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缺少了什么?

——探险夏令营引发的一场社会大讨论∵

卢小飞∵刘亮明∵

一个关于孩子的话题,一个关于我们的孩子能不能成为21世纪栋梁之材的话题,正在被热烈讨论着。1月18日,记者参加了由团中央少年部和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召集的座谈会,一批教育、文化、新闻界人士正热切地呼唤社会关注这一问题。∵

草原上,一石激起千层浪

1993年11月25日的《中国教育报》转载了孙云晓发表在《黄金时代》杂志上的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文章说1992年中日两国少年在内蒙古草原参加探险夏令营,两国孩子的不同文化行为,揭示出中国孩子存在不能吃苦,缺乏环境意识和生存意识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隐患,担心中国的下一代将不堪负21世纪的挑战。∵

座谈会之前,记者采访了内蒙古少工委干部王意和张伟。内蒙古少工委承办了1993年的中日探险夏令营。那一次,有67名日本孩子、20名中国孩子参加,每人要负重10多千克生活必需品,每天徒步行走20多千米,其间露宿3夜,自己动手做8顿饭。没有向导,营员要独自靠指南针和地图寻找路线,按时赶到大本营。∵

张伟说,开始孩子们劲头都挺大。不久,两国孩子的差异就显露出来。我们的孩子嘻嘻哈哈,走着走着会不顾队形凑成一堆,一会儿丢了这个,一会儿落了那个,总得让领队不停地招呼;日本孩子行进时紧随队伍,不说一句话,也绝不丢三落四。野外吃的是粗茶淡饭,日本孩子盛上饭莱先谦让,然后便吃得很香;而我们的孩子则等着领队给盛饭,吃得不对口胃就倒掉。夏令营限量供给食品,结果,我们的孩子一片喊饥叫饿声。最后谈体会时,日本孩子言语朴素、自然,中国孩子则大多说的是,通过什么培养了什么增长了什么……∵

一根导火线引起了社会深层的积虑。∵

文章见报的第二天,清华附中就将文章打印出来,前面加了编者按语,每个学生发一份,请他们拿给家长看,并要求回执。校长杨津光手里拿着报纸说:“这个问题应该在教育界引起重视!”∵

清华园多了一个话题。孩子们急于知道家长的想法,一家人常常在饭桌上就讨论开了。清华附中政教处主任曹文彬对记者说,现在的学生对枯燥的说教听不进去,但对这场关于孩子之间竞争的讨论却极有热情。它把孩子、家庭、学校与社会沟通了。∵

之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相继有十几家报刊或转载、或撰写评论文章。眼下,《羊城晚报》开辟的专栏又在南国读者中引起一场更大范围的讨论。∵

社会在思索:孩子们缺少了什么?我们又欠了孩子什么?∵

富国防止“富贵病”的启示

座谈会当天,记者采访了孙云晓。他说,宋庆龄基金会和日本“蚂蚁蟋蟀”游戏学校连续三年合作三次,“探险夏令营”是成功的,我们从中感悟到日本的教育方式。日本的孩子也有娇气怕吃苦的,这也是他们的家长让孩子经受风雨、磨练意志的初衷。∵

他说,正是那次采访使他感到中国的教育方式非改不可。我们办夏令营大都是让孩子休息、娱乐,而日本家长每人花30万日元让孩子来吃苦。日本是个富国,一些有心人为防止“富贵病”想了这个办法。而中国家长往往小心翼翼地护孩子。受过“文革”磨难的这一代家长,不愿让孩子再尝他们吃过的苦,要让孩子过得舒舒服服。岂不知这恰恰会葬送孩子的未来?∵

“这是一个真实的情况。”面对记者的采访,宋庆龄基金会马联玉副主席感慨万端:“如果组织孩子逛北京,肯花300元的父母会很多,但如果让孩子去吃苦,肯花钱的恐怕就少了。”∵

“知心姐姐”说:不能光责怪孩子

面对着各种传媒的“热炒”,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竟没有吭声。当记者追问时,身为总编辑助理的“大姐姐”卢勤说,少年报自然要保护孩子。孩子有优点,也有弱点,问题出在大人身上,责怪孩子不公平。∵

宋庆龄基金会的联络处干部王丹丹根据她在夏令营中对两国孩子的观察,认为两国孩子各有所长,但中国孩子的保护环境意识修养明显缺乏。∵

她对记者说,∵1993年的夏令营给每人都发了装废弃物的塑料袋,有意培养孩子的环境意识。闭营时,一个日本孩子来不及埋掉垃圾,就提着上了车,一直带回呼和浩特。而我们的孩子有老师提醒时还可以,稍不留意就随手扔垃圾。他们的观念里,野外本来就是可以随便扔东西的地方,难道还要保护?∵

北京市27中初一的曹阳同学参加过1992年那次夏令营,草原负重跋涉对于当时的五年级小学生算是个考验,他挺下来了。他说他不怕吃苦,以后有探险夏令营还想参加。他挺开朗,赞成人们讨论这件事。他说,没有压力,就不能从现在小男孩长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太平盛世应该听到慷慨悲歌∵

在大人们深深思考的时候,清华附中150多位高中生以写读后感的方式提出见解。一位高一学生在《中华少年之责任》的读后感中写道:“读了《夏令营中的较量》,一种压抑不由而生。我们今天吃穿不愁,但却空虚得只剩下流行歌曲、武侠小说,不满足的只是没有名牌时装。日本比我们发达,但日本孩子的表现让我们汗颜。家长、教师也该反思:是谁把我们放进蜜糖罐里?是谁给我们铺好了阳关大道不见一根荆棘?难道我们天生就不如人家?”∵

一篇文章何以引起共鸣?因为我的孩子、你的孩子、我们周围的孩子身上缺少一种禀赋、一种气质,它不单单是吃苦精神、环境意识和生存意识。于是,富于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希望社会能正视这样的问题。或许,有的报道不尽全面,但人们毕竟需要这样的直言正声,因为这世界卿卿我我、甜甜蜜蜜、“发发发发”已经充斥得太多。∵

国家教委专职委员林炎志在这场讨论中反思主观原因的时候,提醒说,不要忽略太平盛世这个重要历史背景。他说,“文革”10年的***在教育上的“代偿”是智力因素的强化和非智力因素的弱化。而非智力因素是看不见的,包括吃苦、认真和劳动能力等等,这正是隐患。老百姓需要安居乐业,但太平盛世往往带来文风绮靡,大气磅礴只有在特殊的背景下才会产生。而今天的文化和教育确实有令人担心的地方,难怪年轻人理解不了慷慨悲歌。有一种提法,让孩子在“微笑中流汗”,有其道理。可难道不该“皱着眉头”或是“哭着”流汗么?原中国女排不就是这么成长起来的么?∵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张先翱教授告诉记者,他们对全国十几个城市的少年抽样调查后,对其性格特征进行量化研究,发现许多孩子身上确实存在着可谓一致的缺点,可用6个字概括;懒惰、怯懦、自私。他说,这远比孙云晓一文所暴露的问题严重。∵

爱丁堡计划和我们的雏鹰行动

为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动手能力,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在实行一项“爱丁堡公爵奖励计划”,它有一整套青少年各项技能达标计划,内容包罗万象,如烹饪、照顾老人、驾驶滑翔机等等。∵

团中央书记李克强问全国少工委副主任曹东新:我们能不能实行这个计划?回答“有些内容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没有那样的财力开展某些校外活动,但我们可以有我们的“中国特色”。∵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全国少工委“雏鹰行动”计划产生了,全称《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它以实践为主,鼓励孩子们搞小制作和小发明,以启迪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它要求少年儿童通过“五自”活动(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培养生存和劳动技能。1994年1月。团中央号召各级团组织协助少先队落实《雏鹰行动》。∵

人们多么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有一副坚实的臂膀,勇敢地搏击新世纪的滚滚风云。∵

原载1994年1月28日《人民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