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向师父请益,往往是以一颗躁动的心,生灭的心,此心犹如泡沫,而师父的心却深广如大海。以泡沫问于大海,以蜉蝣问于日月,这样的听闻,如何能相应,如何能体会师父的心意呢?

ldquo;听说师父给你推荐书了?是这本吗?我看看行吗?”值班的时候,一位同学专门来找我。

ldquo;好啊。”我把书合上,捧到他面前。厚厚的书,有半扎手宽,黑色的硬板封面,非常的庄严,上面印着四个闪闪发光的大字“法苑珠林”。

他把书翻到第一页,上面画着慈悲的佛陀,两位弟子承侍在身旁,眼里显出无比的忠诚和景仰。他们都结跏趺坐,非常安详,云霞在他们身旁穿梭,画是黑白的,古朴肃穆,端严辽阔,给人无尽的联想,仿佛三千大千世界都印现在佛陀背后的虚空中。“画得真美。这本书是讲什么的?&rdquo

ldquo;这是一本佛教的百科全书,佛教的世界观,贤劫千佛的故事,佛教的基本教义,高僧大德的故事,全都囊阔其中。&rdquo

他翻开目录,仔仔细细地浏览了各篇的篇名,一共有一百卷呢。“太殊胜了!你真有善根,能到师父这样的加持,我以后也要读。”他恭恭敬敬地把书放在我面前的桌上,就离开了。我却只是无奈地笑了笑。

我已经好长时间找不到学习佛法的感觉了。在世间辞掉能挣很多钱的工作,来到佛门里,当初作居士的时候总盼着周六周日能够上山,到三宝地亲近法师亲近同行,那时看法师、净人、常住义工都是一种仰望的心情,自己学道次第,非常相应,希望早一点投入到全身心的修行当中。之前曾考虑过工作一段再回学校读书,也考虑过***的一些佛教大学,但随着学习道次第越来越深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在龙泉寺出家。刚来到僧团,看什么都很新鲜,出坡、上殿、上课都非常认真,生活的点滴中都有许多用心的地方,那时觉得这里真是太好了,也恨不得赶紧找到一些法修起来,让自己步步提高。可是好景不长,因为干活时没注意照顾身体,不注意休息,一场感冒居然持续了两个月。起先我不管它,照样拼劲全力出坡、上殿、承担,这样一个月都没好,过了一个月,居然发起烧来,连续一周几乎都只能躺在床上。这时又对同行观过,走得近了,没有距离了,仿佛大家都不过如此。因为作班干部,总想着这么帮助大家提高、改掉缺点,因为用心错了,无形中看到的都是大家不足的地方,觉得我帮了你们那么多,你们居然还是这样没有起色,而且不知感恩,心里是一种悲凉和无奈。之前所修所学的各种法,这时都不管用,一个个退失掉。修养一阵,感冒好了,身体还很虚,心力却很低沉,做什么仿佛都没有感觉,得不到受用。每天背背书,干干活,仿佛只是如此,再找不都当初那种高昂的斗志和殷重的希求了。

ldquo;你让师父给你推荐一些书看吧,我这本书就是师父推荐我看的,让我有非常大的提高。”一位同修这样对我说。师父一回寺,我就非常留心,看师父什么时候有空,可以去请益。终于,有一次师父走出丈室时,我正好出现在丈室隔壁的寮房门口:“师父,能帮我推荐一些书吗?”师父略作沉思:“《广论》录音你听完了吗?”“听完了。”其实当时知道师父的意思,让我先把《广论》学好。我的确听完了一遍,但难道不能再听第二遍吗?我如果当时回答:“只听完一遍,是不是要学得更深入?”可能事情就结了,但当时我就是想找点不一样的东西来学。“你可以看《法苑珠林》。”“《法苑珠林》?”这个名字没听说过,深怕自己听错了。师父就找了一支笔为我写了下来,还说“你可以到图书馆去借。&rdquo

放下手头的事情,我兴匆匆地跑到图书馆,当时还没办借书卡,我就等在旁边。图书馆的同修看我这么着急,就让我先把书拿回去看,卡制作好了再给我。这时离上晚殿还有半个小时,我找了一间没有人的房间,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真感谢师父,当初那种希求和热情又找回来了。

时间过得很快,才读了一面多就打板了,这本书是用唐代的文言文写的,又没有标点,其实对我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但当时没有觉得什么,只觉得时间怎么这么快,恨不得不上晚殿,一直读下去,但师父要求我们随众,绝对不希望我这么干,于是在煞板的时候恋恋不舍地收起书,去上晚殿了。到第二天,昨天的激动消退了,又回到之前的状态,而且似乎看这本书更没感觉。《广论》如果再听一遍,多少能反观内心,找到自己的许多问题,可是这本书完全是知识性的,很难与内心相结合。这一天又碰到师父,向师父汇报:“书借到了。”“怎么样,是不是很好看?”“哦,文字似乎对我还有点难。”“没关系,过一段就熟悉了。”“还有,与身心相续似乎结合不上。”“法苑珠林是一本类书,读了之后,你的知识面就会比较宽阔。”“是,是”我答应着,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

一周之后,当我再见到师父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快不行了。

回忆在学校的时候,学佛的状态比现在要好,每天似乎都有收获,动力很强,而现在......为什么会这样?

过去的期待,现在的平庸,未来的迷茫。常有一种幻灭感,生命深处的不安煎熬着我。

ldquo;师父……&rdquo

ldquo;你身体最近还好?”师父停住脚步,这一次与以前不同,那一刻,轻盈又庄严,仿佛凤凰在云端驻足。简短的话语,却好像有一道光,照在我的心中,我能感觉到那源源不断的慈悲的力量。

ldquo;还行。”我顿了顿:“师父,最近...我总是,没有觉受。&rdquo

ldquo;没有觉受就对了,不然就麻烦了。”瞬间的诧异,我仿佛有点明白自己的问题了。

ldquo;修行不像学校里学知识,总是在增加,总是直线上升的。修行会有起落,都是无常的,不要管它,好好努力就是了。&rdquo

师父走进丈室,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什么是修行?我怀念着过去那种修行的环境和状态,用过去的标准和经历来看当下,可现在缘起已经变了,过去心不可得。班级的课程难道不是最该努力学习的吗?难道班上没有推荐的书吗?难道《广论》不该反复地熏习吗?可我还觉得不够,不甘心,不安住。想来还是一种急求果报的心理,攀缘的心理,希望赶紧有所得,不愿忍受淡泊寂寥,不愿反观自己的问题。然而修行难道是在顺境里重复吗?我们无法驾驭的境遇,会让我们深深反思自己生命意义的时刻,艰辛苦屈之中,寂寥坏灭之际,身心俱疲之时,百无聊奈之处,方能用下真正的心地功夫。“孰能浊以静而徐清,熟能安以动而徐生?&rdquo

如今,我已走出了那没有感觉的阶段,真如师父所说,五蕴生灭,无常迅速。现在每天都很有动力,找到了当下的入手处。想想师父的教授,久住才有道,久住才有法,是希望我们发长远心,佛法在清素淡漠中求,在迟重力行中求,这样才根深枝茂,最初的觉受有如瓶中的鲜花,虽艳丽一时,却难以常保。师父培养人,给人指导,不是着眼于他当下的感受和情绪,而是考虑他长远的需要,因为知道眼前的感受都是无常的,而许多深远的缘起,往往超出我们的思量的范围。我们平时向师父请益,往往是以一颗躁动的心,生灭的心,此心犹如泡沫,而师父的心却深广如大海。以泡沫问于大海,以蜉蝣问于日月,以生灭问于无为,以幻化影问于毕竟空,这样的听闻,如何能相应,如何能体会师父的心意呢?愿以这段经历与大家共勉,忏悔依师的违缘,听懂师长的心曲。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