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宗派佛教的认识与理解∵

现在回想起对于上了九年佛学院的总结。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之一应该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认真地、专心地来接触钻研。从印度佛学到中国佛学的过程,从基础佛学知识的认知,开始有些不满足于和欲从更多,更广泛的思考,理解佛法的内在发展演变的历程。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动机,才有了后来要想报考研究生的要求和愿望,佛法可以说包罗万象。不论任何人想从佛教里都能得到自己所需的佛法,都是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如南怀瑾老生先生所言:佛法犹如一个大的超市,每个人都能在里面学习到自己所要的。佛教的佛法只要你用心去寻找,里面都有每个人的位置,前提是自己用心与否!

学习、打基础是一个艰辛漫长的时间,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尤其是整理资料和收集材料,广泛而要有耐心的阅读书刊和互相探讨,只有在十分留意和注意学习方法的前提下,才会有所进展和收获。尤其首先对于自己要有一个目标和方向,久而久之引发自己对学习上的认识,慢慢培养在哪个方面的兴趣至关重要。比如说,为什么唯识宗上讲众生有五性,一阐提没有佛性。天台宗讲性恶,三论宗讲性空,唯识宗讲有。如果不懂,那么我们就要去学习了解它,不懂就要学、要问。记得朴老说过:学问,学问不仅要学还要问。能够对佛法产生问题,发生疑问,那么学习起来,许多问题也就有办法了。禅宗上有一种讲法: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如是运用到学习佛法理论而言,同样十分在理。我自己就是在这种种疑问上而想去了解和认识佛法的。

在没有接触宗派佛教之前,一对宗派佛教一无所知,再者认为是过去传统的佛法,没有新意,起码认识上十分地肤浅。同许多同龄人一样,认为学习的价值不大,等同视之。总想去寻找更好、更新的佛学领域上来认识佛教。因此在学习方法上,找不到出路。甚至对今日的佛教产生了种种不正确、不全面的理解和想法。但是最终也没有找到自己十分比较满意的新佛法、新佛教。

不过,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地有一种潜意识在引导着我。但是这种潜意识的力量十分无知和太少。因此在与同学们甚至和老师们交流,交换着自己一些不成就的观点。说实话,始终不得要领,只好求助于图书馆,把自己埋在书籍里面,漫无边际的来读,来思考。这样经历了长时间的摸索和理解,后来慢慢地认识到古人的一些治学方法和模式。

直到自己在读华严宗研究生的时候,对于般若学,对于禅宗和天台宗产生了比较大的兴趣之后,转而一心要来读华严方面的论着。也因为读研究生要写学期论文,学校甚至提出要讲课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时候才真正感觉到自己对华严宗的所知太少,那时才想起当年在南京佛学院有一位老师所言:"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真切感受。

这样看来不认真来对待是行不通了。所以说有时学习是逼出来的。在日本语的汉字里头学习两个字是勉强二字。在没有完全认识到学习所给人带来乐趣的时候,对于学习而言,的确十分地勉强。学习要有压力,人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反过来讲,动力在某个方面而言,是来自于压力的结果。

就是在这样一个反复的学习历程中,我同时从理解基础佛学知识的重要性而转到对宗教佛教的理解和认识。不过我的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对唯识、中观、天台、华严、甚至净土、禅宗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报考华严宗的研究生学习的。

05、04、02晚正慈于东方山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