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十地品》讲录∵续二二八期

主讲:成一长老

“如是观内受、外受、内外受,循受观;观内心、外心、内外心,循心观;观内法、

外法、内外法,循法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

菩萨如此观内心的感受、外在的身体的感受、及身心内外二者的感受。只要有身体就有身心内外的感受,顺着身心各种感受去观察。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依佛法来观想内心的感受、外在身体的感受、及身心内外的感受皆不出苦受,乐受、喜受、忧受、不苦不乐的舍受,但依佛法来作观,此五受皆不离三苦,即:苦、忧为苦苦;喜、乐是坏苦;不苦不乐是行苦。所以菩萨循受作观,勇猛精进,了知一切身心诸受皆是苦。∵

心有心王,主要以智慧、慈悲去利益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则为基本要求。“观内心、外心、内外心,循心观”:意识是内心,五识是外心;又定心是内,散心是外。去观心的各种作用,及实际情形。其实观察心的变化是无常的,心以第六识心的活跃最强,除了熟睡,做梦是一直不停的,睡着了还是在作梦,所以心刹那刹那都在变化,时时没有休息的时候,所以说观心无常。∵

于诸法中,法虽是外,缘内法心数法名内法,缘外法心数法及无为心不相应行名外法,法还有有为法、无为法,诸法皆缘起性空,无恒常性、无主宰性,所以是无我。菩萨作观,即以心去观四念处。勇猛精勤,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了然于心,故能除去世间贪欲忧愁。∵

四念处称为对治颠倒道,即众生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用此方法,救治颠倒道,至成佛时成了真正的常、乐、我、净。四念处是三十七道品的首科,其中念处如种子,正勤如种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增长,七菩提分如开七觉华,八正道如结八正果。四念处观已经解释完毕,接着要来解释:二、断诸懈怠道──四正勤。∵

“复次,此菩萨未生诸恶不善法,为不生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已生诸恶不善

法,为断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未生诸善法,为生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

;已生诸善法,为住不失故,修令增广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

不好的言语、行为,会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皆是恶法,所以,其次此四地菩萨的修行,就是当他在生起种种不善的恶法之前,为了使恶法不生起,修观的心里,就要生起愿心,殷勤精进,发心来对治恶法不让它生起,这称“未生恶令不生”,这是消极的令恶法不生;积极的发心,令已生的恶法正断,即使恶法真正断除,也就是已生的恶法现在要彻底断除。∵

菩萨在尚未生起诸善法时,为了使善法能顺利生起,要生起殷勤精进心,令未做的好事、善法让它生起,菩萨如此殷勤精进,努力不懈,发菩提心、发大愿心,真正修行善法;至于已生的种种善法,为了使他不会中途退失善心,必须努力勤修善法,令善心善业日益增广扩大,为要了让善法顺利生起,菩萨须勇猛精进勤修不懈,发菩提心,修真正善行。∵

此即“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所以修习前面的身、受、心、法圆满后,恶法皆不令它生起,为了断除不好的恶法,必须以正勤精进,发心正断。止持是不应该存留的恶业,必须立即断除;作持是要发心,持戒、布施、修道。一个是消极的不让它发生,一个是积极的让它增长──未生的恶不让它生,已生的恶赶快断除,未生的善法让它生,已生的善法令增长,并且令其增广扩大愿心。四正勤解释完毕,下面来解释三、引发神通道,即四神足,亦名四如意足。∵

“复次此菩萨,修行欲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精进

定、心定、观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神,即神通。足,即定。修神通能成功是由定而来的,没有定就没有神通的。四地菩萨修了四念处、四正勤以后就要修四神足。实际上四念处、四正勤修圆满已有相当的功夫,因此,再修行“欲定、断行”即成就神足通。“欲定”是对佛法生起强烈的好乐心,“断行”第一要断现行诸烦恼,第二实践修行的功夫,即修八断行。所谓八断行即欲、勤、信、安、念、正知、思、舍。因为照这些佛法来修,修圆满了自然得到神通。∵

而修的时侯要“依止厌”,厌即厌离苦,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所以要断苦、断烦恼。行即,修禅定、修智慧,所谓“断行”即指欲成就神足。依佛法的原则加行用功,厌离贪烦恼。“依止灭”要进入涅盘道,回向于舍即是道。回向于舍即得定,无所作,无所求才能得定。∵

“修行精进定、心定、观定、断行”取三种定时,亦能断烦恼,行佛法、行正道,此三种定修圆满亦能成就神足。精进定是四正勤的工夫。心定、是心有定力。观定是观察所修的定功。“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这四种定修圆满,即能得神足,得神足即得神通。发神通道解释到这里,接着应来解释四、现观方便道,即五根。∵

“复次此菩萨,修行信根、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精进∵根、念根

、定根、慧根,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华严经》特别强调信之重要。所谓信为入道之根源,功德之母,能长养一切善法。使佛法在修行生根,必须先以信为主。“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回向于涅盘即是舍。修信根修好了,也要修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首先要能厌离世间的苦及烦恼,灭除习气,把目标竖立起来,把任何功德皆回向于舍。舍即涅盘。五根解释完毕,下面来解释五亲近现观道,即是五力。∵

“复次此菩萨修行信力,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精进力、念力、

定力、慧力,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五力是由五根成长发生力量,有二种力量:一种是魔梵外道不能干扰我们,我们能摧毁他,另一是能破灭我们内心的障碍,降伏外境的阻扰,甚至破灭他们。由五根所修的力量增长,心不为外境所动,能摧破邪信、懈怠、邪念、邪定、愚痴等邪恶法,故名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仍然须依止厌、离世间苦法,灭除烦恼,回向于舍。上来五力已经解释完毕,下面是解释六、现观自体道,即七觉分。∵

“复次此菩萨修行念觉分、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择法觉分、精

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菩提分即觉分。七觉支的修行工夫是自心本体,此七法是道的中心,“此菩萨修行念觉分”,觉是觉悟,念觉分第一,念前面所修的法门,念自体本性,修此法门也是“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是一样的。已悟自体,所以回向于舍。“修行择法觉分”,是对佛法有拣择,何者是正?何者是邪?悉皆知晓。现观自体道是观我们发心本体,即是七觉分,又名七觉支。“念觉分”是个总纲,要修无念,观无念;修精进觉分是要不懈怠。∵

“喜觉分”:如有所悟,即得到法喜充满;“猗觉分”是一种感受,即身心得轻安;“定觉分”指使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舍觉分”即得不生不灭,此修得圆满要“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不要存有得到的心,还是要厌、离、灭,然后回向于舍,回向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七觉支解释完毕,接着来解释七、现观后起道,即八正道。∵

“复次此菩萨修行正见,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正思惟、正语、正业、

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

八正道也就是八圣道,此八正道法可使众生转凡成圣,又能破灭邪妄。这是对人生的正确看法、思想及一切身口意都要正确。一切问题皆从思想发起,亦须从思想来解决。一切文明进步皆从思想发起的,思想有正、有邪,有常见、有断见。常见认为人死后还是会成为人;断见是唯物思想,死了就没有,所以是一种断灭思想。有了正见就不会生邪见,所以是无自性的涅盘境界。∵

“正见”是正确的思想,称分别支,是能分别邪正、是非的正见,依前面七觉分所证得的真实拣择。“正思惟”是得正觉以后开始诲示他支、教化他,如其所证,方便安立思惟名义。“正语、正业、正命”三者,是令他信支,教化作用的一种修养。“正语”者,是离去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四种过失,说正确、正当的语言,依自己所证,回答他人所问之问题,令他人生起信心,信有正见清净。“正业”是教化人行正确的行为,身业的进止行为,所做所行都要正确,也是领悟到须以真理来教化众生,所以要令众生信有人严持清净戒。“正命”即如法乞求,远离五种邪命,以正当的谋生方法来维持生活,头陀行不制造饮食,可除贪欲心,另一方面也可使信徒有种福田的机会,令他人信有生命清净。∵

“正精进”是清净烦恼障支,因精进用功而断烦恼,由此永断一切烦恼结使。“结”就是烦恼,实际上是勤修一切诸菩萨道,求证入佛的十力,也就是努力进修佛果的十种力量,这种努力勤修佛道名正精进。“正念”是净随烦恼支,由于有正念就不会忘失所学的佛法,也不会昏沉、掉举。“正定”是有了定力即能引发神通、生出智慧。有慧即有无量殊胜的功德,此正定是引发神通等的三昧,即以空、无相、无愿三种三昧为基础。此八种菩萨修行的正道内容,以三无漏学为基础。八正道立名为现观后起道,“现观”是现实的八种道,“后起”是能够生起后面的大果。修道即成正果,此八正道,声闻、菩萨皆须同修,菩萨修的内容较深,所以称后起道。断除修道位的烦恼,离去八种的邪见,而开通涅盘路所以称八正道。八正道解释毕,所有三十七道品就全部解释完,其次来说二、护小乘行(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