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事理圆融观(应为事理圆融门)

第三事理圆融门,即华严三观之理事无碍观。修理事无碍观,可成就终教顿教∵。大乘始教是权教,又名分教。大乘终教亦名实教。

华严宗谓,约如来藏常住妙典,名为终教也。是知终教者,以如来藏为一心也∵。

终教者,于阿赖耶识,得理事融通二分义,故得入理事无碍法界。谓不生不灭∵(理),与生灭(事)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

楞伽云,如来藏为无始恶习所熏,名为藏识。又云,如来藏名阿赖耶识,而与∵无明七识俱。大乘起信论亦云,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成染心等,如是非一。∵如此种种,皆说明终教义者,系于阿赖耶识,得理事融通二分义。

千经万论,皆是言心。大道唯心,即心是佛。只依一心而修,即是根本智,亦∵是无分别智,即能分别一切法。华严五教。亦复如是。于小教中,假说一心。谓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皆由心造业之所感。但推而征之,其一心之理不成。何以故?以∵其立有世出世间染净诸法,有对有待,故曰假说一心。

大乘始教,明异熟阿赖耶识为一心。三界万法,唯识变故。

大乘终教,说如来藏为一心。识境诸法,皆如梦幻故。

一乘顿教,以泯绝染净,离言绝虑为一心。为破诸数假名故。

圆教以总赅万有,互摄互入重重无尽以为一心。

故今第三事理圆融门。明如来藏一心。于一心中,理事如如,圆融无碍也。

【夫事理两门圆融一际者。复有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心

真如门者是理。心生灭者是事。即谓空有二见。自在圆融。隐显不同。

竟无障碍。言无二者。缘起之法似有即空。空即不空。复还成有。有空

无二。一际圆融。二见斯亡。空有无碍。】

夫事理两门,圆融一际者,复有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

事是缘起,理是无性。缘起之法,自是无性,无性方能随缘成事。故理能成事∵,事能显理。理成事则理不碍事,事显理则事不碍理。如如无碍,圆融一际。

心真如门心生灭门者,出于起信论。

心真如门是理,心生灭门是事。

理无别理,全事是理。事无别事,全理是事。何以故?缘起无性即其理,无性∵随缘即其事。缘起性空,性空缘成,唯是一心,故有心真如门,心生灭门。

心真如门者,即如实空如来藏。心生灭门者,即如实不空如来藏。故心真如心∵生灭,即二空如来藏。如实空者如其名,如实不空者即是有。既然理不碍事,故空∵不碍有,空而非空,非空而空,曰不思议空。既然事不碍理,故有不碍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曰不思议有。空有既不思议,故空有二见,自在圆融,隐显不同,∵竟无障碍。

如秤两端,低昂不同而已。说空时,空显有隐。见有时,有显空隐。其实空之∵与有,竟无障碍。

言空有无二者,谓缘起之法,似有即空。何以故?缘起性空故。空即不空,复∵还成有。何以故?性空随缘成诸有故。空显有隐谓之理,有显空隐谓之事。理事空∵有原无障碍,而凡夫虚妄分别,妄自执空执有执理执事。若如实知有空无二,一际∵圆融,则分别二见斯亡,空有则无碍矣。

故知有碍者,非法也,分别见也。

【何以故。真妄交映全该彻故。何者。空是不碍有之空。即空而常有。有

是不碍空之有。即有而常空故。有即不有。离有边有。空即不空。离无

边空。空有圆融一无二。故空有不相碍。互形夺故双离两边。】

何故空有无二,一际圆融呢?因为真妄交互相映,全赅全彻故。赅者,包遍也∵。真赅妄末,妄彻真源。真者空也理也,妄者有也事也。

所以者何?因为空是不碍有之空。既是不碍有之空,故虽空而常有。有是不碍∵空之有,既是不碍空之有,故虽有而常空。

既然有而常空,故有即不有。有即不有,是离有边有。离有边有者,是离常边∵之有也。

既然空而常有,故空即不空。空即不空,是离无边空。离无边空者,即非断空∵也。

既然有而非常,空非断灭,所以空有圆融,一际无二。空不碍有,有不碍空。∵空有互形互夺,双离断常二边。

互形者,相成也,空是成有之空,有是成空之有,故曰互形。互夺者,相摄也∵。空摄有则有全是空,故空夺有。有摄空则空全是有,故有夺空。

空成有,有成空,则离断边。空夺有,有夺空,则离常边。故曰互形夺故,双∵离两边。

【故经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又经云。因缘故法生

。因缘故法灭。若能如是解。斯人疾成佛。又经云。甚深如来藏。恒与

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又经云。染而不染。难可了知。不

染而染。难可了知。依是义故。得有止观双行悲智相导。】

经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云何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呢?邪见者,断见常见,生见灭见,始见终见,增见减∵见,有见无见等二边见,悉为邪见。总说一句,凡有所得见,皆为邪见。若人深入∵缘起,知诸法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知缘起性空,则常见、生见、始见、增见∵、有见不可得。知性空缘起,则断见、灭见、终见、减见、无见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于是邪见尽断矣。有无二边无复余习,习者习气,习气是∵无明异名。无复余习者,破无明也。

又经云,因缘故法生,因缘故法灭,若能如是解,斯人疾成佛。

生是因缘生,法则无生。灭是因缘灭,于法无灭。若知一切法无生无灭,斯人∵疾得成佛。

又经云,甚深如来藏,恒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

法身在缠,名如来藏。如来藏出缠,名为法身。而在缠之如来藏,即第八阿赖∵耶识。前七识皆依阿赖耶而有,故曰甚深如来藏,恒与七识俱。

二种摄受生,即生灭有无二种见也。唯识三十颂云:「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后异熟。」二取习气者,即生灭有无二见也,故曰二种摄受∵生。智慧者远离二见,于是不受异熟生。

又经云,染而不染,难可了知,不染而染,难可了知。

如胜鬘经自性清净章云:「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可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

所以染而不染,不染而染,难可了知。了知此法者,唯佛境界也。

依是义故,得有止观双行,悲智相导。

依如是无分别义,一法界义,得有止观双行,悲智相导。止者体也,观者用也∵。无体则无用,有用必有体。依体而有用,用必依于体。止观亦复如是,止显观隐∵于止,观显止隐于观。有止必有观,有观必有止。离止则观即非观,离观则止亦非∵止。故依一法界义,必是止观双运。

菩萨以大悲故,普现十方度化一切众生。菩萨以大智故,法身湛寂常无动转。∵以悲导智,则法身湛寂而不舍普度十方。以智导悲,则随缘普度十方而不失法身湛∵寂。简单说,悲导智则不变随缘,智导悲则随缘不变。故曰依是义故,得有止观双∵行,悲智相导。

若依观文而言,止观双行悲智相导者,即事理圆融无碍也,以下文中,自作解∵释。

【何者。以有即空而不有故名止。以空即有而不空故名观。空有全收不二

而二故亦止亦观。空有互夺二而不二故非止非观。言悲智相导者。有即

空而不失有故。悲导智而不住空。空即有而不失空故。智导悲而不滞有

。以不住空之大悲故。恒随有以摄生。以不摄生。以不滞有之大智故。

常处空而不证灭。灭则不灭之灭。灭而非灭。生则无生之生。生而非生

。生非生故。生相纷然而不有。灭非灭故。空相(法然而不空。空相法

然而不空。故生死涅盘而下一。)生相纷然而不有。故涅盘生死而不殊

。】

何者?是解释止观双行,何以止观双行呢?

以有即空而不有故名止,以空即有而不空故名观。

缘起为有,性空为空。缘起即性空,故有即空。性空即缘起,故空即有。以有∵即空故,所以有而不有,名之为止。以空即有故,所以空即不空,名之为观。

此是紧蹑上文「缘起之法,似有即空,空即不空,还复成有。」而来。谓不有∵名止,不空名观。其义蕴谓,有而不有,观不碍止也。空而不空,止不碍观也。

空有全收,不二而二,故亦止亦观。

既然缘起即性空,是空全收有。性空即缘起,是有全收空。空全收有则一切皆∵空,有全收空则一切皆有。空有全收,不二而二,故说亦止亦观。

空有互夺,二而不二,故非止非观。

缘起即性空,是空夺有。性空即缘起,是有夺空。如此空有互夺,虽二而不二∵,故非止非观。

以上这段文,是离执明止观双行。众生之执,不外四种,一者执有,二者执空∵,三者执亦有亦空,四者执非有非空。今明止观双行者,离有,离空,离亦有亦空∵,离非有非空。

不有名止者,破有执也。不空名观者,破空执也。空有全收不二而二者,破非∵空非有执也。空有互夺二而不二者,破亦空亦有执也。如是离四句绝百非,乃有止∵观双行。

次言悲智相导。有即空而不失有故,悲导智而不住空。

缘起之有,随缘化十方也。性空之无,法身常空寂也。有即空而不失有者,菩∵萨行空不证,常化十方也。此是菩萨以大悲导大智,不滞空住寂也。

空即有而不失空故,智导悲而不滞有。

空即有而不失空者,菩萨涉有不着,随缘普化一切而不失性也。此是菩萨以大∵智导大悲,不住生死也。

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以如实知生死涅盘,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也。故能悲∵智双运,不相障碍。

以不住空之大悲故,恒随有以摄生。

菩萨以悲导智,故以不住空之大悲,恒随缘以度众生。

「以不摄生」四字应删除。

以不滞有之大智故,常处空而不证灭。

菩萨入生死而不住生死,以随缘不失性故。虽然随缘不失性,但无性能随缘,∵故行空不证。

以随缘不失性,无性能随缘故,是以灭乃不灭之灭,灭而非灭。缘起性空,空∵实不空也。生则无生之生,生而非生。性空缘起,有而不有也。

以生非生故,是以生相纷然而不有。以灭非灭故,(以下文字有错脱,其中小∵字,系后人试作补遗者。若根据上文观之,似应为「以灭非灭故,空相寂然而不无∵。」)

「生相纷然而不有」重出,应删除之。

故涅盘生死而不殊。

以生相纷然而不有,空相寂然而不无,所以涅盘生死不异也。生相者生死也,∵空相者涅盘也。

【何以故。空有圆融一不一故。亦可分为四句。以有即空故。不住生死。

以空即有故。不住涅盘。空有一块而两存故。亦住生死亦住涅盘。以空

有相夺两不存故。不住生死不住涅盘。】

何故生死涅盘而不殊呢?因为空有圆融,一不一故。其所以一不一者,无分别∵而分别,分别而无分别。生死涅盘,空之与有,一而二,二而一也。

空有圆融一而二,二而一,是一法界。所以生死涅盘而不殊也。

亦可分为四句,第一句,以有即空故,所以不住生死。何故不住生死?以生死∵即涅盘,无生死可住故。

第二句,以空即有故,所以不住涅盘。何故不住涅盘?以于一法界中,无生死∵涅盘之差异故。

第三句,空有一块(体)而两存故,亦住生死亦住涅盘。因为于一法界中,生∵死涅盘相入相成。生死成涅盘,非无涅盘。涅盘成生死,非无生死。生死与涅盘,∵虽一体而不碍两存,故亦住生死亦住涅盘。菩萨住生死者,度众生也。菩萨住涅盘∵者,法身常住也。故曰一月印千江,千江只一月。

第四句,以空有相夺,两不存故,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于一法界中,全涅盘全∵生死,是以生死夺涅盘。生死夺涅盘,则涅盘亡。于一法界中,全生死全涅盘,是∵以涅盘夺生死。涅盘夺生死,则生死亡。既无生死,亦无涅盘,故不住生死不住涅∵盘。

【其犹水波为喻。高下相形是波。湿性平等是水。波无异水之波。即波以

明水。水无异波之水。即水以成波。波水一而不碍殊。水波殊而不碍一

。不碍一故处水即住波。不碍殊故住波而恒居水。】

以下以水与波为喻说明。高下相形,是波之相。湿性平等是水之性。水之湿性∵是一,波之高下相是异。所以波是有差别的,水性平等是无差异。

波无异水之波,即波以明水。水无异波之水,即水以成波。

波全是水,离水则无波,故见波即是见水,异而不异也。水之湿性不可见,因∵波而见,故一而不一也。以波从水,则万象纷然而不碍一性湛然。以水从波,一性∵湛然而不碍万象纷然。

波以喻事相,水以喻理性,是故事理圆融无碍也。

波水一而不碍殊,水波殊而不碍一。

是故事理虽一,而不碍各自互存。理事虽异,而不碍体原为一。

以不碍一故,所以处水即住波。以不碍殊故,所以住波而恒居水。

此明事相与理性,不一不异,圆融无碍,同一法界也。

【何以故。水之与波别而不别故。经云。众生即涅盘相不复更灭。亦得涅

盘即众生性不复更生。】

何以故以下,总结全文。以水之与波,别而不别故。水之与波,一而不一,异∵而不异也。

最后引经作证。众生即涅盘相,不复更灭。亦得涅盘即众生性,不复更生。

众生涅盘,不过相性之别而已。众生是涅盘之相,犹波之与水。涅盘是众生之∵性,犹水之与波。

众生者,众因缘生也。众因缘生必无自性,即此无性,便名涅盘。涅盘无性,∵无性随缘,即此随缘,复名众生。既是众生即是涅盘,故众生不复更取涅盘,是不∵复更灭也。既是涅盘即是众生,是故生者,不复更生也。

【又经云。如来不见生死不见涅盘。生死涅盘等无差别。又经云。于无为

界现有为界。而亦不坏无为之性。于有为界等亦然。又经云。非凡夫行

。非贤圣行。是菩萨行。解云。凡夫行者着有。贤圣行者住无。今既有

无无二而二。二而不二。是故双离两失。顿绝百非。见心无寄。故名观

也。】

又经云,如来不见生死,不见涅盘,生死涅盘等无差别。

以生死不异涅盘,故如来不见生死。以涅盘不异生死,故如来不见涅盘。何故∵生死不异涅盘,涅盘不异生死?因为于一法界中,生死涅盘等一无二故。于一法界∵中,生死涅盘之分别不可得故。所以十方如来出现于世,不为度生死入涅盘。而欲∵令众生,舍生死涅盘二种分别见。

又经云,于无为界现有为界,而亦不坏无为之性。于有为界等亦然。

无为者涅盘也,有为者生死也。何故于无为界现有为界?因为无性随缘现诸事∵相也,但亦不坏无性之理。

有为界等亦然者,谓于有为界现无为界也。何以如此?因为有为事相缘起而无∵自性也,虽然缘起无性,但亦不坏缘起事相宛然。

又经云,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文中自己解释曰,凡夫行者着有,∵贤圣行者住无。今既有无无二而二,二而不二,是故双离二、不二之两失。所以不∵住凡夫行,亦不住贤圣行。

于是顿离四句绝百非。见心无寄者,心无所住也,不生我见也。如是心无所住∵,不生我见,是名为观。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