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看钱奴》佛教思想之新解

张丽娟

摘要:作为我国古代十大喜剧之一,《看钱奴》从问世以来就因其对神佛思想的宣扬而被后人所诟病。其实《看钱奴》中的佛教思想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也是作家用来表现儒家思想,构思故事情节,表现现实人生的一种手段,本文就是想通过对这种佛教思想新的解读,使人们对其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

关键词:看钱奴;佛学思想;新解

在我国古代十大喜剧中,《看钱奴》是唯一的一部以讽刺艺术为主来描写人情世态的剧作,也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讽刺喜剧。它的故事本于晋代干宝《搜神记》中的“张车子”故事,后流传了几百年,到了元代,由剧作家郑廷玉增饰演绎,遂成了《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简称《看钱奴》。

故事剧情大致如下:贫民贾仁平时以挑土筑墙为生,偶然挖到周荣祖家藏在墙下的祖产而致富,周荣祖夫妇则因此落魄。贾仁虽有了万贯家财,却无儿无女,命坐馆先生陈德甫替他买一个儿子,恰巧买了风雪之中走投无路的周荣祖夫妇卖的儿子长寿。二十年后,长寿长大成人,贾仁财富越聚越多,却吝啬成性,拥有“鸦飞不过的田产”,却因一抹油指头被狗所舔而气急致死。周荣祖夫妇乞讨至东岳庙中,遇到长寿,发生冲突,后经陈德甫说明实情,一家人才得以重聚,贾仁二十年前无意中得到的财产又原封不动的归于周家,而自己只是替别人做了二十年的看钱奴。

作为我国古代十大喜剧之一,《看钱奴》应该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但事实上,它却远没有《西厢记》《墙头马上》《风筝误》等才子佳人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那样高。有不少论者认为此剧“宣扬了神佛的威力和因果报应、富贵在天的思想”,因而斥其“思想上并无可取”,并大大削弱了它在文学史上的价值。这一点看似中肯,却也不无偏见。《看钱奴》中的佛教思想,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只有弄清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的读懂《看钱奴》,读懂一切以佛教为手段来进行创作的文艺作品。本文就是想通过对《看钱奴》佛教思想的解读,来对其做出一个较客观的评判。

一、借佛家观念来表现儒家道德规范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为了适应我国的国情,在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后,与我国已有的儒家,由最初的相互冲突逐渐发展到相互融合,在隋唐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到了元代,在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我国的佛教已经有很多儒家的思想掺杂在里面。佛教的中心思想讲究“因缘生法”“因果相续”“因果报应”,而儒家则提倡正心诚意、止恶向善和修身养性。仔细阅读剧本会发现,在《看钱奴》里作者真正要表达并宣扬的,不是佛教富贵在天,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而是以这些思想为中介,去劝诫人们要积善行德,修身养性的,这正是儒家思想的宗旨。剧本中有好多描写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如楔子里,(仙吕赏花时)一段:“也曾将释典儒宗细讲习,无非是积善修心为第一”,明确指出佛家与儒家的宗旨就是为了“积善修心”;第一折里,“便好道:不孝谩烧千束纸,亏心空爇万炉香。神灵本是正直做,不受人间枉法赃”,教导人们要遵守孝道,纯净心灵;另第一折(混江龙):“你休要虚贪声价,但存的那心田一寸种根芽。不肯道甘贫守分,都则待侥幸成家。自拿着杀子杀孙笑里刀,怎留的好儿好女眼前花”,劝诫人们要保持善心,甘贫乐道;同一折(那吒令)里,“你前世里造下,今世里责罚。前世里狡猾,今世里叫化。前世里抛洒,今世里饿杀”,则是劝诫人们要积善行德,爱惜粮物的。

孔子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讲的就是儒家对财富的态度:就是以道义为前提。贾仁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来把周家的财产据为己有,最后只能落得物归原主,人财两空,作家这样写,看似佛家“因果报应”之结果,实则是儒家“以德致富”思想之体现。在这里,对佛教思想的宣扬并不是作者的宗旨,而是成了一种中介,用它来表现儒家思想道德规范,这也是作者至善至仁宗教观的体现。

二、将佛教思想作为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段

在元杂剧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要想突出中心,就必须以最简练的手法,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有限的形式下表现出无限的内容,就要求作家在戏曲的结构设置与内容安排上,尽量做到详略得当并合情合理。《看钱奴》的故事时间跨度二十年,从天上增福神赐福,到人间周荣祖卖儿;从看钱奴贾仁吝啬守财,到庙里老叫化挨揍;从周氏父子相隔冲突,到最后的财归原主……仙境与凡世,朱门与贫户,人事相互交错驰骋,令人目不暇接。这些非常态的夸张的剧情,正是有了佛教思想的参与,才使读者看来十分清晰自然。贾仁由最初贫穷到一夜之间暴富,将周家的财产转为己有,看似荒诞,但作者将其原因归结为周荣祖的父亲拆了寺院,于是灵派侯令增福神将他家财产赐予贾仁二十年,一方面为这一事件找到了看似合理的理由,另一方面,也为贾仁成为看钱奴做了铺垫;贾仁虽得到了周家“鸦飞不过的财产”,却无子嗣,周荣祖雪夜流浪至酒店,又将儿子卖与贾家,如此巧合的事情,正是顺应了上仙把周家福分借给他二十年,是以后他替人守财结局的先兆;长大成人的长寿为了替父许愿还愿,在庙中与亲生父母巧遇、冲突,到最后的父子相认,人财终归原主,看起来太过于顺理成章,而却顺应了作者在开头“灵派侯将周家财产赐予贾仁二十年,二十年后物归原主”的设置。这些变幻莫测,夸张虚妄的故事情节,正是因为有了神佛的参与,才会变得井然有序,合情合理。佛学思想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扩大了戏剧舞台的表演空间,并给以故事一个完满而又合情合理的结局,可以说,这是《看钱奴》中佛教思想发挥作用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三、借佛教思想表现现实人生

对佛教思想的宣扬,成为《看钱奴》被后人所诟病的原因,但《看钱奴》却与那些直接宣扬佛教教义的宗教宣传品并不相同。纯粹的佛教宣传品一般只宣扬佛教教义,而往往忽略现实人生,极容易走上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道路,而《看钱奴》却不相同,它里面的佛学思想与现实人生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是为现实人生来服务的。

首先,作者的出发点是现实人生。在剧作里,作者没有从虚妄的世界出发,而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立足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作者也没有摆出一些枯燥抽象的说理,更没有在作品中大肆列举佛家的思想道义,而是紧扣现实人情来循循善诱,这些通俗易懂的道理必然给人以启示,也更能被世人所接受。

其次,作者反映的也是比较真实的世态人情。例如对贾仁吝啬刻薄嘴脸的刻画,正是当时许多为富者都普遍存在的一个特征;渴望一夜暴富,也是许多不愿付出,贪图享受之人共有的一个愿望;希望有子为自己传宗接代,更是中国封建社会所固有的一个传统观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正是所有人指导自己为人处事的一个行为准则。

再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例如以贾仁为代表的“守财奴”形象,以周荣祖为代表的落魄书生形象,以及以陈德甫为代表的忠厚老实的普通人形象等。这些形象,不是作家为了创作而凭空设想出来的,而是从现实社会中提选出来的一个代表,以这些真实的人物形象为主人公,作品才更有说服力。

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对待一件事物,我们不能用绝对的眼光去评价,应该看到它相对的一面,对于宗教亦是如此。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宗教里有迷信思想的成分就对它们全盘否定,应该看到它们里面也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作家,了解戏曲,了解我国一切优厚的历史文化。

出自:∵《大舞台∵》∵2010年10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