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大专佛教青年概述

/王忠文

大马佛教青年运动的创始人为美籍的苏曼迦罗(V.∵Sumangalo∵1903-1963)比丘。

他被誉为大马佛教青年之父。对于大专佛青活动的开展,这位美籍僧人可说是功不可没。他首先把青年团的概念带进大马,于1995年1月9日成立了第一个佛教青年团,即槟城佛学院青年团(PBAYC)。在苏曼迦罗比丘为大马佛青开创先河、永不言倦的努力下,各地佛教青年团体纷纷在国内各区域成立。

众多青年团体成立后,第一届全马佛教青年大会于1958年12月24日至27日期间在槟城佛学院举行。该届大会通过提案成立了马来亚佛教青年联合会(MBYF),以确保佛教在大马的前景,培养年轻佛教徒之间的法情。1961年,"马来亚佛教青年联合会"改名为"马来亚佛教青年联谊会"。由于该联谊会面对种种困境,诸如领导无力、组织不完善、没有稳固的教理根基和陷入财务困境。最后,该联谊会被宣布解散,而在1970年7月29日正式成立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YBAM)。

本地大专的佛教青年运动,早在1960年就已然形成。其中最早的一间大专佛学会是工艺学院(工艺大学的前身)佛学会。接着,其他大专佛学会陆续成立,分别是在马大(1961)、农业学院(1966,即由农大易名的博大)、理大(1971)、拉曼学院(1977)、国大(1987)、北大(1987)和工大(古来,1987)。源自于各大专的佛青,在1970年一项历史性的全国佛青研讨会上,多位在籍大专佛青被推选为理事会成员。大专佛青运动的开展,为日后培育了不少承担佛教事业的人才,诸如梁国兴(理大)、陈发财(斯里)、钟汉源

(博大)、黄先炳(马大)、洪祖丰(工大)、黄世界(国大)等人。

大专佛青其实是在大专院校学佛所言所行的青年。理想中的大专佛青是具备自利利他精神,勇于面对逆境,在苦海中的慈悲摆渡者。然而,现实中的大专佛青也还是凡人,能完全体现佛法的慈悲与智慧,毕竟还是少数。无论如何,大专佛青一般上可从个人和组织两方面来谈。从个人来说,大专佛青应以"自觉"作为学佛的扎根,唯有把根扎稳了,才能昂首的向蓝天白云开展。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群体性的,为了凝聚个体的力量,就出现了组织。大专佛青的组织多以佛学会的方式出现,综观其成立宗旨,不外乎"弘法、福利和联谊"。法的创觉者--佛陀,在开悟证道后,也自觉觉他的四处弘扬圣法,度化众生。故此,大专佛教可说是延续佛陀的慈悲精神,映现出智慧的光辉。

大专佛青的整体信念极具重要性,那就是"佛法三部曲",分别是:学习佛法、实践佛法和弘扬佛法。由于弘法对象的根性各皆不同,大专佛青组织在活动上的多样化是无法避免的,重要的是如何在"普及性"之余,也兼顾佛法的内涵。另一方面,大专佛青组织在发展上,应深入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即独立的思维和特殊的环境。当然,对于外在的佛教界,也可适当的吸收其优点,并适度的加以改良应用;尤其是"门派主义"更应谨慎处理。

无可讳言,大专佛青在个体和群体方面,都有着种种的困境和迷惑。这些困惑都有待沉思生命的真谛。到底大专佛青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悟入佛法的智慧大海,以及圆满生命的实现?凡此种种,大专佛青应厘清"自觉"与"觉他"的相辅相成,知行之间的难易、轻重和先后之分,都有待生命的醒觉。

在昨日、今日和明日的大专佛青生涯里,每一个片刻都是重要的,探索生命、沉思真理、落实佛法,都是莘莘佛子所应迈向的人生踏实之旅。

【原载《法露缘》53期:36页】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