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内容提要

走火入魔

受阴

想阴

行阴

识阴

这几次讲课,就像上市场买菜一样,菜买好了,等于材料有了。希望同学们听课时,把我的意见听懂了,自己来求证修持。我讲课向来不预作纲要,随机而说,因材施教,希望大家都能走上修持的道路。

前两次上课的纲要是见地、修证、行愿三种。修定只不过是修证中的一项而已。定是世间共法,为佛法、外道所共有。佛法的不共法不是在定,大家注意!不要把“定”当成佛法,这个观念要认识清楚,佛法的不共法是“慧”。定是修持的一种,但是修慧不离于定。换句话说,外道都做得到定,你学佛怎能做不到!释迦牟尼佛说:佛能通一切智,彻万法源。佛能通达一切万法,为天人师。你既然要学佛,当然也要学会定。

上次讲到修持方面的事相,普通称为做功夫。大家记得吧?我讲课有些学生记不下笔记,以为没有秩序,真冤枉,我不过从引证中又举例引证;虽然离开了,但仍在所讲范围里,还是又会转回来。你们做笔记就做不下去了,其实内容是很有条理的。

前两次上课纲要:由事相到四加行纲要,再转入这里。如果般若不够,佛法也成魔境,即执着成“我”。譬如五阴境介——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等于可能发生的五十种阴魔。有人打坐一听到走火入魔,就吓住了,当场就入“魔”,坐不住了。其实哪里来的火?哪里来的魔?魔由磨字变来,根本就没有一个魔。好比全世界人说鬼,其观念还是离不开人类思想的形态。即如天堂、神仙,西方与东方的观念都一样。你意识里有鬼,鬼就来了。“开口神气散,意动工火寒。”走火入魔是你心理思想搞错了,自己制造的,你自己“磨”自己而已,都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罢了。

所谓走火入魔,是武侠小说乱写的。为什么说到这个?因为我们引用五阴境界,每种都有十种魔境。其实,不止十种,佛只说大原则而已。现今社会人类心理,文化发展,都是一些魔境,大家没有看清楚。一个是佛经,已经太古老,被它困住了;另一个是太现代化,没看清楚。两个综合起来,就知我佛如来大慈大悲,都已经说过了。如果我光讲那五十种阴魔,就得花掉好几个月,只好暂时略去。

上次介绍色阴境界时,提到坚固妄想以为其本,佛把妄想分析得很清楚。有人不懂坚固妄想是什么意思,大家到过精神病院吧?形成精神病的那种牢不可破的病态心理,就是坚固妄想的一种。严格得说,扩大范围来讲,所有的色阴境界,都属于坚固妄想。必须要色阴尽了以后,才能破这个范畴。

现在让我们再看看受阴尽了以后,是什么境况。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打坐觉得舒服,不久腿麻了,这些都是受阴范围。脱离了这个感觉状态,才是受阴尽。尽不是象死人一般,而感觉快乐的,舒服的,与宇宙虚空是合一的,形容不出,我也不想形容,因为你们没到这个境界,无法懂。

受阴尽了之后,虽然还没有到达漏尽,但心已能离开形体,如鸟出笼,达到菩萨的意生身。你们听了莫妄想,如能达到这一步,到美国不必买机票,说去就去,但别人看不见你,你却能看到别人。(众笑)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今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到达这个境界,如人说梦话,梦中说话很清楚,很有条理,但说过就忘了,必须问旁边的人,旁人再告诉他详情。佛比喻人可离心,但自己作不了主,等于梦中说话,自己好象懂,又像不懂。到达这个境界,还是思想功能的范围,还离不了意识境界,属于想阴的范围内。换句话说,你妄念还是在动,只不过这一句话,佛没有说出来罢了。接着: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能超越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超越了想阴的境界,这时觉明的心性上,就好比没有了尘垢。如果心里都不动念了,浮思杂想也都没有了,那么,觉明的心上,就好比没有了尘垢,这时才能谈了生死。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怕死,不知从何而生,更不晓得死到哪里。此所谓前途生死两茫茫。如人在黑暗中怕鬼,其实不是怕鬼,主要是“怕不知道”。等你知道了鬼是怎么回事,就不怕了。

如果这一念想阴尽,就知道如何生来,如何死去。小乘罗汉可了分段生死。什么是我们的分段生死?就是诸有漏,善不善等业,由烦恼障助缘所感应,而得的三界六道果报。这种果报有分分段段的差异,所以称为“分段生死”。所有具见思惑的一切凡夫,都在分段生死中。

六道轮回,也就是我们的分段生死。罗汉可以了分段生死,但非究竟,因为还未了变易生死,只是请假而已。(所谓变易生死,就是诸无漏之善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感之界外净土果报。为断见思惑之阿罗汉以上圣者之生死)。到达菩萨境界才能了变易生死。所以,如果你想下次不来了,哪有那么容易!阿罗汉也只能是请长假而已。

此时做到不动念了,但是要注意下面那句:浮想销除。很多学禅的人,就落在这个境界中,以为这就是究竟。所以禅宗很容易落入小乘境界,守着那个空,以为就是道。虽然讲是讲大乘,事实上是很难的。大乘以行愿为主,见地、修证为辅。行愿谈何容易!好难啊!

功夫到此,也不过是“融通”,妄念要到了另一境界时,才会没烦恼,这时不过是浮面的妄想融化了——浮想销除。还是离不开妄想的作用。佛交代得很清楚,这时还是属于思想功能的范围。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色、受、想、行、识五阴,等于五十种境界,照佛经的道理来说,有几千万种之多。所以一般人的心理,都是不正常的,说不正常不太好听,所以称一般人为:颠倒众生。

想阴尽的神通大啦!首先是宿命神通。当年大陆上有一个和尚,一念专精,持恒如一,可影响物理世界,叫我皈依他,但我不皈依。神通是戒律所戒禁,不能玩的。违戒的话要挨香板,后来他的膀子都被打掉了,再赶出山门。为什么这样严格?其中是有道理的。

什么是想阴尽呢?心经上告诉你: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到哪里去了?转了。唯识不是告诉你,转识成智吗?其实讲穿了没有用,害了后来的人;不讲穿也害人。所以佛说:不可说!不可说!最好闭嘴不言,因为太难了。

上面讨论的都是想阴的范围。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如来密因:五阴的中心是“想”,“想”与“思”在唯识学中是属于五遍行,最重要的。所以你把佛经融会贯通了,三藏十二部都挑出来,一部一部的去搞,钻进去,爬不出来的。能爬出来的就会说:“不过如此”。不过能钻得出来的人不同了,这是闲话。现在告诉你,想阴尽就是这个境界。

再进一步是行阴境界。在想阴尽之后,平常梦想消灭,心经上说:「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与楞严经中梦想销灭,语句上有相同之处,但两个所比喻不同。心经是讲实相,楞严经是讲修证,主题不同,所以不要乱扯。

如何叫梦想销灭呢?例如“圣人无梦,愚人无梦”,睡眠中有梦、无梦姑且不管,因为很多人睡醒来就忘了。至于说妄想没有,会讲话、会做事、“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此心平平静静,学禅的人能做到这样吗?不能!意见多得很。真正到达想阴尽者,才能做到梦想销灭,寤寐恒一。睡着与醒着一样,做到没有?可以说没有半个做到。真能做到时,睡在那里舒服得很,自己打呼噜都听得到,只要睡一个钟头,相当于睡七个钟头。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就是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睡觉,心中粗重没有了,那多可爱!当时憨山在盘山顶上的一大光明藏,比起这个来,就差得远了。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

修行人到达这个境界,看世间万事万物,好得很,就好像在大圆镜中看这一切一样。此时“时人看眼前一枝花,如梦中相似”。所以读书人看这类经书,哪里能懂?这是讲功夫境界,如灯光般照见万象,“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交感相应,答复过就算了,就没有了。了罔陈习,看世界一切事情都是虚幻,到手就了,过了就没有。他也发脾气,发完了,屁事都没有。你不对,他骂你,是你该骂,过去就没有了。不像一般凡夫,一点事都在心中计较。

这时,过去的习惯都改变过来,只看到自己生命有一个东西。一个什么东西?“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真有个东西。我说一句事相上的话,你功夫到了时,真觉得生命上有个东西回转到身上来,既非灵魂,又非物质,绝对唯心,他能生万事万物,也就是傅大士那个偈子: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这个来了,你爱如何便如何,心境绝对可以控制。楞严经无法描写那个东西,就叫作精真。不是生理精虫那个精。换句话说,生理的精虫卵子,是那个东西变化来的;一切细胞一切神经等等,也都是他变化来的。所以你没有到达那个境界,讲修定两个字,免谈!

但是,到此也不过是刚刚开始,才开始修行,不能算成功。所以,学佛是科学的,一加一等于二。这个一还没有到,不要吹!佛经这部分还看不懂,功夫到了,你才看得懂。

精真也就是百丈禅师所讲:“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就是这东西。但是你研究禅宗,一般所谓的找到了“这个”,见到了“那个”,那个地步并不就是佛,那只是认得了走入佛的路线。即使像楞严经这里所说,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之后,也是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还没有成佛。实际上想阴尽了,还是妄想。

想阴尽了,进入行阴境界的现象:

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这时你看到的生命类别多了——一共有十二类众生(又简称十种异生,诸如胎生、湿生、卵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十二类别的生命。)到了这个境界,可看到十方里所有的生命种类,看得清清楚楚。同时见同生基,看到我们这个生命的原动力,也就是一股生的业力的根本,有个东西在动,换成唯物的比方,好比科学中看到原子,有个原子在动,虽然其形不同,各有各的形状,但其根本结构,都是原子。而这个心物结合的生基,好象电能一样在动。

最近报纸提到无性生殖,有人问我可不可能,我说可能,在理论上可能,在科学上做不做得到,那就不知道了。有一个刚从国外回来的同学说,不要受骗,这只是骗骗钱,事实上做不做得到,他本人也不信。

佛学上讲,欲界天的生命靠两性,靠情欲。不管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生命,都有一个东西在动,这个东西犹如野马,这个野马不是一匹马。庄子说:“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就好比阳焰,有如光影。我们的业报身、我们的生命,就由一个共同的生基而来。熠熠不是指有形象的发光,是形容移动投胎来时,闪动着,也就是中阴身、行阴的境象。有时,有定力者,忽然看到有个影子在你面前闪动,就是一个中阴身来投胎,当然他不是找你,只是路过而已,很快就过去了。

清扰,在一个清清静静的境界中,一个扰乱的动力。浮根尘,你眼睛一揉,马上星光点点,这是生理受刺激而发光的一个虚幻现象。这个现象要加以追究,不追究就相信的话是糊涂。

究竟枢穴,在行阴境界中的修行人,功夫到这里,正是“行阴”,“定”不必靠打坐,就在定中,每个生命的来源都知道了,清清楚楚。连自己生命的那个动力,心物结合的那股动力,都清清楚楚。这个境界,叫行阴区宇,行就是运动。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就是宇宙永恒地在动,中国文化是如此活泼,无一不动。不动,宇宙就毁灭了。有人说,打坐是静。其实入定才是大动,到了这个行阴区宇,就清楚地看到一股生灭的动力。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不起波澜作用,宇宙归到那个大静态中,还超越过这个大静态。形容为澄水,变成波澜不起,“静夜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出家人对中国文化要特别努力,把清修时的记录保持下来,可观得很。这诗就是这个境界。“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也是这个境界。这就是行阴尽的境界。佛给你一步一步,一个程序一个程序地解说,无法躐等,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没有办法让你躐等的。修持到达这里,可超越众生浊,可解脱生命的生死根本。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这还是个大妄想,他并没有说这个大妄想不对,注意!这就是“密因修证”,要把握住这个经题,秘密在这里面,佛并没有说这个妄想不对。不过佛叫你认识清楚,把妄想变成坚固妄想,是色阴境界;变成虚明妄想,是受阴境界;变成融通妄想,是想阴境界;变成幽隐妄想,是行阴境界。但那个不变的在哪里?

释迦牟尼佛的佛学,真是一部大辞典,他的字字语语,都是好极了。幽隐妄想,把妄想提升进入另一种状态,幽隐深远,不可限量的深度,深到了“隐”,引发了不可知意念的功能。

你看!妄想可使它起坚固作用、虚明作用、融通作用,也可使起幽隐作用,所以研究佛经要特别注意。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盘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这就是唯识的境界,实际上,五阴也就是唯识所变,都是唯识所生。楞严经解释这五阴的作用,与唯识法相所解释的方向不同。大家要配合起来参究,才能融会贯通。但这只是勉强这样说而已。

由行阴转到识阴境界时,是当行阴尽了,阳极阴生,又进一步即转入识阴境界。行阴境界也有十种魔,到了识阴中,不称为魔,而称作外道。

什么是外道?四果罗汉声闻、缘觉,在佛法上都算是外道。因为他们没有透彻证菩提道果。所以,从这个观点看,也都是外道。这是根据佛说的。因此有些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不能成佛,因为生生世世爱好搞思想,永远搞下去,要好多劫才可以转回来。佛并没有说这样不对,而是可怜他们,被思想学识这个东西困住了,永远在那里转。但是他们不会到下三界里去,如楞严经所讲:纯想即飞,纯情即堕。搞思想的人是向上走,如果是被情欲牵着走的人,就会往下堕。

所以我常说,许多读书的知识分子,夫妇间及家庭间,常常处得不太好,都是因为太过于向思想上面发展的缘故。佛经上讲几分情、几分想,会堕落生在何处。照此说来,一切生物乃至植物,也都是有执着的。

到了行阴尽时,这宇宙世界真的可以了了吗?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旧译为人或众生,新译是“数取趣”,即在六道轮回中常常不断的在生死轮回。)在这时,因“因果报应”而来还帐、算帐。这时,行阴尽了,中阴身的重点在哪里,自己都可以知道,这一股力量吸不了自己,一般人则一吸就走。到了行阴尽时,就可以向这个生死请个长假了。

有人打坐,坐不了多久就坐不住了,不是腿麻,就是觉得坐不住,或者想看看表。行阴的作用,是坐久必动,或是仁者心动。信不信试试看!参禅的人处处都是话头,参看看,为什么?为什么六点钟起来的人,每天六点都会按时起来?因为他的神经比较执着,这些日常事都是学问。佛能通一切智,彻万法源,不可一事不知,事事糊涂。

到了此处,这股感应的吸力就断了,这时生死还不能作主,但有些人能作主,有些人或作一半主。有人入胎不迷,住胎迷;有人住胎也不迷,出胎迷。我过去曾经有一友人,他在入胎出胎还有点记忆影像,就是这个道理。

到了这个境界,不过感应悬绝,于涅盘天,将大明悟,将要大彻大悟了。等于天快亮,看看有一点曙光出来。这时身心六根清净,不会向外面跑,而进入了无所入的境界,就是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讲到证入耳根圆通法门: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此时,身心通达,十二类众生生命的根本,有了“观由之本”,不去投生,可以留在自性本位之中,就如傅大士那首偈颂所讲的: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这就是进入生命解脱的识阴区宇。

第四讲

内容提要

水老鹤

识阴

五阴及边际

妄想本空

四大解脱

佛说法华经

拈花微笑

上次我们谈到修证的事相,说到楞严经的五十种阴魔,都是修持过程的现象。关于五阴的解脱,还没有讲完。上次讲到最后一个识阴的范围。

现在先提出一个要点,我们这一次讲课的重点在修证,现在还没有正式开始,只是讲修证有关的资料。不过大家注意:大家听课要听清楚,教书的人常常发现,自己在上面讲课,如果下面十个人听,十个人的了解都不一样,一作测验,你就会知道,你说西他听到东去了。所以,尤其是听佛法,一定要特别小心注意。

我引一个佛经的典故作比喻:释迦牟尼佛过世后,一、二十年间,阿难***还活着,阿难老了,他的相貌就跟他的哥哥释迦牟尼佛一样。过去大陆上比丘尼,一定是供阿难***,因为佛不答应女性出家,还是阿难硬要求下来的,佛就骂他一顿:你搞的好事,我的佛教要早灭五百年。阿难以前代他的姨妈要求出家,后来人称阿难为欢喜***,不是雍和宫欢喜佛的意思,大家不要搞错了。

阿难***还在世时,佛的弟子中有一位法师,也跟佛学过,是再传弟子。他教弟子佛法,一传再传,有的便说:佛是这样说的。阿难***一日入竹林,闻此颂偈曰: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徒弟们都这么念。阿难***一听,糟了,这是哪个师父教的?徒弟们说是师父教的。阿难告诉他们:佛的意思是: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口音不对,就变成“不见水老鹤”了。阿难纠正这班弟子后,弟子们就回去跟师父讲。师父说:“你们不要听阿难的话,他老了,昏愦,还是我的对。”这一下阿难***搞得没有办法,好在当时有一位圣宿大士,说了一首偈子:

彼者念讽偈实非诸佛意

今遇欢喜尊而可依了之

这首偈子是说:阿难说的对,另一个说法说的不对,才把他纠正了。

佛涅盘还没多久,佛法就变质到这个程度。佛灭后一百年,因对戒律和教法,各有不同见解,而分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二派;佛灭后四百年左右,以演化成二十部了。所以现在人闹些意见算什么,佛所亲自教授的弟子尚且如此,何况我们。

听佛法要注意,不要发生偏差,把生灭法变成“水老鹤”,那就真叫牛头不对马嘴了。

现在继续讲识阴区宇。识阴范围大得很,其实五阴的范围都很大,这还是讲好的境界,正面的境界。如果走真正修持的路子,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些步骤,真正修持的路,几乎是固定的。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

关于一切生灭的根源,在行阴区宇的范围,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里的六门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我们一般人不靠眼睛就看不见,不靠耳朵就听不见,为什么?我们生命无始以来的业力,必须要靠这器官各自的功能。如果真正到达了修持有成就,识阴解脱的范围,就可以不靠这些生理功能了。销磨六门,就是说成就者不受六根功能的限制、障碍,而且合开成就,见闻通邻,眼睛可当耳朵用,耳朵可当眼睛用。这听起来有些古怪,其实一点都不古怪,不但有成就的人可以办到,有些事连凡夫也可以做到。

比如我们注意一件事,只注意前面,但是后面有人过来你也晓得,没有回头,也没有用眼睛看。现代人讲第六感等,都是属于这个范围。不过这是普通人一点点体会,到了合开成就,境界就大了。下面八个字见闻通邻,互用清净,说明了六根互用不是杂乱、烦忧的,而是非常清净的。我们常说出家人六根清净,就是语出这里。六根清净不是听不到声音,而是不论听到好的、坏的、善的、恶的、是的、非的,都一样清净,这个清净以后要再讨论。

到此时,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识阴进一步解脱,达到什么境界呢?整个的宇宙,以及个人的生理、心理、整个身心,跟宇宙浑然一体,像一个琉璃圆体,内外透明,通体光明,没有障碍。到了这个境界,才算解脱了识阴的作用。

识阴解脱了,就很了不起,我们望尘莫及,连想都想象不到的。现在先把理透彻了,搞清楚了,修行的事相就容易了。佛说到达这个境界,是人则能超越命浊,才了三界的命根,可以超出三界了。但要注意,到识阴尽了以后,才可以超越命浊。下面佛的结论又要特别注意了!

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由识阴境界而到识阴尽,而至于超越命浊,仔细一研究,这还是妄想作用,还没有离开一念。我们学佛打坐都讨厌妄想,要赶掉它,但是你们看,要能解脱五阴境界,也就是靠它呢!大家现在学佛学禅的,不管你学什么,总把心理的思想、意识状态,往来于脑子里头当作一念。但这只是一念的浮想,浮在上面,还不是真正妄想意识之根。所以佛在楞严经开始时,告诉阿难: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又说: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果。他说你们学佛就算灭掉一切见闻觉知,清清净净的,都还在意识的状态中。

法尘就是意识,为什么?譬如当你听过佛法有什么境界等话,你下意识已经先中毒了。所以你静坐起来,达到那个境界,有时并不是真的,而是你的意识状态,将那个境界勾划出来。这只是随便打一个比喻。甚至你虽证得九次第定,也还不能证果,何况只是“法尘”影事!

法尘分别影事,是第三重录影。比如我现在讲话,录音是第二重,别人再拿去录是第三重、第四重。它究竟不是我现在讲话的真声音。就是这样,到达这个境界还是大妄想,而这还算是正路。佛告诉你,这里头有邪路——外道。五十种阴魔,最后的识阴叫作外道。罗汉、声闻、缘觉都是外道之见。佛说这是罔象虚无,颠倒妄想来的。

“罔象”这两个字出自庄子,罔象等于影像,也就是影像的影像。当然,它不是一个实际的东西,它是虚幻,却也的的确确有那个影像,所以楞严经这里这个罔象虚无,放在颠倒妄想上面,的确安排得很好。

你看,这一念这么难,五阴就是这一念。有时我们觉得,自己念头清净了,身心内外清净,能达到这个境界,一半还是生理帮忙你,心理较宁静时,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因为是身心两方面互相影响,所以仍属于色阴境界。这个里头一走偏差,问题就多了。比如我们这时气脉——严格说,还谈不上气脉,只能说你那个神经系统,在平常的感受境界上,突然得到一种没有经验过的宁静境界,因而起了变化。尤其是当气脉通过后脑这一部分时,耳朵会听到一种声音;到了眼睛,眼睛出毛病;到了牙齿,牙齿出问题;到每一部分都出问题。了解了这个问题,都可以因应、证入;不了解这个关键,就会走火入魔。其实,既没有火,也没有魔,这是你心理幻想变化的错觉。而你认为的清净,也不是清净;你认为的光明,也不是光明。

楞严经最后,把渐修方面的次序功夫,讲解得很清楚,顿悟不离渐修。我们平常看楞严经,绝对会马马虎虎把珠宝看过去,其中的巧妙你去找吧!珠宝都埋在泥矿里头,自己去找吧!它是藏在五十种境界里头,要用智慧,把首尾贯通,要读到滚瓜烂熟才能真懂。我现在告诉你们的,是我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成本,才把密因抽出来的。你找找看,古人也没有把它认真指出来过。所以“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下面是一个总论: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魇,自作沉孽。

佛吩咐他的出家弟子,一定要存心发愿。存心就是发愿,儒家称为存心,佛家就叫发愿。也就是立志的意思。佛说等我过世以后,把这个法门,传给修持的人,使一切众生明白这个道理。无令见魇,自作沉孽,一切观念、一切修持的错误,都是“见”的问题。见解的错误,也就是所谓“见浊”。我们这个世界,有所谓五浊恶世的说法,见浊就是五浊之一。这世界上意见最多了。例如战争,就是因意见上的纷争而起。人的烦恼都是从意见上产生的,我的对,你的错,大家就闹起来了。执着了个人见解,变成了见魔。佛说自作沉孽,这个孽字,不是那个业字,这里干干脆脆,就是说自己造孽。

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所以你们要把修持的路子告诉大家,使大家不要走错了路,走错了路不得了。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精真”比喻这个本性,生命本来的这个东西。楞严经上不用学理性的名称,如“真如”啦,“法界”啦,“法性”啦,“如来藏”啦……干脆用事相来表达。每一本经典都有它的重点,楞严经偏重在修证,所以明明白白用这个代名词——精真。佛家讲本性是本觉、始觉。觉什么?觉那个“本觉”,并不是另外得到一个东西,是觉我本来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本来清净的。

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注意这句非留死生,不是没有生死,生是有的,只是生死无妨,不留不碍,不垢不净,没有关系。所以张拙秀才悟到“涅盘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于空花,涅盘也等于空花。换句话说,你认为你认为涅盘是一个东西,涅盘就是生死。又换句话说,你证了生死本来虚幻,生死就是涅盘。这个“留”字实在用得好极了。“非”字也改不得的。

年轻的出家同学,你们注意!未来的佛教,中国文化的佛教,是要你们挑担子的,文学没有搞好,这个担子怎么挑啊?挑不起来的。唐、宋以前的高僧为什么样样好?再加上诗词歌赋,个个都是高手。他们会的,你们不会;所以那时上自皇帝,下至挑葱卖蒜的,没有不佩服这些高僧的,而现在我们做了出家人,你不会的,在家人会,你会的,在家人都会,那么问题不就来了吗?我站在你们这一旁,勉励出家人,要发愿挑这个担子。你看!楞严经翻译,一个字也不能马虎的,非留死生,不但“留”字用得好,那个“非”字,也真不知用尽多少心思。

这部楞严经是般刺密地法师带过来的,当时印度是禁止佛书出境的,违犯了就要杀头。据说这位大师把自己胁下的皮肉剥开,把这本经缝在皮肉里头,才能带到中国来。我们读经往往忽略了当时种种艰苦的情形,所以佛教中有预言,这本经最后传进中国,到了末法时期,这本经最先被毁掉。末法来了,开始有人攻击这本经是假的,后世人听到这批学者的伪经论调,也就不去看它。其实这批作者也不是学佛的,什么功夫,什么修证,一概都没有。

接着又再叮咛: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这个问题大了,是科学的领域,这也是楞严经第四卷,富楼那问佛的问题。你说本性本来清净,本来圆明,为什么形成这个物理世界呢?第四卷所讨论的问题,就是这个地球是怎么变出来的。我们打坐为什么丹田会发暖?秘密也就在这里,佛把秘密露给你,所以楞严经自称是“密因修证”,他的秘密放在里头,而且根本也没有秘密,“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就在你那里。

法华经也告诉你这一点,一切众生本觉妙明,因为妄想而发生了器世间。器世界,也就是物理世界。真正的佛法是纯粹唯心的,物理世界是心的功能变化的附属部分。所以佛说:如演若达多,迷头认影,当释迦牟尼佛时代,城里有一个人,名叫演若达多,长得蛮漂亮的,一天早上起来照镜子,咦!我的头到哪里去了?镜子里是有一个头,有哪个人看到过自己真正的头?有人看到自己这本来面目没有?镜子里看过,但镜子里焦点相反的,也不是真的自己。演若达多天天找,天天找,找疯了。这故事形容得好极了。是嘛!我们的真头掉了,用的都是这点影子,都是第三重的幻影。

一般人打坐,都想除妄想,读通了佛经后,你就会哈哈大笑,不去除妄想,妄元无因嘛!你坐在那里打坐除妄想,你不是受罪吗?妄想本来是空的。比如,妄想来了,唉啊!妄想,我要去掉它,刚起这么一个念头,那个妄想早跑掉了,你还在这里赶妄想呢!妄想是无根的,所以金刚经告诉你: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这明白告诉你,它是无根的,因为妄想本身,非因非果,还怕它什么妄想!你如果有本事,想它三天三夜,看看能不能不睡觉,专门妄想,如果做到了,我向你磕头。对!有人做得到,台大精神病院里头有人做到,但他们也不是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妄想。他们的妄想也是波动的,一波过了又换一波,妄想是这样跳动的。所以,你除什么妄想呢?

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妄想是因他而起,自己没有本因,因外相而引起。讲唯识“依他起性”,就是把意识跟外界,两方对立起来。但是你不晓得,你自己本身就是外界。依第六意识来讲,外界就是前五识;譬如四大也是外界,外界的变化引起意识的反应。拿第八阿赖耶识来讲,你的四大,你的意识分别,本来都是外界。这要注意了,所以我们看到全世界的人在搞唯识,如同搞易经一样。学易经搞八卦的人,古今中外,都陷在八卦阵里头,永远没有爬出来过。什么八八六十四卦,又画图,又数字,搞了半天,完了,趴在里头做游戏可以,真要用也用不上。搞佛学也是一样,不求修证,永远爬不出来,就是被这些名词给困住了,将佛学变成了思想。就在那里玩思想,永远地玩下去,玩了半天,对自己的身心一点帮助也没有,所以千万要注意。

许多人对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弄不清,于是迷因缘者,称为自然。您认为一切因缘都是“自然”来的。这“自然”不是中国文化的自然。而是印度哲学思想派的自然哲学派。那个自然,是一个理念构成一个东西,所以印度的自然哲学,于道家老子的自然,不能混为一谈。中外的着作,在讲印度哲学家史时,入手都错在这个地方,毫无办法。这就是瞎子牵瞎子,滚进去一堆渣子,全错了。而古人有些大师们,着作老子学说,批评老子,也错了;他们把老子的自然,跟印度自然学派的自然搅在一起,所以说也错了。

佛告诉我们: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他说,就整个宇宙来说,太空也还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在楞严经的前面,释迦牟尼佛曾说,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太空是如此渺小,整个太空还是幻想构成。换句话说,太空是属于“七大”的范围,是物理的东西,是唯心的心性所附属的一个现象。何况我们还是因缘所生法的,还是太空物质世界中,地面上的爬虫,叫作人类,而这些名词都是我们脑子所构想出来的,所以也就更靠不住了。懂了吗?总之,太虚、太空还是一个幻境。何况我们这些学问,是这个太空里头的地球,地球里头的世界,世界里头的爬虫,这些爬虫叫人,人的脑子里头所构成的幻想而已。所以皆是众生妄心计度,说得好听叫推理,不好听就是估计、猜猜而已。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

注意这个“知”,你那个知道妄想起来的那个知,那一点的关系,加上执着这里面的构想,说妄因缘,说妄想是因缘所生,如果你明白了妄想自性本空的话,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了,本空嘛!

何况不知,推自然者,至于那些认为这些生命的心理根源,是因为自然而来的,就更不要谈了。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所以佛说,我上面告诉你,我们这个五阴——色、受、想、行、识,在发挥作用时,各有不同。归根结底,五阴虽不同,但都是一个大妄想。

世尊接着就五阴的妄想性质各作解说,而后总结说:是五受阴,五妄想成。这五种感受的阴境,就是五种妄想的形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你们如果想知道他们的构成的因素和范围的话,现在我告诉你。

五阴第一个是色阴,唯色与空是色边际。一种“形”或“相”的呈现,就是色;相对于“色”的呈现,那就是色的消失,也可以说是一种“空”。由于这个“空”是物理世界的空,或者心理概念上的空,严格说,也是一种“相”,是“空”的“相”,所以仍属于色阴的范畴。这也就是唯色与空,是色边际的道理。

唯触及离,是受边际。譬如我们手一碰、一离,是受阴范围里两大现象,这还是以大原则讲。如有些人与朋友分开,心里的感受很难过,那不是这个触,而是“想”所构成的触。这五阴还要重重打滚的,等于中国算命讲五行,错综复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里头身心互相影响很大。

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在想阴的范畴里,有记得和忘记,两大作用型态的呈现。忘了就是对某件事情想不起来了,在“想”的天地里,呈现一片模糊,无记的相,所以同“记”一样的,属于想阴的范畴,只是“记”与“忘”是相对的两种现象。

唯灭与生,是行边际。在行阴的范围里,则是“生”“灭”两大相对作用型态的呈现。

湛入合湛,归识边际。这就很难解释了,湛就是澄清,心境到了澄澄湛湛,空灵一片,这是上一个“湛”。“入”,进入那个自性本体的,了无所有的,澄澄湛湛的境界,就是湛入合湛,这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性的范畴。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这是五阴的根元,这五阴就如同中国文化的五行,是同样的麻烦和复杂。五大因素间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佛经里头有一部叫“五蕴论”,但是还没有讲得清楚。在印度的十二因缘,也是根据十二个时辰来的,等于中国文化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无明就是子,无明缘行,行就是丑,那是另一套学术研究了。从前大陆上的大庙子,当方丈要收徒弟时,用达摩一掌金来看,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生的,算出来是可以出家,或没有佛缘不要出家。达摩一掌金就是根据十二地支来的,十二地支是十二因缘来的。你说灵光嘛!佛法讲一切唯心,大禅师大方丈们,就不用这一套。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一个凡夫的生灭,色没有了叫作死亡。修道则灭从色除,先在身体上想办法。如果身体的障碍除不去,五阴脱不掉,那有什么用呢?闭起眼来打坐,只不过在这个身体里头打滚。这里不舒服,那里舒服,这边不通,那边通了,转来转去都不出这个身体。就象禅宗祖师骂人的话:闭起眼来,在那个黑山鬼窟里头作活计。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五阴的解脱是一步一步来,是科学的,是没有办法违反的原则。当然有人一上路,也可能先从行阴或识阴解脱,步骤并不是完全固定的。顿悟是讲见地,渐修是讲修证。见地真到了,后面修持的事相就必定已到。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见地真到了,正好修行。

这本经书的重点在修证。前面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是讲见地,后面统统讲的是渐修。换言之,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修证方法。事实上,渐修不离顿悟,顿悟也不离渐修。

你的构想是整套的计划,由初步开始打坐,一直到修持,想向大家作系统地解说,现在仍是先搜集资料。

佛反对神通,但在几次重要说法时,他现了神通。第一次是阿难出了毛病,佛嘱文殊菩萨赶快去救他。楞严经上讲,释迦牟尼佛两腿一盘,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生出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

为什么佛不自己去救?或者显神通,两手一抓,把阿难给抓回来,为什么?这都是话头。第二次从面门放光,第三次从胸卐放光,第四次从五体放光,第五次从肉髻放光,每次放光都不一样,为什么?这些都要研究。

有些经典花样特别多,像法华经里,统统讲故事,而故事里头找不出什么。其中第一个故事,佛一上来,就清堂了,佛也没开口,五千比丘就走了,为什么?这些处处都是问题,大家都被其中的哲学思想迷住了,叫好!认为这些重点很了不起。我写楞严经大义今释时,把地狱天堂略掉了,因为现在没人相信,实际上那里头大有学问。为什么人变畜生?看得我毛骨悚然,就是说,你一个念头,一个情绪动错了,那个因果就来了,这几十年中看得多了,时代不同,因果更快了,这一部分在修持上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大家认为最难懂的是“七处征心,八还辨见。”其实,那不过是在文学上搞来搞去,还容易懂;但真正的学问是在最容易看的地方,那也就是最难懂的地方。

现在讲七大的解脱——地水火风空觉识,只谈前面有关身体的四大。现代人打坐最喜欢搞气脉,什么三脉七轮等等,专门在身体里头玩。注意啊!那不过是色阴境界而已,在这里头搞来搞去,花样多得很,玩得你晕头转向,头都昏了,方向都迷掉了。

如果明白了理,就知道不在这个上,不在四大——地水火风上,四大是一念所生,今天讲念头,只知道心里的思想是念头,不知道连这个四大也是念头,楞严经上都指出来了。

玄奘法师八识规矩颂中,阿赖耶识颂二: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根身器所指的根是六根,身是人体,器是物质世界,都是这一念变来的。这一念就是业力,念转得过来,业力也转得过来。所以禅宗了心,就是了这一念,这一念就是五阴,就是八识。修是修这个,不是光修第六意识。第六识一念一念来,也一念一念地去,所以你一念不能了第七识、不能了第八识,还学什么禅!

我们平常只在心中搞一点意识清明,那是第六识一部分的事,差得远啊!到了临死时,四大要分散时,你平常所得的清净,所得的功夫,一概用不上了,因为单单一个第六意识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婴儿生下来,第六意识没有分别,老年糊涂了,也没有用,可是那第七、第八识还在作用,这一点要知道。所以临死时,你叫他念佛,他说:“不行了,不行了!”真是不行了,但是你怎么还会说话呢?这时第六意识涣散了,只能起一部分作用。所以,一念不了第七、八识,你学什么禅,了什么念!

那么第七、八识能了,地水火风四个部分在哪里呢?先讲火大,楞严经云:

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见到空性就是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所以我们的根本老师释迦牟尼佛,教了很多的宝贝给我们,我们都不知道。很多人打坐,身体发暖,就以为拙火起来。我说你去检查检查,可能是病态。四加行里的发暖,暖与软是配合起来的,得暖后就返老还童了。见到空性岂只丹田发暖,你若见到空性,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有些人打坐听呼吸、数息,性风真空,性空真风,呼吸是风大,是生灭法,但靠这个对治身体,也不是没有用,不过对悟道没有帮助。真正的悟道是性风真空,性空真风。

物理世界都是现象,能变成火、气流、电。这些现象后面所隐藏那个体的功能,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它同心物是一元的,心理所到达之处,物理就到达;物理所到之处,心理也就到达,这两个并重,彼此没有轻重的分别。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都是你造的,所以你作功夫时,觉得有身体某一部分发烫,以为是气脉通了。老实讲,那是你的妄想造成的通,美名其为修炼,讲不好听是你妄想打得好大哦!如此而已,这不是道。这是随众生心而感应,你向这一面求,他的功能就向这一面发展,所以称为循业发现,跟着你的业力转。“发现”用得好,不是发明,是宇宙本有的,不是创造的,不过被发现罢了。

这些搞清楚了,才好修行,还有好多要点一时说不完,下次再说,现在转到法华经。

现在中国人讲修证,尤其是禅宗,提到两部经典——法华及楞严。法华经比楞严经来得早,南北朝东晋时代就传过来了。这本经影响中国文化很大,在文学、学术上,经常可以看到法华经的东西。

智者大师师徒二人,创立天台宗,就是宗奉法华经。很多过去学“般舟三昧”的高僧们,修持都走法华经的路线。真讲这部经太难了,这才是真正的一乘佛法。

以前几次禅七时,都会讲到释迦牟尼佛为何拈花,迦叶***为何微笑。我去年在关中,有一个感想,写了一首诗,答一位要出家的老朋友:

禅自拈花一笑来∵灵山花蕊满灵台

如何净土华严界∵又道花开见佛回

佛在灵山会上,天人供养的花太多了,满了灵台。有一件事很奇怪,佛教一直都与花有关。然后,我再给朋友一个话头:

莫妄想,费疑猜∵头陀一去首空回

东风正放花千树∵尽向南华觉后开

提到法华经,为什么拈花?为什么微笑?你站在那里看花,话头就来了。你懂得花,你也差不多知道怎么修持了。一颗种子,怎么开花?怎么结果?

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同庄子一样,都是寓言故事,尤其提到讲经的功德怎么大。印度的文化,一句话写了一大堆,不过,耐心研读,每句话都有道理。这本经处处都是话头,它是真讲修持功夫。

法华经卷一:序品第一,东方现瑞,佛放光动地,弟子们认为这一次传大法了,一定大不同,然而五千比丘却先退席,认为这个老师不行,变妖道了,退席而去。阿弥陀佛在西方,而法华经则专放东方光明——东方现瑞。这部经典统统都是故事,每个故事都是话头。佛的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子,起来问法。

佛放那么大的光明,排场那么大,却说:算了!算了!我的法太不可思议,不再讲,你看五千比丘都退了。在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中说:止!止!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人都有傲慢心,尤其是学佛的,自认懂得佛。天上天下唯我***,那是佛,不是你。佛说,许多有增上慢的人,对于我要说的法,他决不会信的。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注意!这是见地,尤其我们学佛更要知见正,佛法不是靠思想去搞,佛在这里告诉我们,真正的佛法不是你思想意识分别所能解释得了的。下面一句很严重,我们也白学了,唯有诸佛乃能知之。真正的佛法,只有佛知道,到了佛的那个境界才真懂。难怪那五千比丘要退席了,唯有佛才能懂,那我们何必要学呢?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他说一切佛出现世间,只为了一件事,这件事叫大事因缘。换句话说,佛说佛法只有一乘道,只有一个东西,你懂了就成佛。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注意!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之见、入佛之见。悟要悟道,入要证入,法华经就是开、示、悟、入,最后要证道。

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五千比丘走了,渣子都出去,留下来都是好角色,都是心里头清净、够格的人选。

我虽说涅盘,是亦非真灭。没有一个涅盘是断见,是去了不来的。什么是涅盘?一种现象——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注意!楞严经刚刚提到的——本性,你要悟,哪里去找?“诸法”讲万有一切,不论精神的、物质的,一切世界万有的事相,都在生生灭灭,变化万端。为变之前,及既变之后,乃至变动的过程中,本来就在涅盘中。本来就是寂灭的、清净的。要懂得这个,先要了解这个,这就是参禅,禅宗经常提到这一句。

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你现在去行愿、修证,来生成佛。注意!这是他对出家弟子小乘众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讲的。

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没有三乘,只有一乘,这一乘是什么?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把前面的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和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连起来是很好的一副对联,你一看就懂得大纲了。佛说这个菩提在哪里?就在这里。乃至到了地狱、天堂里头,他也就在地狱、天堂里。就算你在磨道中、六道轮回中,他都跟着你。诸法都在本位上,这是本体的功能。至于现象呢?世间相常住,世间万有的现象,就是他的现象,所有的作用,就是他的作用。

于道场知己,导师方便说。成了佛,你坐在这个位子上,一悟就是你的道场。知道了这个以后,你可以方便说法,怎么说都是它。

法华经的重点又来了,佛很慈悲,第一、第二品还给我们提重点,因他对小乘说法,怕他们智慧不够,只好明说了。

下面对大乘菩萨说法,他只说故事,要你懂。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成道与悟道的人,他怎么说都对,由世第一法到大涅盘寂灭境界,他悟到这个道了。所以佛说他在说法时,虽然介绍了各种的修行法门,有时说小乘,有时说大乘,其实都是方便而已。

所以佛在涅盘经上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个字。为什么没有说呢?因为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对那个形而上的本体而言,都是方便而已。所以虽然开示了种种法门,都是方便,所谓世间法,也就是佛法。

法华经这样讲,维摩经也是这样讲。所以法华经最后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切为生活做的事都是佛事。出家人注意啊!我不是偏向在家人讲的。法华经上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这中间只有一个法门,并没有在家、出家之别,也没有出世、入世之别。

下次我们再继续讲。大家注意:这个课还是向见地、修证、行愿的方向进行。现在还在讲法华经见地、见性方面的资料,没有说修证,以后会谈到。

第五讲

内容提要

法华和庄子的寓言

五千比丘离席

分段及变易生死

弹指八万四千劫

序品——东方现瑞

比喻品——火宅三车

信解品

药草喻品

化城喻品

我在闭关中,有朋友来信,我用王阳明的两首诗代为作答:

见说新居止隔山肩舆晓出暮堪还

知公久已藩篱散何事深村尚闭关

乘兴相寻涉万山扁舟亦复及门还

莫将身病为心病可是无关却有关

“莫将身病为心病,可是无关却有关。”这两句好极了,莫非你推辞,不想见我,有这么一个责任的味道在里头。

我们这堂课,重点在讲如何修证佛法,不是讲佛学,也不是讲普通的佛法,是讲学佛修证的路线。我们的纲要已提出来了,就是——见、修、行,三位一体。我们可以拿这三个纲要读一切佛经。功夫作不上路,是见地不对;见地不对,理不对,行愿没有到,功德没有圆满。换句话说,见地为什么不到呢?是修证没有到,行愿没有圆满。行愿为什么没有到?功德也没有圆满呢?因为见地、修证有问题。三位一体,不可分的。

以后,我们会花一点时间,纠正打坐盘腿的姿势。刚才我看见几位坐在那里,姿势都有问题,外姿尚有不对,何况内在。

法华与楞严为禅宗的两大经典,但我们今天讲课并不限于禅宗,也用不着走禅宗的路线。我们学佛应选对修证有利的路子走,管他禅不禅,不要有门户之见,不要认为禅是至高无上的,也不要以为有哪一个宗派是至高无上的。所谓宗派的分别,都是方法的分别,基本上仍是一样。

法华经与庄子一样,是讲故事的。现在人认为,庄子专说一些无边际的话,是一些幻想,这是错误的。所谓寓,就是寄,有寄托的,等于打丫头骂小姐,是有对象的,不是乱讲。最近百多年来,翻译的西方儿童故事、小说,很多都是先由日本翻译,再传过来。比如哲学这名词,也是日本翻译过来的。如此一来,这些幻想小说,就借用了庄子的“寓言”,所以年轻同学先读了伊索寓言,然后再看庄子,也是寓言,就认为与西方的幻想小说一样,这也是因果颠倒了。

法华经是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几乎找不出其他东西来。可是你要注意啊!这本经典自南北朝以来,影响中国文化非常巨大。神僧传、神尼传的这些高僧们,修法与法华经有密切的关系,与禅宗也大有关系。

法华经的序品,把最重要的摆在前面。佛这次讲经不同了,又是放光,又是动地,高明的弟子知道,佛这次要说大法了。但是有五千比丘,过去也跟佛很久了,反而走了,不要听,觉得佛今天说得不对,认为过去的才对。因为佛过去讲的是断惑证真,断去烦恼、妄想,证得真如自性。这是小乘佛法,所谓四谛、十二因缘等等的法门,可以证得罗汉果。但是佛今天却用另外不同的说法,因此这五千比丘、比丘尼就走了。换句话说,他们落于小乘道,走小路,只晓得空,还谈不上妙有,不晓得缘起法门,佛经上称为——焦芽败种。芽烧焦了,种子不能发,结不成果。这五千弟子走时,佛默然,让他们走,也没说什么。走了以后佛说: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意思是,留下的这些人,是可以承担大法的。

第一品——“东方现瑞”,这是我定的名称。原始的翻译没有分品,(佛经称品,普通书籍称章。)例如:金刚经三十二品,是昭明太子将其按品分章,当佛经讲一个法门时,有时提的是西方,比如讲净土宗,一定提西方;法华经讲东方现瑞。这是什么理由呢?又是一个话头。什么叫话头?这就是话头。

参话头,大家不要搞错了,以为是拿个小问题,在心里嘀咕,一天到晚嘀咕,以为这样叫参话头,这样是闹笑话。佛经就是大话头,为什么从东方现瑞?讲到涅盘境界才是西方现瑞。喜欢研究易经的朋友,对这个方位的道理,要多注意,这是相关的,不是偶然的。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所以那五千比丘非退席不可,听不下去。那些比丘专门出家修道,结果佛讲真正的佛法就在世间,也不离出世间。世间与出世间无所不在。是法住法位合于道,本来在的。世间相常住永远合于道,不一定出世才能够成道。

法华经卷二譬喻品第三,舍利弗说偈言:

世尊知我心,拨邪说涅盘,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

首先舍利弗向佛说:我错了,世尊晓得我的程度。当时我一切的邪念、妄念去得干干净净,以为这就是涅盘。小乘到这里,的确是涅盘的最高境界。不要看不起小乘佛法,大乘佛法是要以小乘佛法为基础。我们讲修证,这个第一步没做到,还是不行啊!舍利弗是到了这个境界以后,再求进步,所以认错。

舍利弗说:我在修持的过程,完全停掉了邪念,达到了空的境界,于空法得证。我们常说四大皆空,只是理念上达到。你肚子饿时,明知四大皆空,何以还会觉得饿?冷起来,你说四大皆空,冷也空,不错,理论上是“性冷真空,性空真冷”,但是不穿衣服,你就受不了,那是什么理由?佛法不是光讲理论。所以舍利弗报告说:当时我证到了那个空的境界,自己认为已经得道了,到了涅盘境界佛的果位。现在晓得错了,这不是真的证入大涅盘。

大家从佛学的学理,晓得空也叫涅盘,是罗汉境界。做到了万缘放下,一念不生,绝对空的境界,那个叫作有余依涅盘,不是最高的果位。所谓果位,拿现在来讲,就是效果、成果。为什么叫作“有余依”?那是说虽然做到万缘放下,一念不生,但是那一个业力根源的念,为万缘的种子依然还在,只是没有爆发而已。碰到其他因缘的刺激,还是会爆发的,因为种子习气都在。所以最高的阿罗汉界,可以了分段生死,还不能完全超越变易生死。所以严格说,也不能了分段生死,只能够在生死的过程上,请长假而已。可以历经八万四千大劫都在定境中,以我们来看,是八万四千大劫,但在他本身而言,只是一弹指之间罢了。

这点不晓得你们有没有经验,定了几个钟头,一出定觉得眼睛只闭了一下,以为只有两三分钟,事实上,几个钟头过去了。所以时间是相对的,八万四千大劫,也只在一弹指间而已。

憨山大师三十岁的时候,同妙峰禅师上五台山住茅篷,当时见万山冰雪,四周寂静,正好修行。后来天暖冰消,涧水冲激,其声如打雷一般。憨山大师在静中闻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感觉非常喧扰,就问妙师,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

于是他就自己一个人,到溪水的独木桥上,天天去坐在上面。有一天,坐在桥上,忽然忘身,音声也没有了,从此以后才入流亡所,心所不动,觉得响声没有了,再也不为声音所扰了。

可是有一次,在平阳太守“胡公”皈依弟子家里,他说:“我休息一下。”就在床上一坐,一直坐了五天。家里仆人叫不醒他,直到五天后,这个皈依弟子从外面回来,拿引磬一敲,憨山大师才出定,但不晓得自己在什么地方。这又是个话头——无记。不过稍过一会儿,他又知道自己在哪里了。

憨山大师就在这个境界上。但是,这还不是究竟,所以他自己讲:“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这也就是走禅的路线。什么是荆棘丛,心里头乱七八糟,妄想多。像置身于荆棘丛中,到处是刺人的荆棘,还不算太难。他说,心里乱糟糟的,能够把它一下放下了,当然很困难,但还不是最难。最难的是什么?当你功夫到了一个程度,坐起来心里头觉得清清明明,空空洞洞的,往往就以为这个就是了,其实,落在小乘果。舍利弗所讲的,就是这个境界。这时候要想转过来,非常难,难得很。

我劝你们要常看憨山大师年谱,尤其是出家的同学,别人修持的经过,讲得确确实实,可以启发你们。当然人家学问好、佛学好、修持好,样样都好,无一不好。他除了注解儒家大学外,中庸、老子、庄子也曾注解;还有奇门遁甲、地理风水、阴阳八卦、算命等,无所不通。这么一个和尚,难怪轰动当时。这一段同舍利弗所讲的有关,所以才提出来讲一讲。

法华经的序品里头,有好多话头要参。为什么那些弟子们,还没等佛开口,就晓得听不下去了?可见那五千比丘并不简单。他们一看情况不对了,认为自己走出世的路子,学空就好,不想再听其他的了,也算是有先见之明。这是什么理由?佛的这些话,都在五千比丘退席以后讲的。

第三譬喻品,为了这次讲课的方便,我把它定一个名称——火宅三车之喻,三界如火宅,这个世界受大火煎熬,众生在这里生活,还自以为快乐得很。佛说这些众生、儿子们,都不肯出火宅,只好想办法说“有三车”。三车说是三乘道——声闻、缘觉、菩萨道。像佛这样一个老师,爱众生如爱儿女,可是没有一个儿女懂事听话的。没有办法,只好骗,只好诱导。诱导众生到那些车上去,总该不会车上有人劫机,把我们劫到地狱去,那就不得了啦,就很难办啦!(众笑)

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

佛说,我爱一切众生,如父母之爱子女,我不会只度某一个人。等与大乘,平等地给予大乘道,不会不管那些对我不好的人。好比一部大车子,不管好的、坏的,都要装乘他们的。

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问题来了,这句话是说,用佛的灭度法门,而实际得到佛同样的涅盘境界。为什么不说皆以世间灭度而灭度之?这是经过谨慎的抉择用字。如来者,是佛的本体,就是都到达形而上那个法身的境界。

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

佛说,众生们能解脱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火宅的话,我给这些孩子们什么玩具呢?禅定、解脱等等。换言之,佛说的一切法门皆是方便,等于使孩子们先得到一个快乐的境界。所以禅定、解脱等并不是涅盘、菩提之果,只是加行法门而已。

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最后最高的原则,都是“一相”,即如来实相;“一种”,即佛种。我这个法门,是过去、未来一切圣贤所称赞的。虽然我把这些比喻为玩具,但是你不要搞错,这玩具不是我们的,有些什么功德?什么效果?能生净妙第一之乐,这是人世间第一法的快乐,清净美妙,但却不是究竟。

佛说: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我爱一切众生,犹如爱我自己的儿子一样。

深着世乐,无有慧心。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一切众生贪图世间短暂而不真实的快乐,是没有智慧的。因为人活在三界里,犹如在火烧的房子里煎熬,一天、一时、一秒,都在受煎熬。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话头又来了,佛说无我,这里又说有我;生下来即说有我——天上天下,唯我***。涅盘的时候,他说平常所讲的无常、苦、空、无我,是方便法;究竟的道理则是常、乐、我、净。在法华经这里,也提起我“来”,不过也是说法的方便。所以现在他说:三界都属于我。这不是话头吗?什么理由?第二句话是大慈悲,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佛说为什么谈这个法门?因为世上都是痛苦,这痛苦没有人可以救,只有我可以救。这是什么“我”?这是话头,要注意!

他说:我曾说证到涅盘,证到了空,就可以了生死。我现在在法华会上,老实告诉你们,没有这回事。什么叫做灭?灭也不是,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永恒的在这儿。这是什么道理?这不是话头吗?这还是见地的范围。现在还在清理见地,见地清理好以后,再开始讲怎么用功。

我们这一次采用的佛学经典,已向大家报告过了,希望大家自备。我们这次讲课,是为了大家一生的修持。或者是作学问也好,讲修持功夫也好,总之是非常重要的。

离诸苦缚,名得解脱。修小乘法有五个程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本来学佛法为求解脱,为什么求解脱呢?因为有痛苦,所以才求解脱。

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离开了一切虚妄,便得解脱。问题来了,普通人以为虚妄就是妄念,认为把妄念去掉了就得解脱。楞严经明白告诉你,五阴皆是虚妄,都要脱离。所以大阿罗汉入涅盘时,灰身灭智。佛经上说,大阿罗汉要走时,灰身灭智,口吐三昧真火。就是自己放一把火,只见一片光一亮,身体就餐没有了。这不是假的,真做得到。当然我们做不到,因为没有修持。大阿罗汉能发起地水火风的功能,意念一动,可以发起任何功能,就是这样自在,这是大阿罗汉的境界。

我们不要以为“虚妄”两字是指妄念;我们的身心一切,乃至物理世界,都算是虚妄。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可是纵然到达这个解脱境界,也只叫作小乘极果。

其实未得,一切解脱。虽做到这样,仍未完全解脱。禅宗里记载一个公案,有个大禅师自认大彻大悟了,结果师父涅盘时,并没有把衣钵传给他;反而把他的师弟从远地叫回来,接受法位。他觉得不是味道,而师弟也知道,所以在师父火化的时候,把他叫来,郑重地说:你以为你悟了对不对?现在如果我把你和师父一起化了,你们哪里见面?师兄很不服气说:你不相信我啊,你点一炷香来,香烟还没烧完,我就走了。换句话,我要走就走,要来就来。师弟不理,一把火把师父烧了。这个师兄也跑去盘腿,准备自己也要走,表示他跟师父两个可以见面。这叫作坐脱立亡。纵然到达这样的程度,还是没有悟啊!师弟走到他涅盘的身体旁边,拍一巴掌说:师兄啊!“坐脱立亡则不无,先师意尚未梦见在。”你要走就走的功夫是有,但佛法的真正道理,你连梦都还没梦到呢!

佛说是人,未实灭度。这种人,没有真正达到涅盘之果。

斯人未得,无上道故。这种人,还没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意不欲,令至灭度。佛这句话妙了。他说为什么这些人那么笨呢?事实上,我不愿意教他,太笨了。佛为什么这么小气?他答复得很怪。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我是法王,在三界中,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说这成什么话?真令人想起贪瞋痴慢来。其实不然,佛是大慈悲,这就好比临济棒,故意刺激大家,故意不教大家,看我们能不能自己反省,自己忏悔,能不能谦下。这是佛的教育法,但也是真话。

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佛说我为了救度众生,才到这个世间来,我岂有不肯教之理。我之所以不教,是因为你自己承受不了,因为你自己不是法器。

到这里结束了,这又是一个话头,你自己去参去,不过我已解释过了。

第四品“信解品”,大家注意,光靠相信也可以得道;但必须是真正的信仰,不是迷信,信那个真理,也可以得道。这里的代表是迦叶***,就是禅宗标榜的那个祖师爷,与舍利弗不同。

迦叶***,头陀第一,出家人修苦行头陀,是走戒律的路子。小乘的戒律有比丘戒、比丘尼戒,偏向于头陀行,你们自己去研究。照头陀行的规矩,我们坐在这里是犯戒的,因为有贪图享受的味道。头陀不三宿空桑,恐怕留恋,有了牵挂的情感;着粪扫衣——垃圾堆里头捡来的破布,洗净后做的衣服。

现在头陀第一的迦叶***,起来报告了: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等若闲,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

迦叶***直截明了地报告小乘的境界。他说我们跟佛学修持,到了“内灭”,打起坐来,里面没有妄想,一念不生,这就是道了。灭是灭掉一切烦恼,以为到此就是究竟,认为自己已经到家了,其他就不管了。至于净佛国土的大乘境界——注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叫一个佛国土,不是教化一百人、一千人,而是要教化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皆归极乐净土,这个叫作净佛国。大乘菩萨走的是这个路子。多难!我前几次讲课就觉得自己多事,何苦来哉!但跟净佛国相比,这一点点多事又算什么!迦叶***等一听大乘道,要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唉!免了,我一点都不高兴,那个事不干。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

他讲的没错,是你老人家教的嘛!世界上一切无常、苦、空、无我,本来不生不灭,本来不大不小,本来无漏无为。既然如此,何必去度众生?这样一来不就又有为了吗?

我讲课是对佛法,不是对人的。当年有个学生问我:你学禅嘛!为什么要办个东西精华协会?我问他:那你认为学禅要怎么样才对?他说要像寒山一样。寒山标榜的是另一个型态,佛学叫作示法。寒山大师的诗:

闲自访高僧烟山万万层

师自指归路月挂一轮灯

寒山的诗我熟得很,同红楼梦一样熟。我提寒山就想到红楼梦,为什么?话头。我向同学笑笑,不想说了。这种人如同五千比丘退席一类,我懒得跟这种笨人谈。

我等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著,无复志愿,而自于法,谓是究竟。

迦叶***自责,自己在佛法智慧上不求进步,如同在夜里摸黑一般,自以为在佛法上已达究竟。这是他忏悔的话。

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住最后身,有余涅盘。

他说我们真是小器,如同在长夜漫漫中摸索,以为达到了空的境界,达到了究竟,自认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行了。但要注意啊!迦叶***有资格讲这个话,我们只懂佛学,而没有真正修持用功的人,没有说这个话的资格。迦叶***作到了“最后身”,这个肉身在分段生死中不来了,走入变易生死的范围。

什么叫变易生死?化身境界。但不是佛的化身。罗汉境界是住最后身,要走的时候都说同样的几句话,我看了很痛快:长揖世间,我生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立名都有了。但这是小乘极果,非究竟涅盘,是有余依涅盘。

为什么这段话叫信解品?什么是声闻?是自己没有悟,全靠老师教化的。我们都是声闻。讲法讲了半天,都是佛的成果。真正信佛法是信这个。接着还有:

佛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穷子,得无量宝。

这里有个典故,上面迦叶***对释迦牟尼佛的忏悔,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很难得希有的事情,佛作了。知道那些人爱小乘,爱走小路,没有办法,先用一个方便,拿块糖给我们舐舐。现在你又打我们耳光,说我们错了。乃教大智,要学大智慧的成就。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现在我们懂了,高兴极了,意外得到的,不是先前所企望的。以为你的口袋都掏光了,没想到还有一点。要注意啊!佛已经掏给我们了,但要怎么拿到呢?法宝不在佛那里,我这里都有。“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如彼穷子,得无量宝。就像穷光蛋,无意中发了大财,这下子不知多么高兴。

法华经这几段都是话头。两个顶顶大名的大弟子,是这部经典的请法之主,请求说出这部大法。一个是智慧第一,一个是头陀第一,两个都已达到小乘极果的境界。

但舍利弗***那一品,同迦叶***这一品,名称不同。信解品是相信这个就是,要信得过。为什么这样安排?是个大问题。我先露一点给大家,佛认为大乘的路子,还是以小乘为主,性空以后再谈缘起,你这一步还没有做到,免谈下文。

跟着是卷三第五品“药草喻品”,这一品很妙,佛说:我的说法像下雨一样;大地山河上面这些草木都是药。这个问题好大啊!在指月录卷二,记载了有关药草的故事:

“文殊菩萨一日令善财采药曰: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遍观大地,无不是药。却来白曰:无有不是药者。殊曰: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遂于地上拈一茎草,度与文殊。殊接得示众曰:此药能杀人,亦能活人。”文殊菩萨叫善财童子去采药,善财童子就蹲到地上,抓起一根草给师父。这是什么?他说:大地草木哪一样不是药?

佛在这个药草喻品是讲什么?人的身体是肉做的。不是铁打的,不吃药不行,一身都是病。很多人说:既然修行,病要靠功夫赶掉。可以啊!几十年功夫才去得掉病,这几十年不是修道,是修病,划得来吗?所以,非要重药不可,这是有形的药,无形的药到处都是,百千法门都是药。

这一品完了,突然来一个“授记品”,佛一个个授记,大送人情。他把小乘诸大弟子都叫来,摸摸这个的头说:你啊!几百几百年以后成佛,叫什么什么佛;你啊!几百几百劫以后成佛……结果个个都成佛,大家从来都没有想到,自己还会成佛。这是玩什么花样?这为小乘众授记,却没露一手给大乘菩萨。这是什么意思?又是一个大话头。

到这里为止,这部经典就是这样,热闹得很,半句佛法也没有讲,不像楞严经,也不像法华经,也不像华严经,也不像唯识的经典有逻辑。法华经没有讲道理,就那么授记了一大堆,你说怎么看得下去嘛!这是小乘的部分,到这里为止了。小乘的部分讲完了以后,就开始授记。这里头存在一个大话头。

然后另一幕开始了——“化城喻品”。变化出来一个城市,一个非常美妙的化城。这是大乘的路子,化城的主角叫大通智胜佛。这个佛来头很大,他有十六个王子,都成了佛。阿弥陀佛也是他的王子,释迦牟尼佛是最小的王子,第十六子。大通智胜佛原来是国王,后来出家,带了十六个王子都出家,后来都成佛。

人做到像大通智胜佛一样,这个人就做绝了,怎么说呢?世间法,身为国王,福禄寿喜样样皆有,十六个王子个个好,世间法的福报享到不要享;出家,又个个都成佛,我看他的八字要算成十字才对。

这是佛在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第七说的故事,把我们带到许多亿劫以前。佛说我在这个老王之下,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注定的,这是什么理由?这是讲宿因,三世因果。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

我将来涅盘以后,有些弟子不相信这部经典,也不知道这个法本,真正叫作大乘菩萨道的行愿,应该怎么做,一概都不知道。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这句话很严重,不要以为我们研究了很多经典,看了许多大乘经典,就懂得菩萨行。事实上,是大有问题的,将来我们谈到行愿的时候,要大加讨论。

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盘。

他说将来我灭度以后,有些弟子不懂,而且又傲慢,认为所得到的一点小功德,就可以证得涅盘,那就错了,如达摩祖师讲梁武帝的“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布施了万把块钱,以为自己做了功德,其实是小之又小的事。

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

我在这个世界灭度以后,到了他方国土,仍在那里成佛,当然不叫释迦牟尼佛,有别的名字。(这些名字在华严经上曾提到过释迦牟尼佛,在上方世界叫什么;在另一处又叫什么……多得不可思议。)所以,你不要以为涅盘就是没有了。

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盘,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

我的弟子们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证得了涅盘,离开这个世界后,往生到他方国土去,可在那里求大乘道,还有机会再听到法华经的道理。

这段故事完了,佛提出一个大问题来,在禅宗里头也常提到的,释迦牟尼佛讲他当年的父亲——大通智胜佛,在那里打坐学禅。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大通智胜佛修行好苦啊!坐在那里入定,不是一两天,而是十小劫,这个功夫还得了!坐在那里不动,修证功夫和定力到达这个境界,仍不算悟道。菩提没有显现,没有证悟,不得成佛道。

佛法不离定,更不离打坐。不过打坐入定许多劫,也不一定有用。这是法华经上有名的一首偈。年轻的同学们,不要随便学不倒褡,光坐在那里有什么用?不倒褡有什么用?佛法不现前,就不能成佛道。要注意,不能随便搞,把身体搞坏了,虽然大地都是药,可是你不会用,那就更糟了。

第六讲

内容提要

法华与寒山

衣中宝

少欲及无欲

佛法与皇帝

永恒不变存在的真理

大医王

多宝如来和张商英

龙女成佛

上次偶然提到寒山大师,因为寒山同法华经与天台宗,都有密切的关系。现在寒山诗非常流行,有人考证他有个哥哥,有个嫂嫂,因为嫂嫂对他不好,逼得他只好出家。听说是从他的诗里考据出来的,但寒山诗里讲到过老婆,难道他又讨了老婆?这些说法无从理喻,只好付之一笑。

法华经上说五千比丘退席,他们愿走小乘的路线,这些比丘走的就是寒山拾得的路子。但是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大乘菩萨有时化身在小乘比丘中,也就是说,小乘的比丘众中,就有大乘菩萨的化身。可是,这些是无法考据的。

中国的诗,不但是出家人的诗,在家人的诗也往往带些佛法,因为凡是诗词之学,照佛学来讲,都有一点慧业种性,悲叹无常,感叹世间一切都靠不住。失恋了,是爱情的无常,所以有茶花女、红楼梦等名着。寒山大师的诗,在悲叹无常方面特别多,走的是小乘路线。我们只看到他的诗美,没有看到他的“行”,我帮你们找出来: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就是寒山、拾得的了不起。

寒山云:“还有什么诀可以躲得?”拾得就用弥勒菩萨偈回答: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者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者消息何愁道不了

寒山的行持,虽说是小乘的风范,我们做得到吗?所以只有顶礼膜拜的分。

这是走绝对小乘的路子,你们自己去研究。

上次提到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一个故事,他说大通智胜佛,功夫那么好,在道场——不一定是在禅堂,或天台宗的观堂,只要我们坐在那里,一切清净,就是道场。什么叫“佛法不现前”呢?什么叫现前佛法呢?这值得注意,话头来了——广义地说,话头就是问题,你不要把话头就当作:狗子有佛性也无?这是小话头。这里现前的佛法才是大问题、话头。

佛说:我爱一切众生,就同爱我的儿子一样,等于当年大通智胜佛爱他的十六个王子一般。但是孩子们不听话,自己家里有钱,却不要,只在外面乱跑。父亲只好在每个孩子的衣服里头,缝了一颗宝珠,等穷得没饭吃时,自己发现了,也就发财了,这是父亲的慈爱。

迦叶***说:您大慈大悲,把宝贝塞在我们的衣服里头,我们却愚蠢得不知道。这就是中国文化有名的典故“贫子衣中珠”的来源。每个人都有财富,自己不晓得,所以变成穷人。这又是个话头。

什么是我们的衣服呢?我们的肉体,妈妈所生,就是我们的衣服。这是一个假房子,里头有宝贝。“衣中珠”怎么找?法华经卷四,五百弟子品第八告诉你——内秘菩萨行。中国道家讲“借假修真”。没有这件衣服,就没有办法找出真的。这一个东西是“内秘”,内秘之行,内秘菩萨行,秘中之秘,在自己内心找。

外现是声闻,声闻众菩萨常常以出家相示现。声闻众的心行是少欲厌生死。大乘八地以上的菩萨,到了佛的境界,才能够彻底做到绝对无欲。“少欲知足”是头陀行。所以大家对出家修声闻众的修道人,不要过分要求。“少欲”已经很难了,“知足”更不容易。“少欲知足”是声闻众戒行之一。声闻众生是“厌离生死”,菩萨众则是“不畏生死”。所以少欲厌生死是声闻众、罗汉境界,如寒山大师等人行径的极果。

实自净佛土,释迦牟尼佛所在的这个娑婆世界,是凡圣同居,有净、有垢。但佛说:我这里就是佛土。为什么必须先由少欲厌生死去专心修证,才能达到净佛国土呢?这就是内秘之行,这个内秘是什么秘?又是一个话头。

贫子衣中珠的典故,在中国文化的文学及学术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常常可以读到。比如李后主死了儿子,就引用到这个典故: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雨深秋寂寞愁剧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朦眼上花空王应念我贫子正迷家

这首诗是他亡国以前写的。李后主的佛学学得很好啊!佛学全通,和梁武帝一样,但政治搞不好,这是中国文化上一个重要问题。你们要注意,佛学是佛学,为政是为政。

文学同修证的事相,有莫大的关系。说到见地、修证、行愿,世法与出世法都一样。后世禅宗兴盛以后,要评论一个人,先从“器识”看,器就是器量,识就是远见。任何事情没有远见,就没有伟大的作为。器与识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器就是行愿,识就是见地。李后主这首诗很好,但是不像皇帝,像酸溜溜文人的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