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的龙山寺

中共晋江县委陈文敬

海峡两岸都有龙山寺,而***的龙山寺是从大陆晋江安海龙山寺分支衍生的。

晋江安海龙山寺,又名天竺寺,俗称观音庙,位于安海镇北型厝村,是泉南着名的千年古刹。据《晋江县志》记载:“龙山寺隋皇泰年间修建,明天启重修,康熙二十三年甲子修建山门、华表、殿堂门、钟鼓楼。”

灵源山自北向南蜿蜒而至安海,有若游龙,故称龙山。据传,东汉时龙山有棵大樟树,夜间屡发奇光,有僧过此,以樟树雕成千手千眼菩萨,至隋始建寺。当清代康熙初年下令迁界时,安海全境庐舍烧毁殆尽,唯龙山寺独存,记述此事的碑刻至今仍立于寺前。近年整个寺院又重修一新。信徒、游客络绎不绝。到这里游览、烧香的侨胞、台胞及港澳同胞越来越多。

寺初建名普现殿。进入山门,迎面有石碑坊,横额写着“天竺梵钟”四字,穿过牌坊,正面便是宏伟的大殿,两傍为钟楼、鼓楼。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上面悬挂着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书写的“通身手眼”匾额。寺正殿奉祀千手眼佛。系木雕立像,高4.2米,宽2.5米,头戴花冠,堕耳垂目,庄严慈祥,主手合十,傍支一千零八手,掌中均雕一只睁开的慧眼,有的空手,有的持书卷,有的执法器,姿态各异,身披莲服,两脚微露,挺立莲台。整个造型就像一棵古老的樟树,雕出繁复入微的千手眼佛,层次清晰,华丽精美,生动自然。明代张瑞图、清代庄俊元、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等,都在此留有对联,题匾手迹。这一木雕造像,艺术价值很高。千百年来,寺宇修而废、废而修,历尽沧桑,几经浩劫,但这尊艺术瑰宝,却依然无恙,世世代代相传,完整地被保存下来。

在正殿前,一对青草石柱,相峙而立,石柱上刻着两条欢跃的飞龙,俯身盘旋直下,头部却昂然矫转向上,神采飞扬,栩栩如生。一双鳞甲分明的龙爪,分别捧出一磐一鼓,人们若以手轻轻敲打,则磐传磐声,鼓传鼓音,甚是悦耳动听。

庭院中间天坛高筑,两旁廓庑畅通。正殿为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殿后建有后院、后殿。前后殿宇两侧,房舍栉次鳞比,疏落有致。在院外仰观全寺,更觉屹然挺拔,恢宏壮伟。

台北龙山寺,位于广州街,号称“台北三大庙门之一”,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动工兴建,两年后竣工,为汉族移民奉祀信神“安海观音”的古刹。嘉庆、同治年间,二次地震而毁。1926年由当地信士集资改建,1953年又进行一次大规模重修。据***出版的《***古迹概述》一书记载:清代台北居民“以泉州和晋江、南安、惠安三县的人最多。为了求神的庇护,三县商人遂共赴晋江安海乡的龙山寺,恭请观音菩萨分灵来台。”足见安海龙山寺是***龙山寺的祖寺。

几百年来,除了台北龙山寺外,***各地从安海龙山寺分支藩衍而建的庙宇多达四百四十多座,多分布布于台南、淡水、艇胛等地,其建筑的形式、奉祀的菩萨,连一百条七言四句的签诗,都与安海龙山寺相同。据说连所用的红砖、杉木也都是从福建泉州一带运去的。相传***在鹿港首建龙山寺(创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6年)的僧人,就是原先在安海龙山寺的主持肇善禅师,而最早带着龙山寺建筑图纸往***仿建的,又是安海近邻的惠安着名石匠王益顺。

《福建史志》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