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柯坦镇甘泉寺的历史

作者:彭声财

一、风水宝地甘泉寺

甘泉寺座落在柯坦镇虎洞村境内。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自古就是一块风水宝地。

走进虎洞山口,沿河谷南岸,向西行进两公里,大山在这里突然开了一道圆孤形的大口子,一块数千亩的山谷小盆地,赫然民展现在你的面前。实际上,它是一块河谷台地,是由东、南、西三面大山交汇后,向北面宽阔的河谷推进堆积而成的。大山裂成一道道山梁直冲而下,台地四周沟壑纵横,台地上溪流潺潺,泉潭密布。泉水清醇甜润,故此得名“甘泉”。

不知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在甘泉台地上生活、劳动、美化家园。又不知什么时候,台上的西南边出现了一座高大的寺庙。寺庙背靠大山,面对河谷,颇为壮观。从此,“甘泉寺”便又成了这块台地的代名词。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再加入甘泉人的辛劳,甘泉寺孕育出了许多名优土特产。如:茶叶、竹木,各类山果及药材,还有山鸡、野兔等。在众多的特产中,松柏、毛竹最为出名。

民间传言:“甘泉漫山皆松柏,古朴多姿。或矗立岩顶,傲视苍穹;或横卧崖壁,涛声阵阵;长年累月,不绝于耳。松柏木质细腻、芬芳,虫不敢蛀。”甘泉满凹都是竹品,种类多,质地良,尤以毛竹为最,坚硬如铁,柔软如丝;粗壮如斗,高大擎天,可作房屋梁柱,能作折叠凉席……

甘泉名气愈来愈大,寺庙也越建越宏伟。甘泉寺庙虽比不上名山大刹,金碧辉煌,威风凛凛,却也是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气宇轩昂。三殿、四厅、八厢房构成了寺庙的主体建筑,外加生活附属设施,占地近百亩,香火鼎盛时,僧侣不下数百人。

二、乾隆御书甘泉寺

甘泉寺给虎洞山水增添了无限的光辉和荣耀。话说有一天,一位秀才模样的青年男子来到甘泉寺。谈吐间,主持发现此人才学渊博非同一般。入夜,便留宿寺中,时值仲秋,明月高挂,主持陪秀才在寺门前一边赏月观山景,一边谈古论今。无意中主持提到寺门前的石柱上尚缺一副楹联,原因是无人敢去题写。秀才听罢微微一笑,手指河谷那道泛着银光的流水,抬头望月,随口吟出一联。主持大喜,忙捧出纸笔,请秀才留下墨宝,随后又叫高手刻在石柱上。于是,甘泉寺门前便有了这幅气势磅礴的御书对联“万里江山飘玉带,一轮明月滚千秋。”

事后,主持方知道,这位秀才不是别人,正是当今的万岁爷----乾隆皇帝。万岁爷是乘微服私访下江南之机,慕名游览甘泉寺的。

三、甘泉四绝

“乾隆夜宿甘泉寺”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甘泉寺因此更加盛名远扬。它不仅是信男信女们烧香拜佛的圣地,还成了文人雅士们览胜吟诗的场所。雅士们在领略了甘泉诸多的名优特产后,又发现了“甘泉四绝”:即甘露、野茶、松涛、竹影。

这里的甘露别有情趣:来得早,去得迟;露珠特别大特别圆,晶莹透亮。太阳还没落山,它就像一盏盏小灯笼挂满了草叶、枝头;上午十点,还能见到它的身影,迎着太阳在草丛中烨烨发光。

这里的野茶是由鸟雀们在山崖石缝间播种的,经人采摘加工、精制而成。香浓奇特,沁人心脾。用甘泉水冲泡,更是叫“绝”。

这里的松涛婉转悠扬,格外动听。由北面河谷吹来的风,经东、南、西三面高山阻隔,在台地上空盘旋,在周围山梁上欢舞。山梁大小不一,造成风速不同,发出的涛声也就各异。涛声一齐在台地里回响,婉如一支优美的交响曲。

这里的竹影非常逗人。白天,阳光洒进深林,金光点点,层层叠叠;竹枝摇曳,变幻无穷。夜晚,月光普照,竹影朦胧;影影绰绰中,藏着许多玄机与神秘。

四、抗战时期的甘泉寺

甘泉寺在辉煌了许多年以后,又不知不觉被慢慢冷落。当它再次崛起的时候,已经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

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四大会战”后,日寇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庐江县的一部分地区也沦陷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日本侵略者并没开进庐江县城,只是占领了白山、盛桥等地。但是,侵略者的飞机却不断飞临县城上空,进行轰炸、骚扰。庐江县***为了鼓舞人民的抗日斗志,组织人民抗战,决定将***机关迁往尚未沦陷的西部山区。柯坦镇便成了抗战时期庐江县府所在地。

随着***的西迁,庐江一大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也相继会聚柯坦。在组织“武装抗敌”的同时,他们又提出了“文化抗敌”,并积极筹资金,创办学校培养人才。于是,柯坦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所最高学府诞生了:“庐江县私立四为中学”。校址选在了环境优美的甘泉寺。

四为中学的创办者们办学宗旨很明确,也很朴实。取“四为”为校名,激励学子“为国家、为民族、为大众、为自身奋发读书”。选甘泉作校址,一是地形隐蔽,远离柯坦镇,可以防备日寇飞机轰炸;二是办学条件较好,寺庙的大殿、经堂可以作教室,深山里更能安静读书。

从此,甘泉寺除了那不息的松涛声外,又多了悦耳的读书声。一批批年青学子,满怀豪情,走进了甘泉寺。泉潭边、溪流旁、松荫下、竹林中,到处书声朗朗,一派无限生机。惹得寺内虔诚诵佛的老和尚也按捺不住,竟放下了手中木鱼,捧起了“孔、孟、诗、文”。

学子们奋发读书,四乡民众热情支持。在通往甘泉的山道上,人流如潮。送吃的,送穿的,挑柴的、担米的、牵猪的、赶鸭的……络绎不绝。甘泉寺沸腾了。

听惯了晨钟暮鼓的甘泉寺,第一次感受到了号声的威严。清晨,军号声起,千百双整齐的步伐在寺前广场响起,雄壮嘹亮的歌声在群山中间回荡;夜晚,还是号声,把一天的喧闹与疲乏一扫而空。学子们簇拥在自己搭建的简陋的茅棚里,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古寺又恢复了它的平静,显得格外安详。这时,只有大殿两侧的厢房里还亮着昏暗的烛光,教员们正静静地坐在灯下,对学子们一天的学业,进行着认真的评判。……甘泉寺成了精神文化的象征。

抗战胜利后,私立四为中学继续坚持“四为”方针,艰难办学,曾一度与安徽省第八联合中学合办,成为国家主体教育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迁往矾山,汇入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大家庭。

四为中学在甘泉的十几年间,为柯坦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杰出的人才,为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