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佛教建立的历史背景

∵∵∵∵

(一)经济背景∵

娑婆世界的佛教建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在这一时期,古印度的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当时,铁器已开始在印度普遍使用。工具的更新,自然使农业得到飞速发展。恒河流域,尤其是恒河中下游地区,土地肥沃,气候良好,又有恒河灌溉之便,农业发展显得尤为突出。当时的古印度人,已经懂得建造人工灌溉设施,这也对农业的飞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古印度的农作物种类很多,其中主要有水稻、棉花、豆类等。∵

在这一时期,古印度各地的手工业也十分发达,冶金、纺织、制陶、制革、木材加工、象牙珠宝加工、建筑、武器制造、绘画、雕塑等行业,都得到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古印度的商业也得到了发展,水、陆对外通商频繁。通商区域东到缅甸,南到铜牒洲(今斯里兰卡),西北到波斯、阿拉伯。主要输出纺织品、香料、草药、金银器具等。主要输入金银、宝石等。

总之,当时经济的发展是非常迅猛的。

(二)政治背景

在经济的飞速发展的促进下,古印度大陆逐渐形成了许多聚落和城市。在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古印度的这些城市和聚落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国家则以城市为中心,进行各种政治活动。从佛经的记载中可以知道,其中着名的大城市主要有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底赖附近)、舍卫大城(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争霸战争频繁,一些强国相续兴起。迦尸国、拘萨罗国迅速崛起。接着,摩揭陀国、跋耆国、阿般提国相续兴起,很快形成了摩揭陀、拘萨罗、跋耆、阿般提四国对峙的局面。

娑婆的佛教就建立在摩揭陀、拘萨罗、跋耆等国激烈争霸的时代。而摩提陀、拘萨罗等国家,也成了佛教传播的主要地区。

(三)宗教背景

长久以来,古印度地区各国,婆罗门教甚为兴盛。早在公元前二十世纪中叶后,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进入恒河流域,并经过长期战争,争服了古印度土着的达罗毗荼人。经历了长久的时间,雅利安人和土着人逐渐融合。婆罗门教也建立并兴盛起来。婆罗门教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

婆罗门教认为,大梵天是世界的最高实在,一切事物的主宰。其与人的主体阿特曼(神我)本性同一,但由于无明,人对尘世无比眷恋,为业报所缠缚。业报决定人的轮回,行善的成善,行恶的成恶。人若崇信神明,修行吠陀,则死后投入天道。人若信修吠陀,但所行次于投天道者,则死后投入祖道,转生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等。人若不信奉神明,违逆种性义务,则死后投入兽道,转生为旃陀罗或动植物等。一切有情分为四类,即:胎生、卵生、湿生、种生。若人能彻底摈弃尘世生活,修行各种苦行、布施、实语、禁欲等,则可以直观阿特曼的本质,亲证梵我一如,而获得解脱。

婆罗门教崇尚祭祀,其祭祀可分为家祭与火祭两种。家祭主人事,在家中进行,一般分为十二种,即:受胎、成男、分发、出生、命名、出游、哺养、结发、剃发、入法、归家、结婚。火祭又称天启祭,分供养祭与苏摩祭两种。供养祭是以动植物供养诸神及祖先,一般分七种,即:置火礼、火祭、新满月祭、初穗祭、四月祭、兽祭、修陀罗摩尼祭。苏摩祭是以苏摩酒供诸神与祖先,凡不属供养祭的都属苏摩祭,一般有六种,即:火神赞、力饮祭、即位祭、马祭、人祭、全祭。

婆罗门教将人类社会分成种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即是从事宗教活动的祭司。刹帝利是王族及武士。吠舍即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农民、手工业者等。首陀罗即是奴隶。另外还有无种性的旃陀罗,即是被称为“扫除污物”的人的贱民。婆罗门教宣说四种性是为神所造,种性世袭,婆罗门为世界之首,至上高贵。

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经济高速发展,强国争霸。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新的宗教也建立并兴起。这一时期,古印度的宗教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婆罗门与沙门之间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斗争。

沙门是当时古印度除婆罗门外,其他教派的统称,除佛教外,主要有六大教派,也即是佛教所说的“六师外道”。他们分别为:尼乾陀若提子所创建的耆那教。以阿耆多舍钦婆罗为首的顺世论派。以珊奢那毗罗胝子为首的怀疑论派。以末伽梨拘舍梨为首的自然论派。以富兰那迦叶为首的无道德论派。以迦罗鸠驮迦旃延为首的感觉论派。

(四)耆那教

耆那教,六师外道之一,佛典中又称尼乾外道、裸形外道、无渐外道等。其创始人为被该教信徒称为“大雄”的尼乾陀若提子,原名筏驮摩那。该教反对婆罗门教的吠陀天启和祭祀万能纲领,认为苦乐皆由前世所造,必然应偿,不可改变,吠陀和祭祀都不能使罪人解脱。该教反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纲领,主张种性平等。

耆那教认为宇宙由“命”与“非命”组成,命有动与不动两种。动的命是被束缚的众生,轮回于世间,普遍存在于一切存在之中,其种类可分六种:单根(身),如植物;二根(舌、身),如虫;三根(鼻、舌、身),如蚁;四根(眼、鼻、舌、身),如蜂;五根(眼、耳、鼻、舌、身),如兽;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如人。不动的命存在于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之中。非命分为定形与不定形两种。定形的非命为最小而不可分的原子所组成,具有色、香、味、触的属性。不定形的非命为时间、空间、法、非法。时间为一切存在的持续、变化、运动提供可能性。空间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场所。法是运动的条件,如水能帮助鱼游动。非法是静止的条件,如树荫为旅客休息提供了方便。∵耆那教认为一切有生命的物类本性是清净圆满的,但为业所系缚。业是一种特殊的、细微不可见的物质,其流入命并附着于命上,称作漏入。业有八类:智业障覆命的智慧;见业障覆正确的直觉;受业障覆命的幸福,滋生苦乐;痴业障覆正信,产生情欲;寿业决定生命长短;名业决定身体的特质;种业决定种性、国籍;遮业决定性力。若要解脱,必须制御八业。其制御方法的持五戒(耆那教的五戒),修三宝(耆那教的三宝)。五戒是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盗、不淫欲、不蓄私财。三宝是正智、正信、正行。耆那教实行各种苦行,认为只有苦行才能排除旧业,使新业不生,达至寂静,使命呈现原有的光辉,脱离轮回苦,获得解脱。

(五)顺世论派

顺世论派,六师外道之一,是古印度持唯物论的着名教派。其主导者为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也称阿末多。

顺世论派反对婆罗门教的吠陀天启纲领,骂吠陀是妖魔所作。其反对祭祀。其反对婆罗门至上,主张种性平等。

顺世论派主张神我与身我本一,独立实有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是世界统一的物质基础。人死后四大分散,意识消亡,没有轮回。同时,顺世论派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自然产生,自然消亡,“如棘刺针无人作,孔雀等种种画色皆无人作,自然而有,不从因生”,从而否认因果。

顺世论派认为,唯一可依赖的,是自己的感觉经验,只有在现时世界才能实现自己的幸福。其主张入世求快乐,反对苦行、禁欲。同时其认为道德虚伪,也加以反对。

(六)怀疑论派

怀疑论派,六师外道之一。其主导者为珊阇耶毗罗胝子。

怀疑论,佛教又称其为“不死矫乱论”,不承认有普遍的正确性,持不可知思想,怀疑一切。

怀疑论派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后自然而得。

(七)自然论派

自然论派,六师外道之一。其主导者为末伽梨拘舍梨。他所领导的沙门教团原为耆那教的一支,因破戒而被逐出,后自成一教派。

自然论主张世界万有由彼此相离的神我、地、水、火、风、空、得、失、苦、乐、生、死十二种元素构成。这些元素的组合完全是偶然的,但一旦组合成功,即按照自己的必规律运行。

自然论认为一切由命而定,个人意志无能为力,无所谓自作他作,无所谓努力解脱,无所谓祭祀及轮回,也无所谓行善与作恶,只要经过八百四十万大劫,无论智愚善恶,所有的人统统得到解脱。好比站在山上抛线球,线尽球自止。

由于该派相信命运已定不可更改,所以特别热衷于占卜等事。

(八)无道德论派

无道德论派,六师外道之一。其主导者为富兰那迦叶。

无道德论,佛教又称其为“无因无缘论”,主张善恶没有固定标准,只因社会习惯而得名,对一切宗教及社会道德都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无道德论派认为无论善恶,都无因果报应,布施行善,不会有善报,作恶也不会有恶报,无有因果,人死也一切归无。

(九)感觉论派

感觉论派,六师外道之一。其主导者为迦罗鸠驮迦旃延。

感觉论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地、水、火、风、苦、乐、神我七种元素,佛教称之为“七士身”。

感觉论派认为七种元素永恒自存,互不接触,互不作用,互不干扰。世界万物是七种元素机械堆积而成。任何行为都只是通过元素间隙的运动,不会留下痕迹和影响,所以也没有因果。

(十)释迦部族

以上所述的六师外道,虽知见各有不同,但同属沙门。反对婆罗门教,是其共同点。

无论是婆罗门教还是六师外道等外道沙门,在知见上虽各有特点,但归纳起来,无非断、常二见。就解脱之道来说,也主要分为纵欲和苦行两大类。

但无论如何,古印度的各宗教派的传播争鸣,以及修行解脱之风的盛行,都为释尊入世建立佛教,弘扬正法,打下了基础。

就释尊降生的释迦部族来说,其聚居在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由于婆罗门及各沙门的影响,在其地区,业报轮回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诸多沙门教派兴起,形成百家争鸣之势,修行之风甚盛,这些都成为后来释尊建立佛教,弘扬正法的良好基础。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