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宗义——珍宝之链

贡却晋美旺波布∵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礼赞及序

第二章∵总说佛教及外教之宗义

第三章∵略说外教宗义之建立

第四章∵总说佛教宗义之建立

第五章∵毗婆沙宗

第六章∵经部宗

第七章∵唯识宗

第八章∵说无体性的中观宗

第九章∵结赞与跋

佛教宗义---珍宝之链

贡却晋美旺波布着

第一章∵礼赞及序

稀有二资粮雪山,因悲融成水;

汇於任运法身地,流出四宗河;

佛业浪涛耸天际,外道心畏惧;

能王清凉池畔龙--百万佛子胜。

敬礼补位弥勒无能胜。

佛智总集文殊妙音尊,

世尊所记龙树及无着,

第二佛陀父与子三尊。

若达宗义将见内外教义诸差别,

诸硕学前能持最胜善说之原则,

公正之士树起绝妙美誉之白幡,

智者孰不勤办自他宗派之真义。

为令同侪易受持,

故集圣贤诸隽语,

宗义撮要今当说,

明达志士请恭听。

复次,不眷顾现世明闻、利养、恭敬而一心追求解脱的人们,应该在了解清净的无我正见的方法上努力。因此,如果缺乏深奥的无我见解,无论如何修习慈心、悲心和菩提心,都不能拔除痛苦的根本。这些话,至尊宗喀巴也曾经说过:

若无通达实相慧,

虽修出离菩提心,

不能断除三有本,

故应励力悟缘生。

为了断除歧见,确立「无我」的精粗层次,兹赅摄(印度佛教)内外宗教之教义,并略说如后。

第二章∵总说佛教及外教之宗义

「宗义」这个名词不少我自己杜撰的,因为佛经里面曾经说过。如《愣伽经》说:

吾教法有二,教说及宗义;

教说示童蒙,宗义为行者。

又,人有两类:一类人的思想未受宗派教义的影响,另一类已受宗派教义的影响。前者因为不曾研习经论,所以他们那与生惧来的心智,既不观察也不思惟(人生的意义),只是一味追求现世的安乐。后者曾经研习经论,所以能∵?着经教和理论的途径,宣说根、道、果三者(一贯)体系在自己思想上成立的道理。

关於「宗义」一词的解释,还有如下的说法;《善明词义疏》说:「所谓“成就的极限",就是籍着经教和理论巧为宣讲而成立自宗的主张。因为(自宗所成立的)此一主张,(自宗)不能再向前跨越,所以就是(宗教成就的)极限。」∵(如上所说)於自心中,依据经教或理论而得以确定并承许的宗义,不会在其他的教理前放弃,所以称为「成就的极限」。

宗教分成两类:外教宗派和佛经宗派。单就(一般的)外教徒与佛教徒而言,有下列的差别:从内心深处皈依(佛、法、僧)三宝者,就是佛教徒;不把心转向三宝而皈依世间神只的,就是外教徒。外教与佛教的宣说宗义者也有差别,这可由导师、教法和见解三方面来区分。佛教各派的宣说宗义者具有下列三种特徵:

(一)他们的导师已尽断一切的过失,并圆满种种的功德。

(二)他们的教法不会伤害有情众生。

(三)他们都主张"常、一、自主之我空“

其他(外教)各派的宣说宗义者所具有的三种特徵,正好与上说相反:

(一)他们的导师有缺点,而且功德并未圆满。

(二)他们的教法(有些)会伤害有情众生。

(三∵)他们都主张"有常、一、自主之我“的见解。

第三章∵略说外教宗义之建立

宣说宗义者之种,不皈依三宝而承认有其他教主的人,就是外教说宗义者的定义。

外教的派别虽多,却可简略地分成:遍入天、自在天、胜者、黄头仙、木曜星神等着名的思辩五部。也有人说是根本六部,即:胜论派、理论派、数论派、伺察派、裸形派和顺世派。其中,前五派属於持常见者,后一派属於持断见者。

一∵.胜论派和理论派

胜论和理论二派,分别是食屑仙人和婆罗门足目的信徒。这两派学说的特点虽略有不同,但整体的宗义却没有什麽差异。

又,胜论和理论两派,主张一切所知归纳为六句义,并且认为洗礼、灌顶、断食(闭斋)、供奉、烧施等(行持)是解脱道。(关於修道证解脱的过程,是这样的)有一天,(某人)遵从师长的口诀修习瑜珈。由于了知“我,是异於根等(所知)的另一件事"而亲见真实性,并证悟六句义的自性。这时,(他)将会通达:“我,是一种周遍的自性,然而却无造作。"所以「我」便与身、根、觉、苦乐、贪瞠等分离(而独存),并且不再获得新的身、根。犹如薪尽之火,生命之流於焉断灭,唯我独存,这时便是所谓的「证得解脱」。

二∵.数论派

数论派是黄头仙的信徒,他们主张把一切所知定数为廿五(谛,范畴);也就是:我、主、大、我慢、五唯、十一根和五大种。

「五唯」(五种微细要素)就是:色、声、香、味、触。

「十一根」就是:五种感觉器官、五种行动器官和意根。

「五种感官」就是:眼、耳、鼻、舌和皮肤等器官。

「五种行动器官」就是:口、手、足、肛门和生殖器官。

「五大种」就是:地、水、火、风、空。其中,士夫(我、人的异称)是知(精神体);其余廿四谛是物质体,因为它们是聚合而成的。又,其中的「主」(胜因、主体)和「士夫」胜义谛,其余(廿三谛)是世俗谛。

如果依照因果关系来分类,廿五谛又有:⑴是因非果;⑵是因亦是果;⑶是果非因;⑷非因非果等四种情形。「总」或「主」是因非果,「觉」、「我慢」(自我意识)和「五唯」这七谛是因亦是果,「士夫」非因非果,其余十六谛是果非因。如《自在黑之续》说:

根本自性非所变,

大等七谛性能变,

士夫非自性非变,

余十六谛是所变。

复次,「根本自性」、「总」、「主」是同义词,而且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六种特徵的所知。「士夫」、「我」、「知」和「明了」是同义词。其余廿三谛生起的方式是这样的:

在某个时候,当「士夫」生起想受用境的欲念时,「根本自性」就变化出声等各种现象(供「士夫」受用)。又,从「主」产生「大」,「觉」和「大」是同义词(就心理而言是「觉」,就宇宙而言是「大」),而且它被认为是像双面镜一样的物体,由外可现出境的影像,由内可现出「士夫」的影像。从「大」生「我慢」,而「我慢」分为:具变易的我慢、具精力的我慢和具昏暗的我慢。从前者生「五唯」,再从「五唯」生出「五大种」。从第二者生出「十一根」。第三者能影像(制约)其余二种我慢。

复次,此派主张:「根本自性」犹如有脚的瞎子,「士夫」犹如有眼的跛子(二者相辅相成,创生了世界的幻象)。由于众生将二者误认为一,不了解各祖国现象是「根本自性」所幻变出来的道理,所以才会轮回。如果有一天,听闻***开示的口诀,并依次口诀而卓然地生起一种定解“这些现象仅仅是根本自性的幻变而已",於是就会逐渐脱离对外境的贪恋。这时,便能依止禅定而产生天眼通。当「主」被天眼通观看到的时候,宛如另一妇女(即被正妻发现的情妇),羞怯地将各种幻变的现象收摄起来,唯独「自性」留存。这时,在瑜珈师的心灵上,一切世俗的显现都消失了;「士夫」无法受用外境,心住无为,这时就是解脱。

三∵.伺察派(弥曼沙派)

伺察派是「胜推度者」的信徒。他们主张:《吠陀》中所显示的任何事理都是自生自成的(因为《吠陀》是天启圣典)。他们先无中生有地认为:「《吠陀》中所显示的任何事理都是真谛」,然後便主张:唯有去做供奉《吠陀》等(《吠陀经》中所揭示的)事情,才能获致高等的生命层次;而获得高等的生命层次,仅仅是脱离恶趣的解脱而已。

然而,(此派却主张:)没有痛苦全然止息的解脱,因为(烦恼的)污垢存在於心灵的本质之中(只要有心,烦恼、痛苦便随之而来);也没有一切智者,因为所知渺无边际。因此,他们说:「既然没有一切智者,所以除了《吠陀》圣教以外(再也没有真理之言了。」

四∵.裸形派(耆那教)

裸形派是胜者大雄的信徒。他们主张一切所知归纳成九种范畴,即:命、漏、律、定衰、缚、业、罪、福、解脱。其中的「命」,就是「我」。它的大小和人的身量一样,它的性质是“常",但它暂时的状态却具“非常"的性质。「漏」,就是各种善和非善业,因为业力会使人坠入轮回。「律」能止漏,因为自我约束能使新业不积。「定衰」,是以不喝水和使身体痛苦等苦行的方式,清除宿世所积之业。「缚」,就是邪见。「业」有四种:后世的受业、名业、种性业、寿业。「罪」,就是非法。「福」,就是法。

「解脱」是这样的:籍着裸身、禁语和依止(前、后、左、右和顶上烈日)五种火等的苦行,净除一切宿业。因为新叶不积,所以将升到世间顶上一个名为「世间聚」的地方。那儿方圆四百五十万由加那,形状如撑起的白伞,颜色如奶酪或白水仙花。因为那个地方有「命」,所以是实法;因为脱离了轮回,所以也是无实法。身居此处,就是所谓的「解脱」。

胜者大雄说:

胜者说解脱,色白雪香花,

霜酪珍珠白,状似撑白伞。

五∵.顺世派

顺世派主张:没有“从前生来到今生"这回事,因为所谓的「前生」,谁也没看见。就像从偶然存在的火,偶然地发出火光一样;偶存的心是从偶存的身体产生出来的。“从今生去到后世"也一样不存在,因为身心是一体的,如果身体坏灭了,心也将随之坏灭。例如:石头碎坏时,石上的纹路也将随之而破坏一样。因此,此派主张:凡是所量(的事物)都是自相,而凡是量都是现量;因为他们并不承认比量和总相。

有些较特殊的顺世派主张:一切事物无因,它们是从自性(自然而然)生起的。因为他们说:「旭日东升、江河下流、圆圆的豆儿、长长耸立的锐刺,以及孔雀的翎眼等一切诸法,又有谁去造作它们呢?它们都是从自性(自然」生长出来的。

结赞:

恶见边上筑法台,

一切外道宗义理,

善辨明已能弃舍,

是入解脱城阶梯。

第四章∵总说佛教宗义之建立

释迦王(子),无与伦比的导师,首先发最胜菩提心;其次於三大阿僧只劫积聚资粮;最后在金刚座(今印度菩提伽耶附近)上圆成正觉。佛陀圆成正觉后,先在瓦那纳斯对(骄陈如等)五贤仆转(阿含等)四谛***;随後在灵鹫峰转(般若等)无相***;随後又在吠舍离等地大转善分别(诸法性相的)***。(佛陀三转***)折服了外道六师等一切邪说,使利乐之源的珍贵佛法得以宏扬与开展。

佛陀入灭以後,由于释经者对三种***的意趣,分别作了不同的解释,因此便产生了四大宗派。其中,说实事的小乘二宗根据初***,「说五体性宗」根据中论法,「瑜珈行派」则根据末***建立自宗根、道、果的(一贯)体系。又,随奉我们本师(释迦佛)的宗派,肯定只有四派,那就是:毗婆沙宗、经部宗∵两个小宗派,以及唯识或唯心宗、中观宗两个大乘宗派。因为论典中说:除此四宗以外,别无第五宗;除三乘之外,别无第四乘。金刚藏所造《喜金刚略义广注》说:

四乘及五宗,

此非佛所说。

如果以中观应成派的标准来衡量,那麽中观自续派以下的佛教宗义均坠於断、常二边;然而这些宗派却认为自宗的教义是中道,因为它们都以主张脱离断、常二边的中道而自豪。此外,这四宗派对於断除常边和断边,也都各有不同的说法。

毗婆沙宗说:「果生时因已灭,因此脱离常边;因结束时果出生,所以脱离断边。」

经部宗主张:「诸有为法的相续,不断地流传下去,因此脱离断边;(诸有为法)刹那坏灭,所以脱离断边。」

唯识宗说:「遍计执非真实地存在,因此脱离∵?边;依他起真实地存在,所以脱离断边。」

中观宗主张:「一切法在名言上是存在的,因此脱离断边;然而在胜义上却不存在,所以脱离常边。」

虽然上上∵(意为较高层次的)诸宗义,能遮破所有与自宗不同的下下(意为较低层次的)诸宗义,但了解下下宗派的见解,却是获得上上宗派见的最胜方便。因此,千万不可以因为认定了上上宗义是最好,便蔑视、排斥较低的宗义。

因此,认同能记别佛说的「四法印」之见解者,就是内道宣说佛教宗义者的定义。「四法印」即:诸行非常,一切漏皆苦,一切法无我,寂灭涅磐。如果有人责难说:「犊子部主张补特伽罗我,(违反四法印中的“一切法无我"印)所以不是内道的说宗义者。」答:没有过失。因为犊子部所认同的我,是指“能独立之实体我"。而四法印中的无误,是指“空掉常、一、自主的无我";而且“能独立之实体的我"是一切所贵部(即正量部)五派都一致承认的。

第五章∵毗婆沙宗

一∵.定义

不承认自证分而主张外境实有的宣说小乘宗义者,就是毗婆沙宗(意译为“说分别部"的定义。

二∵.派别

毗婆沙宗分为--迦湿弥罗毗婆沙、日下(即西方犍陀罗师)毗婆沙和中原毗婆沙三派。

三∵.释名

世亲阿(门里面者字)黎(约400-500A.D.)被称为毗婆沙师是有原因的,或许是因为他根据《大毗婆沙论》来宣说宗义,或因为他主张(过、未、现)三时是同一实体的(三位)差别。

四∵.主张

甲一、根的主张

(一)境

此宗主张把一切归纳为五个根本范畴,即:显现的色、主体的心、随伴的心所、不相应和无为法等范畴。这五个范畴的法是「事物」的定义就是:有作用的法。有、所知和事物三者是同义词。无为诸法被视为「常恒的事物」,而色、知、不相应行三类则是「非常恒的事物」。此宗认为:所以的事物都是实体所成(即由实体有的极微或刹那所构成),然而却不一定是实体有(即实体有的存在,或以实体而存在),因为他们主张:胜义谛和「实体有的事物」是同义词,而世俗谛和「假有的事物」是同义词。

一切事物可分为:(胜义、世俗)二谛和有漏、无漏两方面。此外还可从一些旁涉的事项来说明。

一∵.(哲学思想方面的)二谛观

某一事物,当它被破坏或理智分析成个别、个别的部分时,(事先)认取此事物的心识便会放弃(该物的概念),这种法就是世俗谛的定义。例如:陶瓶和念珠就是世俗谛。因为当陶瓶被锤击碎时,认取陶瓶的心识便会放弃(陶瓶的概念);当念珠的珠子被一个个地分解开时,认取念珠的心识也会因此而放弃(整串念珠的概念)。

某一事物,当它被破坏或用理智分析成个别、个别的部份时,(事先)认取此事物的心识依旧不会放弃,这种法就是胜义谛的定义。例如:无方分的极微、无刹那的心识、无为的虚空。《俱舍论》说:「彼觉破便无,慧析余亦尔,如瓶水世俗,异此名胜义。」因此,此宗主张:世俗谛诸法虽然不是胜义地存在,却是真实地存在。因为他们认为:所以的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

二∵.(宗教伦理方面的)有、无漏观

就所缘(的外境)与相应心所任何一者而言,凡是能增长漏(烦恼)的法,就是有漏法的定义;例如:五(取)蕴。就所缘(的外境)与相应心所任何一者而言,凡是不会增长漏的法,就是无漏法的定义;例如:道谛和无为法。《俱舍论》说:「锣声无漏诸法,除道余有为(於彼漏随增,故说彼有漏)。」又说:「无漏谓道谛,及三种无为,(谓虚空二灭)」。

凡有漏法皆是应该断的,因为(即使是)资粮、加行二种道(也)是应该断的。见道只是无漏道,而修道与无学道则各有有漏和五漏二种道;因为圣道虽然都是无漏的,但圣者心续中的道则不全然是无漏的,例如修道位(圣者)心续中的粗静相道(即以“厌背下界粗鄙,欣乐上界静妙"作意而修得的四禅四无色定之道)就是有漏道。

三∵.其他旁涉事项的说明

此宗主张:三世实有。因为瓶子不但存在於瓶子的过去时,也存在於瓶子的未来时。此宗承认有∵「遮」、「成」二法,但不承认「无遮」;因为他们主张:凡是「遮」都是「非遮」。

迦湿弥罗的毗婆沙师和经部宗一样,主张:意识的相续是联系业与果的依据;而其他的毗婆沙师则主张:「得」和一种像债契一样(可以保证业果不失效用)而名为「不失法」的不相应行法,才是联系业与果的依据。应成派与毗婆沙这两宗都主张:身业和语业含有色的成份。(此外)毗婆沙宗还主张:凡有为皆是非常,但是却不一定刹那坏灭;因为,(有为法)生起之後,须先经过「住」的阶段,然後才进入「坏灭」的阶段。

(二)有境

一∵.补特伽罗

补特伽罗(一词所指称)的事例,仅仅是五蕴的聚合体而已;(而此聚合体)亦即施设(补特伽罗一词)所依之事物。「一切所贵部」中的某些支派主张:五蕴的五个部分都是补特伽罗的事例。「法藏部」主张:唯独「心」是补特伽罗的事例。

二∵.认知

认知有两种:量知和非量知。

量知有现量和比量两种。此宗主张:现量中有根现量、意现量和瑜珈现量,但不承认自证现量。根现量并非全属认知,例如眼根现量便是有色根一色法、见、量(认知、识别)三者的合成效果。不但根识可以在不带相的情况下,赤裸裸地量出对境;而且带眼识的有色眼根也能见色。因为,如果单靠(眼)识就能见色的话,那麽(眼识)应该也能看见被墙挡住的色法。又,此宗主张:心、心所异体。

非量知有:邪知等。

三∵.能诠之声

一般来说,声可分为:执受声与非执受声两种。如(发自有情)生命之声是执受声,水声则是非执受声。执受声和非执受声又各有示导的和非示导的两类。(能达意以)示导有情之声、语表声和能表诠(意义)之声,三者同义。(不能达意之)非示导有情之声、非语表声和不能表诠(意义)之声,三者同义。经、论二者都是名、句、文的集合体,它们被视为语音的总相,亦即不相应行。因此,在这个宗派的教义里,(原本相违的)色法与不相应行法,岂不是不相违了吗?

甲二、道的主张

(一)道之所缘

此宗主张:道的所缘就是四谛的差别法--非常(苦、空、无我)等十六行相,其中的细品无我和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同义。此宗并认为:“补特伽罗能独立(造业受报)之实体空"就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在十八部派中,一切所贵五部不主张“能独立实体空"是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因为,一切所贵五部主张有“能独立之实体我"。(又,)此宗不赞同粗、细品法五我的建立,因为他们主张: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法我」。

(二)道之所断

修道所应断的(无、有:染污无知和非染污无知两种。染污无知的主要作用是障碍解脱的证得,例如:补特伽罗我执和由彼执所生之(贪、嗔、痴)三毒及其种子便是染污无知。非染污无知的主要作用是障碍一切智的证得,例如:不知奢深奥精微之如来法的非染污障等无知之因。

(三)道之自体

此宗赞同三乘道中,资粮、加行、见、修、无学等五道的建立,但不承认(菩萨)十地之智。(此宗认为:苦法)忍、(苦法)智等十六刹那是见道,第十六刹那∵道类智是修道。此十六刹那如山羊过桥一般,只能(在心中)挨次生起(不能顿现观)。又,此宗主张道谛并非全是认知,因为他们认为无漏五蕴都是道谛(然而无漏五蕴中的色蕴却非认知)。

甲三、果的建立

诸具声闻种性者,於三世或更长的期间内,修习「非常」等十六行相。最后,依止声闻修道位的金刚喻定,以断「得」的方式断除烦恼障而现证阿罗汉果。诸麟喻之独觉,在上品资粮道以後,将了悟“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体空"之见解,配合百劫或更长劫数(积聚)的福德资粮一并修习。最后於一坐之间,现证加行道之暖位乃至无学道。此宗主张:劣根阿罗汉可能会从自己的断(烦恼)、证(菩提的)功德退失下来而成为预流果;因此,此宗赞成有「退法」等阿罗汉。另外,他们主张:声闻众中有「廿僧众」和「八向住」的果位建立;八向住中,任何一位都是圣者;但是不承认「顿得者」。

诸菩萨在资粮道时,於三大阿僧只劫圆满资粮,此后百劫修成相好之因。在最後一生,坐菩提树下,初夜降天子魔;午夜入三摩∵多,现证加行、见、修三道。最後,约於黎明鱼肚白未现之时,现证无学道。因此,初夜降魔以前是凡夫位,而菩萨的加行、见、修三道仅是三摩∵多;十二行迹中的前九个是菩萨行,后三个(成佛、转***、入涅磐)行迹才是佛行。

此宗主张:「证***」都是见道,「教***」都是四谛***(即不承认大乘经是佛说);《七部毗昙》都是佛说,而且凡佛所说必然义如其语(不须另加引伸,别作解释)。除了「八万法蕴」之外,不赞成「八万四千法蕴」的说法。因为《俱舍论》说:「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此色行蕴摄)。」

最后生菩萨现证菩提的地方,必定在欲界;因此不承认有「密严色究竟天」(色界十七天最上层报身佛土之名)和报身之说。不但如此,甚至也不主张有「一切相智」。三乘罗汉都是有余涅磐,因为无余涅磐之时,心识之流断,犹如灯灭一般。所以,此宗主张「究竟三乘」。

有人说:「(释迦牟尼)导师涅磐时,仅仅是在某些所度众生的面前,示现色身的收摄而已;在义理上,并没有涅磐这回事。这种说法,就像把(白色的)鱼和葡萄混淆了一样(因为二者形、色相似)。圣者佛陀虽然已完全断除苦、集(等烦恼),但这和佛陀(无漏五蕴)的相续中仍有苦谛并不相违。因为,如果一个人完全断除了缘苦谛(而生)的烦恼,就可算是断除苦谛了。由于佛的色身和成佛前的加行位菩萨身,同为一生所摄,因此不能算是「佛宝」,但仍可承认为「佛陀」。佛宝是指:佛陀无漏五蕴相续中的「尽无生智」。同样的,诸有学圣者都是有漏的,因此不能算是「僧宝」,但足以为僧。僧宝是指:有学圣者(无漏五蕴)相续中的「道谛」。「法宝」佛与声闻、独觉二种圣者相续中之「涅磐」和「灭谛」即是法宝。

结赞:

以我研究之金瓶,

自婆沙宗香水海,

汲得善说甘露筵,

聪慧学众请宴飨。

第六章∵经部宗

一∵.定义

主张“自证分与外境二者真实存在"的宣说小乘宗义者,就是经部的定义。经部宗和譬喻师二者是同义词。

二∵.派别

经部宗分为两派:随教行经部宗和随理行经部宗。前者如尊奉《阿毗达摩俱舍论》的经部宗,后者如尊奉《七部量论》的经部宗。

三∵.释名

问:为什麽称此宗为经部宗或譬喻师呢?

答:因为此宗不尊奉《大毗婆沙论》,而以佛经为主来宣说宗义,所以称之为经部宗。再者,他们以譬喻的方式阐明一切法,所以又称譬喻师。

四∵.主张

甲一、根的主张

(一)境

心所明了的事物,就是「境」的定义。足以作为心所衡量之对境的,就是「所知」的定义。「境」和「有」、「所知」、「存在的事物」都是同义词。境有下列六种分类方式:二谛之分;自相和共相之分;遮遣和成立之分;显现和隐晦之分;三时之分;和异之分。

一∵.世俗谛和胜义谛

某一法,其存在不必依待言词与概念的施设,而可以经得起理智(直接)从此法自身存在的原理这一个层面去考察的,这种法就是胜义谛的定义。「有作用的法」、「胜义谛」、「自相」、「非常法」、「有为法」和「真实存在的法」都是同义词。

唯赖概念施设而得以成立的法,就是世俗谛的定义。「无作用的法」、「世俗谛」、「共相」、「常法」、「无为法」、「虚幻存在的法」都是同义词。

(二谛之定义,如上已说)下面将解释二谛的名称∵:

无为虚空之所以被称为世俗谛,是因为它在世俗的心态上呈现为真。此处所谓的「世俗」就是分别心;因为分别心能障碍我们直接洞见自相,所以称之为「世俗」。又,以上所说只是名词的解释而已(并非定义);因为凡是在世俗心∵分别在心态上呈现为真的,并不全是世俗谛。例如:瓶子是胜义谛,然而在世俗心---分别的心态上却仍然现为真实。此外,如「补特伽罗我」和「声常」,在世俗分别的心态上是真,然而(它们二者)即使在名言中也是不存在的。

瓶之所以称为墒义谛,是因为它在胜义心态上呈现为真。此处所谓的「胜义心」,就是在显现的境相上不会生出错觉的认知。

上述这种二谛的建立方式是「随理行经部宗」的说法,「随教行经部宗」所主张的二谛说,和毗婆沙宗是一致的。

二∵.自相法和共相法

就胜义而言,(有作用、能生自果)能成事的法,就是自相法的定义。例如:瓶。就胜义而言,不能成事的法,就是共相法的定义。例如:无为的虚空。「总与别」、「一与异」、「相违与相关」等增益诸法虽是共相,然而并非所有的增益法都是共相。这一点差别是应该分清的。

三∵.遮遣法和成立法

经由直接排除所应遮遣之事物而获得的了解,就是遮遣法的定义。此遮遣法和「排他法」是同义词。它可分为无遮和非遮两类。

以直接了解之心智,排遣某一(遮遣)法所应遮除之成份,仅仅在此情况下(不更暗示或成立他法)所获得的了解,就是「无遮」的定义。例如:婆罗门不能饮酒。

以直接了解之心智,遮除某一(无遮)法所应遮除之成份,却(间接)暗示另一非遮或成立法,就是「非遮」的定义。例如:肥胖的提婆达多白天不吃东西(暗示他晚上偷吃了很多)。

以直接了解之心智,不经由直接排除所遮而获得的了解,就是「成立法」的定义。例如:瓶。

四∵.显现法和隐晦法

以现量直接了知者,就是「显现法」的定义。它和事物是同义词。以比量直接了知者,就是「隐晦法」的定义。它和所知是同义词。

五∵.(过、现、未)三时

某一(异於现在的∵)其他事物,在它生成(存∵在)的第二刹那,(呈出)灭坏的那个状态,就是「过去法」的定义。某一(异於现在的)其他事物,虽有能生起之因,但是由于缘不具足,以致於在某一时空状况下不能生起,就是「未来法」的定义。已生而未灭,是「现在法」的定义。过、未二法是常。现在法和「事物」是同义词。因此,某一事物的过去产生於该物(生成)之後,某一事物的未来成立於该(未来)物(生成)之前,这些特点是应该明白的。

六∵.∵与异

非个别的法,就是「一」的定义;例如:瓶子(是一)。个别的法,就是「异」的定义;例如:瓶与柱二者(是异)。大凡体异者,其「意翻」必然相异,其体不必相异。因此所作与非常二者同体,然(彼二者之)意翻则异。

又,虽然经部宗和毗婆沙宗同样主张:有「无方分的极微」和「无刹那的心识」,但是二宗的见解并非完全相同。因为,毗婆沙宗不但主张(一切)有,而且主张(一切由)实体所成;然而经部宗却不这麽主张(如主张过、未非实有)。再者,毗婆沙宗与(中观)应成两家主张:无表色是真正的色法。但经部、唯识和(中观)自续三家则主张:无表色不是真正的色法。此外,毗婆沙宗主张因果同时,但经部以上各宗派则不如此主张。

(二)有境

一∵.补特伽罗

随教行者主张:蕴的相续是补特伽罗(一词所指称)的事例;随理行者:意识是补特伽罗的事例。

二∵.认知

认知分为;量知与非量知二种。量分为:现量和比量二种。现量分为:根现量、意相量、自证现量和瑜珈现量四种。具色(眼等诸)根不能成为量,因为(不带根识的具色根)没有明了分,而且不能衡量自己的对境。

非量知有:再决识、邪知、疑、伺意和「现而未了之知」等五种。在这些认知当中,现量与「现而未了之知」二者都是离分别而没有错误的;而比量疑、伺意三者纯粹是分别心。(又)此派主张:心识量境之时,是带相而了解的;并且,心、心所同体。

三∵.能诠声

(耳之)所闻而能使人了知其所诠之意义者,就是能诠声的定义。

从所诠的内容方面而分,则能诠声有两类:诠种类之声与诠聚合之声。第一类,如说「瓶」之一词;从表诠的方式而分,能诠声也有两类:诠「法」之声与诠「有法」之声。第一类,如说「声之非常(恒性)」这样的言词;第二类,如说「非常恒之声」这样的言词。

甲二、道的主张

(一)道之所缘

此宗主张:四谛的非常(苦、空)等十六行相,就是道的所缘;细品无我与细品补特伽罗无我是同义词;并且主张:“补特∵伽罗常、一、自主之我空",是粗品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体空"是细品补特伽罗无我。

(二)道之所断

(关於道之所断)此宗主张:除了补特伽罗我执与染、非染无知等名称外,不承认(别有)法我执和所知障等(名称)。这些主张,和毗婆沙宗是相同的。此宗(也)设有三乘、五道的建立,并且主张,忍、智十六刹那是见道(与主张前事物刹那是见道的毗婆沙宗不同)。又,因为此宗主张,现量所见之境相必须是自相,所以不赞成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共相)是声闻见道无间道的领受境。因为此宗主张:见道无间道先直接现观“远离补特伽罗我的(有为)行法",然後间接通达细品补特伽罗无我。

甲三、果的主张

此宗除了主张:“无退法阿罗汉"与“佛的色蕴(也)是佛"以外,其他有关三乘证果方式等(果位观)都与毗婆沙宗相同。(一般说来)婆沙和经部二宗不承认“大乘经藏是佛说";不过,据说后世(的毗婆沙和经部)诸师(也)主张「大乘经是佛说」。

结赞:

我以善习量论力,

依随理行譬喻师,

教理密句撰此文,

说理诸人请欢飨。

第七章∵唯识宗

一∵.定义

“主张依他起真实存在,而不承认外境"的宣说佛教宗义者,就是唯识宗的定义。

二、分派

唯识宗分两派:真相唯识派和假相唯识派。这两派有下述的差别:

在(看见青颜色的)持青眼识中,(客体的)青色现出青色的映相;这个映相究竟是真或假,就是真相唯识与假相唯识两派争论的焦点。真相唯识派主张:在持青眼识中,(客体的)青色就像所映现的青色(映相)一般地存在(二者是一模一样的)。假相唯识派主张:在持青眼识中,(客体的)青色并不像所映现的青色(映相)一般地存在(二者有所不同)。为什麽这样说呢?因为,这两派虽然都一致同意:在(见青色物体的)持青眼识中,青色现出青色(的映相);青色现为立体的物像;青色现为外境。不过,真相唯识派主张:在持青眼识中,青色现为外境(这部份)已受无明染污(所以看起来就像真有一个外在的客体);然而青色现出青色,以及现为立体物象(这部份)并未受无明染污(换言之,青色映相完全是外显青色的真实反映--真相)。假相唯识派主张:不但青色现为外境已受无明染污,连青色现出青色,以及现为立体物像,也同样受无明染污(换言之,青色映相并非外界青色的真实∵反映--假相。)∵因此,主张“根识中所现的立体物象,一如(客体的)现象一般存在"的唯识师,就是真相唯识派的定义。主张“根识中所现的立体物象,不如(客体的)现象一般存在"的唯识师,就是假相唯识派的定义。

甲一、真相唯识派

真相唯识派分三:能取所取等数派、卵对开派和掺扎无二派。关於这三派的差别,学者们的说法不一。(兹列举三种不同的说法如下:)

拱如∵杰千桑布,所着《中观纲要》一书中说:「取名“能取所取等数派",是因为他们主张:当眼识摄取蝶翅花纹时,境的方面提供了青、黄等一一不同的境相,而有境方面也如实生起青、黄等一一不同的映相。取名“半卵对开派",是因为他们主张:(当眼识)如是取境时,境的方面提供了青、黄等一一不同的境相,而有境方面则浑然生起青、黄等一一不同的映相,取名“掺杂无二派"是因为他们主张:如是取境时,境的方面所提供的只是花纹的境相而已,不少青、黄等一一不同的境相;有境方面并不浑然生起青、黄等一一不同的映相,只是浑然生起花纹的映相而已。」

种钦∵雷巴桑布和班禅∵索南扎巴等人说:「取名“能取所取等数派",是因为他们主张:持花纹眼识所见青、黄二色异体;同样的,持花纹眼识上也有许多(与青、黄相对应的)异体眼识。取名“半卵对开派",是因为他们主张:虽然总的说来,青色和持青眼识二者都是心识的本质,但二者却是异体的。取名“掺杂无二派",是因为他们主张:花纹上的青、黄二色同体;同样地,持花纹上青、黄颜色的二种根识也是同体的」。

《大宗义》一书中说:「取名“能取所取等数派",是因为他们主张:持花纹的眼识见花纹时,与花纹上青、黄等色数量相等的同类识顿时生起。取名“半卵对开派",是因为他们主张:青与持青眼识二者,就其生成的时位来看,二者一前一后;然而就识缘境(一刹那)的时间来看,二者是同体的。取名“掺杂无二派"是因为他们主张:持花纹的眼识见自境(花纹)时,与境(花纹)上青、黄等色相等的同类识并不顿时生起;唯独持花纹(总相)的眼识,是持花纹上青、黄等色的根识。」上述三说,何者较妥,请自(决择)受持。

能取所取等数派又分为二派;一派主张八识,另一派主张六识。掺杂无二派也有两派;一派说六识,另一派说单一识。

甲二、假相唯识派

假相唯识派分:有垢和无垢二派。有人说:「因为一派主张:心体受到无明习气的垢秽所污染,所以称为有垢派。另一派主张:心体丝毫不受无明习气的垢秽所污染,所以称为无垢派。」也有说:「因为一排主张:佛地已离无明,也没有错觉,所以称为无垢派。」

唯识宗又分:随教行唯识宗和随理行唯识宗两派。随教行是尊奉《瑜珈师地论》的唯识宗派,随理行是尊奉《七部量论》的唯识宗派。

三、释名

因为此派倡言:一切法只是心的体性而已,所以称为唯心宗或唯识宗。又,此派从瑜珈的观点确立修道的实践(次第),所以也称为瑜珈行派。

四、主张

甲一、根的主张

唯识宗主张把一切所知概括为三性,因为他们主张:一切有为法依他起(性),一切法性是圆成实(性),其余诸法是遍计所执(性)。虽然唯识宗主张:这三种法都是「自成的」、「以自性而存在的」;然而(若论其)是否真实存在,则这三者便有差别。因为他们主张:遍计所执无实,而依他起和圆成实二种法是真实存在的。

凡於胜义上不存在,而以概念性质存在的法,就是遍计所执的定义。它分两类:假立名言遍计所执与不得义相遍计所执(;即毫无内容、不能定义、根本不存在、纯粹由内心虚构而生的法)。前者如所知,后者如(人、法)两种我。

依托其他因缘而生,并且又是圆成实所依的法,就是依他起的定义。它分两类:清净依他起和不清净依他起。前者如:圣者的後得智(圣者於三摩∵多中现观空性∵,出彼定后所得之智)、佛的相好。后者如:有漏取蕴。

空掉二种我执中任何一者的真如性,就是圆成实的定义。它分为二类:不颠倒圆成实与不变易圆成实。前者如圣者的三摩∵多智,后者如法性。不颠倒的圆成实虽然被列入圆成实之一类,但却不是(真正的)圆成实;因为那(是一种属於认知的圣智),,不是道的究竟所缘∵“一种清净法,此法一旦被缘上,便能(产生)尽除障垢(的作用)"。

又,所知分为两类:世俗谛、胜义谛。以观察思择名言的理智量缘得之境,就是世俗谛的定义。「虚假的事物」、「世俗谛」、「名言谛」都是同义词。以观察思择胜义的理智量缘得之境,就是胜义谛的定义。「空性」、「法性」、「圆成实」、「胜义谛」、「真际」、「真如」都是同义词。

凡是胜义谛,皆以自相而存在(即胜义谛均有自性、自相);然而世俗谛则不一定皆以自相而存在。因为(属於世俗谛的)依他起固然以自相而存在,但(另一属於世俗谛的)遍计诸法则不以自相而存在(遍计诸法依名言施设而有,因为依虚妄分别而生)。又,凡是假法,不一定皆虚假地存在,因为依他起虽是假法,然而(在经验界)却真实地存在。

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自续派对於「三时」和「无遮」的安立方式都是相同的。

(随教行的)唯识宗主张:色等五尘不成其为外境,因为五尘是籍着阿赖耶识中不共业熏习所成的习气之力,从内识的体性上生起的。真相唯识派主张:色等五尘虽非外境,但仍可成立其为立体物象。假相唯识派主张:若五尘是立体物象,则必为外境;(五尘既非外境)故不能成立其为立体物象。

(二)有境

因为随∵行者主张八识,所以他们认为:阿赖耶识就是补特伽罗(一词所指)的事例;然而随理行者却主张:意识是补特伽罗的事例。

随教行者主张:阿赖耶识缘识内的种子,但不辨其行相,其性质是无记的。它是一个持久坚固的主体意识,只与助伴的心所∵五遍行相应。又,在有覆与无覆二者之中,阿赖耶识属於无覆无记。因为断善根者的生命之流中有阿赖耶,所以阿赖耶不是不是善法;(又,色、无色等)上界的生命体也有阿赖耶,所以阿赖耶也不是不善法。污染意(即染末那)缘於所缘∵阿赖耶,其行相是“认阿赖耶为我"的行相,其性质是有覆无记。其余六识的安立方式和一般的说法一样。

唯识宗主张:量分现、比二量。现量有四种,而且其中的自证现量和瑜珈现量,都是没有错误的认知。真相唯识派主张:在凡夫生命之流的持青眼识中,青色现为青色映相这一分是没有错误的认知。假相唯识派主张:凡夫生命之流的根现量都是错觉,而意现量则有错觉与非错觉两部分。

甲二、道的主张

(一)、道之所缘

道之所缘有:

1.粗品补特伽罗无我:

a.四谛的差别法∵非常等十六行相。

b.补特伽罗常、一、自主之我空。

2.细品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体空。

3(粗品法无我:由无方分极微所合集之外境空。)

4.细品法无我:

a.色与持色之量(所取、能取)异体空。

b.色∵持色分别心所执境之自相空。

二种细品无我都是空性,然空性未必是二种细品无我之任一者。因为唯识宗主张:灭谛和涅磐二者都是空性。(此外)唯识宗主张:有为诸法与认持彼法之量(即认知)同质,无为诸法与认持彼法之量同体。

(二)道之所断

道之所断有烦恼障与所知障两种。烦恼障如:粗、细二品补特伽罗我执及其种子,还有六根本烦恼及二十随烦恼。所知障如:法我执及其习气。又,诸菩萨众以所知障作为(修道)所断的主体,而不以烦恼障作为所断的主体。诸小乘有学众以烦恼障作为(修道)所断的主体,而不以所知障作为所断的主体。

(三)道之性质

唯识宗主张:三乘中的每一乘都有资粮、加行两道,见、修两道以及无学道等五道的建立;而大乘在五道之上更有十地的建立。

甲三、证果的方式

诸种性决定的小乘行者,以属於补特伽罗无我的圆成实作为所修的主体。修习到达究竟位的时候,依止小乘修道金刚喻定,断除全部的烦恼障,并同时现证小乘阿罗汉果。由于声闻与独觉二者所修的无我和所断的烦恼毫无差别,所以闻声和独觉二乘都有八向住的建立。又,由于独觉必定是欲界生身,所以没有「廿僧众」的建立。然而,声闻、独觉二乘的果位并非毫无差别,因为唯识宗主张:由於独觉与声闻,有延长与不延长百劫修集福德资粮之差别;因此,果位也有胜劣之殊。

随教行者主张:专趋寂灭(一类)的小乘罗汉不能转入大乘道,菩提圆转(一类)的罗汉可以转入大乘道。而且,(转入大乘)是从有余涅磐转入,不是从无余涅磐;因为此派主张究竟三乘。随理行者主张:(所有的)小乘罗汉可转入大乘道;因为他们赞成究竟一乘。

具有大乘种性者,以属於法无我的圆成实作所修的主体,且以兼修三大阿僧只劫资粮的方式,五道、十地∵?序上进。最后,以有情生命之流尽头的无间道尽断二障,并於色究竟天现证自利方面断、证圆满的法身,及利他方面事业圆满的(报、化)二种色身。若依照某些尊奉《阿∵达摩集论》学者的看法,显然还有以人身而成佛的情形。

唯识宗主张:佛经有了义与不了义的差别;因为他们主张:《解∵?密经》中所说的前二***是不了义经,未***是了义经。了义与不了义的差别是这样的:经文字面明说的义理不能被(直接)接纳认可(而须另加引伸、解释)的经典,是不了义经。经文字面明说的义理可以被(直接)接纳认可的经典,是了义经。

唯识宗主张,涅磐有:有余、无余和无住涅磐三种。佛身有:法、报、化三身。法身有:体性身与智法身两种。体性身又包含:法尔清净的体性身与忽尔离垢的体性身两类。

由於唯识宗有上述的主张,所以被称为宣说大乘宗义者。

结赞

奉行牟尼教法者,

所说唯识诸宗义;

此文由据善说撰,

智者理当欢喜入。

第八章∵说无体性的中观宗

一∵.定义

主张“(就胜义而言)没有丝毫真实存在的法"的宣说佛教宗义者,就是中观宗的定义。

二、释名

问:为什麽称为中观宗呢?

答:因为这些人主张“脱离断常二边的中观"所以称为中观宗。另外,由於这些人宣说“一切法都没有真实存在的体性,所以又称为「说无体性宗」。

三、派别

中观宗分成两派:中观自续派与中观应成派。

四、各支派的教义

甲一、中观自续派

(一)定义

主张"就名言的范围而言,诸法皆以自相而存在“的说无体性宗,就是自续派的定义。

(二)释名

问:为何称为中观自续派呢?

答:因为此派主张:籍着真正的因---此正因由自存的三条理则所构成,就能遣除(一般人认定诸法)真实存在(的错误观念),所以称为自续派。

(三)派别

自续派分成两派:瑜珈行的中观自续派、经部行的中观续派。

“主张有自证分而不承认外境"的中观宗,就是瑜珈行中观自续派的定义。例如:寂护论师。

“不承认自证分,而主张外境以自相而存在"的中观宗,就是经部行中观自续派的定义。例如:清辨论师。

此二派别的名称还有如下的解释:在根这一方面的学说建立上,因为(前者)和唯识宗相同,所以称为瑜珈行的中观派;而(后者)因为和经部宗一样,主张“外境由极微积聚而成",所以称为经部宗行的中观派。

瑜珈行中观自续派又分二支:一、随顺真相唯识的中观派,随顺假相唯识的中观派。前者如:寂护、莲花戒圣解脱军。后者如:师子贤论师、杰大里、喇瓦巴。其中,杰大里随顺「有垢假相唯识派」,喇瓦巴随顺「无垢假相唯识派」。

(四)宗派的主张

1.瑜珈行中观自续派的学说

(∵1)根的建立

此派主张:凡事物存在,皆以自相而存在。因为任何一法,其假名所依之事,皆可寻得。所以,在此派看来:“以自体而存在"、“以自相而存在"、“从自己存在的原理这方面而存在"、“从自己这方面而存在"都是同义词。

所知分成两类:胜义谛和世俗谛。

在二显,(即经验界中呈现主客二元对立的存在状态直观现量所通达的对象)消失的情况下,直观现量所通达的对象,就是胜义谛的定义。在带有二显的情况下,直观现量所通达的对象,就是世俗谛的定义。例如:“瓶非真实存在"就是胜义谛,“瓶"就是世俗谛。

胜义谛,若广为分类,有十六种空性;略分,有四种空性。

世俗谛分为二类:正世俗和倒世俗。正世俗,例如水;倒世俗,例如:阳焰。此派主张:凡是认知,皆是正世俗。

有境

(瑜珈行和经部行的)自续二派都一致主张:意识就是补特伽罗(一词所指)的事例;并且不赞成阿赖耶与染污意,只承认前六识。∵知分两类:量知与分量知。量分二类:现量和比量。现量有四种: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和瑜珈现量。后二种现量都是没有错觉的认知。由於此派不认许外境实有,因此主张:青与持青现量二者同体。

(∵2)道的建立

A、道之所缘

此派主张道之所缘有

1.粗品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常、一、自主空。

2.细品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体空。

3.粗品法无我---色与持色之量异体空。

4.细品法无我---一切法真实存在空。

B、道之所断

此派主张:补特伽罗我执是烦恼障,法我执是所知障;所知障又有两种,例如:“执着能取与所取异体"是粗品所知障;“执着蕴等法真实存在"是细品所知障。

C、道之自体

此派和其他宗派一样,主张:三乘各有五道,一共有十五种道。所不同的是,此派主张:独觉在(见道)无间道和解脱道时,必须具有“二显空"之悟境。

(∵3)、果的建立

此派主张:因为独觉以粗品所知障作修道所断的主体,所以不安立八向住;但是声闻则有八辈补特伽罗的安立。诸定性之声闻,以通达补特伽罗无我的见解作所修的主体;最后,依止修道位金刚喻定,断尽烦恼障,同时现证阿罗汉果。诸定性之独觉,以“能取和所取二空"的见解作所修的主体;最后依止修道位金刚喻定,断尽烦恼障和粗品所知障,同时现证独觉阿罗汉果。

小乘的涅磐有二:有余涅磐和无余涅磐。其中有余涅磐还带着前世业惑所感招苦蕴的残余部份;无残余涅磐则已处於脱离苦蕴的阶段。因为此派主张「究竟一乘」所以认为:凡是声闻、独觉罗汉之任一类,均将转入大乘道。∵声闻与独觉两乘,由於所断的障垢和所悟之理不同,因此所现证的果位也有高下之别。

诸种性决定之大乘,发最胜菩提心,於大品资粮道位时,依法流禅定从(佛的)最胜化身亲闻教授,并将所得教授之义理付诸实践;於观缘空性的修所生慧初生之时,趋入加行道。於(加行道)暖位时,制伏「见所断的污染所取分别现行」;证得顶位时,制伏「见所断的清净所取分别现行」;证得世第一法时,制伏「见所断的执假能取分别现行」。(证得)暖、顶、忍、世第一法四位(之定),依次称为:明得三摩地、明增三摩地、入真义一分三摩地、无间三摩地。

紧接着无间三摩地後(之见道),以见道无间道,顿断分别烦恼障、分别所知障及其种子,然後现证解脱道及灭谛二者。(於修道位时)以(上上乃至下下等)九品修道,渐次断除修所断十六烦恼之种子,及修所断一百零八所知障之种子。最後,依止有情生命之流尽头的无间道,顿断俱生烦恼和所知二障,并於第二刹那现证无上菩提。这就是定性(大乘)的证果方式。此派主张大乘涅磐和无住涅磐同义,且将佛身定数为四。圣解脱军和师子贤二人对佛身说虽有争执,但对於佛身的数目并无异议。

关於佛经中的了义与不了义经,此派作了如下的设定:不了义经就是:以明说世俗谛为主要内容而开示的经典。了义经就是:以明说胜义谛为主要内容而开示的经典。《解深密经》中所说的初***是不了义经,中、後二***则各有了义与不了义两种。

2.经部行中观自续派的学说

(1)、根的建立

此派认许外境,但是不承认自证分。除此以外,有关根的建立大致与瑜珈行派相同。

(2)、道的建立

此派关於道的建立,有下列诸特点:

一∵.主张:定性的声闻与独觉没有法无我的证解。

二∵.不认许:定性的声闻与独觉有通达“能取所取异体空"之智。

三∵.不赞成:认取外境之分别是所知障。

(3)、果的建立

由於声闻、独觉二乘所断之障与所悟之无我,并无粗细之别。因此,证悟的品类也没有什麽不同。并且,这两乘都有八向住的建立。

(清辨《中观心要释》∵)《思择焰》说:「证第八地时,断尽烦恼障。」可见此派主张:诸定性的大乘,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是有(先後)次第的。然而,组并不意谓:此派与应成派同样地主张“烦恼障未断尽前,不能断所知障"。

除上述的不同特点外,此派有关根、道、果的建立,大体上与瑜珈行中观自续派一致。

结赞:

虽有自相非谛成,

自续宗义诸差别;

非自杜撰系妙文,

欲善巧者当受特。

甲二、中观应成派

(一)、定义

主张“即使在名言中,诸法也不以自相而存在"的说无体性宗,就是应成派的定义。此派的学者如:佛护、月称、寂天。

(二)、释名

问:为何称为应成派呢?

答:因为此派主张:单单用应成的破式,就能使对辩者心中生起了解我方论点的比量,所以便如此称呼。

(三)思想主张

1.根的建立

应成派主张:凡事物存在,皆不以自相而存在。因为他们认为:任何事物,其存在唯以概念施设为度;句中的「唯」字,就是要排除“以自相而存在"的成份。

存在的事物、境、所知三者同义。境分为:显现和隐晦二法,及(胜义和世俗)二谛。

A、显现法和隐晦法

不依靠因(比量),单靠感官经验之力就能了解的法,就是显现法的定义。现前法、显现法、根的对境、非隐晦法等四法,同义而异名,例如:色、声、香、味、触。

必须依靠理由或因才能了解的法,就是隐晦法的定义。隐晦法、非显现法、推理所量诸法,三者同义而异名。例如:“声非常"与“声无我"(等观念)就是隐晦法。因此,此派主张:显现法与隐晦法二者彼此相违,而(显现、隐晦与极隐晦)三处所量也彼此相违。

B、二谛

以观择名言之量所量得的任何事物;而此「观择名言之量」(是因为)对应於其所量得之事物而成为「观择名言之量」;这就是世俗谛的定义。例如:瓶。此派不把世俗谛分作正始俗和倒世俗两类,因为正世俗不存在。(何以故?)因为,凡是世俗,皆非正;(何以故?)因为,凡是世俗,皆是倒。

尽管如此,但就世间一般的认知层面而言,世俗依然可分正、倒二类;因为就世间的认知层面而言,色法是正,镜中容貌之影像是倒。然而世间认知层面认为是正的事物,却并不一定存在;因为(一般人认为)真实存在的色法是正。

以观择究竟之量所量得的任何事物,而此「观择究竟之量」,(是因为)观待於其所量之事物,而成为「能观择究竟之量」,这就是胜义谛的定义。例如:瓶无自体。

胜义谛的分类,同前。此外,应成派主张:过去法、未来法和坏灭之法,都是(有作用、能生自果的)事物。应成派也承认外境,因为他们主张:能取、所取异体。

有境

应成派主张:依假名所安立之处∵五蕴或四蕴而假立我,唯此假立之我是补特伽罗(一词所指∵)的事例;而且,补特伽罗全是不相应行。

知有两种:量知与非量知。量有两种:现量和比量。现量有三种:根现量、意现量和瑜珈现量;不承认自证现量。主张:有情生命相续之根识都是错误的认知。瑜珈现量有错误的和不错误的两种;因为属於无漏等引性质的瑜珈现量则是错误的认知。何以後者是错误的认知?因为它是属於凡夫生命相续中的认知。

凡是「再决识」,皆是现量;因为(初刹那)了解「声非常」的比量,於第二刹那即成概念化之现量;持色的根现量,至第二刹那即成无分别之现量。

比量分四:事势比量、极成比量、度喻比量、信许比量。

此派主张:(一般人)在认知的对象上虽有错觉,但并不妨碍对认知对象的了解;因为,例如了解“声非常"之比量,在“声非常"这个对象上,虽有(二显及现似有自相之)错觉,但此一比量依然了解“声非常"。

凡是带有二显的认知,观待其所现境相而言,皆是现量:因为(例如)执“声常"之分别心,观待其所现(之“声常")观念而言,仍然是现量。凡是认知,皆能了解其所量;因为,(例如兔角虽无,然兔角一词在思惟中所现)兔角之抽象概念(总相)是持兔角之分别心的所量;又,(如“声常"虽无,然)“声常"之抽象概念,是执“声常"之分别心的所量。

2.道的建立

A、道之所缘

此派主张:“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体空"是「粗品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谛实空"是「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人、法)二种细品无我,是就空所依事之角度而分,非就所遮之角度而分。在所依事∵补特伽罗上,遣除所遮∵真实存在(之执),就是细品补特伽罗无我;在所依事∵蕴等法上,遣除所遮∵真实存在(之执),就是细品法无我。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与细品法无我,并无精粗之别,而且都是究竟的真理。

B、道之所断

此派主张:粗、细二品我执连同其种子,以及因彼等势力而生之三毒连同其种子,都是烦恼障;因为他们主张谛实之执是烦恼障。谛执的习气、由此习气所生二显之错觉,以及执着二谛异体之垢染,都是所知障。

C、道之自体

应成派主张:三乘各有五道的建立,并且根据《十地经》建立大乘十地。三乘圣者慧观的种类并无不同;因为,凡是圣者皆能现观法无我。

3.、证果的方式

诸定性的小乘行者,仅以简略之理修习无我见。依次修习,最後,以小乘修道的金刚喻定断除谛执及其种子,同时现证自乘的菩提。中观自续派以下的宗派主张:证得无余涅磐之前,必须先证有余涅磐;此派则主张:现证有余涅磐之前,必须先证无余涅磐。又,此派主张:声闻与独觉两乘都有八向住的建立,且八向住中的任何一位都是圣者。

大乘菩提现证的方式是这样的:诸菩萨从无量理门,广泛修习无我见,进而断除二障。未断尽烦恼障之时,不能断所知障;断除所知障从第八地开始。未曾修学小乘道(并证得果位)的菩萨,在现证第八地的时候断尽烦恼障。最後,依止有情心识之流尽头的无间道,断尽所知障;同时,现证四身的佛位。此派主张:涅磐和灭谛都是胜义谛。

《解∵?密经》中所说三***中的初、末***是不了义经,因为那里面没有直接开示空性的经典。三***中的中***都是了义经,因为《般若心经》是了义经。

应成派的主要特色就是:籍值假立的正因,破尽“内外诸法以自相而存在(之执)"并且,在名言上,名也只是假有。因此,不须(立量)向他人宣说,便能使人了解:缚脱、因果与能量所量等教理,可以在自宗体系上正确的成立起来。

时下,有少数自认见解高明的人士说:「显现的诸法都是只是错觉而已。」并且认为,(诸法)如同石女之子一般,根本不存在。於是认定“毫不作意"就是最殊胜的实践。在这些人的身上,委实嗅不出丝毫应成派的风味。

因此,那些眼见“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就像炽然的火坑一般",而追求解脱的人们,应该摈除一切捏造而酷似佛法的恶见,并对一切宗义之究竟∵中观应成派的教理,致上最高的敬意。

第九章∵结赞与跋

结赞:

环绕教理金地之句义深广难测,

理论浪涛波波汹涌令愚者心惧,

诸见之河成千此乃智乌嬉游处,

外内教理大海之实性谁能尽测!

然由生德暇身筏,

加行顺风善吹送,

抵达宗义海中央,

今得善说此宝∵。

凡诸睿智年青众,

欲於般万学究前,

广陈善说之宴席,

当依宗义此精要。

时下自负厚颜者,

大经广论未久习,

为集名利而着述,

徒自劳苦诚奇哉!

观慧空中出千光,

善说能闭诸谬解;

清净教理大莲园,

妙义笑颜齐绽放。

集摄印藏诸论要,

立此广博宗义眼;

非因竞胜与嫉妒,

但为增长同侪慧。

勤研此理之所生,

善行德辉夺月光;

救众生出恶见谷,

令以正道常苏息!

这部名为「宝∵」的内外宗义建立略摄,是***贡却亟美旺波,应具有信心、辨析力、精进的固斯∵阿旺格桑,及比丘阿旺桑布二人之请,撰於水蛇年(∵1∵7∵7∵3年)六月上半。笔录者,马头长寿。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