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清莲寺

李冬生

步入清莲寺,犹如走进古建阳的历史长卷。该寺建在水南原宝山庵遗址附近。记得我少年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曾去宝山庵前挖过防空壕。大雄宝殿上一尊释迦牟尼佛身高达数丈,金碧辉煌。该寺何时被毁,不得其详。正是怀着这股浓郁的怀旧心情,一个秋风细雨早晨,有幸偕惠民、连植诸学兄重上宝山,漫游清莲寺。

未入寺境,秋风送来一阵阵寺院钟鼓声,伴着僧尼诵经的低沉吟唱,一种超凡脱俗的肃穆,灵魂出窍的茫然,传遍全身。不是仙境,胜似仙境,大雄宝殿前栏杆上“庄严净土”四个大字干脆利落点明此地与尘世的区别,属另一种精神世界。凡人俗念至此自行抖落。正如大雄宝殿一侧对联上写的:“清磬一声鸣歇了尘劳诸烦恼”。漫步至此,已是另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世界:你看,大雄宝殿内,檀香缭绕,梵音低徊,佛光辉煌,一尘不染,心地油然起敬,这也许正是宗教神奇的魅力。一步踏入,顿觉人生苦短,个人渺小,眼界开朗,四大皆空,哲学理念思绪,升高了几个梯次。

大雄宝殿后,一座新的殿宇——圆通殿即将完工。两米多高的玉石观音,慈眉慧目,注视芸芸众生,显现佛心平等博爱普渡众生的情怀。从观音出世至今千年风霜,她年岁不增不减,与天地同寿,青春仪表依然,又使人联想到好人生命长青。殿前四根盘龙大石桩堪称现代石雕艺术杰作,一条条从石柱上镂空雕刻出的张牙舞爪的大石龙,盘云驾雾,栩栩如生,给圆通殿造足了人间仙境的气势。这些龙柱都是来自印尼、香港、晋江等地信徒的捐献,有了钱不忘善举,也是佛心所倡吧!庙里几乎每一件构建与物品,如石柱、香炉、佛殿、塔、楼房都铭刻着捐献者姓名,一分一厘,丝丝分明。

住持释世觉法师,一张圆脸笑眼常开,仪容慈祥,语多禅机。我们要上山,问路如何走?法师曰:“你走到山前,就有路。”谢连植兄不禁称绝:“此禅机也!”众人大笑开怀。

山顶观音阁,堪称清莲寺一绝。放眼山下,饱览市区高高低低如森林般的新楼宇群,环山竹影松姿,满眼翠绿,令人大饱眼福。近可见登高山宋慈亭,远可望童游火车站。山中杉林如伞,密不见天。途中遇见外地一行游客对着大雄宝殿构筑工艺录相,清莲寺的造型构建精美,看来已名声在外了。

据释世觉法师介绍,清莲寺远景规划还要建天王殿、伽蓝殿、钟鼓楼、藏经阁、放生池、山门……届时清莲寺将成为闽北一座体系完整的大寺院,更值品味,风景更好。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为清莲寺题写的寺名,笔锋刚劲有力,堪为当代不可多得的墨宝,也预示宝山清莲寺将更加繁荣兴盛。

此行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是瞻仰了清莲寺镇山传世之宝——《大藏经》一百卷。这是“***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赠送的珍贵礼品,它充分体现了两岸人民共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血肉之情。这一佛经大集成内中许多经卷篇章,可能就是大唐时唐僧西天取经从印度取回翻版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清莲寺更加厚实古朴。这些经卷,我们不揣冒昧,粗略翻看几卷,竟无一能解读,其玄机之深奥,非我辈圈外人所能领略。佛教与儒学道家等诸子百家一样,是一门精深博大,浩如烟海的大学问,就其世界观人生观而言,也是一门哲学。住持释世觉是建阳佛教协会会长,在旁给我们介绍大藏经,可惜我们听得云里雾里,那里另一个世界的声音。

目前全寺出家僧侣,带发修行居士共有十余人,他们何以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每日厮守着青灯黄卷的无边寂寞呢?只要跨出寺门一步,便是沸腾的商海,温馨的小楼阳台,他们又何以耐得住红尘诱惑?我不便多问,怕引发他们对尘缘的痛苦伤痕。从佛家视角看:跳出苦海,需要大智大勇。张惠民学兄在一首咏宝山的诗中云:“宝筏渡人世有之,山光水色共传奇。胜因不染红尘苦,境界殊凡日月知。”谢连植老师也有一首诗云:“出水红莲灿若霞,欣从法宛护千家。求财祈福俱宜正,涤虑清心应去邪。行止情如东逝水,荣枯事等隔朝花。莫争蜗角多涉趣,烂漫空门避世哗。”两首诗都有感悟人生,视荣华富贵如粪土,多行善举,惜时拼搏创业之意,把人生表里都看透了,引起我的共鸣。步入清莲寺,是登上感悟人生的圣坛——念天地之悠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一种超然出世的洒脱。

下宝山,见游人三三两两,有的全家几口,有的情侣一对,向清莲寺跋涉而上,我们衷心祝福他们高兴而来,满载而归。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