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千峰翠影一湖莲

戚永晔

禅谒曰:千人千面,我笑;一嘴一心,众生笑。

在佛教里,“千”和“一”是两个相对独立又互为变化的意象,前者代表了生生不息的繁荣,后者代表了跨越时空的恒定。

从这个意义上讲,千山的“千”字,就有了包罗万象的禅机,和归心止水的禅境。

千山得名有三次过程:最初叫千华山,是千山和华表山并凑在一起而得名:后来叫千朵莲花山,是根据峰峦层迭环抱犹如荷花浮水而得名;相传原先999个山峰,当地居民人工造筑一峰,以足千数,最后才叫千山。

“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这是古人对千山人文自然环境的美誉。这座包含了深厚佛教文化的长白山的支脉,如今依然是众多旅人心仪的游学之地、修身之所。

千山奇景:普泽被众生

“欲向青天数花朵,九百九十九芙蓉。”这是清代诗人姚元之对千山的绝唱。

千山按自然地形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西部四个景区。包括20个小景区和200余处风景点,分布在几条沟谷内,景色秀丽,四季各异。

万壑松涛百丈澜,千峰翠影一湖莲。千山虽无五岳之雄峻,却有千峰之壮美,在深厚的佛文化泽被里,像一幅无穷无尽的天然画卷,一年四季都展现出不同的美感。

5月的千山,到处是盛开的梨花。嫩绿丛中,花香袭来沁人心脾。6月初夏的千山,松涛阵阵,树影婆娑,似在上演着绿色的圆舞曲,给人以和谐、优美的感觉。金秋十月,蓝天白云下,漫山遍野处处金黄,触目皆是染霜红叶。12月的千山。到处是银装素裹。风雪中,松柏更加挺拔,山势尤为峻奇。

仙人台,海拔708.3米,以辽东太守丁令威成仙化鹤归来的传说而得名,是千山第一高峰。登山远望,诸峰千姿百态,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古松参天迎风泻涛,怪石峥嵘星罗棋布,奇洞宝塔云烟缀绕,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佛法里提到的“极乐之地”,莫过于此。

“一石一泉皆化育,千华千顶孰雕锼”来千山寻幽探胜的游人,无不惊叹于佛法与胜景如此完美的融合。千座奇峰,千道景观,千奇百怪的峭石,千形万状的峦嶂,构成了千山千姿百媚的独特风光。

千山大佛:妙相本天成

1993年3月19日,千山管理局曾收到盘锦卫校高级讲师张柳春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民国时期一个叫于文波的人曾在千山出家,那时曾有人指点,让于文波去拜祭大佛。这封信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在民国时期,一些出家人就知道千山的天然弥勒大佛。

大佛地处千山第二高峰五佛顶的东南方,距着名的庙宇南泉庵东南300米,海拔520米,整座大佛就是一座高耸的山峰。圆圆光亮的头部高如三层楼房,长满绿苔的浓眉之下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其五官摆放位置适宜,比例恰到好处。大佛左手分开放在膝盖上,右手握拳,手臂压在右腿上,右胳膊上方还端坐着一尊南极寿星,从整体看去是向右倾坐的姿态。在其胸前还天然形成一只捻珠,其长短比例及位置非常神奇,迎着阳光还可以看到圆圆的珠环。大佛的右手背上有人工凿刻的直径约3米的大圆环,其凹凸部分迎着阳光从远处看去自然形成一个明暗对比强烈的光环。有人说这个光环是个“八卦图”,也有人说是个“***”,种种说法不一。在大佛腹部中央有一个高2米、宽1.2米的椭圆形的空洞,在其边缘还长着棵小松树,从远处看去宛如一丛长毛掩盖着大佛的“肚脐眼”。在大佛的最低部还长着两只宽大的脚。

在对这尊大佛的挖掘考证中,还发现了许多历史上有人拜祭的痕迹。在距大佛对面200米,高约70米的峭壁上有一个人工凿刻的1米宽、6米长的古拜佛台,其花岗岩台面已经风化,据地质专家鉴定,花岗岩风化到如此程度,起码要有上千年时间。在古拜佛台的下方30米处,人们还发现曾有人焚香拜祭用的瓷质供碟和近尺厚的香灰。据考古学家考证发现,挖掘出来的供碟是明清时期的瓷制品,证实了大佛早在明清之前就已被高僧所识,并供奉膜拜。

1993年8月6日,举行了千山弥勒大佛开光典礼,是一件让其名扬在外的盛事,吸引了众多的僧侣信徒和游人,络绎不绝地来到千山观光赏佛。每到旅游旺季,大佛对面的拜佛台上,香风飘逸,青烟袅袅。

走上栈道,平视佛在眼前,想必大肚能容天下的佛祖,也能容世俗于眼前。乐山是劈山成佛,但千山之弥勒却是化佛为山,夺天工之妙,可见先天之造化远胜于后世起家。无量寿经云:“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佛与人的距离,在那一刹那,只有咫尺之遥。

千山古刹:般若净无尘

其实,早在1400年前北魏时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踪迹,作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统一体,佛文化是千山人文景观的主体之一。

“临山已谛金钟响,入庙先闻玉炉香”,隋唐时期起,这里有了庙宇建筑,到辽金已发展成远震辽左的着名佛教圣地。“祖越”、“龙泉”、“香岩”、“中会”、“大安”五寺,在明代已很出名。到了清代道教进入千山,使干山的建筑有了进一步的增建,发展到七寺、十二观、九宫、十庵。

今天,千山已有寺、观、宫、庙等20余处,宛如一颗颗闪光的宝石,镶嵌在奇峰秀谷之中,使古老的千山更加迷人。这些古老而宏伟的寺庙,有的高耸于险峰之上;有的屹立于群山环抱之中;有的坐落在向阳坡上;有的隐蔽在古松怪石之阴。与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为一体,构成一幅优美、雅致、幽静的动人画面。除庙宇外,还有无数洞、塔、亭、碑也是千山佛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山佛学地图

五佛顶

位于千山西北部,是千山第二高峰。山顶立石佛五尊,故名五佛顶。登临峰顶,头上青天,脚下白云,西望间山之巅,北瞰辽阳塔影,沈阳、鞍山历历在目。五佛顶南绝壁下的普安观,是整个千山景区最高的殿宇。

龙泉寺

位于千山北沟中部,立于群峰环抱中。地势宽阔,建筑宏伟,是千山五大禅林中现存最大的佛寺。该寺始建于唐代,后来重修仍保持明代风格。该寺半依峭壁,半筑短垣,坐落在幽壑丛林之中。寺后有清泉一处,常年流水潺潺,相传是“龙涎水”,又由于山水下流弯曲似龙,因此得名龙泉寺。清人王尔烈曾吟诗赞叹龙泉寺胜景,“一千峰呈烟霞胜,十六景中图画存”。

大安寺

位于千山东南部,建于唐代,是千山最古老的庙宇。依山筑庙,庙前开阔宽敞,左右悬崖陡峭。寺西有通明、金刚二山,雄拔耸峭,状若屏障。

香岩寺

位于千山南部,寺建于双崖夹护之间,由于寺建山上阳坡,山花很多,春夏花开满山,香气扑鼻,故而得名。殿宇壮丽辉煌,彩画秀丽,木工艺术很高,在整个辽宁都属罕见。香岩寺四周有名胜多处,后有仙人台,旁有金代砖塔。在后殿庭院中有古老的盘龙松。

中会寺

位于千山山腰,寺后有犀牛望月峰,形如牛首:寺前山势重叠有如层楼,名曰海市蜃楼:寺西一峰螺旋峰;寺东一峰,山巅有塔,远望如瓶,名曰净瓶峰。明人诗中的“花香浮塔院,霞影落立岑。杳杳钟声动,遥峰护碧林”,咏叹的就是中会寺胜境。

越祖寺

位于无量观西阁之下,五大禅林之一。现存大殿三间,寺宇背靠摩崖,刻有“独镇群岳”。在祖越寺和无量观周围有24景。其中八步紧有石阶八蹬,仅容一人纳足,循石磴匍匐而上,越七步紧、夹扁石,即可一步登天。

招提院

位于祖越寺通向龙泉寺的途中,是一座建于金元时期的塔院,它原是龙泉寺僧接待十方僧人之所,又是珍藏千山僧众三代宗谱的地方。三代宗谱记载着千山佛教的兴衰和僧人的名号,以及千山开发的历史及佛教在干山的传播。是那烟尘重重故去里,千山深厚佛文化积淀的见证人。

TIPS:千山修学游

千山佛学文化线路:

千佛阁,观看释迦牟尼真身舍利

登海拔554.5米高的观景台,拜天然大佛,观巅峰之塔弥勒宝塔

游览五大禅林之首,龙泉寺景区

下山后可前往玉佛苑观瞻玉佛

游程约需3天

修学旅行书推荐:

《中国禅宗》(广西师大出版社)。该书比较详实地叙述了中国禅宗的起源和发展,禅宗各个分支也理得比较详细周全。千山作为临济宗和曹洞宗的传承地。在读了该书以后会对其有更深的理解。

《南怀瑾说佛: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陕西师大出版社)。南怀瑾大师对佛学的阐释深入浅出,他的人生观和体悟能够指引游学者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感受佛文化的博大精深。

音像出版物推荐:

《中国寺庙大观之八:千山佛迹》(VCD)(中轻生活音像出版社)

出自:∵《风景名胜∵》∵2009年6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