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三月三四祖圣诞期间-交流问答

净慧法师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这三天的时间讲了三四次,今天晚上想留一点时间和大家勾通、交流、分享。所谓勾通,就是说看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没有?有什么疑问需要回答的,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地研讨。所谓分享,就是说大家有的是本地人,有的是远道而来,有的还去朝拜了祖庭(指云居山),也在这里参加了法会,我想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可以说出来,大家一起分享。

问:经典上讲到用功的时候说要“反闻闻自性”,但是经上也常常讲∵“诸法无自性”,这里的自性与无自性应该怎么理解?

答:“自性”的用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圣义谛上讲自性,一种是在世俗谛上讲自性。所谓“诸法无自性”,那个自性是世俗谛。那个自性是什么意思呢?那个自性主要有三个含义:常、一、我。所谓“常”,是普遍、经常是这样;所谓“一”,唯一的,不会有两个;所谓“我”,就是自在,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么,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当中能不能找到这样的东西呢?找不到。一切诸法非常、非一、非自在,所以说诸法无自性。平常讲的“反闻闻自性”,这个“性”指的是什么呢?这个“性”是指我们每个人的佛性。比如说一切法有法性,人有佛性。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有法性。“法性”是什么呢?比如刚才我们讲到的一切法非常、非一、非自在,那个“性”就是法性。我们有情众生不被烦恼所污染、冥冥不昧的觉性,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性。这个自性虽然不被无明烦恼所污染,但是它要随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自性,就是我们的觉性,就是我们的佛性。只有把“诸法无自性”这个道理弄明白了,才能真正知道“反闻闻自性”那个“性”或者说那个“自性”是什么,才能够从道理上“生佛平等”。那么真正要明白,必须要明心见性。见性见什么性呢?见法性,见佛性,见到诸法无自性的道理。这个道理不是通过分析而得来,而是当下就能体会得到的,当下就能够明白,不被一切所迷惑。所以说,佛性也好,法性也好,光从道理上明白一点,不管用。所以说要唯证方知,不通过修行不行,不去体证,永远只是隔靴挠痒。

问:我想问一下“降伏其心”和“善护念”的关系。善护念与“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再就是破执着,是有念破执着,还是无念破执着?再就是一个大问题,善护念的“善”,它是善恶的善,还是善意的善?护念和安心是什么关系?

师:我们的心,佛教千经万论、祖师的千言万语,都是讲的这个。什么是心?什么是念?什么是无心?什么是安心?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心与念看似不同,其实只是一个。没有心就没有念,有念就是有心,不一定非要在文字上定义什么是心、什么是念。当然,在佛教里名词法相方面也有定义,什么叫做心,什么叫做念。但是,从我们修行的人来讲,明白定义和不明白定义,跟修行没有太大的关系。比如说,心是什么呢?唯识宗的定义是:“集起名心”,集聚的集,生起的起。可见在心很复杂,它不是单一的,它是集起的。它是过去种种的有漏、无漏的种子在八识田中的积累,然后这些种子刹那刹那地生,刹那刹那地灭,这就叫“集起”。如果说,有一刹那停止了,那我们就这个生命之流就会呈现一个空白。生命之流会不会有这个东西出现呢?不会。生命之流不会断,所以它是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灭……。念是什么?心是体,念是用。念是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当下。心能够体现出来,能够表达出来,就是靠通过我们每一念的作相——起心动念。你怀的什么心,就会动什么的念。从“起心动念”这四个字,也可以体会什么是心,什么是念。也可以这样说,心是体,念是用,无念就能安心。念什么呢?念恶念善,念好念坏,念长念短,念是念非,一切都是念。一切有念,心就苦恼,心就不安。所以,思虑过度的人,精神不好。达到无念的境界,心自安然。如果要在教义上把心和念弄清楚,我向大家介绍一本书——《百法名门论》,世间万事万物都超不过这一百种法,这一百种法,把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包括进去了。什么叫做心,什么叫做念?那一本小书上面都有很精到的定义。

问:打坐什么样的方式是正确的?双盘好还是单盘好?

师:怎么样打坐,我们常住专门安排有时间讲,这里就不详细讲了。打坐的方式因人而异。散盘也可以,双盘也可以,单盘也可以。从女同志来讲,因为生理的关系,单盘就可以了,不要双盘。

问:怎样理解“一切唯心造”?西方极乐世界是唯心造出来的吗?

师:你这个问题在这样场合没法说。为什么呢?你让我怎么说?是不是?因为佛都告诉我们,确有西方极乐世界,不必再让我再重复一次说,“有、有、有!”难道佛的话还没有我的话有权威?所以不要对西方极乐世界有怀疑,你要信受奉行,信佛,包括要信佛的话。佛没有必要说一些话来哄骗我们。佛讲的话都是真实,作为一个宗教徒,要相信这些话一定是真实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佛亲证过的事情,经历过的事情,就不需要再有任何的疑虑,应该用我们自己的修行去证悟,进入其中。

问:心地是不是清净就看有没有执着,没有执着心地就清净,有执着就不清净,可不可以这么讲?

师:可以这样说。心地清净不清净,就看我们有没有执着。修行就是要破二执、断二障、显二无我,证二空真如。证二空真如就是见法、见佛。

问:我们用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降伏分别心?

师:讲了三天,讲的就是用什么方法。你说用什么方法呢?就用“守一不移”这个方法。昨天讲了五条:知心体;知心用;长觉不停;知身空寂;守一不移。这是“安心五法”。最重要的是守一不移。做任何事都可以用这个方法,任何人成佛都要使用这个方法,任何人成佛都要达到守一不移境界。念阿弥陀佛守一不移,打坐守一不移,参禅守一不移,这四个字最受益。

问:修禅有一心禅和次第禅,那么什么人修一心禅,什么人修次第禅?

师:修禅对一般的人来讲,都要从次第禅的某一点开始。比如我提倡的生活禅,生活禅有四大要领:菩提心、般若见、息道观、生活禅。息道观就是次第禅。次第禅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如何安心的一个方法。次第禅修什么?最基本的就是修安那般那,就是数呼吸的出入。传到中国最早修禅的经是《安般守意经》,安般守意就是用安那般那数息观来便我们的心不打妄想,用数呼吸的方法来保持心态的宁静,就叫安般守意。次第禅不等于说就一定要按照四禅八定一步一步修完才能开悟。你修的是次第禅,发的是无漏心、菩提心、大悲心,你由次第禅一步就可以跨到无漏无为。所以方法过程是什么不重要,关键是看你的发心是什么。我们打一个比喻:有十个人都要到黄梅去。这十个人是不是为一个目的去呢,不是的。有的人买一双袜子、买两根针;有的人为买一包烟;有的人是为供养三宝、供养大众不惜花很多很多的钱;有的人就为他自己买一点东西就回来了。都是到黄梅去,但是所得到的效果不同。这个效果为什么不同呢,实际上是发心不同。走同样的路,发不同的心,所得的结果不同。

问:毛主席曾经问赵朴初,《金刚经》讲,佛说波罗蜜,即非波罗蜜,是名波罗蜜;那么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说这是辩证法。禅宗也讲: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是不是同样的意思?

师:不仅仅是辩证法,是超越。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这是禅师用功三种境界。第一个境界,见山是山;第二个境界,见山不是山;第三个境界见山还是山。般若波罗蜜,即非波罗蜜,是名波罗蜜,同样是三个境界。从俗至真,最后又回真向俗。俗是山,见山是山;至真,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回真向俗,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问:您能谈谈您对三宝的认识,对三宝的深厚感情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

师:此法不共。我没有经历那个环节,我从一岁半就上寺院来了,你说我怎么建立起来的?此法不共。

问:有些人很多的道理也懂,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是就是事情临头做不到。如果要说有什么问题,他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这种人能不能能够改变现状,产生信仰呢?

师:明白道理却做不到,有两点原因。一点是信不具足,第二点是因为心不具足,于是就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问题?怎么会没有问题呢?人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生不知从何而来,死不知往何处而去。对这个问题,有的人,他有深刻的感受,他一听到这句话,就觉得这是个大问题,非得弄明白不可。但是有的人呢?听到这个话,他可能会说,什么生从何来死到何处,吃了饭没事干,想这些问题!这就是信不具足。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佛说我们每个人都有问题,那就是真的有问题。∵那么这种觉得没有什么问题的人,怎么样才能改变现状呢?那他非得在人生当中遇到一些大的问题,也许他会有反省,认识到人生存在着问题,然后才有可能产生信仰。

问:请老和尚讲一讲什么是明心见性的方法?

师:你要知心体,然后知心用,然后常觉不停,知身空寂,守一不移,你就按这个方法来做。四祖大师的安心五法,由这五法形成东山法门,真是了不起。表面上看就这五条,但是你去研究、去落实,一辈子都不够。这五条,从当时来讲,最奇妙的法门、最精简的语言。这五条,对中国禅宗的修行,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天下共学,四海同尊,多么了不得。

问:修行要对治贪嗔痴,比如说贪吃吧,明明知道不应该贪吃,但是见到好吃的还忍不要吃,有什么办法没有?

师:我告诉你一个方法。去年冬天我到浙江温岭去一趟,温岭有一个小小的博物馆,那个博物馆里存放有什么东西呢?就是那些鱼啊、虾啊、螃蟹啊,各种各样的动物标本,都是药水泡起来的,人走到里面就会很害怕,就像死人放在那里一个样。看了这些标本,再好吃的你也吃不下去了。一道去的有一些经常爱生猛水鲜的人,当时我们在看一只很大的螃蟹,我就指着说,你看他四脚朝天泡在那里,像不像一具死尸哪?那个人一看,连忙说,哎呀师父,你不要说了,吓死我了!所以当你想吃肉的时候,你就把人的尸体想一想,好像吃的这些东西就和人的尸体一个样,你就不想吃了。这个在佛教的禅观上,叫不净观。贪欲重的人修不净观。人不会贪不好的,都是贪好的,所以每当你要贪的时候,你就想一想不净观。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建立不净观的形象呢?那一定是要先有真实的观察。你看到哪里淹死人,你一定要到那里去看一下,你一观察,把它看清楚,记在心里面。如果能够让这个对像很清楚的现前,就能修成不净观。修不净观,一定先要有一个实际的对象,把这个对象观察得很具体很清楚,不净观才修得成。贪欲重的人,一定要修不净观来对治。

问:我对于佛经,比如说《金刚经》、《六祖坛经》都十分的喜欢,但是我总是觉得自己对于佛法的信仰还不是很坚定的。那么我想问问师父,一个人要建立起对佛法的信念、信仰,是靠今生的努力,还是靠前世的佛缘呢?

师:两方面都要靠。应该说没有一个人是没有佛缘的,也没有一个众生是没有福德因缘的。那么怎么样使我们过去世的佛缘尽快成熟呢?就要靠今世的努力。从多看书,多看佛经开始,慢慢地就会产生兴趣。

问:人生有很多的缘,有善缘、有恶缘、有佛缘、也有魔缘。因为怎么样去对待这些缘?

师:有善就有恶,有佛就有魔。一切都是对待的。没有佛显不出魔来,没有魔也显不出佛来。我们要打破这种佛魔对立的观念。因为有佛魔的对立,就是有分别心。这是从世俗谛上讲,佛就是佛,魔就是魔,一定要分清楚;从胜义谛上讲,就没有佛也没魔,佛就是魔,魔就是佛,佛和魔是不二的。为什么呢?第一点,因为他们的体性是一致的。第二点就是说,真正开悟的人,没有佛的观念,也没有魔的观念,完全是平等看待;但是从没有开悟的人来讲,在没有开悟之前,还是要分清佛和魔。也正像你所说的,魔是很多种。总的来讲,有四魔。首先是烦恼魔。烦恼来了,谁的话都听不进去;烦恼来了,善恶无记一切都不管,这就是魔力,烦恼魔的力量很大。然后是阴魔,五阴就是五蕴,每一蕴都有十种魔,五蕴一共就有五十种阴魔。然后是天魔和死魔。魔主要是这四大类。我们人生直接所面对的是什么呢?主要是烦恼魔。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有烦恼魔的干扰。讲到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笑话,讲一件很好笑的事。寺院的规矩,有人要到我那里,女居士必须是两个人以上才可以去,如果你只有一个人,我那里还有一个人也可以,一定不会仅仅只有两个人。再呢就是不管是男众还是女众,都不到师父房间里去,有什么问题都是在公共场合里讲。即使是这样,还是有问题。有一位女居士,特别地无聊。应该说,师父有时候送点纪念给各位,这位送串珠子,那位送本书,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我想在座的女居士,得到东西的肯定也不少。可是这位女居士呢,精神上本身也有点问题,我也曾经和她说过一两句话。这样她就产生了错觉,觉得我把珠子送给她,就是我对她有什么意思。后来呢,她就始终地追,我走到哪里她就追到哪里,而且还说一些完全没有根据的话:“净慧是我老公!我就是他老婆!他到我家住过一个晚上!”(众笑)我到了柏林寺,她就拿着一朵花去找我。我就和知客师讲说,我到关房住着。有一次她找去了,结果找错门了,找到维那师房间去了。结果维那师晚上开静回来,发现竟然有个黑影子在房间坐着,吓一大跳。这才叫来很多人,把她从房间里弄出来。每一次她去柏林寺,都是大一包小一包,搬到问禅寮,说要住在那里。我要到市里开会,她也要打个电话。我到当阳她追到当阳,我到四祖寺她追到四祖寺。最近呢又写一封信:“净慧!亲爱的!可是你又不爱我!”(众笑)说句不恰当的话,我就算有个心,大家也不会相信。我七十好几的人了,我现在坐在这个位置上,我已经不是哪一个人的了,我是大众的。我不可能属于哪一个人,包括徒弟、徒孙在内。我不可能是哪一个人的净慧,哪一个人的师父,哪一个人的师公。所以我每次出门都很害怕。每次到北京去,当这里来我不害怕,最怕是到北京去。为什么呢?我在广济寺就那么一间房子,她一到北京硬是要住在那里,你说怎么办你说?(众笑)那么她总是要问我,你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说我还能是怎么回事,我不是属于任何某一个人的人,不管我有修行,还是没有修行,都是如此。我说这些话,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说,一个人心里有魔,往往就会做出很不可理喻的事。不但是自己烦恼,也会给人家带来烦恼。自己做了没有面子的事,也连带人家没有面子。……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那罪过很大……所以你们女居士,要特别地注意……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