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卧藏石梯寺∵∵

世上深山藏古寺。这句话现在对我来说真得有深切的体会,这是我在参观石梯寺后有感而发的,并不是什么无病生吟。想不到在如此偏僻的山区,竟有这样一座千年古刹,而且很有文物价值,是值得一看的。

这天我应在福建省莆田市***办公室工作的蔡先生的邀请,到他家乡莆田东海镇作客。他的堂兄弟在其老家的山上承包了上百亩的果树,请我们前去参观。因离吃饭的时间尚早,他就请我们到后山的石梯寺看看。我本想在如此偏僻的山区,寺庙不会有什么看头的。但只好客随主便,任其摆布了。

从东海镇往北横穿过福泉高速公路,有一条盘山小路蜿蜒北上,再拐两个弯后就到了石梯寺。石梯寺从远处看其规模并不大,与华亭龟山寺样式相差不多,都是背靠大山,山上有大片的高大树林。寺院坐落于壶公山脉的坪洋山与邱秀山之间,位于坪洋山麓的凤头岭山坳里。四周山峦迭嶂,群峰耸立,山间树林苍翠,涧流潺潺。寺前有一个大广场,广场前有一个较大的放生池。

石梯寺没有山门,第一个大殿即为天王殿,偌大的肚子和慈祥的笑容,给人以无比亲切之感。确实使人做到:“笑口相逢到此都忘恩怨,肚皮偌大个中收尽乾坤。”有一副楹联是我以前所没有看到的,“五百年前我辈是同堂罗汉,三千年里问谁能安座须弥”。现在我们都在讲和谐,如果大家都能有弥勒佛肚量,我想构建和谐社会就很好办了。

第二座大殿即为大雄宝殿,正中端坐着释迦牟尼,右侧是阿弥陀佛,左侧是药师佛。东偏殿是明嘉靖敕封的肇顺圣侯、韦陀,西偏殿是禅院的创建者木锄祖师、伽蓝。两旁分列着十八罗汉。背面向北的正中供奉阿弥陀佛,右侧是观音大士,左侧是大势至菩萨,正中下层是地藏王菩萨。东偏殿是文殊菩萨,西偏殿为普贤菩萨。殿内外有些楹联能体现石梯寺的古往今来,值得一记。“佛来福地千年在,僧住梯山万古兴。”“化石为梯成怪石,名山有路透灵山。”“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

第三座大殿为梯云殿,居中端坐着玉皇大帝。两边分坐着玄天大帝和二郎神。两侧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东偏殿是夏午堂,供奉三一教主林兆恩,还有关圣帝君、文昌帝君、孙思邈、扁鹊;西偏殿是蓬莱洞,供奉太上老君、何氏九仙。这真是“玉皇永在梯山头,宝殿重兴圣地灵”。

从总体上看,石梯寺的殿宇并不高大、规模也不大,但是其历史和文物价值却是名载史册的。寺中文物众多,有一块嘉靖帝的赐匾,“正辅顺毕”;有大明清官柯潜笔迹,“凤岭有鸟皆成凤,龙潭何鱼不化龙”;另有卧石狮、炼功石、清香炉、石麒麟、石狗、石盘、石槽、石臼、叠石塔等。

传说,唐朝有个丞相,奉旨平定闽南,班师回朝路过此地,被此处秀丽的风景所迷恋,便回京禀报唐天子,愿辞官为僧。此后便在此辟山建寺,开凿山坡,广辟为田园。后人称其为木锄祖师。寺庙的建造,带来了许多神奇的传说。至今流传最广的是龙潭和钟潭的故事。两潭都在石梯寺右侧西溪的中游,相距约五里。龙潭就在新修的进山公路拐弯处。传说,从前西溪有一条龙。龙升天后溪底便留下一潭穴。潭口像龙嘴。翘首望,对面山崖突兀,似颗龙珠。潭水清澈见底,能去晦气,消灾难。至今东海镇一带的村民,家有喜事便翻山越岭来取龙潭水,为新落成的大厦“点脊”,预示上梁大吉;为周岁的孩儿洗身,望其“聪明花”早开。而钟潭则传说是寺里的一口神钟,因憎恨老和尚无端虐待小和尚,飞到溪里,捶成一口钟。此后每逢天高气爽,潭底明澈如镜,一旦天气变坏,一磅纱线系石头沉不到底。寺里和尚苦于无钟可撞,便到潭边做道场,做了七七四十九天,才超度出一钟柄。这时小和尚在旁边高兴地大叫:“钟超度起来了,钟超度起来了,你无处可逃了!”话音刚落,即将出水的钟又沉入水中,只剩一支钟柄。老和尚只好把钟柄扛回寺中,再铸一口小钟。

石梯寺秀丽的风光,幽静的环境是历代学子在此勤奋苦读的好地方。功名成就显着者有:唐代十三道御史朱国步,宋代江浙总兵杨光度,明代状元柯潜在此苦读为民间广泛传诵。

石梯寺建于唐乾符四年(877),有唐昭宗御赐“石梯建福禅院”匾额。

这里的景色很美,但美中不足的是出家人太少了,我所看到的只有一个五十多岁的和尚,管理人员多是附近农村的老人。寺内虽有一些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是否能有效落实,在我的脑海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中午在果场里啃咬着大块的羊肉,边吃边回味着石梯寺那无边的美色,虽然只喝了一二杯的啤酒,但天然景色已经使我大大“醉”了一场。

石梯寺留给我的韵味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