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壮志有错吗?(二)

逢磨难陀法师∵∵着

郑振煌∵∵译

服务别人

在为我们自己的快乐、自由和解脱尽力之余,我们也必须为别人的福祉和快乐而提供服务。佛陀以深沈的信念和无尽的慈悲发这种愿,他在为自己的解脱努力的当下,也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服务别人。他以牺牲自己的感官享受、培养一切善良的品质和美德、去除邪恶思想以维持心灵的清净等方式,持续对人类提供服务。这就是他以发展无私的雄心壮志来追求开悟的方法。

他从来不为自己的利益而发展雄心壮志,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一切众生的福利和解脱。他发展无限的慈悲和智慧,并以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但我们的雄心壮志,在性质上是自私的,会制造许多苦难。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导引自己的雄心壮志,以便能够解除别人的痛苦。这些雄心壮志是好的,因为它们能够对人类的福祉有所贡献。

我们能够过无欲的生活吗?

许多人都被这个问题所困扰:如果去除欲望是证得最终解脱的要件,我们又怎样才能过着无欲的生活呢?不错,像衣、食、住、行、医药等需要,都是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同时,我们必须有收入,才能支持我们的家庭,尽到我们的责任。对於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和孩子有所执着,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不可以把这种执着当成不合乎宗教的欲望。佛陀确实说过,对於厂存有』有所贪欲就会产生问题;但他却从来不曾说过,在努力放弃欲望的当下,我们必须虐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在佛教里,欲望本身不是厂罪恶』,但它会因为无明而制造心理的污染或不页的行为,延迟我们的修行进度。在佛教里,我们的修行具有次第性。首先,我们要服务在家庭范围里我们所爱的人。但我们必须学习如何无私地谋求全人类的利益。我们可以藉着这种方式,提升我们的人性,从而体验到神圣的天性。

佛陀只想指出自私欲望的危险。人们发展这种自私的欲望,追求世间的利益,因而激发罪恶的行为。我们在谋生的时候,如果不产生伤害别人的不当欲望,就是光明正大的行为。佛教和其他宗教都指出自私的危险。∵∵

去除欲望

如果自私的欲望是有害的,我们怎样才能够去除呢?当我们觉得很难去除对於自己财物的欲望时,我们必须了解别人又是怎样的感觉。那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守不偷盗戒,不可以贪求别人的财物。当我们去除了这种自私的欲望,我们就会允许别人活得安心,不担忧自己的财物。当我们对这种自私的欲望有所觉醒时,就必须采取步骤修练我们的心,把一切生活用品都看成是无常的,都只是我们尽责任的资具。譬如,我们有大笔钱,就要把它当作帮助人类的机会。没有钱的人,则可以对别人提供道德上的支持和合作。在这个阶段里,对於那些我们认为是属於自己的财物,我们必须把自己看成只是保管人而已。

如果我们不当地执着物质,就会经验到各种问题。恐惧、不安全感和疑虑将扰乱我们的心理宁静。那是我们执着财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由於这种执着,有些人在天灾发生或因为被窃而损失财物时,就会变得神经不正常。佛教指导我们不要如此非理性地执着物质,毕竟在我们撒手人寰时,什么也带不走。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经验到安详,唯一办法是减少责任。试着把我们的财物交给该得的人;不然,就把它们捐给慈善或宗教机构。如果我们这么做了,就可以使我们的心免於贪婪。如果我们想在精神上有所发展的话,就必须牺牲我们自己的财物来利益别人一一那些因贫穷、疾病和其他灾祸而受苦的人。不过,这种对物质财富不起拥有的兴趣,必须是自然产生的一一出於真正的了解。当我们的修行有所进展时,无明就被了解所取代。然後,我们将自由自在地放弃财物。这种厂舍弃』将带来很大的快乐,因为它来自於观照诸法实相的智慧。

满∵∵足

那些在世间生活中不知满足的人,永远得不到满足。他们会产生嫉妒、怀疑和恐惧,他们会感到担忧和不安全。因此,佛陀才会说:厂满足是最大的财富。』穷人认为富人很快乐很幸运,他们不明了恐惧和焦虑不安扰乱着富人的心。许多富人会失眠,但穷人却不会有这种问题,虽然他必须面对其他难题。任何人不管贫富,只有在知道满足而不贪求别人的财富时,才能快乐。至少在这个层次上,我们可以说贫富是平等的。

有一个寒冷的冬天,佛陀必须露宿树林中。次晨,他走出树林,遇见一位王子。王子问佛陀从那里来,佛陀说他在树林中睡了一个晚上,才从那里来。当王子问佛陀是否睡得快乐安详时,世尊说他不仅是一个晚上、也是每个晚上都睡得安详快乐的人。为什么他那么说呢?那是因为他的心早巳没有任何忧愁或扰乱了,他的心永远保持清净纯洁,他已经没有家庭问题或财物问题,因此他能睡得安详。我们的心却无法从问题获得解脱,所以我们才不快乐,很难睡得安详。执着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它终究会扰乱我们心理的宁静。

情绪的满足

佛陀并不鼓励世俗人一下子就放下一切。虽然他指出执着会如何制造失望,但他知道:那些心理仍然受到染污的人,如果不执着的话,会变得非常痛苦或索然无味。这并不表示佛陀鼓励执着。他的意思是:虽然我们可以允许自己在修行的初期有所执着,但在後期就必须舍弃。当我们产生执着时,必须想到执着必然会带来忧愁和扰乱。我们必须努力放下执着,像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

人们透过五官而满足欲望的愉快感觉,只是属於情绪的满足,但人们却把它视为快乐。虽然人们非常重视这种满足,但他们必须知道:几乎一切人类的问题、堕落和不道德行为,都可以追溯到这种追求感官享乐的欲望。只有在心理经验到安详和宁静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只要恐惧、怀疑和兴奋还在扰乱我们的心时,就不可能经验到这种快乐。我们所立下的雄心壮志,如果是出於自私,就会产生失望和挫折。

在遭遇不利的世间情境时,宗教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健康的心态。每一件存在的事物,都逃不掉这个世间法的铁则。当改变和别离发生时,我们必须调整生活方式。如果说佛教禁止人们有欲望和执着,就完全是无稽之谈。对於财物、人们或观念的情绪性执着,并没有贴着正式的处罚标签。佛教只是在说明,当人们沦为欲望和执着的奴隶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正如父母亲告诉小孩不可玩火一样。

人们经验到世间的欢乐和执着,必然要付出忧愁和痛苦的代价。如果他们想真正享受世俗生活的话,就必须准备接受它的後果。那些不明了後果的人,将会大失所望。由於老病所造成的改变,会抵销掉这些享乐。不准备面对这些问题的人,最後的结局就是自杀或住进精神病院。因此,不要只因为佛教指出这些厂存有』的真相,就把佛教贴上悲观宗教的标签!佛陀的一切教法都在告诉我们,如何以了解人性来过着有意义和快乐的生活。在所有的宗教中,佛教是最乐观的。

(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