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在那里?

文:痴***

佛,是梵语BUDDHA「佛陀」的简称,新译者以为古人称佛陀就是「浮图」,实际上浮图的梵语是STUPA「素堵波」,乃是「塔」的意思,与佛陀为大觉智者的含义差异很大。

所谓大觉智者,乃是说明佛陀的成就,彻悟了宇宙人生的事理,开悟一切有情众生,完成圆满究竟的智能;举凡能够成就如此境地的人,不仅只局限于释迦牟尼,凡所有住于娑婆世界的有情众生,都拥有同样的先决条件。《大般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换句话说,凡所有众生,都有成就佛的本有之性,只要我们去信佛、学佛,必定能够成为佛!

甚么是佛性?佛性就是清净湛然的如来藏,或者说是本来的我,这本来的我,就是佛陀降世之时,左手指地,右手指天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的我,也就是众生悉皆拥有的清净之我;这个「我」原本没有什么无明烦恼,像明珠一般,净洁无瑕疵。后来,或者说无始以来,这个「我」轮转世间,被自己造作的善善恶恶逐渐玷污了,以至掩殁了,失去了本来面目。于是,生生世世,造作成一个无以明了的假我,佛典中叫做业我,或者是无明我。

甚么又是假我?假我的组织是这样的:

一、以四大种性组成色身:

地大性坚,支持万物,如皮肉、筋骨、齿爪、毛发、五脏等物质。

水大性湿,收摄万物,如血汗、涕泪、津液、大小便等物质。

火大性暖,调和万物,如体温。

风大性动,助长万物,如呼吸脉搏等。

依此四大,和合时,造就一切森罗万有,涵盖了万有中一切有情与无情的众生;如果,失去调和,则消瘦、沉重、膨胀、燥热、寒冷、萎缩、屈张等现象,随着四大的差异而发生。当然,四大于众生的生命历程中,免不了相互间失去平衡,必定会发生彼此消长、刺激、矛盾等而形成新陈代谢的现象。但是,只要四大不分散,或者缺少其中的一样,其生命是不会死亡或枯竭的,可惜的是,自然环境,人为因素,避免不了病害、衰老、毁坏、耗损等的变化,任谁也逃不出走进死亡的道途,停止生命的延续。

二、以六根八识完成功能:

眼以色为境,以净色为性,就是见色于物质形象,依性而生眼识分别。

耳以声为境,以净声为性,就是闻声于物质回响,依性而生耳识分别。

鼻以香为境,以净香为性,就是齅香于氤氲分辨,依性而生鼻识分别。

舌以味为境,以净味为性,就是辨味于苦甜酸辣咸等,依性而生舌识分别。

身以触为境,以净触为性,就是感触于粗细柔滑等,依性而生身识分别。

意依五根五尘了别法境,次第筹量;也就是前灭后生,念念无间,以意生义,依止为识,基于前五根转五识,没有善恶、是非、好坏等相对的分别,必须仰赖净法依性而生,故于八个识中是为意识。

末那识,就是八识中的第七我意识,以思量我见、我痴、我爱、我慢等为分别之本体;所有的无明烦恼,都是从此识造作而发生的。

阿赖耶识,就是第八如来藏识,藏的意思是含藏的包容;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义,或统说藏些什么?能力如何?为了什么?此识能含藏过去、现在、以至未来的一切造作之果,佛法中叫做种子。其所藏的内容有善有恶,非善非恶、是善是恶、善恶并存。但是,这在八识来说,是属于含藏的本能,仅仅是功能之所在;如何使之完成这种功能?那就是与此识恒常交涉的第七我意识,依于现前所造之果,而藉其功能,执意交付收藏,完成含藏法的根本效用。

综合这八识的功能,具有三种分别作用:

1、自性分别──不是依照比较计量的方式,而是由揣想而生起识辨外境,也就是现行的直接感受作用。

2、计度分别──依过去、现在、未来三度时空,加以计量臆度,推测思想,所生起的分别作用。

3、随念分别──依于事物已有的经验,加以追忆、分析、参考;以相关或可能的想法,而生起分别作用。

上述根识情形,就是吾人无始以来造作业识的原因,包括了有漏无漏等一切运作之下,必须仰赖的根本条件,如果说就是假我的根本,应该更加恰当。

三、以五蕴变化完成运作:

色蕴总计五根五尘等外缘,依世间之四大造就一切色法。

受蕴系对色法所产生的境相,或承受事物使心发生作用,也就是领纳外境所生的感受。

想蕴乃感受后,引发对事物的想象力,包括思想时的动态与静态。

行蕴从思虑为条件,因而发生贪瞋等情识作用,包括了有形与无形的善恶行为。

识蕴为境域中生起了别作用,或者说是对于因缘成就的分辨意识,也就是确定摄或舍的认同功能。

五蕴之蕴,梵语叫做SAGNDOLN塞犍陀,旧译做阴,其实「阴」在梵语中应作「钵罗沙陀」,意思是物覆之所,或者说阴覆。而塞犍陀才是积聚蕴藏的意思,于假我的生命活跃中,运作了色质、感受、想象、行为、分辨的我意识;因而产生贪欲、瞋恚、愚痴、傲慢、执着的污染现象。不过,依于《增一阿含经》所说的:「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来说,应该很容易相应五蕴的变化,只是有心的造作,并无实际的存在。

综合上面所说,可以了解现前这个活跃的我;如果认真的追究,应该发现四大五蕴、六根八识所假合的实体,它的本来是一无所有,是湛然清净的;只是凡俗之辈,横生执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生起名位、财富、欲望、享受等的心态,策动身口意造作,留下种种果实;这些果实涵盖了善的、恶的、以至无法分辨的因子;依此因子的力量,驱使吾人轮回于天的享乐、人的疾苦、鬼的惊怖、地狱的折磨、以及丑恶仇恨的绝望境地,永无休止的承受感报;因此,释迦牟尼佛告诫众生说:

「四大苦空,五蕴无我!」

尤其是他揭示我们,这个业力与众缘假合的我,内里还有一个真正的我;它的名字叫做如来藏,或者叫做佛性,乃是无始以来为所造的诸业掩殁了的本有之性(本体)。这本有之性的面目,就象是洁净的虚空,赤裸裸、坦荡荡、明朗朗;但无法以语言文字而能说出,更不能以思考、计量、拟议等方法表达。

如果,勉强地问它究竟是什么?那末,也只能勉强的回答说:

乃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觉悟之性。

如果,一定要问,应如何才能显现?那末,可以肯定的告诉您:

当你的智能达到圆满的境界,做到彻底无余的觉悟;也就是佛法中的自觉、觉他、觉与行能够圆满相应的地步!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