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峰寺在城内之梅峰山,旧称北枕九华、南拱壶公。其地爽朗俊秀,树木葱茏蓊蔚,故素有“城市山林”之称。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福州林纾应兴化知府张僖之聘,赴兴化校阅试卷,就下榻于梅峰寺中,他在《梅花诗境记》中云:“荔城郡治之西偏,有小园焉……稍西,则老梅偃其,怒干突出,缀数花其上,奇丽若绣,微径曲折,随怪石以转,达于园南之广轩,被瓦皆藤花”。∵

据地方文献记载:梅峰寺前身是座观音亭古刹。宋大观三年(1109)进士邑人徐师仁,官秘书省校书,归梓隐于此寺,其《云轩记》写道: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扩建为寺,名“报恩光孝寺”。因白塘李富之母太夫人黄氏感异,梦得麟儿,而生制干(李富),遂舍巨金梅峰地百余亩建佛刹。宋徽宗二年(1103)奉敕赐匾“崇宁”,“崇宁”为徽宗年号,示崇隆也,政和改元,敕改天宁万寿寺。后因峰上多梅,题额“梅林佛国”,宋绍兴七年(1137),更为“报恩光孝寺”。后人遂称之“梅峰寺”。

梅峰寺为莆田四大丛林之一。元、明两代在寺内设有官学,延师课徒。明朱淛(1486-1550)《登梅峰寺制干李公新祠》诗云:“莆阳一水分南北,童稚能知制干名。好义能从遗志说,临危深见古人情。苍山英爽宣尸祝,白日冠裳有典刑。松叶祠门伸一拜,长风飒飒起天声。”可见当时寺院尚保存完整。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兴化城被倭寇攻陷,梅峰寺同时被毁,万历年间又复建。现在寺的基本廓式的建筑物,系清康熙间与光绪间的重建。民国三十年间,因实施训政,曾设政干所于此,然因其寺在梅峰,人皆称其为梅峰寺。现寺内有李制干祠堂,记其舍地建寺之功。∵

梅寺初建时,尚未有钟声。这从当时宋代陈俊卿游梅峰寺的《共乐亭》诗中可看出:“共乐台前花木深,登临当暑豁衣襟。红垂荔子千家熟,翠拥筼筜十亩荫。老退已寻居士服,清观时伴醉翁吟。凭栏四望半年稼,嗟慰平生忧国心。”梅寺何时才有“钟声”,据文献记载:梅峰寺中有钟,异有奇征,声闻四十里外江口间,且音有扬抑,能卜阴阳,遇暗则吰,雨天则挫,飞云腾采,其纹奇古,按钟上款式云:绍兴二年(1132)岁次壬子,住持惠泽,僧觉明募缘三铸方成,未圆先响,乙亥(1155)冬,龟洋(龟山寺)真身菩萨驻锡梅峰,∵允重换,住山怀秀法珂等六人发心募缘,乃一铸钟成,为匠人蔡通所铸,或为法道而臻此异。看来梅峰寺之钟经龟洋寺菩萨指点重铸而成。∵

梅峰寺之钟音如何?旧志载:或有“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错衢疏冥昧”;或有“早课钟声,可远闻到江口,而且音有抑扬,可预卜阴晴”等等。

梅寺以钟扬名,留下一个民间传说:宋僧惠泽在铸钟试音时,曾对和尚说:待余东行百里外,方可撞钟。但和尚心急而先撞,正老僧才行半百里,那钟声乃传至江口外福清翁山麓间,故其地名为“钟前村。”

到了明朝,梅峰寺之钟声被誉为“梅寺晨钟”,成为莆田廿四景之一。明正德年间进士,官至湖广巡抚林大辂曾游梅峰寺留下诗云:“上方亭榭几清秋,野老高踪一杖留。别院钟声苍霭外,前溪蓬影碧烟流。闲来探隐多参禅,老至逢僧易散愁。却忆庐峰明月夜,吹箫曾向万山楼。”

到了清光绪十三年(1887),因楚军驻在钟楼,不慎失火,楼焚钟不见。“梅寺晨钟”沉寂了近三十年,到了民国初年,梅寺又仿造当年宋钟一口,重约1500公斤,钟高164厘米;外径100厘米,唇厚5厘米。外铸经咒文543字。但遗憾的是,钟音不如当年钟声,难与当年声闻江口间之声韵相比。(未完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