介绍第一位上首“普贤菩萨”,“普贤”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清凉大师依据经论给我们做了几种介绍。第一种“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这是从自体上来说。如果就这个讲法,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普贤菩萨,我们也是,我们不修普贤行也是。为什么?它从体上讲,从自性本体上所说,正是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皆当作佛,这是从性体上说。诸佛如来他的性体周遍法界,为什么周遍法界?实在讲法界是自性变现出来。所变的法界无量无边,能变的那怎么还会小?绝对不会小。佛在楞严会上比喻得很好,佛将我们能变的自性、真心比喻作太虚空。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能够感触到最大的就是太空,虚空是最大,没有比这个更大,许许多多的星球都在虚空里面。佛把虚空比喻作我们的真心,比喻作我们的本性,能变的;法界是所变的,所变的法界我们常讲尽虚空、遍法界,这是真心所变的法界,法界有多大?佛的比喻像太空当中的云彩一样。我们晓得云彩跟虚空比差得太远。佛用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虚空法界在我们真心里面,就像太空里面的一片云彩一样,那个大、那个小,这不是很清楚、很了然吗?诸佛如来的真心如是,菩萨真心也如是,我们凡夫乃至于畜生、饿鬼、地狱,那一个众生的真心不如是?所以从这上来讲,个个都有“普”的意思。随缘成德就叫贤。佛菩萨随净缘,作佛、作菩萨、作声闻、作缘觉,成就他的德能。我们凡夫随染缘就变成六道,六道也有德、也有能,怎么不是贤?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讲,就是从自体方面来讲,一切众生统统本来是普贤。大经里面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既然是本来成佛,说你本来是普贤,这那里过分?不过分。从自性性德上说,给诸位说,我给你讲你本来是观音,你本来是地藏,这个话一点不过分。你自性里头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一切诸佛菩萨的形象、名号,都是自性变现出来,自性圆满具足,丝毫不欠缺;从理上讲,从心性上讲,我们都是。然后你就要明白,本来是现在不是,你要去找这个原因,现在为什么不是?本来你是神通广大的普贤菩萨,现在变成可怜的凡夫,我们找原因,原因找出来之后,把原因消除掉,我们自性普贤不就现前吗?马呜菩萨在《起信论》里头讲得好,他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我们以他这一句话的原则来说,自性普贤本有,自性众生本无。本有,我们当然可以证得;换句话说,我们成为普贤菩萨就有可能,这不是假的。烦恼的众生,自性里头本来无,本来无当然可以断掉。于是我们断恶修善得到理论的依据,超凡入圣是有根据,不是随便说。诸佛菩萨有,有这个理论依据,我们凡夫也有这个理论依据,这个道理凡、圣没有差别。只要我们认真、发愤、回头、觉悟,怎么不能成普贤菩萨?普贤第一个解释,我们听了很欢喜,给我们修行证果带来了无比的信心,因为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清凉第二个解释就是我们要用功从那里下手?第二个解释是“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这是就诸位普贤来说。诸位,从初发心一直到十地菩萨,到法云地五十个位次,我们今天发心就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不是假的也是真的。可是自己不要太显得骄傲,我是普贤菩萨,那就完了,你完全迷惑颠倒,你在这里听经把意思全听错了,那有个傲慢的普贤菩萨?没有。所以这四个字要记住,“曲济无遗”,曲是委曲婉转,济是救济,我们现在有难,我们现在有什么难?我们有烦恼、我们有妄想、我们有执着,这个麻烦大了,这就是灾难。一定要委曲求全,要委曲去修学,学什么?学佛、学菩萨,学诸佛菩萨的发心,学诸佛菩萨的修行。修行,学他的生活,学他处事待人接物,从那里学?经典上学,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处事的道理,都在这部经上。这个经上讲的什么人生活、工作、处事待人的道理?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存的什么心?用什么样的态度处事待人接物。他的心跟我们的心不一样,他们的行跟我们的行也不一样。我们是轮回心,造的是轮回业;人家是菩提心,修的是菩萨行。我们如何转轮回心为菩萨心,转我们轮回业为菩萨业,这就是曲济无遗。前面讲过大菩萨四种大,要记住。四种大里头有时大,长时间的修学,这不是短时间,决定不退转。从初信位逐渐逐渐向上提升,升到法云地,这是五十个阶级。好像念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要念到五十年级,这才叫邻极亚圣。这不是大圣,大圣是佛。亚圣是谁?等觉的普贤菩萨,等觉普贤菩萨称为亚圣。法云地的菩萨跟他就很接近,做邻居。在这五十个阶位当中,我们都要虚心的学习。一一行全是普贤行。一一行里面我们很难抓住纲领,修学就不方便。普贤菩萨非常慈悲,将无量无边行法,就是修行的方法归纳为十大类,十条纲领,你好记、你好掌握住。这十大纲领就是本经着名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条里面无量无边行法:修行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与这十个纲领相应,你就真的修普贤行。真正修普贤行,你现在就是普贤菩萨。我们今天在此地开这个法会,与大家共同修学,实在讲真正的目的不仅是希望同修们转凡入圣,真正是希望同修们转轮回心为菩提心,转轮回业为普贤菩萨事业,这个法会才真正殊胜到极处,必定感动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不仅保佑新加坡这个地区,保佑这个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消灾免难,真干就真有效应。虽有效应,不要居功:众生的灾难,我救他们的,我度的;你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还能救别人?那个心就不是普贤心,普贤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天天在做、念念在做、时时刻刻在做,绝不着相,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决定不居功。我这样做,应当这样做,众生得福我欢喜,一句话不要说。佛在经上教给我们,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十大愿王要细说就是全部的《华严经》,单说这十条大意,我们在《无量寿经》“德遵普贤”这段经文里面给大家详细介绍过,我们明白了之后要真干。从那里转起?从改心转起。没有接触这个经典,我们起心动念还都为自己,还有个自己;学这部经之后,从今而后把为自己这个念头断掉,决定没有。转成什么?转成为众生,我们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为众生,不是为我,没有我。我今天吃饭为一切众生吃饭,穿衣为一切众生穿衣,没有自己,这个身是帮助一切众生做事的工具,你要维护这个工具;要为自己不需要这个身,身也没用处。所以这个身在这个世间是为佛工作,为佛法工作、为一切众生工作,把这个念头转过来。世间人为谁活?为我自己活、为儿女活、为家亲眷属活,他为谁活?普贤菩萨示现的身,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生活,这个念头一转就与普贤菩萨相应。心转了,习气还没舍掉,慢慢来,所以这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慢慢断习气,到登地的时候大概习气差不多快断尽。长时间的修学,起心动念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念念与十大愿王相应。这十愿,一愿里面就含摄一切愿,不是每一愿独立,愿愿是连锁,愿愿是交融,融摄。任何一愿里面都圆满具足一切愿,任何一行里面也圆满具足一切行门,我们要这样修行就对,这个修行方法是所有菩萨行里面最殊胜,真正的成佛之道。这是第二种说法。第三个说法,“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这讲法是专指等觉普贤,我们又称当位普贤。在《华严经》里面帮助毗卢遮那佛教化这些菩萨,这一位普贤菩萨是等觉的普贤菩萨。德周法界,“德”简单的讲就是十愿,愿里面有行,有十行,十行是十波罗蜜;十愿跟十行是交叉,也是圆融含摄。每一愿里面具足一切愿、一切行,每一行里面也具足一切行、一切愿,所以才德周法界。至顺调善,至是到极处,到顶头;顺是随顺法性,与法性没有丝毫的违背。在我们这个经里面,经题上讲“大方广”,大是性体,方是性之相,广是性之作用,所有一切的行愿都与大方广体相用相应而不相违,这叫至顺。诸位同修必须要晓得,我们起心动念就不顺,何以故?佛在经上常讲“真心离念”,你还有个念头,不相应。你从今天之后什么念头都没有,把所有念头断掉,相不相应?不相应。为什么不相应?无想定,你搞到四禅无想天去,完全搞错。这怎么办?起念头,不对;不起念头,又不对,怎么办?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对。给你说个老实话,有念跟无念是一就对,这个事情可难,好不好懂?真不好懂。念即无念,无念即念,这就对,这个念叫正念。落在一边都叫邪念,有念是邪念,无念也是邪念;有念落在妄想,无念落在无明。我们凡夫是很可怜,起心动念不是落在妄想,就是落在无明,总没有办法向菩萨们一样。菩萨有定、有慧,他保持得很稳,他行中道,所以一帆风顺,永远没有障碍。这是佛比喻从前行船一样,从前帆船,两岸就是两边,有无两边;有边错了,无那一边也错了。河流不是一个直的,弯弯曲曲,你总是撞上滩岸,你就行不通。如何能永远保持在两岸的当中,那就要定、要慧;保持在两岸当中这叫中道,那就是菩萨所行。所以要懂得念而无念,我们来粗说,细说没法子说,这真的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能够粗说,诸位慢慢去体会,好在我们现在在初学。念念利益众生,这是有念;决定没有一念念自己,这是无念。利益众生,也利益自己,那就错了;利益自己,附带也利益众生,这都不是中道。我们可以从这个地方开始学,离念意思很深很深,其深无底,初学就从这里下手。我们有念,念佛法、念众生;无念,没有念自己,不念自己的一切享受,不念自己一切的生死,这样才行。一切享受、生死都舍掉,这个念就清净,这叫无念。念佛法、念众生,就与法性有一点相应,一切众生、一切世界是法性变现出来,不是别的。《般若经》里面所谓“三轮空”,与这个有一些相应。说老实话,不能讲完全相应,可以说多分相应,对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修布施、修供养、修十大愿王、修十波罗蜜,不着相。譬如布施,不着我相,不要想我布施,我做了多少好事;也不能想到对方那些人接受我的布施,他得到我多少好处,你就是有我相、有人相。还不忘我布施多少钱财、多少物品,你统统都着相。佛叫我们修清净布施,不着我相、也不着接受的人相,也把布施这些物品忘得干干净净,不要执着。自己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平等,清净、平等心就生智慧、就生正觉,这样就相应,这才是真正两边不住,与诸佛菩萨同一中道。这是普贤菩萨名号第三个解释。名字里面还有一个“调”,还有一个“善”。至顺调善,说明他的善达到究竟圆满,极小的善行都遍虚空法界,德周法界。纯善无恶,身、语、意三业没有丝毫的造作,自自然然与性德相应,至顺。中国古时候孔老夫子说,他说自己修养的功夫,就是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有一点像至顺调善的味道。夫子是示现人道,在人道里面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样样都能够称心如意而又合乎规矩,我们今天讲合情、合理、合法。随心所欲,自然能够合情、合理、合法,这个很了不起,这是真学问、真智慧,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得到。人道里面我们说至顺调善,可以了。普贤菩萨是在等觉位,圆教等觉位比夫子这个境界不知道要高多少倍,那不能比。我们从比喻里体会这个意思,这是当位的普贤。第四个解释,“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这是讲果后普贤,果是成佛,菩萨成了佛之后。有同修问:为什么要成佛?成了佛以后干什么?成了佛之后,尽虚空、遍法界行菩萨道,这就所谓倒驾慈航,真正叫乘愿再来。乘愿再来这四个字的意思也是无尽的深广。成了佛之后再回头以菩萨身,菩萨身就是种种身。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无论他现什么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无论现什么身都是菩萨身。观音菩萨示现童男、童女,那也是观音菩萨;示现比丘、比丘尼,他也是观音菩萨;示现居士、长者,还是观音菩萨;无论示现什么样的身统统是菩萨。于是我们晓得诸佛菩萨也遍满虚空法界,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果是讲果报,果报达到极处,这叫普。不舍因门,因是菩萨,从初发心到修行证果,换句话说,普贤菩萨成佛之后,他教化众生的对象圆满了。不但是十法界的众生他统统要度,连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位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法云地的菩萨,果后的普贤菩萨也要度他们,也要帮助他们。成佛之后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尽虚空、遍法界那个地方有情众生有感,佛菩萨就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诸位听到这些话不要害怕,成佛之后事情这么多,算了,还是不要成佛。一天到晚不是太忙,忙得不亦乐乎,不累死了?我们凡夫听到这个真的害怕,你不晓得佛菩萨的境界,在这个时候与十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不会累;你也不会觉得很忙,也不会觉得很累,为什么?自然的感应。众生有心感,佛菩萨无心应。因为无心,所以他才无所不应,有心就做不到。有心顶多你能应付一个人、两个人,你不能应付尽虚空、遍法界,无心感应。无心为什么能感应?这是性德,自性本能如是。所以具足无量的智慧,同时能变化无量的身形,自自然然变化,不需要通过思考,没有思考。尽虚空、遍法界应化、度化众生,绝对没有疲倦,绝对不会有辛苦。如果你觉得还有疲倦、还有辛苦,那是什么?我工作很多,我到处要去奔波,去教化众生,那是凡夫心,那不是佛心。为什么?凡夫有妄想、分别、执着,菩萨永断妄想、分别、执着,他怎会起心动念?无心而应,我们知道这个才叫得大自在。就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来说,我们觉得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辛苦,每一天不是讲两个小时,每天讲两个小时,四十九年所讲的东西有限;在我们想像当中,释迦牟尼佛每天讲经说法不会少过八个小时。我们想这个很累,要说这么多话,应付这么多人,来的人都是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思想、奇奇怪怪的问题,释迦牟尼佛一个一个为他解答,一个一个帮助他断疑生信,那不是非常辛苦。真的,我们吃不消,一天讲八个钟点,谁能吃得消?可是佛在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没说一句话,没说一个字,谁要说佛讲经说法叫谤佛。这个话我们又听不懂。佛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法跟无说是一不是二,无说就不累,就没事,他能到这个境界。他为什么能到这个境界?因为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为什么讲个几分钟就觉得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我讲这么多,我应该累了,就累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话佛在经论上讲多少遍,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从念头生的。所以你没有念头,一法不生。永嘉大师讲“觉后空空无大千”,觉是觉心离念,觉心没有念头,所以没有一法;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也没有。“梦里明明有六趣”,梦是迷,迷的时候变现出六道轮回、变现十法界,觉了十法界、六道轮回都没有。佛菩萨虽现身,如未现身,虽说法,若无说法,他才得真自在。成佛之后度化众生,当然自在。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自己的烦恼习气没有断干净,那个时候度众生确确实实是度自己。如果你发心只度自己,不度众生,你决定度不了自己。为什么?你的妄想、分别、执着非常坚固,没有舍掉,你还有自、他的分别,还有自、他的执着,你怎么能成功?你这亏就吃大。自己辛辛苦苦修行,修到最后不能成就,不知道毛病发生在那里?都在这个自私自利,念念为自己,糟了。今天,特别是《华严经》,特别是普贤法门,第一步就是舍己为人,念念成就别人,把自己给忘掉,忘得干干净净,只有别人,没有自己。这么作法就相应、就如法,这么作法逐渐逐渐你就自在,你就有定、就有慧。学菩萨行,利他真正是利自己,为什么?成就无上菩提。定、慧都要在事相上修,离开事,盘腿面壁修定,那个定里头一点功德都没有。《华严经》上这些菩萨们修定,不是盘腿面壁,他到那里修定?这个世间什么样工作他都做,那个地方人多,他到那里去做,他在工作里面修定。定是什么?定是不着相。不离开人群、不离开大众,现在讲做义工,工作做义工,帮助大家做事情,修福,同时在这个里面修定。修定怎么修?很认真、很努力,精进在工作,不着工作的相,工作里面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修定,定在这个里面修。这个定里头有功德,不但有功德,定里头还有智慧。智慧是什么?智慧是一切事情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慧。所以你要晓得戒、定、慧是同时,不是分做三个阶段。戒就是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修福,断恶修善。戒里头具足定、慧,定里头具足戒、慧,慧里头具足戒、定,那里是分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多相融。普贤菩萨是这个修法,我们今天学到了这种修行的本事,你在菩提道进展就快速。把它应用在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是上辈往生,不可能是落在中、下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实报庄严土,不会在凡圣同居土,也不会在方便有余土。我们对于名号里头含义,如果不懂得,认识不清楚,不知道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修学上,这个经念到不叫白念!成佛尚且不舍小善、不舍细行,何况我们现在在凡夫地?这要深深警惕,莫以善小而不为。清凉大师解释普贤菩萨名号,给我们说了四种,我们在此地做个总结。等觉的普贤菩萨,我们常讲位中,正是普贤菩萨的地位,悲智双运,这是菩萨的修学最圆满、最究竟的示范,给一切菩萨作好样子。十愿、十行,愿里面有行,行里面有愿;悲里面有智,智里面有悲;悲是讲行,智是偏重在愿上,没有一样不圆满。佛后普贤是倒驾慈航,他是功德已经圆满,他能够回过头来示现菩萨身、声闻身、六道身,甚至于饿鬼、地狱身,以他究竟圆满的智慧,大慈大悲,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跟《行愿品》末后每一愿总结上所说,“穷未来际,无有疲厌”。这种愿行,我们今天讲用伟大两个字来赞叹,都没有办法赞叹到,没有言语文字能够赞叹,不得已用个“大”字。清凉又告诉我们,还有一个说法,“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这都是经上有的意思。这个意思是圆融的意思,也就是说任何一法确确实实融摄一切法,一切法必定也融一法,一法也融一切法,这是《华严经》上所讲事事无碍的法界。所以第一位列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菩萨众里面的上首,这第一上首,他代表法门主。法门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主修的课程,像我们在学校读书,有主修、有选修的课程,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代表是主修的法门。这前面跟诸位说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成佛都要修普贤行,不修普贤行决定不能够成究竟的佛果,可见得普贤行是所有一切菩萨主修的课程。在古人的注解里面讲法门主,是这个意思。同时他也是法界体,前面讲体性周遍,随缘成德,这就叫法界本体,从体现相,换句话说,就是经题“大方广”三个字的意思。一切菩萨无论修学那个法门,佛经里面常讲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是确实有这个数字,不是随便讲的。诸位去看《佛学字典》、看《教乘法数》,确确实实一条一条给你列出来,八万四千条。四弘誓愿里面说得就更多,法门无量,无量就不止八万四千。三世诸佛修行成佛不是一个法门,个人修个人的法门都能成就,这是所谓是殊途同归。《金刚经》上所讲“法门平等,无有差别”,为什么是平等?每一个法门都能成无上道。但是每一个法门到最后的阶段,一定要跟普贤法门要会合,融合在普贤法门里面,他才能成佛,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如果他的法门跟普贤法门要不能融合,他就成不了佛,他可以成菩萨,或者是可以成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行;成不了圆教的佛。如果要成圆教的佛,一定要跟普贤行会合,换句话说,跟普贤行一结合,所有一切法门统统是普贤行。这个理要懂,事实真相要清楚、要明白,然后我们才知道这个路子怎么个走法,这是成究竟圆满的佛道,成佛之道。一切菩萨都成这一个道路,证如来究竟的结果,没有一尊佛是例外。我们细细去思惟、细细去体会,菩提道上就不会走错路。“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宝焰妙光菩萨摩诃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经一开端所列这二十位菩萨,前面十位同名,都有一个“普”字;后面是异名,每一位菩萨名号不相同。这里面的用意很深,诸佛菩萨的名号可以说都是为了觉悟一切众生,教导一切众生而建立,因此从名号里面就能够显示他的德行。古人说,佛菩萨名号多半是根据他的智慧德能而立。十普菩萨是自性德能的总说,异名的菩萨是自性德能的别说。我们必须要晓得,所谓别是总中之别,所谓总是别中之总。由此可知,每一位菩萨都是普贤菩萨,就像《无量寿经》上所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极乐世界如是,华藏世界也如是。不仅华藏世界如是,尽虚空、遍法界无一不如是,这才显示出“普”的意思是多么的深、多么的广、多么的圆满。我们学这段经文,菩萨这个境界多多少少要能够领悟一些。上面已经将普贤菩萨给诸位介绍过了,我们对菩萨一定要有相当的认识,为什么?这一位菩萨不仅仅是华严会上菩萨众的上首。我们知道华严众,华严海会的大众,祖师大德们将他们分类,分为十类,十类里面第一类是影响众,这些菩萨大概都是属于影响众。而根据本经来讲总共有一百七十多类,普贤菩萨是上首,所有大众里面的上首。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告诉我们,正因为菩萨是“法门主故”,这句话在前面跟诸位说过。法门主,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主修的法门,他代表主修的法门。为什么不用别人来代表,要用他来代表?前面清凉大师将普贤这个名号用四段为我们介绍,末后又加了一段,总共是五门介绍,我们了解“普”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是说的什么?是我们自性的本体,所以他代表法界的理体、法界的本体。《华严》的修学,最后的目标入法界,华严家所讲入法界,就是禅家所讲明心见性。法界是什么?法界是心性。禅家虽然讲明心见性,见性不见得是圆满,少分、多分,不是说的圆满。《华严经》是讲究竟圆满的自性,所以用“普贤”这两个字来表法。因此佛才讲一切菩萨都要依据这一个法门修学,他才能成就。菩萨修学最后的目的:成佛,成佛不入法界,你怎么成得了佛?不但要入法界,要入究竟圆满的法界,所以一定要修普贤行。由此可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如来,也是修普贤行而成就。菩萨在因地上、如来在果地上,真正是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通常我们简单为大家介绍四大菩萨:地藏菩萨主孝敬,主修的课程孝敬;观音菩萨主慈悲;文殊菩萨主智慧。诸位要晓得,都是性德里面的一部分,普贤菩萨是全体,不是部分,是全体。我们介绍普贤菩萨是落实,落实在全体上。这里面有一层很深的意思,希望我们见到这桩事,听到这部经,一定要知道回光返照,普贤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楞严经》上讲如来藏性。目的是要我们自己回过头来明心见性,见到自性里面的如来藏,行普贤行,这菩萨名号的功德利益,我们就真正得到,正是佛家常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通常念佛人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可思议,读了《华严》才知道每一尊佛号、每一尊菩萨的德号,功德都不可思议。虽然是差别的德号,差别是总中的差别,总别不二,总别圆融,显示出名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普贤菩萨,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是十位,这个十位,第一位是普贤。十位里面也以普贤为总,其余九位是别。第二位菩萨的德号,“普德最胜灯光照”。我们先说“普德”,称性之德才叫做普德。譬如孝亲这个孝,称性;尊师这个恭敬,称性;见到一切受苦受难的众生,恻隐之心油然而生,称性。儒家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是佛家讲慈悲心。这是我们在差别事相里面来说。可是这一一差别的智慧德相,没有一样不称性,所以这个“德”,差别之德,也是普贤,也称普,德普。正因为这个德行,纵然这个德行透露少分,也许在我们凡夫感触当中微不足道,小事一桩,但是这个小事称性,就不是凡夫能够见到。这个地方什么叫称性?必须要了解。智慧、德能,应用在生活上,用在对人、对事、对物上,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就称性。如果才起分别、执着,给诸位说,当然还是称性,这不能不称性,称性不圆满,分别、执着就画了小圈圈。一看到这个人在受苦,我要帮助他,为什么帮助他?他是我的同乡,他是我这一族。那个圈圈小,不能说不称性,说不称性那是不对;称性很局限,不是圆满。由此可知,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的德能常常会现前,现前的时候与清净心相应、平等心相应、觉心相应,在《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就称圆满的性德,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就叫普德。微善、小善都遍虚空法界,这个就是“最胜”。他的名号里面有最胜灯光照,“灯光”也是比喻智慧,最殊胜的灯光;最殊胜的灯光是性德的智慧光明,照明虚空法界。德号里面称为普德最胜灯光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一切众生自性德能,实在讲时时刻刻都现前,非常可惜凡夫业障习气很深重,第一念现前,第二念就把它障碍住,这是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第一念是正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譬如我们睁开眼睛看外面的色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见性见。《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十番显见告诉我们,这是真见。见性见的是什么?色性,不是色尘,就是禅家讲明心见性。那个人不见性?人人都见性。可是到第二念就糟了,第二念就起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凡夫只有第一念,第二念就糊涂,就迷惑颠倒。诸佛如来的本事,永远保持第一念,绝对不会落在第二念,这叫法身大士。换句话说,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种境界,永离妄想、分别、执着,他就永远保持第一念。换句话说,在一切境缘当中,他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他成佛了。六道凡夫到第二念就起了妄想、分别、执着,这一定是先起妄想,再分别、再执着,每况愈下。我们不是没有德能,眼能见是性德,耳能听是性德,六根的作用是性德,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所以《楞严》里面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佛如是、菩萨如是,那一个众生不如是?就是说这一桩事情。第三位,“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光”,光表智慧。“师子幢”是比喻,幢是高显的意思。高,非常显着,像现在世界上许多大都市,一定有一座很高的楼、建筑,代表这个城市的特色,作为它的标志。这标志一定很高、一定很明显,人家一看就知道,这里头也就有代表形象的意思。“遍照严刹”,这是表法,什么高?智慧高。诸位要晓得,世出世间所有一切问题,只有智慧才能够明了,只有智慧才能够解决。世出世间所有的疑难杂症,任何方法都解决不了,智慧能解决得了,所以智慧就有遍照庄严这个意思。既然是遍照庄严,遍也就是普,普照庄严,决定高显,幢的意思就很明显。狮子是表勇猛,兽中之王,取这个意思,表大无畏。在野兽里面,其余小的兽怕狮子,狮子威猛,对任何兽类,它无有畏惧。这是表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大无畏,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我们学习也要留意它表法的意思。学佛学的是什么?学智慧,你就真的学佛。智慧从那里来?智慧一定从定当中来。定从那里来?定从守规矩、守法来。这是古圣先贤他们修学的经验,不只是我们讲祖师大德,那这个人数太少,时间太短,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都是这个方法修成,你就晓得这个方法用了多久。在时间上讲,真正是无量劫来;从人数来讲,也是恒河沙数不可说不可说微尘世界数。这么多人都是走这个路子,我们说今天不走老路子,自己要找一个新的路子来走,你试试看,如果走不通,你这一生的光阴就空过。实在讲不如老老实实走前人的路子,前人路子已经开了,现成的道路。决定是守规矩、守法,从这个地方得定,这个定叫正定。不守规矩、不守法,自己去想一个门道得了定,邪定,不是正定。正定里面开正慧,邪定里头也开慧,邪慧。这是我们学佛四众同学不能不知道。要知道佛家的规矩不是释迦牟尼佛订的,你要以为释迦牟尼佛制订的规矩,错了,释迦牟尼佛都是以古佛代代相传的规矩。清凉在注解里头讲得好,世尊说法“述而不作”,跟孔老夫子的态度一样。所以说佛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为什么?字字句句都是古佛说的,世尊没有创意。无量劫以来佛佛道道相传就是这个法,这那里会错?这才真的叫有一点智慧。有一点智慧的人肯守法,没有智慧的人自作聪明。所以老实人了不起,老实人是真有智慧。世间那个世智辩聪他没有,他真有智慧,他这个智慧与性德相应,真有智慧。他的成就就像师子幢一样,令人见闻自然生景仰之心。譬如亻炎虚法师在《念佛论》里面跟我们举的例子,哈尔滨极乐寺修无师念佛往生。那个时候亻炎老是哈尔滨极乐寺的住持,东北一些寺庙都是他老人家一手创建。他的老师是谛闲老法师,寺建立之后,开一堂戒来做庆祝,请谛闲老法师当得戒和尚,开戒。我们知道这是佛门里面最大的法会、最殊胜的法会,一定需要很多人手来帮忙。修无师也是从外面来,发心到戒坛里面来修福、来帮忙。当时寺里面的当家师是定西老法师,以后亻炎老跟定西法师都到香港,两个人都在香港往生。定西法师来接见修无,问他∶你能做什么事情?修无师就说∶我愿意照顾戒期当中的病患。这是很重要,传戒当中受戒的人伤风感冒一些小毛病,必须要有人照顾。他发心做这一项工作,很好。修无师不认识字,没出家之前作泥水匠,是个做工的人出身,以后发心出家,也不懂得经教,他的好处老实念佛。对待人谦虚恭敬,什么样苦的工作他都很欢喜、很乐意的去做,从来没有推卸过,别人不愿意干的苦活他去做,这是他的德、这是他的光。定西法师就把这个工作派给他。可是过了没几天,他就找亻炎老跟定西法师告假。亻炎老是很有修养的人,你是外面来的法师,你愿意来就来,愿意走就走,不以为怪。定西法师就要差一点,没有老和尚这种修养,当时就责备他:你这个人未免太没有恒心,传戒才两个月,你要帮忙就帮到底,两个月帮完了再走,来了没几天你怎么就想退心,就想走?修无师就告诉他,他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到极乐世界去。这两个法师一听愣住了,你要往生?真的?真的。求老和尚给他准备一、两百斤柴火,走了之后火化,做这个用。老和尚一听,这是大事情。定西法师说∶大概多久?他讲大概十天。这真有的本事。十天还是有一段时间,听了也就没在意。到第二天修无师又来说∶禀告老法师我今天就要走了。赶快在柴房里面给他准备一个铺位,他有要求,能不能请几个法师帮我助念,送我一程?当然,戒期当中听说有人要往生,又不生病,活着往生,要人来助念,那个不欢喜?念佛送他。念佛的人、送他的人要求修无师:修无师你今天往生,在从前听说往生的人,临走之前都要作几首偈子、作几首诗留给我们作纪念,你也不能例外。修无师就说∶我不会作,我是个苦恼的人,不认识字,做粗活的人。他说:但是我有一句老实话可以告诉你们,“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听这个话也觉得很扎实,说的是老实话。大家给他念佛,念不到一刻钟,一刻钟是十五分钟,他告诉大家佛来接引他,他就走了,瑞相希有。以后谛闲老法师来的时候特别来看他,烧出来舍利还都在,谛老法师对他非常赞叹。诸位要晓得,智慧之光,这是真有智慧,这不是假的。一生当中除了念佛之外,做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北方人叫做苦活,他有这样好的瑞相,真正希有。我们听到老法师说这桩事情,《念佛论》是亻炎虚老法师讲,大光记录。我们看到这个文字深受感动,这不就是法幢高树?这师子幢。所以佛法我们要真修,每一位菩萨都是我们的学处,学习的处所。前面跟大家讲的道场,每一位菩萨的名号就是道场,我们依名字里面所显示的智慧德行,都能成无上道。第四位,“普宝焰妙光”,这一位代表的是行普。“焰”是表智慧,在佛经里面如果讲到光、讲到焰、讲到日月、讲到灯明,都是表智慧。内里面的智慧往外透,照亮虚空法界。智慧从那里来?从修德上来。这个意思我们要辨别清楚,不能够含糊笼统。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我们在普贤名号里面说过。今天为什么要修德?没有修德,性德不能透露,性德虽然是本有,本有的智慧德能,我们是被烦恼障碍住,佛法里面讲二障、三障。二障是所知障跟烦恼障,所知障障了慧,烦恼障障住定,定、慧都是性德,必须要把这些障碍除掉,这就叫修行。由此可知,修行不是修别的,除烦恼习气而已,是修的这个东西。自性里头智慧德能怎么能修?不能修,圆满的、究竟的。是要把我们自性圆满智慧德能那一重障碍把它修掉、把它去掉,这个就对。所以古人讲“只要除妄,不要去觅真”,妄除掉之后,真就现前。你再去找个真,又变成妄,又变成妄想。这个道理跟事实都要很清楚、很明了,但除妄想就对、就正确。所以他的功夫达到一定的水平,这个水平是什么?心地清净就生智慧。烦恼除一分,就生一分智慧;除两分,就生两分智慧。见思烦恼,见惑三界八十八品,除一品就生一品智慧;思惑八十一品亦复如是。我们烦恼断多少,智慧现前的时候要记住不要满足;得少为足,好了,你就停到这个地方,不能再前进。那些人得少为足?阿罗汉、辟支佛,见思烦恼完全断了,智慧开了,在佛法里面讲正觉,他已经得到正觉。他就很自满,认为行了,就不再前进,自己以为证得大涅盘,相似的涅盘境界现前,佛在大乘经上说“偏真涅盘”,偏是偏在一边,不是圆满、不是究竟涅盘。他终止在这个地方,不肯再前进,所以佛说“堕无为坑”。堕到那里去,他要停多久?佛在经上常讲阿罗汉两万劫,这个劫是大劫,辟支佛是一万劫。诸位必须要知道,虽然是两万劫这么长的时间,决定会回小向大,小乘一定会回小向大,就是他要耽误这么长的时间,不能够提升自己境界,很可惜。所以一定要虚心,勇猛精进,决定不可以得少为足,这样耽误自己的修学就很可惜。阿罗汉虽然得正觉,不是真的正觉,相似的。为什么?无明没破。他跟佛还是异生性,还不是同生性,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什么时候再更进一步?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了一品,明心见性,这才跟如来同生性,同用一个真心,可是依旧不能得少为足。得少为足,你这四十一个阶位需要很长时间修学。为什么?你会停顿。如果你勇猛精进,每一个阶位都不停留,你进步就快,你证得究竟圆满无上的菩提,提前了。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他跟弥勒菩萨过去是同学,弥勒菩萨的成绩比释迦牟尼佛好。因为释迦牟尼佛修行勇猛精进,弥勒菩萨大概是比较松散一点、大意一点,所以成佛释迦牟尼佛提前,他落在后面,照理他在前面。懈怠、懒惰,落后了;世尊勇猛精进,提前了。这是给我们很好的教训。所以行,要真干。行,着重在内心,心地到清净,清净放光;这个光就像火焰一样,普照法界,那就是妙,妙光。第五位菩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这很好懂,意思很明显。音普,什么音声?当然赞佛的音声,念佛的音声,说法的音声。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具足一切音声,演说佛净土。第五尊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清凉大师说明非常之好,具足一切言音,演说诸佛净土。这个里面当然影射到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我们怎么会知道?本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