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成一长老畅游华严性海

成一长老专弘华严思想,卸下华严莲社董事长一职后,将有更多时间涵泳钻研华严义趣,而交棒同时也意味着华严传承的赓续不辍。长老名言:“因果定法则·因缘成万事”∵∵,更是他老人家从华严思想古问峰回视寻常世间的悟后语,足以启发世人。兹邀请读者一起恭聆成一长老畅谈华严奥义,同游华严性海。

采访组

我国近代颇负盛名的哲学家方东美曾说:“华严宗是中国大乘佛法中思想体系最笃实、最圆融的宗派。”他甚至认为,不读《华严经》就不知道佛家富贵之所在!同样,志在净土的弘一大师亦以华严性海为最终归趣,平日诵读不辍。由此可以看出华严思想在整个佛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为此,我们走访专研《华严经》的成一长老,请他谈谈《华严经》的思想、修行方法以及其个人修学的心得。

月前甫卸下台北华严莲社董事长一职的成一长老,年少出家时就与《华严经》结下不解之缘。他说,圆顶后的第一天,师父不教<楞严咒>,也不教《弥陀经》,却在五堂功课以外的祖师文集中选了一篇<华严发愿文>要他念。年龄既长,加上宿缘所牵,在学习历程中即不断与华严结缘。成一长老回忆幼时诵念<发愿文>至“手捧目观心口诵,当知宿有大因缘”时,脑际一亮,似有故人重逢之感。就读佛学院,上<华严五教仪开蒙>一课,每念及“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高原,后及大地”等句时,叉屡屡有身历其境的感受。后来,和南亭老和尚创建华严莲社,才有了更多的机会一探华严性海。

当佛陀成等正觉后,有廿一天的时间在菩提树下,向四十二位法身大上宣说妙法。世尊灭后,文殊菩萨与阿难***遂将此妙法结集成《大方广佛华严经》。由于经文玄奥,非下根小智所能接受,即由文殊大上藏之龙宫。六百年后,才由龙树菩萨诵出,传之于世。成一长老指出,《华严经》陆续传人中国,共有三部翻译版本,依其卷数、翻译年代的先后,则为:“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及“四十华严”。三部当中,叉以唐时翻译的“八十华严”最称完备。然而,根据赵末的戒环大师指出,“八十华严”虽有四万五千偈、三十九品;但据闻,龙树菩萨应共诵出十万偈、四十八品。故所遗之五万五千偈、九品…等经文,仍有待后人的努力搜求。

成一长老表示,华严宗依据《华严经》立论演述,成为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此宗的观门教相,由唐朝的杜顺和尚所初创,经智俨、贤首、清凉、丰峰等人畅演而大备,故这五位大师也被称作“华严五祖”。长老接着指出,华严宗将释尊教法依其“法”、“理”分别归纳为“五教”、“十宗”。“五教”如下;一、小教:为钝根小机而设,但说人空,鲜及法空;∵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二、始教:演生自小教。始入大乘数法范畴,但尚未能穷尽大乘微妙的性理。三、终教:乃对大乘纯熟根机所说的尽理之教,强调有情众生、不论种性,悉当成佛。四、顿教:大乘顿悟法门,不似始、终二教之阶位历然;此教不立阶次,豁得本心,即名为佛。五、圆教:是圆融无碍、圆修圆证的法门,显发无尽法界,性海融遍,相即相入之理,此即《华严经》所备述者。

至于“十宗”,则依上述五教而分,计有;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此六宗为小数所摄:一切皆空宗为始教;真德下空宗系终教所摄:相想俱绝宗为顿教所摄;圆明俱德宗乃圆教所摄。接着,成一长老阐述华严思想的概要,他指出“法界缘起”是华严哲学的基础。它点出宇宙万有是由一真心所显发,并且法法之间互为缘起,重重无尽,大小互入,一多相容。而,一即万法,万法即一,融通周逼,不相妨碍。长老表示,这种情形就好像忉利天的帝释天主,悬挂蛛网般的宝珠来装饰宫殿,各珠光明互映;一珠现一切珠影,一切珠尽现一珠之中,各各如是,重重影现。

为了进一步诠解“法界缘起”的奥义,成一长老指出,《华严经》是佛陀入“海印三昧”一时炳现的无上法门。“海印”是用以表达佛陀大觉内容的譬喻,所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境界,亦可用来形容大觉的究竟觉悟。长老说,这个大觉的当体,称为“一法界心”。此一法界心原是宇宙、生命的本体;虽具有无边微妙胜用,却毫无实体可资捉摸。一法界心的本质和妙用,近于经论屡屡言及的“缘起性空”。在一法界心中,所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一切无量无尽的现象,都能够同时印现出来,如大海风平浪静时,天际众星无下印现一般。

是以,∵∵《华严经》的内容,就是佛陀海印三昧的一法界心中流出的诸法实相境界。故而,华严世界观的根本原理尽皆含摄于“一法界心”中。成一长老接着指出,一法界心原无实体可言,只能说是如实空性的一种自觉作用。此自觉作用的基本型态,《华严经》称之“海印三昧”;经中提及的种种其他三昧,均是同此空性的自觉作用的种种型态。因此可知,“诸法空性”有甚深的自觉作用,山河大地也是由此空性之自觉作用而幻现开展的。长老并强调,诸法空性绝不是诸般事物的否定,而是指称凡事、物“没有自性”的意思。正因“没有自性”,故契符“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因缘律则。

成一长老说道,“因”与“缘”是相对性的。“因”本身有无尽的因缘,“缘”本身也有无尽的因缘。此一无尽而发展起来的因缘世界,就是当下宇宙万有的实况。根据《华严经》,在这无尽缘起的根源里,有一种“相即性”原理运作着,那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此中,“一”是平等性,“一切”是差别性。平等性意即全体性,差别性意即个别性,而宇宙间每一事物也都各各具足上述的全体性与个别性。长老说,在物理时空架构的原则下,所有事物因质碍性而无法相即相入。但对于明见本来、心光朗耀的佛陀而言,在一法界心的圆照下,时间、空间的界限荡然无存;融遍运转的结果,即呈现出一多相即、大小相融的微妙境界。长老称;“一夜之梦飞行百年:一尺之镜见千里影;一毛孔中容三干界”等例,都是一法界心全体大用的具体表现。

《华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唯是一心转。”吾人现前的一念“心”,也是一员法界的分显心,故即使蜗飞蠕动,都因着这分真心而得究竟成佛。成一长老表示,在法界缘起的实况下,所有现象均在发挥着它的个别性及其全体性,进而在平等、差别一味一如的法性下,由法界妙心幻生宇宙万物。如此:烦恼与菩提、超越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必然性与自由性,亦均能相即相入而无所障碍。这,就是《华严经》∵∵“事事无碍”崇高、磅矿的境界。

众所周知,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在于“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盘寂静”。成一长老解释:“无常”乃表示因缘变化的缘起法,而华严“法界缘起论”可说是这无常法的教理系统的大成就。“无我”是无自性(空)的意思,华严思想便是由此“无我”法性而开展出佛陀自内证的妙有境界之集成;“事事无碍”即是这妙有境界的极致。其次,从“苦”、“涅盘”二句来看,《华严经》处处都设有圆融无碍的大行,以破各种烦恼及执着;以苦练行,不以苦为苦。甚至将苦转为安乐,以获解脱,这是华严修行的特质。同时,以种种三昧表达佛陀心内自证的各种境界,并整体归纳为“海印三昧”的大觉境界,而这又是涅盘思想的极致。因此可说,华严思想秉承佛陀苦、空、无常、无我及涅盘寂静的教理,且进一步发扬光大。

华严大经浩如烟海,如何寻择一条事半功倍的研读途径呢?成一长老建议大家参考澄观清凉国师所着的《随疏广义钞》。国师将全经分为七处、九会、五周、四分。长老认为循此架构读去,不仅不觉其经文之冗长,且有条理井然、按图索骥之趣·有志研经的同道,不妨取来《随疏演义钞》一读。成一长老叉举复庵和尚的《华严纶贯》一书,他说,这是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华严注述。《华严纶贯》只用了八干多宇,却将一部《华严经》大意勾玄提要地介绍出来,读经的人们只要循着他的正确标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全经的脉络和旨趣。长老表示,《华严纶贯》这部书,文字虽然精简,条理却很明晰。全书计分十个章段,依次叙述《华严经》内容,看似段落分明,但却连贯一气,读来令人有不忍中断之感。

成一长老指出,忙碌的现代人,很难得有机会把一部八十卷的《华严经》从头到尾念一遍。他建议,不妨持诵华严三祖贤首国师所写的<华严发愿文>;这篇发愿文已勾勒出《华严经》的义理及修行方法,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诚心诵念发愿文,也等于是念了一逼华严大经了。长老引《法华经》一句;“佛种从缘起”表示即使是佛果的成就,也是从初发心的一粒种子开始培养起。故今日的课诵,等于在识田里栽了苗,终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此外,成一长老认为,念佛、拜佛是消除业障最好的方法。因为我们从无始劫来,总以自我为中心,损人利己,在所难免,以致罪过多而福德少,形成许多业障,使我们身心不得自在。他指出,初入佛门的人常会发现到:不吃素还好,吃了素,毛病也多了;不念佛还好,念了佛,却样样不顺利。一般人不知道这是业障,反倒以为自己不适合修行!长老表示,这多生累劫的冤业,在当你糊涂的时候,它晓得你不会成功,它就不怕,所以不会来找你;而你一发心修行,它怕没有机会报复了,就趁你修行之际,想要讨回公道,一偿宿债。是故,精进过程中,一旦发觉任何的不如意,吾人更当用功念佛,以期及早摆脱业障的缠缚。

寒山子有诗云:“我见世间人,个个争意气。一朝忽然死,只得一片地,阔四尺长丈二。汝若出来争意气,我与汝立碑记。”成一长老引用这首诗,点出了世人因无明妄想覆盖,苦苦追求红尘里的镜花水月,终至一无所有的苦况。“本源自性天真佛”,长老认为众生心中都有一块宝,只要我们切实体得,则伏藏处处,受用不尽!他也劝勉行者将修行功德回向华藏世界,长时诵念“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长老表示,往生极乐世界和往生华藏世界的差别在于:前者先求自度,然后回入婆婆,广度有情。至于后者,则是一边修行一边度众,各有其殊胜之处。

成一长老说,中国人向来喜欢研究大乘经典,久之,反而轻匆了属于基础的东西。放眼教界,许多人读了一∵∵、二部经书之后,动辄企求神通、巴望即刻开悟成佛—长老摇头叹道:须知,得神通是要修定的:没有禅定,哪儿来的神通呢?若有,也是邪通、鬼通。要成佛,就必须具足普贤万行,少了一样都不行。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为真现实。”成一长老鼓励大家不妨也看看《善生经》∵∵、∵∵《报恩经》、《譬喻经》∵∵《十善业道经》……等讲“人乘”的经典,或许能扭转一般人好高骛远,掉弄玄虚的习性。否则,尽是一味地修定求神通、求开悟,到头来,只不过足个人贪欲的膨胀罢了。最后,成一长老引《华严经》中,文殊菩萨对已证人法界的善财童子的一段话:“善哉!善财,汝所证法;,解虽已圆,而行末周。可更往见普贤菩萨,彼当令汝得深妙行。”,尽管见地再如何地回脱根尘,仍须于广行众善上彻底落实,方才功德圆满。“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这又是怎样一个难以想像的磅磺庄严的境界啊!愿与大家共勉,以迄解行—圆满的最终成就。(摘自《中国佛教》第627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