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孝寺大雄宝殿的构造特点

朱锦

【摘要】中国建筑历史源远流长,由古至今历朝历代都产生了不少的建筑经典,特别是现存不多的古建筑,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本文就参观广州佛教建筑光孝寺的主殿大雄宝殿后,分析研究其构造特点

【关键词】光孝寺∵大雄宝殿∵构造特点

1、引言

在中国的古代建筑历史里,由于木材的取材方便、适应性抗震性强和便于维修施工速度快等优点,木架建筑长期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使用。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西方石材丰富,因而保存的石材建筑也会较多。

因为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宫殿与佛寺的建筑活动一直以来都比较澎湃,所以现存的古建筑中宫殿与宗教建筑都是保存比较完整和艺术成就相对较大的。下面以参观过的广州佛教建筑光孝寺的主殿大雄宝殿来研究其构造特点

2、光孝寺大雄宝殿的概况

光孝寺在广州寺庙中是规模最大历史最优久的建筑,最初其性质是私宅,后来才转变成佛寺的。光孝寺占地3.1万平方米。遵守中轴线对称的设计手法;南北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主殿大雄宝殿,瘗发塔;其西有鼓楼、睡佛阁、西铁塔;其东有洗钵泉、钟楼、客堂、六祖殿、碑廊;再东有洗砚池、东铁塔等。其中主殿大雄宝殿位于中心,其它围绕主殿有规律地布置,形成了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寺内的诃子树和菩提树等,历史也较为悠久,增添了寺庙的文化底蕴及创造了一个清幽的环境。∵∵

究其历史,光孝寺中大雄宝殿虽为主殿,但并非最早建造起来的,该寺最初建于西汉,三国时改为寺庙。到了东晋印度名僧昙摩耶舍来穗传播佛教,才特在此修建了一座五间的大雄宝殿。晋朝正是佛教兴盛之时,从建筑风格上看,大雄宝殿应具有魏晋时的建筑特点。∵∵

3、大雄宝殿构造特点

3.1、功能分区

古建筑功能分区一般按柱与柱划分的空间形成,大雄宝殿内的功能分区也较为简单,内柱圈为佛像区,中间那圈的南部,即进门方向的一区为朝拜区,其余地方基本空着,应该算是游览区。

3.2、阶基

大雄宝殿作为主殿不仅体现的所处方位上,抬高一米有余的台基显示出了大殿的宏伟气势。阶基为中国建筑三大部分之一。诸多文献记载里,早在汉代阶基已成形,如未央宫前殿之阶基;川康诸亦有下以阶基承托,阶基四周刻有一些矮柱等。柱与柱之间刻水平横线,用来表示砖缝。直至唐五代,这种做法已很流行。

进入大殿内的台阶不是直接通向殿外,而是先连接一个平台(月台),再由东西两个台阶连接殿外。此为典型的东西阶之制。这种做法可以使殿内外联系形式更为丰富,且不会因为高差较大使得台阶变得陡或长。除这原因外应该含有其它如对佛寺的尊敬等文化因素渗杂在内。

3.3、∵墙柱

大殿由横八纵六根的柱组成的柱网支撑起来。在中国的木构架建筑中,柱作为整个建筑的对地面的传力结构,而墙本身是不受力的,因而其形式较为多样,可做系列装饰性布置。柱础为石制,有大斗形和圆柱状;柱身呈圆柱状,据资历料它是采用中间粗、上卞略细的棱形柱体为支撑,显得特别刚劲灵巧,与隋唐时代的直柱支撑迥然不同。不过目测外观它直径似乎并无大的变化,无相应雕刻装饰,应该未受外来之风影响。

3.4、斗拱

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出挑的屋檐是古建筑外观上的一大特点,出挑长度可达三米,这种特点如无斗拱传力支撑根本难以实现。因而它在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传力构件。二是增加建筑造型的美观。三是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模数。

斗拱在两汉时期就已出现成形,其组合有一斗二升或三升,有单拱或重拱;有出跳三四。

从大雄宝殿中柱头的外观上看,它属于二层的一斗三升斗拱。一斗二升斗拱受力及作用都不是太合理,所以用得不多,现存斗拱也多为一斗三升式的。∵

两汉时对转角斗拱的处理似乎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法。而看左图角檐处的斗拱处理已相当自然,若为两晋南北朝时期所建,那么证明当时对转角斗拱的处理已经相对成熟。它只是在转角45度角的位置从内面伸出一根悬臂,并在第一层斗拱里增加一个承接部件托住那根悬臂,这悬臂正好也托住纵横梁的交接部位。

从以上斗拱的受力分析看,各梁的受力均传给斗拱,再由拱传向柱子传向地面。斗拱整体并没有多余装饰,这个特点很符合斗拱发展的历史。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3.5、构架

我国构架分穿斗式构架和抬梁式构架两种,也有穿斗式和抬梁式混合使用的形式。大雄宝殿属于抬梁式构架,柱头上可以看到它搁置有梁头,梁头上搁置有檀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柱,如此而上,梁的总数为三根。这正是抬梁式的营造法式。

3.6、∵屋顶

大殿中心即佛像坐落位置,是最内圈柱子围合的空间;外圈则是外墙,还有就是它们中间的圈。屋面坡度变化曲线是由内圈上方的屋面向屋檐依次用举举折方法形成。

大雄宝殿屋顶有两层,上层屋顶由内面和中间那圈柱子支撑;下层则是由中间和外面那圈柱子支撑,可见中间那圈的18根柱子成了上下两层屋面的承接部位。

屋檐的依托采用一跳两昂的重叠斗拱结构,寓力学于艺术之中。屋顶结构采用双檐式,体现了光学原理的合理运用。

由于大殿面积相对较大,屋架举高也不高,高宽比只有1比4,因而屋面纵向和横向曲线都相对较为平缓。汉代文献中有“反宇向阳”的记载,表明我国建筑的屋面在那时已经呈横向曲线。而宋以后举高逐渐增加,屋面曲线更明显。由此也可大致看出宝殿建造时期。

3.7、角檐

大雄宝殿檐角弯曲并不明显,只是微微有点上翘,基本呈直线形,出檐深2.5米。而汉代遗物之中,大多屋顶坡面及檐口均为直线。后世大多庙宇建筑也效仿这种样式,也有个别角檐上翘比较明显的。

4、结语

大雄宝殿作为广州历史最优久(为东晋隆安五年∵401年)的寺庙建筑,历代均有重修。故寺庙也不可能完全统一为哪个朝代的风格。不过无论如何,它始终作为古建筑的一个瑰宝,给人们带来了浓郁的建筑宗教文化气氛,给予了人们精神上的寄托。这种宗教场所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依靠,正是现今社会需要但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一个环节。∵∵∵∵∵∵∵∵∵∵∵∵∵∵∵∵∵∵∵∵∵∵∵∵∵∵∵∵∵∵∵∵∵∵∵∵∵∵∵∵∵∵∵∵∵∵∵∵∵∵∵∵∵∵∵∵∵∵∵∵∵∵∵∵∵∵∵∵∵∵∵∵∵∵∵∵∵∵∵∵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