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民间和谐相处的寺观

■刘湘如

寺院,是佛教僧侣居住活动的场所;宫观,是道人女冠居处活动的地方。然而,在长乐市星罗棋布的民间寺观中,有一个罕见的现象与特点,那就是有不少寺观共处、释道齐信、神佛***的场所。诸如位于城关石首山下的天王寺,建于唐朝大中七年(853年),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原称寒岩寺,就是被长乐民间被列入“十二景”之一的“寒岩晚钟”。

这座千年古刹除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寺宏伟建筑外,左侧有一座“五灵公殿”,则供奉道教“五帝”。而寺的后面山岩间,则供奉齐天大圣(孙悟空),右边有一地龛,供奉土地公,形成了寺中有庙、庙附寺里的奇特景观。寺中的主持,还常率僧众应道教宫观庙宇的邀请,去为宫观信众做法事道场,祈求平安赐福。

位于玉田镇的瑞云庵,始建于唐朝,最早是佛教尼姑居住的地方,以后衍变为道人居住,改佛为道。但仍保留佛教的殿堂,如观音阁、弥勒殿寺单独建筑,这又是一种格局。该庵主供“五帝”(又称“五灵公”,为驱瘟灭疫之神),配供齐天大圣(孙悟空)、临水夫人(陈靖姑)等。观音菩萨在道教宫观里,则称为“慈航道人”,道教的齐天大圣在佛教寺院里,则称“斗战胜佛”。

瑞云庵环境清幽,山顶上有一座古老的乾巫寺,属于佛教,但却由山下的瑞云庵管委会代为管理,关系密切,相处和谐,互不排斥。

此外,位于漳港镇龙角峰寺,建于宋代。嘉定间(1208-1224年),大理学家朱熹曾在寺里讲学。《长乐市志》“宗教卷”把它列入“佛教”。可笔者到该寺考察时,发现该寺建在一个非常大的洞穴中。洞之前方架起梁柱,上建戏台;洞内铺筑平顶作为大殿。殿正中供奉佛祖如来,而左边则供祀“五帝”。主龛之右供奉长乐南宋民族英雄杨梦斗。一副对联写道:“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带有佛道修心养性的哲理。

建于梅花镇山上的一座规模壮观的观音阁里,住的是尼姑与菜姐,可除了主供观音菩萨外,还附祀道教“五帝”。此外,还有位于潭头镇的崇圣寺、位于古槐镇的建林寺、位于罗联镇的洪岗寺和湖南镇的鸿庆寺等等,名均为寺,而寺里却主祀道教神只,而且几乎是“五帝”。这是很有历史原因的。

福州地区自元朝后,尤其是明清至民国期间,长乐民间经常发生瘟疫。为了祈求神明保佑,许多寺院尼庵便改为信仰“驱瘟灭疫”之神“五帝”,但仍保留“寺”的名称,成了名为寺、实为观的奇特民俗文化现象,也说明长乐民间佛道和谐相处,信众互相尊重的历史。

转自《福州晚报》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