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十地品》讲录∵续二三一期

成一长老∵

彼果分中,成德果的第二小科“彼说法尊中起报恩心果”讲到第四、“质直柔软”,意思即能随顺师教,不违背师长的教导与命令,“知之言知,不知言不知”,也就是不弯曲,内心天真名质直;柔软是不会与人起冲突,遇到逆境苦境皆能忍受,如以石投水,水柔软能受石,心也是如此,柔软能忍受一切顺逆境界。“无稠林行”,稠林是把烦恼比喻成如稠密的森林,其林中不见天日,可覆藏一切动植物。无稠林行是不会随着自己所起的烦恼去行事,自己有道德不炫耀,有过失不覆藏。

第五、“无有我慢”:虽真正有德,也没有贡高我慢的骄傲心,态度很谦虚。六、“善受教诲”:且善于接受师长的教导训诲,努力依教修菩萨道,行菩萨行,弘扬佛法,教化度生。七、“得说者意”:即能确实获得说法善知识的真正本意,对经论的主旨依法宣扬,有正确的方向。当知佛法因善知识的开导而理解,然后依法去实践修持,修持以后才能证得圣果,自利利他。上面七种中,初二依人,其次三种依行,最后二种依教,其中所依虽不同,然皆同属报恩。以下总结。

“此菩萨如是忍成就,如是调柔成就,如是寂灭成就。”∵

“此菩萨如是忍成就”,是说第四焰慧地的菩萨如此的修行忍辱行,不与人争长短,受欺负怠慢不与人计较,忍波罗蜜圆满成就。“如是调柔成就,如是寂灭成就”菩萨如是调柔性情,成就诸菩萨行,证得涅盘寂静乐,这些是证悟者修行所成就的圣行。接下来讲成德果中的第三科“彼方便行中发勤精进果”。又分二个小段,第一小段是牒其得时,只有一句话:“如是忍调柔寂灭成就;净治后地业,作意修行时”;第二段正显进相,有十种精进。

“如是忍调柔寂灭成就;净治后地业,作意修行时,得不休息精进、不杂染精进、不退转精进、广大精进、无边精进、炽然精进、无等等精进、无能坏精进、成熟一切众生精进、善分别道非道精进。”

“如是忍、调柔、寂灭成就”,此四地菩萨如是修成忍辱、调柔性情、证寂灭果成功以后,想要再进一步修行叫做“净治后地业”。“后地业”是指第五地菩萨所修的菩萨行业。“作意修行时”是菩萨发心修行精进果时,心不懈怠。

“得不休息精进”,十种精进中,这第一句是总说。无论作任何学问,学任何工夫,精进不休息是基本的要求,修行不休息,用功不间断,精进不懈怠就会成功,因为永恒为成功之本。这样修行可得到不休息精进。

下面九句是别明,一、“不杂染精进”,心杂染、不清净,是一种懈怠。修行用功既不能懈怠,也不能操之过急,就好像调琴弦,应该不紧不松。所以修行用功应该不急不懈,平等流注,才能进道。二、“不退转精进”,既然发心修学佛道,对佛法要有难遭遇想。此生已得到人身,又听闻到佛法,更要加强用功修行一直到圆满,不能退转。如果退转还要转到六道轮回不息。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是经上常讲的。以上二种精进是属于自利。

三、“广大精进”,不但自己要修,还要劝他人修,扩大修行的范围,就是广大精进。把佛法弘扬到大众都能信仰修持,都能成佛,把娑婆变成净土。四、“无边精进”是要发起利益无边众生的大愿,努力摄化众生,精进修行。我们的心是无边际的,愿力也是无边际,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以上二种是利他。

五、“炽然精进”,菩萨发心勇猛精进,如火烧得非常猛烈,这是譬喻自利利他像火一样的猛烈,它的光明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别人。六、“无等等精进”,是说此心至高无上,没有任何精进可以和它相比、和它同等的,这是发起想要成佛的精进心。七、“无能坏精进”,菩萨立志修行,道心坚固,无论魔或外道及任何人都没有办法破坏阻碍他精进去修行。修行就是要克服困难,不要为了一点小苦而松懈。八、“成熟一切众生精进”,学佛不要为自己,要为一切的众生,成熟一切众生善根的精进,所以菩萨发心是观众生苦,发菩提心。以上四种是胜进。合上面的共八句都是“行”,下一句是“解”。九、“善分别道非道精进”,菩萨有智慧,擅长分别什么是正道,什么是邪道。学佛修行要能明辨是非,辨别邪道、正道的。如果走错路是很浪费时间的,人的光阴非常有限,再回头已百年身矣!下面讲到成德果中的最后一科,即第四科“彼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

“是菩萨心界清净,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增长,离世垢浊,断诸疑惑,明断具足,喜乐充满,佛亲护念,无量志乐,皆悉成就。”心界是我们最初发心的期望,现在我们要把它满足。那就是皈依三宝时所发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弘誓愿。现在我们誓必修持,要把本心界满足达到最高的目的。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是菩提分的心,是本心果。菩提分即三十七道品,是我们修行的基本功夫。以菩提心去修行时,正念真如为出发点,真如是指本来清净之心,修的是上等道品,要把希求发心的标准达到,不达目的决不停止的精神,所以称为佛道无上誓愿成。“是菩萨心界清净”,心界即菩提心界,菩提心是增上欲本心,就是向上求佛果的心即本心。所以四地菩萨已达到心界清净。“深心不失”,深心即最初发的菩提心,是一种乐欲心,企图成佛,企图转凡成圣的心不失,此心是增上心。“悟解明利”,菩萨得第四果是因悟解明利,对佛法的真理,能充分明白运用。“善根增长”,修学善法的心,像树根一样,一天一天增长,开花结果,即对治妄心、妄语、妄行之修行能使善根增长。“离世垢浊”,是除灭所治的烦恼障垢,障碍除去了就能得证圣果,智慧花就开。心的烦恼垢障除尽,才能证得佛法的真理。“断诸惑”,把心里的像网幔那样多、那样复杂的疑惑除灭,来决立正性。“明断具足”,断除四地的疑惑。若修行过程中有人我慢、法我慢都是不好的,这是智慧的障碍,即聪明反被聪明误。若遇到任何事都能明白判断即称为明断具足。“喜乐充满”,有如此的修养,自然就无畏无惧,就有喜乐,即为三眛摄身,这是得到法喜充满的法乐。“佛亲护念”,修此工夫后,就是诸佛也高兴有如此的弟子,佛即会亲近保护。上依佛力,化生故。“无量志乐,皆悉成就”,这是总显本愿,所有的志愿,都能获得成就。所谓增上欲,即是我们最高的理想。本心界,是指原来发的菩提心,现在达到满足了。

接着来讲正说分的第二大科,明地果。在这一科里,又分成三科,即一、调柔果,二、摄报果,三、愿智果。现在先说第一科,调柔果。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皆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具足修行。复于彼诸佛法中,出家修道,又更修治深心信解,经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令诸善根转复明净。佛子!譬如金师,炼冶真金作庄严具,余所有金,皆不能及;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于此地所有善根,下地善根所不能及。”

调柔果是菩萨修行性情的总结果,也是凡夫从开始修行到菩萨都如是修行。由于众生无始以来,因无明而起烦恼,造善恶业,感生死流转。从信仰佛法,皈依三宝,缘修佛法,历信、住、行、向四十位阶,性情修成柔和了。调柔果的这一科里有四科,四科中,第一科是调柔行,有三段:练行缘、能练行及所练净。下面是第一、练行缘。

我们修行学佛最重要是有信心,并遇善知识,所以《华严经》在〈入法界品〉中的善财童子,最初发心学佛,是因为听闻文殊利菩萨宣扬佛法,他感觉佛法是离苦得乐、转凡成圣的最好妙门,因而发心修行。如何成就呢?文殊说:参访善知识成就菩萨道,是佛道的第一因,多学习世间法、出世间法、参访善知识,证悟到究竟真理后方能成就佛道,这是修学佛法必备的过程。

四地菩萨修学佛法的过程,即是练行缘。练是指练习,修练。行是修行的项目。缘是条件。是什么样的条件呢?金刚藏菩萨说:“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多佛是修学佛法的主要条件,有佛善知识,才能学佛。先发愿建立信心,再立志修行。菩萨经过多生多世的修行,发愿力行,愿力感招,生生世世,在在处处都遇佛,所以说﹁愿力故,得见多佛﹂。依三乘教的说法每个人从凡夫,初发心学佛到了初地时要经过一大阿僧祗劫的时间,在长远的时间当中,能按部就班从十信乃至到十回向经过一大阿僧祗劫的时间,生生世世的能遇到佛,所以说见到很多的佛,数字无法谈,如要勉强说的话是“见多百佛、多千佛……乃至那由他佛”,那是无量数的佛。见佛的同时要见菩萨,因为在佛的座下也有无数的菩萨,助佛宣扬。下面说第二、能练行。

“皆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一切资生悉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能修行成功,是因为对佛菩萨三宝的恭敬供养,所修之福德圆满,这是学佛必备的修行条件。在这无数、无量、无边的佛座下发心修行时,对每尊佛、菩萨、三宝皆修供养,发心以恭敬的心,行恭敬行,这样去做即是“承事供养”一切佛、菩萨、圣僧之供养。有四事供养:衣服、卧具(包括房子、一切起居的用物)、饮食、汤药”这一切能资养生活之用品,一切资生之物都必须来供养、布施,无论是对佛、菩萨、圣僧,皆以“承事供养”,同时也要“供养一切众僧”,即佛的弟子大众。僧有声闻僧,菩萨僧、凡夫僧。“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所以要供养佛、菩萨、圣僧这是菩萨道能练的行。(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