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福地烂柯山

烂柯山又名石室山、石桥山,位于衢州城东南13公里处,西临乌溪江,南接石室村。山不高,海拔仅164米,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9公里,系仙霞岭余脉。此山黛崖翠嶂,景极幽邃。唐末五代的着名道士杜光庭在《洞天福地记》中说:“西安县(即今衢州)烂柯山,为神州七十二福地之一。”古人认为:“赤县神州七十二洞天,其八乃在信安古郡(也即衢州)柯山之巅。”现在山中的青霞洞中有“青霞第八洞天”石刻。

过去烂柯山的四景:石梁、青霞洞、一线天、雁塔,二寺:宝岩寺和柯山石桥寺,一亭:日迟亭,一观:集仙观,总称“柯山八景”。如今有的已荡然无存,有的只留下一点遗迹,自然景观也减色不少。

构成烂柯山主体的石梁,东西走向,南北中空,远望如一座巨大无比的拱桥,这就是烂柯山又名石桥山的由来。桥洞里云雾缭绕,古人有“仙桥危石梁”、“虹蟠雾中见”的诗句。游人至此,须匍匐而过。

山脚赭红色的围墙当中,屹立着一座飞檐画栋的古寺。山门外有整齐的石阶,石阶下圆形的池塘边,长着两棵数人合抱的樟树。寺后青松翠竹,郁郁葱葱。此寺建于梁大同七年(541),后倾记,宋景德二年(1005)又在原基上重建,称柯山石桥寺。寺前有井,上刻“冷泉古井”4字,据传朱元璋曾在井边歇马。围墙左边的通仙门外,有明朝四川巡抚徐可求墓。墓已被盗掘,墓旁的石人、石马、石羊尚存。

沿墓旁山道攀缘而上,山腰有一石洞,名青霞洞。洞宽、长、高各20余丈,宛如一间明亮宽敞的大厅,可容千人。两旁石壁,留有历代石碑。西边石壁上刻着“烂柯仙洞”4字,每字4尺见方,笔锋苍劲雄浑;东边石壁上刻着“天生石梁”4字,每字亦有1尺2寸见方。此外,还有“天造地设”、“青霞第八洞天”、“碧汉长虹”等十余条石刻。石洞北临深谷,立洞前,碧波如缎的乌溪江和烟囱林立的衢州化工厂遥遥在望。

石洞南面的石崖上有一亭,是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四川进士矍溥守衢州时所建,取元代杨明“洞天春远日行迟”诗意,名之为“日迟亭”。亭柱上有两副对联:

其一曰:

灵境迥开天一线;

飞梁高跨石千寻。

其二曰:

两洞翠云瑶草秀;

一抨红雨碧桃飞。

青霞洞顶端石梁上有一隙缝,长10余丈,南宽北窄,窄处才寸许,宽处一人贴着地面爬行能通过,从洞底仰望,可见山外青天如线,故称“一线天”。明人有诗赞道:

片石嵯峨入望雄,到来仙窟自玲珑。

烟霞色拥千峰霭,星斗光分一线通。

灵鹊斜飞青汉外,彩虹高跨白云中。

天台咫尺堪寻药,更有何人携手同。

石梁西坡有两棵虬枝横逸的千年古松,犹如两条张牙舞爪的青龙。树下有一块2尺余长的青石板,上刻“战龙松”3字,为南宋朱熹所写。石梁顶上原有一座石塔,高7层,建于唐前,于光绪初年倒塌。登上塔址,衢州城历历在望。

北魏郦道元所着《水经注》卷四十《浙江水》引《东阳记》云:“信安县有石室坂,晋中朝时,有民王质,伐木至石室中,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质因留,倚柯听之,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质含之,便不复饥。俄顷,童子曰其归,承声而去,斧柯(氵崔)然烂尽,既归,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情凋落,无复向时比矣。”这就是烂柯山名字的来历。但县志和其他典籍上的记载,却说王质遇到的是两位对弈的老仙神。

南朝谢灵运,唐朝孟郊、刘禹锡,宋朝陆游、朱熹,明朝徐文长都曾来此游历,并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孟郊有“对棋未遍局,万物皆为空。樵客返归路,斧柯烂从风”之句。南宋诗人陆游的《访毛平仲问疾与其子适同游柯山观王质烂柯遗迹》诗曰:

篮舆访客过仙村,千载空余一局存。

曳杖不妨呼小友,还家便恐见来孙。

林峦巉绝秋风瘦,楼堞参差暮气昏。

酒美鱼肥吾事毕,一庵那得住云根。

朱熹和烂柯山的关系更为密切。宋时,山的附近有一所柯山书院,朱熹即在其中讲学,颇极一时之盛。朱熹也有咏烂柯山诗,其中有云:“局上闲争战,人间任是非。空教采樵客,柯烂不知归”,借王质砍樵遇仙的故事,兴世事无常之叹!∵(楼翠如)。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