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佛教雕塑艺术之管见

唐培

【摘∵要】∵隋代是一个过渡性发展时期,既承前代南北朝的风格,又下开初唐流派,为辉煌灿烂的盛唐雕塑艺术做好了铺垫。隋代的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主要集中在石窟造像上,在形象上显得雄迈劲直,富有清新开朗的面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门山石窟等处,凝聚着艺术家的智慧、高超的技艺与审美理想。

【关键词】∵隋代;佛教雕塑;佛像艺术;石窟造像

一、隋代佛教雕塑艺术的背景

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意味的朝代,统治历史仅有三十多年(公元581年-618年),是隋文帝杨坚在夺取北朝政权基础上,又消灭了南朝的陈朝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具有中央集权的朝代。政治的统一对艺术也产生了影响。佛教是思想统治的主要工具,因此,佛教雕塑鼎盛。据记载,隋文帝自581年,下令大力恢复被北周武帝毁坏的佛寺和雕像,并令诸州各建舍利塔,炀帝继位后,造像之风更盛。除以十几万计的小型佛教雕像以外,还继续开凿石窟,几乎遍布全国,但每处数量不多,这应与隋王朝统治的年代短暂有关。隋代初年国家统一以后,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社会发展急剧变化,加之统治者的带头尊奉,使佛教雕塑艺术得以巨大发展。隋代雕塑是南北朝向盛唐的转折阶段,西部造像仍多承北周风格,东部则呈现北齐面貌。其大部分仍可称为“过渡式”的样式,然其中已有少数精品,可以列于我国最发达的宗教雕刻之行列。印度佛像属“犍陀罗式”,有希腊末期艺术和波斯艺术的影子,其特点是造型比较纤美,衣纹皱褶紧贴身体。传入我国以后,即被中国雕塑家所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中国佛像风格,使这种泊来艺术逐步具备了民族化特征。隋末唐初时造像样式逐渐统一,表现为以北周造像风格为主体、东西风格相融合的风貌,在形象上显得雄迈劲直,富有清新开朗的面貌。

二、隋代佛像雕塑艺术的主要特征

杨隋帝业虽只二代,匆匆数十年,然实为我国宗教雕刻之黄金时代。隋代在佛教雕塑方面是混合着南北不同和程度不齐的各种风格和审美观点,并且向盛唐统一的方向过渡,而在短促的时间中,还没有能形成定型。不过从总的倾向说,它是继承了北朝晚期——北齐和北周两种不同的时代特点,而向富丽华美和健壮丰腴方面发展。隋代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集中在石窟造像上,以北方地区为主,由丝绸之路传入内地。甘肃的敦煌石窟、炳灵寺石窟、***拜城克孜尔石窟等等,都有明确的年号题记;一路开凿的还有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河北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青州云门山石窟、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等。

敦煌莫高窟以外其他各地石窟的隋代造像,虽然绝大多数是石雕像,但其表现手法以及造型风格,仍和敦煌隋窟的泥塑像同样,分别倾向于朴实厚重或华美富丽。而在雕刻手法上,却显得峰棱锐利,新颖细致,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首先,隋代佛教雕塑在题材、塑造形式和彩绘等方面作了广泛的探索。隋代新出现了三世佛、三身佛、十大弟子和成组的天王、力士等。如敦煌莫高窟427窟是隋代大型彩塑的典范作品。全窟彩塑总数达28身之多,进入前室,首先看到的是通道口两侧挺立的六尊高4米左右的天王、力士塑像,诸像共同特点为头部硕大,上体丰厚敦实,健壮彪悍,下体略显细小,站在小小的地神之上,表现出一种凌空而下的威势。

从塑造形式和塑造技巧上来看,隋代雕塑不再沿用北朝时的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相结合的老形式,而发展为主体雕塑,圆雕占据了绝对的数量优势。隋代雕塑在塑造技巧上开始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这比北朝时单纯的形体塑造又深入了一步。例佛之弟子迦叶像在隋代明显摆脱了北朝时几乎千篇一律的面貌,人物面部造型出现了方脸、圆脸、笑脸、愁相等。金刚力士的塑造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造型上,大块的形体同线条的结合非常讲究,很有功力。

从泥塑敷彩来看,隋代雕塑不仅色彩艳丽,而且讲究装饰的完整丰富。莫高窟隋代塑像多脸色洁白或微泛红润,勾画眉眼,双唇点珠。有的还在腮部进行晕染,五官清晰,隋代塑像的服饰开始走向华丽,不再像北朝只以土红、石青几色平涂塑像,勾出衣纹,而是增加了丰富的衣纹,彩塑艺术具有最初的华丽感,成为唐代华丽服饰图案盛行的前奏。例如莫高窟420窟的内侍菩萨长裙上饰有联珠飞马驯虎纹。

其次,隋代佛教雕塑的形象开始走向世俗化、本土化。隋代彩塑比北朝的高大、形体丰满、身躯厚重、一改北朝的清瘦,姿态也变得丰富生动,多略带微笑,庄严慈祥,具有文雅、细致、清新的特点。西魏以后,随着中原文化的不断渗透才显示出更加中国化的面貌,出现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带,潇洒飘逸的佛教塑像。到了隋代,儒家思想的有力渗透使莫高窟彩塑迅速削弱了外来影响而增加了敦厚恬静的仪容,半裸的塑像减少,而遍体着衣的塑像增加,衣纹不再如北朝时沿用外来样式作装饰性的平均布局,而且根据形体的转折来塑造,有了疏密变化。这更加符合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中原艺术的创作观念。写实技巧的发展使神的形象更加接近现实中的人,方脸直鼻的外来形象减少,具有中原人相貌特征的形象增加,加之典雅华丽的色彩,隋代彩塑开始脱离神秘感而更加接近中原地区人民的现实生活。这些中国化的彩塑形象到唐代继续发展,唐代彩塑中的许多形象直接是以现实人物为蓝本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再次,隋代佛教塑像还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特点,即造型的解剖比例多不够合理和匀称,很类似尚未成熟的“原始”形式;但也有部分造像在比例上却又优美合度。敦煌隋塑也不例外。如莫高窟的427窟的隋初造像“一佛二菩萨”,在面容形象上,一改北朝的古朴、单纯,而使造像显得丰腴圆满。这三尊塑像在解剖上显得头大身小,比例不匀称,充分说明隋代佛教造像是由南北朝过渡到盛唐的转变时期的特点。

莫高窟244窟是隋代晚期的石窟,其中塑像在造型上与427窟迥然不同。胁侍菩萨像,不仅服饰显得富丽华美,璎珞璧珰变化多样,体躯比例也正确合度,并且肌肉的质感表现得很真实。尤其是手的塑造(右手已残失),使人感到富有弹性,显示出肌肉的圆润感。这种写实的艺术手法,已经接近于初、盛唐时期的水平,成为隋代雕塑的典范作品。

最后,隋代彩塑菩萨的服饰璎珞华鬘,富丽华美,冠于其他各代。这是隋代雕塑的重要特征,且雕造技术细腻精致,刀锋锐利,表现出晶莹洗练的新鲜气息,然最多见的是方形宝石璧珰装饰或双串璎珞,尤其是在单一的隋代菩萨造像中较为多见。如云门山第5龛和龙门药方洞的胁侍菩萨等都可以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隋代佛像这一特殊的雕塑艺术风格。

三、结语

佛教雕塑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最主要的一个领域,也是中国雕塑艺术成就的重要宝库。隋代雕塑,在形象上显得雄迈劲直,富有清新开朗的面貌。中国文化艺术由南北朝晚期经隋走向盛唐,是一个向上发展的阶段,我国的雕塑艺术由隋代拉开了更加灿烂的序幕。

【参考文献】

[1]∵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中册)[M].长沙:岳麓书院,2005.

[2]∵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邢永川.中国雕塑的研讨与创作[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4]∵李其琼.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二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5]∵樊锦涛.敦煌石窟艺术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J].敦煌研究,2002.2.

[6]∵刘永增.敦煌莫高窟隋代的涅变相与古代印度、中亚地区的涅变相之比较研究[J].敦煌研究,1995.1.

【作者简介】

唐培松(1976-)男,山东潍坊人,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雕塑艺术.

出自:∵《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12期∵松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