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宗撰《水目山诸祖缘起碑记》(碑阳)

妙峰彻庸理禅师,姓杜氏,云南县海稍村人,生于明万历十九年。十一岁,入鸡足山,礼遍周上人,周预梦有青莲华生于殿庭。次日,师至,乃喜之,与剃染,为曹(4行)洞第十一世。聪慧,过目成诵。时密藏开公游鸡足,师就请益。公示与父母未生前,那个是你本来面目?久久参究,忽炉中火爆,撕破疑团。诣开公请证,曰:“理至(5行)不疑之地。”公曰:“那个是你本来面目?”师便喝公曰:“汝解”。学喝师曰:“于此无补。和尚学个喝看”,公示一掌。师曰:“敢不在侍者家内。”公曰:“已后云南佛法,自子始耳。”(6行)往与弟子洪如,隐居白云窝,后同开妙峰,因集《曹溪一滴》,住锡水目。崇祯甲戌,偕印天童密云大师,嗣天童临济正宗三十五世,赍藏旋滇,宗幢复镇,寂于妙(7行)峰。铸金像,奉于宝华。师颂曰:“量天度地才,只向寸中埋。更有包天地,无中回出来。微尘轮法转,自古一毛开。***人心住,昙华石上栽。”(8行)(碑阳)

《无住如禅师塔铭》

(一)提∵∵要

此碑立于水目山顶宝华寺北的“五祖坟”塔院内,碑通高145米,宽057米,厚011米,大理石质,碑四周刻一道阴线相围,额呈圭形,额横书“无住如禅师塔铭”7字,阴刻隶书。

碑体四面皆刻有字,惜碑文正面因人为原因损坏,已无法录文,现存文字左侧4行,阴面24行,右侧8行,计36行,行64字,残文约2300字,残段阳面亦为24行,则原文应有3800字左右。现录文从左侧开始,是属塔铭的后半部分。碑立于清康熙四年(1665),景东府岁进士教下弟子杨士宗撰文。

铭文内容值得注意的要点是:

1、详细记述无住在水目山开设戒堂外,于全省各地开堂的情况,即应蒙化(今巍山)世守左公之请,于天摩山(文作天目山)云隐寺开堂;应永昌(今保山)龚和梅及吏部周公之请于圆光寺开堂说法;应姚安世守高公之请(高)于佛佗山开堂,还有宾川鸡山,妙峰德云寺,牟定白窝梵仙寺等。每次开堂“坐夏结冬”,均约半年时间。对弘扬禅法来说,碑文评价为:“唯是彻公(彻庸)燃灰于来运,而师承其后,更能张而大之”,碑文较其他记载,更为详尽。

2、碑文载:“再赘平昔所着,则有《空明集》、《苍山集》、《室中问答》、《拈颂举古》、《鸡山语录》等书,并行开世。”这是记录无住在学术领域的成就,是其他资料所不能见到的。

3、记载无住圆寂时的情况,昙峰大师悟祯(高)及碑文作者明经杨士宗偕侍师侧。杨士宗在水目撰碑三则,即《水目寺诸祖缘起碑》、《启建宝华庵记》及《无住如禅师塔铭》,提供水目山明末史料详实丰富,十分难得。

4、碑末署无住弟子名录,以悟桢及普行(非相)领衔达二百余名,说明无住门徒之广。

(二)碑∵∵文

无住如禅师塔铭

【左侧】

妙峰复佐彻公结制,选佛悉以师为首座焉。问答机缘详载语录。时值洱水荐绅熊公请师,谓水目四祖于此出世,弘道遗迹在焉。遂应其请。始创构茆屋(1行)仅蔽风雨。未几四方绅弁士庶闻师道誉,竞发檀心。殿宇堂舍次第成就,请众骈集,名公巨卿,入山门问道者,车马辏辐,一时道化之盛,咸谓四祖以来所未曾有。师悲心(2行)恳切,愿力弘深,自度度人。未尝少懈,开堂弘化,不一而足。首于本山五印类结制百斯期,次应蒙化世守左公之请,诣天目山重兴云隐寺。结期制无何永昌给谏戈公,侍(3行)郎和梅、龚公,吏部周公等,相与请师就圆光寺开堂说法。一时郡中监司、守令咸临法席。而绅士男女,闻师法诲,回心皈向,请名求度者不可胜记。因开摩苍山,迨后。(4行)

【阴面】

安世守高公,亦邀至佛佗结制。次如鸡足、妙峰、白云窝梵仙寺等,咸一再开堂弘扬祖道。若本庵之结制,开堂坐夏结冬,则不可缕举矣。滇自盘龙,匿耀古庭,潜辉家风。(1行)久□□南云慧日,深沉于诏地久矣。虽毗尼度众,讲法开迷,代不乏人。而少室机缘几于绝响。惟是彻公燃灰于来运,而师承其后,更能张而大之。法化益弘以肆。殆所(2行)谓世宇舟航,人□眼目者,非师而谁荷所任哉?师每叹学人稍具一知半解,辄以担板陋见。排斥因果,滞足行门。师乃以解行齐备,宗说兼畅。于是圆修万善,普被群机。(3行)□建寺造经,饭僧修供,一毫之善,咸在不遗悬知未法。比丘戒德为艰,因兼弘仪行,以戒名堂俾之严净。毗尼不失入道根本,而从受皈戒者四方云至。所度不下千有(4行)余辈之众。而求名请示者,至多不可纪。虽屠沽负贩厮与暴悍之徒,睹面闻名,莫不向化。师亦以慈惠接之,故人无贤与不肖皆倾心焉。师每建善缘。辄有瑞应。如于定(5行)远,值发心之初,人山手取枯枝,植地作誓曰:若于他日成道。有缘当使枯枝重茂,未几枯枝发叶,果若师言。众咸像之高公,因建亭修楔,以表其瑞。因名验道,造亭遗迹(6行)永存。其他修水陆结期制,往往大都类此不可胜纪。噫!自非心精,惚合契异于圣贤者何以有是哉。岁甲辰,师知化缘将毕。乃手书遗训,封付门人。至闰六月,师圆寂。众睹(7行)师神彩精明举止一如平昔。意殊未觉师潜遣侍者,遍往辞谢合山。时门人有以后事求遗嘱者,师乃示以偈。云:“大地山河一双眼,通身遍体不曾迷,此日家常无别嘱,(8行)戒定三学终身持。”语盖偈训而垂示之也。书偈毕,又随以后事嘱众云。主持佛法付与普行,堂中事付与首座普证,常住事付与长老普举,衣钵随塔供养。区划分明。时(9行)有昙峰大师悟祯及明经杨士宗偕侍师侧。师顾众出方丈入法堂,就枯树禅几跏跌而逝。逾时,众乃举师入龛。师之面颜津润,俨然如生,身体柔和,顶面温暖。于时午(10行)未之际,天正晴明,忽空雷雪交作,仅于本刹。山下晴明如故。又远近有遥见本山峰顶,白云凝聚多时不散者,互相。掩塔之日,香花千里,四众云集。道缘之盛大,(11行)慧中峰而后一再睹为门人,餐受法乳者,随器深浅各皆有成,难以胜记。详载法嗣兹弗。再赘平昔所着,则有《空明集》、《苍山集》、《室中问答》、《拈颂举古》、《鸡山语录》等书,并行(12行)于世。师世寿七十有四,僧腊四十六。因众振锡东园,请铭于余。而余乃得以六种殊胜因缘,决而论之,以为后世范云。慨自宗风下近迈末法,比丘魔气所钟,正因鲜观(13行)以合眼枯坐为正定,以标记语录为慧解,以狂言荡语、盲棒瞎喝为机缘,以破坏律仪、恣肆无惮为解脱。惟师以真参实语,淳德旷识标之准焉。功在末法非浅鲜矣。其(14行)寄俗尽孝。持经密修具佛。正因发心真切,似大鉴其肫,切用工契悟深,密庶几大悟小悟者,莫不备历深研。似妙若其慧解圆明宗说,无碍随机演畅曲,当时缘似中峰,(15行)其一念不住,万善毕兴。作空华之佛事,建水月之道场,似永明至于王公卿士卒仆,后厮服德服化。□□倾心,道风远播,法化弘敷,此清凉国师,人称文殊一转之谓也。(16行)至于弘才远识,泛应圆施肩大缘于末运。而嫌寡不生,胜憧于遐方,师魔事无扰。此山远祖人称□□□□法菩萨之谓也。几兹六者□其一焉。不失为人中知识,(17行)而师以一人兼之。其所谓道全德备,巨量渊才,圆通自在,泛应无方者,即称之为四祖。而后,一人匪溢誉□。可以铭矣,爰为之铭。铭曰(18行):

无住禅师塔铭(二)

少室一灯∵∵光融震旦∵∵化普云南∵∵群众竞焰

水目峰前∵∵潜通一泉∵∵四祖联芳∵∵法幢已建

祖日峰前∵∵草深法院∵∵道不久淹∵∵住公复见

夙具灵根∵∵(19行)∵∵出乘大愿∵∵为如来使

扶扬宗岸∵∵蚤侍彻师∵∵亲承顾盼∵∵实语真参

精余百炼∵∵□衣南游∵∵远注辨验∵∵入天童室

掴六雪面∵∵气吞海宇∵∵机轰雷电∵∵(20行)

前法南归∵∵慧日启∵∵选佛开场∵∵竖空三殿

甘露普施∵∵群迷□唤∵∵草掩风迥∵∵河清海晏

道具缘兴∵∵人天喜恋∵∵王公士庶∵∵□愚贵贱

礼□皈依∵∵(21行)∵∵幢摧我慢∵∵岂日无因

惟德之□∵∵手扶佛日∵∵力摧魔□∵∵波旬丧胆

天就启羡∵∵堂堂上人∵∵实谁之眷∵∵济下狮山

洞宗杰汉∵∵师昔在□∵∵海岳风生∵∵(22行)

师今逝兮∵∵山云梦断∵∵水目有山∵∵苍岩赤献

山中岁时∵∵星移物换∵∵唯师塔堵∵∵巍巍岩畔

与山常存∵∵不逐时变∵∵来者信礼∵∵师如或现∵∵(23行)

康熙四年岁在乙巳孟夏四月初八,我世尊诞日景东府岁进士教下弟子杨士宗法薰合掌拜撰(24行)

【右侧】

建塔受法弟子悟祯(1行)

舍暹拯快统匀∵∵修改晟脱进载

明恳荷恭碧养义果来瞻度博令

举扬愿戎驯施∵∵阐颁谛仰由熙

绍法门徒普行英烁昌作贵广渥沐绵雄怕卸

证华悦掬休∵∵兰福常厦固雪

见就八持策襄跃舒持受寞裕橡

迢宥∵∵兴情∵∵寂攀∵∵韶爵

苇盖灿铎向玉续腾印梯严受梵那柄棒∵∵莹泌潜依优尧∵∵磐敖敬惺雨大良言秀茑滴仰教∵∵若全量八∵∵恰响德后来幢唯体谂彩耀慈默壁翠透安实∵∵宋繁启昙张特熏林旌宝展卢杲风芳任辉铉化鼎远瑞敖奇英畅派禀敏才朴阔柏千∵∵信湛种资有五朝习衍久云永长察嗣南昂熊昙恩智庭洁葵由荣可□岸享齐坠□加番□裔几思

和成乃玄柔(2行)

尔契述坦场学(3行)

峰核最尊坤心(4行)

道兴吉延元浑法会助缘弟子性(5行)

崇新昱坚德寂(6行)

田平即达备性(7行)

照合(8行)

无住如禅师,定远县人。姓邓氏,二十八岁剃染于大千大师。参叩于彻公。公命以法名,示与狗子无佛性话。当日通身庆快,如获至宝,牢抱在心。无论城市山林(9行),一切众务,常常不醒人事。入白云窝,止清泉一窟,云:是我放身命处也。向空发誓,自矢举此狗子无佛性话。静闹闲忙,总是个无,确志不移。一日,随侍彻公,□(10行)城赴供,夜坐高楼,忽闻铙声,大悟。遂有“通身是,遍界是”之偈,印证于彻公,大许。同开妙峰,随适吴越,偕印天童,兼秉妙峰,嗣临济三十六世,赍藏南归。(11行)时崇祯十二年,洱邑熊绅众檀缁请建水目宝华禅林,宗风大振。开堂十余,有语录传世。甲辰六月十二日示寂,塔于本刹之北。时亦有一笑契五聚,讳应(12行)秉,姚郡白羊贡士参妙峰,彻公命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力究呕血,明此大事,彻公许可,复来水目印证于住和尚,使其死中得活。随喜颂四书画空录,可(13行)谓学佛知儒之有禅者也。相师颂曰:“我昔得闻名,亲开铁铸门。金龙由八爪,处处取人心。你愿同三世,千丝共一纶。英雄真力士,展翼汉霄腾(14行)。”

杨士宗撰《水目山诸祖缘起碑记》(碑阳)

杨士宗撰《水目山诸祖缘起碑记》(碑阳)

非相行禅师,景东外屯长摩邑孙家营人。姓孙氏,

生于万历戊申,五岁丧父,知有大事。十五,母辞世,往

鸡足云溪庵德周大师下求剃染。生死副急,遍参遍叩

(15行)。只得念佛,杂念纷飞,如一人与百万人敌,无

法可治。欲自缢自刺。又闻上古佛佛授受,祖祖相传,

自死何益?二十九岁,得参无住和尚,侍开水目宝华禅

林。佛诞(16行)日,求授具戒后,请益云:“我心未得

宁静,乞和尚为除。”住师云:“你就究取那不净的来。”

师于言下七日七夜,将这不净的元命连根拔起,海底

雷打,天外如千日(17行)共照,印证于住师。许可,以

师首众。二十七年甲辰,住师示寂,将佛法付师洞下十

三嗣,临济三十七世。师庐塔三载,戊申,檀缁三请,方

乃出世。初于本刹开堂(18行),公卿士弁人山问道,

次普贤姚安妙峰,定远化佛梵仙,黑井万春,鹤庆龙

华,大理文殊寺,凡所至处,如风回草偃,万指倾心。

口卯,复本刹结制,有语录传世。白(19行)颂曰:参师

志愿坚,惧死继其源。久久将心杀,天魔活提犍。原来

家古佛,切莫外寻旋。转圣超凡见,同升大觉仟。士宗

世虽儒显,自幼有承事佛祖之志,故常(20行)登水

目。尚忆四灯虽远,未艾余光;欣际三焰续腾,弘昭丕

烈。迨谓前有所启,何美而不彰?后有所继,何励而不

传?阅相师颂,记之,镌诸石以垂永久(21行)耳。康熙

九年岁次庚戌四月朔八日吉旦立(22行)岁进土崖川

智庵居士杨士宗薰沐拜撰。(23行)供碑弟子孙承枝

男口。(24行)

《担当大师塔铭》

(一)提要

碑现存大理苍山下感通寺内,墓塔位于寺后路旁。

碑通高1.3米,宽0.57米,大理石质。碑文分上、中、下

三段刻写,每段直行楷书19行,行15字;三段共计57

行,约850字。原碑为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

天台冯苏撰文;右布政司古燕宗彝书丹;督理云南粮稻

储水利道按察司肖山来度篆额。洪周三年(吴三桂年

号)即康熙十三年(1674年)立。现碑为民国38年

(1949年)重刻,碑文详载担当和尚生平事迹。

(二)碑文

担当大师塔铭

师讳普荷,号担当,云南晋宁州唐氏子。(1行)其

先,浙之严州人,明初徙滇。祖讳廷俊,(2行)举乡荐

第一,屡上春官不第,遂弃去,专(3行)研精古文辞。

父讳世修,亦以孝廉仕,终(5行)临洮郡丞。母宜人郭

氏,梦白鹤人怀,娠(5行)而生师。时万历癸巳三月十

有二日也。(6行)生而颖悟。初名泰,宇大来。读书善

属文。(7行)年十三,补弟子员,尤工诗赋,口口口才

名噪海(8行)内。天启中,以明经人对大廷,遍游五

岳。尝(9行)执贽于李本宁太史、董玄宰宗伯两先(10

行)生之门。本宁称其诗曰:“清而不薄,婉而(11行)

不荡;法古而袭迹,卑今而不吊诡。”玄(12行)宰曰:

“温淳典雅,不必赋《帝京》而有‘四杰’(13行)之藻;

不必赋前后《出塞》而有少陵之法”。(14行)陈眉公征

君亦有“灵心遒向”之评。其见(15行)重于海内巨公

如·此。至会稽,参云门湛(16行)然禅师于显圣寺中,

亲面相承,授以禅(17行)旨。是因母在,遂回滇。及母

养告终,中原(18行)寇盗蜂起,知明祚将尽,复修出

世之志。(19行)从无住禅师受戒律,结茅鸡足山,息

机(20行)养静。十年览藏,十年面壁,由博而约,由

(2l行)约而化。不上堂说法,无非法者。师素工(22

行)书翰,得玄宰家法,画不取似,有笔外意。(23行)

一时碑碣及贵家屏障、图册,咸借之以(24行)为重。

求者麋至,师亦如意应之。晚居点(25行)苍山之感通

寺,宦游叶榆者,无不就寺(26行)谒师。师着有《修园

集》、《橛庵草》、《罔措斋联(27行)语杂偈》,最后为

《拈花颂》百首。其自序曰:(28行)子自六十以至七十

不能作此一颂,又(29行)自七十至八十(亦)不能作

此一颂,幸而(30行)天假以(年),一日能作数颂,未

数日即得若(31行)干首。先难后获,予亦不知也。其

言具在,可(32行)谓了然悟道者矣。癸丑孟冬,示微

疾,十(33行)有九日,晨起端坐,辞众书偈曰:“天也

破,地也破(35行),认作担当便错过,舌头已断谁(35

行)敢坐”,掷笔而去。身顶热,一日人龛。又二(36行)

日,四众迎送班山堂中,供养五日。茶毗(37行)毕,拣

骨时有坚固子。春秋八十有(38行)一,僧腊三十有

二。建塔于苍山佛顶峰(39行)下。明年弟子广厦走行

省乞铭于余。余素与师(40行)善,因为序而铭之。铭

曰(41行):“始焉儒,终焉释。一而二,二而一(42行)。

洱海秋涛,点苍雪壁。迦叶之区(43行),担当之室(44

行)。”

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天台(45行)冯

苏撰文。(46行)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古

(47行)燕宗彝书丹。(48行)督理云南粮储水利道按

察司副使箫(49行)山来度篆额。(50行)大周建元岁

次甲寅仲春(吴三桂国号即康熙十三年)谷旦(51

行)。

碑阴有原刻,惜年已久,风雨剥蚀,字迹52行)模

糊。今不重刻,恐日久并此亦归淹没(53行)更无知者

原刻仍存,以保真迹(54行)。民国三十八年,岁次己

丑季夏,本堂第(55行)二十代住持传惠重刻并识(56

行),邑人蒲瑞河书(57行)。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