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娘娘塑像,典型的可敬可爱的东方女性∵

一座古老的寺院,就是一卷斑驳的史册。正如本文要叙述的武都佛堂寺,千百年来,它用雍容的气度和隐忍的情怀,在陇南一隅亲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最终自己也像历史一样,藏之深山,隐于无名。

武都是川陕甘三省五县的结合部,佛堂山沟曾经是白龙江流域乃至洮岷古代各民族与中原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是古阶州通往成、康、天水、陕西、东川等地的咽喉、捷径,是阶州古道。它既是丝绸之路,又是种桑、养蚕、造丝的故地。佛堂寺旁的寺塄干、毕家山历史上有过商旅热闹非凡的歇马店,也是僧俗朝山礼佛必经的歇脚处。时移世易,昔日辉煌的佛堂寺,从20世纪50年代通途改道后,便变得默默无闻。

发掘这一部史册的,就是多日来陪伴记者的当地学者刘佐才先生。他怀着抢救文化遗产的强烈使命感,用了两年多时间深入民间,调查了解、研究整理,终于揭开了被冷落达半个世纪的佛堂寺隐秘的历史画卷。

风光犹存繁华不再

坐落在武都县龙凤乡寺塄干村青龙山山头上的佛堂寺,距武都城东25公里左右。记者一行从武都驱车沿212国道东行至罗寨桥,转北进入佛堂沟。从沟口到寺院的山坡上,车窗外闪过的是绿油油满山青翠的橄榄树和花椒林。盘山公路蜿蜒曲伸,绕过几个村子和山头,汽车很快到达佛堂寺。

从外观看,佛堂寺古刹岑寂,松柏森蔚,为古建筑四合院格局。院内阳光淡淡,一位老僧在打扫庭院,上殿内几位工匠正为新塑像绘彩,气氛悠然。

据刘老介绍,佛堂寺是古丝绸之路东端白龙江北岸山谷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武都县境内迄今发现建筑最早的寺院之一。现存雍正三年(1725)四月立《功德碑记》有载,佛堂寺始建于汉代,相传为古白马人所建,距今至少在1800年以上。原名西宁寺,宋嘉佑间改为今名。据说历史上全寺有前殿、正殿等18间,塑像48尊。各殿墙壁绘画色泽鲜艳,金碧辉煌,并有钟鼓楼等规模可观的建筑。四周有风姿秀美的佛堂十景相衬映,祥云瑞彩,佛寺显得格外庄严而美丽。

佛堂沟,西有龙凤山,东有甘家山,正面为佛堂山,冈陵起伏,峰岭连绵,佛堂寺矗立在群山环抱之中。千年油松和铁匠树高耸挺拔,将佛堂寺荫翳其间,树影婆娑,幽静异常。寺院因被两米宽的寨墙和两米深的堑壕围在山巅,故也称峰城佛寺。

据刘老调查研究,佛堂山旧时有阶州名人、商贾、富翁的避暑山庄,毕家山有专门的骡马店。明清以来,来往的官吏、商贾、名人及平民百姓,都要在此住宿。一到晚上,店里有卖杂货的,有弹唱、说书、唱戏的,热闹极了。但凡过往者,不论僧俗都要到佛堂寺去礼佛、观光,有的则驻足题留或勒石以记。到20世纪50年代,武都到略阳、成县、天水的公路通车之后,佛堂山及佛堂沟才一改往日的繁华景象。

虽然历史上佛寺及塑画屡遭蹂躏,但当地老百姓对古文化遗产十分珍惜和爱护,每遭毁一次便维修一次,从唐代到民国年间维修记载达八次之多。

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据刘老介绍,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6)在平城(山西大同)建国称帝。刘裕于东晋末年(420)在建康(今南京)建国称帝,国号宋。太武帝拓跋焘太延四年(439)灭北凉统一北方。武都时为仇池国属地。南宋元嘉十八年(441)宋文帝刘义隆遣将讨仇池国,仇池杨难当战败率妻子奔魏。元嘉二十年,杨文德又据白崖,举兵叛魏,号仇池公,归于宋,宋授文德武都王,屯葭芦城。太武帝领兵西征,击败杨氏守军,攻克佛堂山,进军白龙江沿岸。相传于佛堂山设兵防,从此,佛堂山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起兵,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攻破长安,唐玄宗逃到成都,武都为吐蕃占据。从天宝十五年到咸通八年112年期间,佛堂山为唐与吐蕃争斗的战略要地,佛寺多为军队首领驻扎。北宋杨家将征西,大军从佛堂山经过。南宋绍兴四年(1134)金兀术率大军十万侵入阶州,宋将吴玠、吴璘奋起抗金,于米仓山囤粮建米仓城,分兵驻守佛堂山。金人占领阶州石门长达51年,淳熙十二年(1186)利州路三都统吴挺、郭均、彭果三将领出师袭击金兵,经佛堂山挥师阶州,收复石门。明洪武四年(1371)颖国公傅友德受太祖密谕,出陈仓,过佛堂山,直抵阶州,击败阶州守将蜀平章丁世贞。明末,农民起义军闯王李自成率部从崇祯九年(1636)到崇祯十三年(1640),五年间四过佛堂山,李自成曾驻扎佛堂寺研究战情。清嘉庆四年(1799)九月,白莲教众由礼县至阶州北境柳林里,官军追剿,后进至佛堂山,越毕家山,住佛堂寺,后入鱼峡沟,为官军歼灭。清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启王梁成富军队从汉中转战阶州,过此驻佛堂寺。清末民国初年,义和团一部活动于佛堂山一带。民国年间,讨袁起义军白朗、靖国军第八军军长叶荃,还有吉鸿昌、吴佩孚到武都,都曾路过佛堂山。

康熙吃桑枣的传说

“林桑沟里林桑园,养蚕人家不着缎。采桑姑娘捧桑枣,康熙皇帝喜满面。”这是刘老给记者抄送的一首留传当地的民间歌谣。据刘老介绍,佛堂寺附近的林桑沟,以前是一个大桑园,每当桑枣(桑葚)成熟季节,满枝挂铃,不仅色泽鲜艳美丽,而且饱食无疾。

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微服到阶州两水一带访贤,路经佛堂寺驻足,他发现佛寺年代久远,雨淋破损,便对和尚们说,你们可以把寺院维修一下。和尚们以为是过路闲人说闲话,没有在意。康熙皇帝走到寺下面不远的地方,发现一群小姑娘在树上爬上爬下,问姑娘们在干什么?姑娘们回答:我们在采桑枣。康熙又问,这东西能吃吗?姑娘们说,能吃,你不看我们都在吃吗。一边说着,一边捧给客人尝一尝。康熙皇帝一尝,觉得的确香甜可口。由于色鲜味美,康熙皇帝一时便吃饱了肚子。之后康熙皇帝感谢了姑娘们的厚意,然后奔阶州两水一带而去。

康熙皇帝访贤回到京城,过了几年令一官员赴武都佛堂沟封那些桑树为木中之王,挂一个封赠牌,顺便把维修寺院的事过问一下。官员领旨到毕家山,已是立冬十月,桑树上连一片叶子都没有。往旁边一看,高大的树枝上吊得锁铃大串,钦差大人以为这就是桑树,于是把牌子挂到椿树上。钦差大人端详牌子挂的好不好,一时间椿树笑得坐下起不来,根部变成个大疙瘩,而桑树在一边气得连皮都裂开了。有路人一看说:你把牌子挂错了。钦差大人将错就错,对桑树说,你还是好好养蚕结枣吧!从此椿树便成为木中之王。

随后钦差大人来到佛堂寺,发现寺貌依旧,便问和尚,皇上让你们把寺维修一下,你们怎么还没维修?和尚们说:皇上微服私访,草民怎知,真乃有眼不识泰山。今钦差大人再传圣旨,我们尽快维修就是了。因当时的客观原因,筹备、维修时间拖了好几年,直到雍正三年才维修完毕。雍正三年佛堂寺立的两通石碑记载的就是此事,增加了佛堂寺的传奇色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