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恩重经》中的儒教·佛教·道教

[日]冈部和雄

《父母恩重经》无疑是中国编撰的经典。记叙佛典翻译情况的目录(经录)称中国所撰经典为“伪经”,为不致造成翻译史的混乱,故不予编人正规的大藏经(即人藏)。《父母恩重经》至今从未人过藏,是一部货真价实的伪经。

该经虽未人藏,但在民间甚为流行,并因其劝孝、易懂,而甚受欢迎。该经作为从佛教的立场宣说孝道的经典,广为人们读诵、书写。在敦煌发现了该经的许多抄本,这说明了该经的群众性。∵

《父母恩重经》不仪是佛教的典籍,道教徒也编撰类似的经典。现在《道藏》中还保存有三种《父母恩重经》。其内容与佛教的《父母恩重经》固然有差异,但从必须编撰类似的强调对父母的报恩及孝养的经典这一点上(亦即必须适应儒教的社会环境这…点上/可以看到两者的共性。在敦煌遗书中似乎未见道教《父母恩重经》的踪影,这也说明了些什么吧!

《孝经》是以孝子为主题的儒教圣典。它虽然没有被《父母恩重经》直接引用,但在《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伯2418号,据《敦煌变文集》)等文献中曾被引用。《孝之伦理一直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底层,作为一种不可否定的公理而发挥着作用。

在此先考察佛教的《父母恩重经》。如前所述,尽管该经受到经录编纂者的冷遇,从未被准许人藏,但对群众的影响相当显着。对一般民众而言,该经是否是翻译的经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典的内容,它到底说了一些什么。体现在《父母恩重经》中的,决不是统治阶级、贵族、士大夫的生活。母亲每天辛辛苦苦地劳动。井灶臼磨.为生活而操持,没时间守在孩子身边照顾孩子。孩子哭泣着要母亲,母亲也无时无刻不挂念孩子。一天漫长的劳动刚结束,母亲马上给孩子喂奶。经中详细描写了那些每天紧张劳动、好不容易才得以维持生活之人的生活感情。而在当时的中国,绝大多绝人都过着这样的生活。∵

在此前的《孝经》中并没有这些叙述,这是《父母恩重经》的显着特点。由于该经具备的这些内容能够触动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心中的心弦,所以受到民众的大力支持。尽管在艰苦的生活中吃尽辛苦把孩子抚养长大,但孩子成人后却冷漠地对待父母。故而该经非常写实地描写了父母这样一种困惑的感情;“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这种叙述在印度传人的翻译佛典中非常少见,这也说明孕育了印度佛教的印度社会与强调子女对父母单力·面报恩的中国传统社会不同。印度也讲对父母报恩,但并没有把它作为超越一切的最优先的道德规范,而把它当作与报师僧恩与报三宝恩并列的行为准则。也可以说在印度佛教中缺乏适宜的土壤,所以编撰不出那种仪仅以报父母恩为主题,并将之诉诸民众之情感的经典。所以有这种差异,其根源大约在于印度社会盛行轮回转世观点,而中国社会却不承认这一点。对于那些相信由生前行为(业)决定来世境遇的人来说,现世的双亲的价值只是相对的。强调单力·面向父母报恩的思想自然会非常淡薄了。

由于佛教的传人,中国开始知晓印度的轮回业报说,但构成民众社会之普遍观;念的依然是不承认三世因果、以现世为中心的伦理观,一言以蔽之,依然是儒教型的观念及情感<)两者的裂缝非常巨大,且仅仅依靠翻译的经典无法弥补这一裂缝。这样,在佛教徒方面,特别是在那些有机会与广大民众相接触的很多中下层佛教僧人中间,一种焦躁与无力感开始蔓延。当然,说;他们就是本经的作者未免草率,作为本经作者之某人,与民众的心灵产生共鸣,力图表述民众的感情,把自己的观察点放在社会的底层并叙述之。本经的出色之处就在于此。

《父母恩重经》最初着录于?世纪末;武则天时代编纂的《大周刊定录》(695年)中,《开元录》(730年)承袭之,亦判为伪经,理由如下:

《父母恩重经》,一卷。经引丁兰、董黯、郭巨等,故知人造。三纸。

亦即该经中引用丁兰、董黯、郭巨等中国人的名字。作为佛说的经典中竟然出现中国人的名字,当然很古怪,这就是它并非翻译经典的证据。但是,《大正藏》第85卷所收的敦煌本(大/85。1403B一1404A)中没有这些人名。不仅如此,曾经调查过诸种敦煌本的秃氏祜祥说:“调查了吾人所知范围内的、该经的后世所传诸种异本,绝无载有丁兰等名者。”其结论是:留存至今的《父母恩重经》,都是删除了这些人名以后的修订本。(《关于{父母恩重经)之异本》,《宗教研究》,、新5—4,1928年)他把现存的这种系统的写本命名为“古本”,把这以前的原本(删节以前的写本)称为“丁兰本”。

但是,随着研究的推进,中川善教确认了“丁兰本”的存在。(《赞父母恩重经》,1943)中川氏发现的“丁兰本”为北京李盛铎旧藏之第152号,前部残缺,后小川贯式予以复原并发表研究。(《父母恩重经》,《讲座敦煌7》,1983年)其后,新开慧誉报告现存之“丁兰本”总计有七号。<《敦煌本(父母恩重经>校异,《二松学舍大学论集》,1978年)

《开元录》曾经着录并判为伪经的“丁兰本”,不仅依旧保存,且有数本存在。此事对《父母恩重经》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过去认为,为了躲避《开元录》等经录批判的锋芒,该经中有人名的部分全被删除修订,而修订前的原本(“丁兰本”)则已不再存在。但现在知道除了修订本,还存在着若干依旧保持原样的“丁兰本”。所以可以说虽然该经大多以修订本的形式流传,但也有一部分写本拒绝修订而照旧流传,亦即两种写本并行流通。

现将“丁兰本”之相关部分录文于下:

丁兰木母川(以)灵感应孝顺,董黯生(正)义报恩,郭巨至孝天赐黄金,迦夷国王

入山游猎,挽弓射鹿悟(误)伤闪胸,闪二(之)父母仰天悲啼,由闪之孝诸天下药,涂疮

闪子更还活,父母8艮得开明,即得日月,不慈不孝天不感应,闪子更生父母开目,人之

孝顺百行为本书,外书内经闻(文)成记,

上文见北8204号(人22号),无残损。

在此可以看到四个孝子的名字,亦即丁兰、董黯、郭巨、闪子。丁兰、董黯、郛巨等三人是中国人,有名的孝子。丁兰是后汉时人,少年丧母,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木母”即木刻之母像。郭巨亦后汉人,家贫,奉老母度日。有子三岁,老母恒减己食与孙。虑老母因此病衰,与妻相商坑子,谓“养子则妨奉亲孝行”,妻不敢违。遂掘坑二尺,于土中得黄金釜,上书“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夺,人不得取。”经文中所指即天因郭巨至孝而赐之黄金的故事。丁兰与郭巨其后均被收入《二十四孝》。董黯据传为董仲舒之六世孙,亦即后汉人,事母至孝。邻母以董黯孝行责己子王寄,王寄衔恨之,数于董黯外出时厚董母。董黯恨之.待母死即杀王寄,以雪母耻。董黯赴官自首,被免罪,并作为孝子表彰。经文谓“董黯正义报(母)恩”,可谓此故事之大纲。上述三人的孝行故事,与佛教没有关系,都是在所谓儒教孝道思想的基础上流传起来的,而闪子本事则是佛典中传述的着名故事。闪、闪子这一人物的名字,系从syama(梵)、sama(巴)音译而来,更常见的名称为“睃”、“睃子”。该故事散见于本缘部佛典中,其要点与上经文所述基本一致。即(实为释迦菩萨)之父母均为盲人,孝养双亲,共同在山中生活。一日,迦夷国国王因射鹿而误伤赕胸。赕受重伤,悲叹自己若死,则盲自双亲无人孝养。天帝释为其至孝之情所感动,下凡送药,救了睒的命,双亲的眼睛也得以复明。(其后,它演变成“周子剡子”的故事。作为以鹿乳奉养双亲的孝子,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小川贯式认为“丁兰本”形态的闪子故事已经是经过了变容、演变的孝子故事,那是错误的。)

通读“丁兰本”之有关部分,可以明白经文对上述四人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佛教故事中的闪子是其叙述的重点。而叙述中国的丁兰、董黯、郭巨,只不过是作为导出闪子孝行的引子罢了。·那么,象修订本那样,把“丁兰本”的这些内容全部删除是否好一点呢?这很难一概而论。固然,受到画蛇添足式的中国孝子故事的存在的连累,最后连闪子故事也不得不一并删除。但是,从作品的完美程度来说,包括全部四个孝子故事这种形态不是要更好一点吗?。

《道藏》中有如下三种《父母恩重经》:

(1)《太上真一报父母恩重经》,(《道藏》32,宿8)∵

(2)《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道藏》345,女士5)

(3)《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同上)

我主要通过道教学者秋月观映的研究(《宗教研究》,39—4)了解这三部经典的情况,这三部经典的内容已被撮略为纲要,在此利用该纲要介绍如下:

与佛教的《父母恩重经》关系较深的是(2),拟放在下文论述。(1)是属于洞真部的不足30行的小经,劝导信徒设斋、读经、建立道场,宣说七七日修斋对于父母的亡魂上升到玉京极为重要。宣讲父母恩重的部分显示出(2)中撮略的痕迹。其形成在宋代以后,下限至明代。

(3)是属于洞神部的小经,仅20行。其行文术语之哲学意味较浓,较难理解。经文宣称人由乾坤而承资始,因“父相”、“母相”而受生为“我相”,其后因“我相”之逐渐增强而使“始相”沉沦,由此与父母一起堕入轮转之世界。主张以追求不着相之无相世界为目标。本经形成较迟,为14世纪以降。

(2)之《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属于洞神部,由139行组成,可分三科、九段以理解其内容。

第一段相当于序文,太上老君於西那玉国郁利山中五万听众前宣扬道德科戒时,海空智藏真人称:臣等皆由父母禀受发肤,无由报效父母之深恩。询问报恩之方法。对此,太上老君以说法形式予以回答。太上老君与海空真人的问答为正宗分,为经文之第二:段至第八段。

第二段叙述“夫形直者其影必正”云云,阐述孝与不孝不及一家一门之祸福;“死人地狱?受一切苦,受报直至罪毕。……死生忧苦,轮转无穷”云云,说明对应于不孝之三世困果报应。

第三段是本经最为精彩的部分。从十月怀胎、产孕之日、侧身三月、二岁三岁、及年长大、年生少壮等等,按照孩子成长的J顷序,详细叙述了父母养育孩子的种种勤苦之状。

第四段,孩子成年、结婚,不顾年老双亲,不尽孝养。双亲回顾自己长年育儿的劳苦,悲叹未得回报之不幸,希望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第五段,至此场面一变,太上老君以神变,展示地狱内因犯不孝罪而受种种苦的囚徒的场景,并教诫之。

第六段,太上老君将场景转天堂,行孝之人生于极乐,现诸乐姿,并教诫之。

第七段,太上老君以现身说法,说明孝养父母、充分报恩如何之难,促使听众发心。

第八段,劝导于7月15元日及每月1日设斋,作为对亡父母及祖先的报恩之道。并称可以通过书写、读诵、谈说本经而报:父母之恩,并可消除不孝重罪。至此为正宗分。

第九段,相当于流通分。以海空真人为首诸听众,由太上老君之说法而感孝诫,稽首奉行。∵

秋月氏认为《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形成于8世纪前半,亦即在玄宗朝推行振兴孝道政策的时期撰成。而佛教的《父母恩重经》乃模仿该经编撰,与该经大体同时。这一观点要求人们重新考虑佛教之父母恩重经》的形成年代:但一时很难让人赞同。砂山稔也赞成该观点的前半部分,即道教的《父母恩重经》产生于8世纪前半叶。(《(海空经)三则,《道教与宗教文化》,平河出版社1987年)在《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中有地狱描写,但在佛教的《父母恩重经》中,无论是“古本”还是“增益本”,都没有这种描写。吸收了这些内容的,是《大报父母恩重经》,这部经的年代更迟,约形成于唐末至五代。∵

《盂兰盆经》、《父母恩重经》都是在以孝为中心的社会中编撰的经典,也可以说是佛教徒在孝社会中恶战苦斗而编撰的作品。用这个观点来看待《父母恩重经》,可以指出有如下特点:

(1)不放弃使父母归依三宝即为孝顺的主张。就世俗而言,对父母的报恩可能多种多样的形态。但使双亲成为佛教徒则是最终的。也是最高的报恩行。(什么才是对父母的真正的报恩?这就是使:父母信仰佛教。原始佛教经典已屡屡谈及这一点。参见十村元:《恩》)

(2)虽说是对父母报恩,但《父母恩重经》的重点在于对母亲报恩。其叙述的重点是围绕母亲的生产、育儿等门诸多勤劳,以及不对此进行回报就是不孝之子。

只要注意到上述(1、(2)两个特点,就不要把《父母恩重经》当作对中国的儒教社会全面屈服、被中国儒教社会倒的作品。就(1)而言,出家者虽然能被看作不孝,但由于把出家作为最终教化其父母山进入佛教之道,所以出家就可以被视为伟大的报恩行。应该看到在此并没有从佛教的根本立场上倒退。(但是,《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等,由于以世俗的立场为前提,故可称之为佛教之孝的特色较为淡薄。)

就(2)而言,而男尊女卑的父系社会中,不是作为父系社会代表的父亲,而是母亲成为该经中心主题,这是很值得注意的。《盂兰盆经》的主题是目连从饿鬼道中救母;释尊也亲自上升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以示孝养(《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在此应该把上述资料合并予以考察。在上述两部经典中,以“孝子目连”、“孝子释尊”等形象地说明了佛教也如此地尊重“孝”的主张,从而回击了儒教方面对佛教的攻击。因此,可以这样说,从目连救母故事其后丰富多采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悟出人们刘民众佛教期待的到底是什么。∵

只要有(1)、(2)这两个特点,佛教就可以发展起与儒教不同的独立的“孝”的理论。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丁兰本”的存在将成为问题。因为其中包括了中国的孝子故事,而这种故事很难纳入佛教体系中。从本经的形成史的角度来说,“丁兰本”从其原本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看,该本的作者是否有明确的创立佛教独立的“孝”理论的思想,很可怀疑。修订后的“古本”删除了中国的孝子故事,这才成为与儒教划清界限的作品。我们现在还不清楚这一变化是在受到《开元录》等经录的批判后才完成的,还是在这之前已独立地完成了。

近年来,加地伸行所发表的重新估价儒教的研究引起人们的注意。(《何谓儒教》、《沉默之宗教——儒教》等)其主要观点为:以往对儒教的研究都:卜重视儒教的宗教性,这是错误的。儒教的本质正在其宗教性。这是一种值得倾听的意见,也有从佛教的角度予以再检讨的必要。《父母恩重经》应该被纳入这一研究,并受到重视。(方广锠∵译)

(作者’冈部和雄,1935年生,驹泽大学教授。)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