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刊物的出版,民国元年(1912年)虽已开始,但一现即灭。据1932年《海潮音》第一期普渡所列表,虽多达40多种,而持久出刊者惟《海潮音》与《东方杂志》。当时编辑力量在武昌佛学院,故武昌发行时间较长。1921年太虚法师倡汉口佛教会,汉口接办仅两期。因印刷问题即迁往杭州,此后迁沪迁杭,辗转不定。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才又从重庆回到汉口佛教正信会,只出刊了3期,即迁往南京的莫愁寺了。

汉口自办的佛教刊物,惟有《正信》。开始李慧空住汉口佛教正信会,于1924.年发行《佛化报》旬刊,每l0日出一张。1925年佛圣诞日《佛学月报》出刊,《佛化报》致祝词曾以显着地位登于当年5月份月刊上。1926年《海潮音》第5、第6期也曾为《佛化报》出广告以鼓吹,可见这3年一直在继续出刊。后北伐战争进行到鄂停刊,这是《正信》的前身。

1932年汉口佛教会已改名为汉口佛教正信会,成立有宣化团,开会决定改为《正信半月刊》。内容分论坛、法苑、谈荟、词林、杂俎、通讯等6项。每期篇幅以四裁报纸一张为度。后接受太虚法师建议,改半月刊为周刊,每星期一发行。由余瑞卿居士负责经理。每次印2500份,后增至3000份。1935年1月10日,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来函索取第3册和第4册合订本,当即邮寄,可见那时《正信》已流布于国外。现各大城市寺庙或图书馆也各存有零星的《正信》单行本。合订本第8卷第9卷在最近修志中已发现。1936年的46期还特辟有“佛教时人杂志”。每期刊一佛教当代着名法师,对人们了解佛教现状有帮助、有资料意义的文章。

1934年第4、5期,法舫、太虚相继撰文《评太平洋佛教青年会》,义正词严地指出:“满洲为中国领土之一角,满洲国乃一无形体的鬼名”。第6期还载有《申报》记者陆璜文称“列入满洲国,则中国必无一人参加第二次泛太平洋佛教年会”。不仅抨击了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武力横行,使太平洋不太平,更严斥日本非法制造伪满洲国,破坏中国领土行政之完整,坚决予以拒绝。爱国爱教,大义凛然,立场鲜明,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气节。《正信》每期有汉口佛教正信的工作日记。从每次观音法会参加人数看,多达l900人,可见当时正信会的盛况。又从1934年汉口合成里铁路棚户大火、1935年汉阳天将庙大火、1936年汉口济生五马路大火、1937年武昌下新河凯字营大火等历年救灾记载看,正信会慈济团积极推行社会慈善事业,关心社会疾苦,这是正信会得到社会尊重的主要原因。抗战前,《正信》的编辑主要是法舫、张梦良、周观仁、吕九成等人。

1946年《正信会刊复刊启事》谓其“自民国二十一年以来,连续7载未曾间断。民国二十七年因日军侵入武汉,不得已遂告停刊”。呈请国民党***内政部、宣传部,准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1日复刊。后因筹备不及,改于3月15日复刊。据《正信》1946年第12卷第2期(4月15日)载,主编法舫,编辑罗云樵居士,撰稿人有尘空、印顺、光宗、昌言等人。

复刊的第6期发表了浙大教授尤智表居士《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以科学知识来解释佛经。曾发明转动式变压器的中国科学院王季同为其作序。一时沪苏各地佛教刊物纷纷争相转载。后又由一些居士集资发行单行本,流及全国。李荣熙居士(今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还为之译成英文,广传欧美,影响面及于国际。《觉讯》月刊编辑蔡惠明居士又请尤智表居士修正由该社排印出版,现遍行于各地寺庙佛经流通处,而实《正信》为其嚆矢。

《正信》对了解武汉佛教,特别是太虚在武汉的佛教改革活动,颇有佐证资料[1]。

注释:

[1]张康临:《汉口惟一的佛教刊物——正信》,《武汉文史资料》之《汉口忆旧(续辑)》第163页,《武汉文史资料》编辑部,1992年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