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白云寺

云淡风轻

【内容提要】民权白云寺村位于民权、睢县、杞县三县接合部,地理位置偏僻,如果没有直达的乡级公路,可以说该村相当闭塞。∵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豫东农村,假若不是有一座千年古刹坐落在村内,白云寺村也和其他村庄没有什么两样。这座寺院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取名观音堂,又名白衣庵。相传每当夏秋季节,这里白云缭绕,景色奇异,后良介和尚把它改为白云禅寺,后人简称白云寺。想当年,它和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大相国寺齐名,是中原四大名寺之一。大德高僧佛定和尚的传奇故事、一代明君康熙皇帝三下白云寺的精彩传说,更给这座古刹带来了神秘的色彩。

民权县城向南5公里,有一条横穿东西的花白公路,这条公路之所以命名为花白公路,是因为它从花园乡花园村直通十几公里外的尹店乡白云寺村。∵

白云寺村位于民权、睢县、杞县三县接合部,地理位置偏僻,如果没有直达的乡级公路,可以说该村相当闭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豫东农村,假若不是有一座千年古刹坐落在村内,白云寺村也和其他村庄没有什么两样。这座寺院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取名观音堂,又名白衣庵。相传每当夏秋季节,这里白云缭绕,景色奇异,后良介和尚把它改为白云禅寺,后人简称白云寺。想当年,它和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大相国寺齐名,是中原四大名寺之一。大德高僧佛定和尚的传奇故事、一代明君康熙皇帝三下白云寺的精彩传说,更给这座古刹带来了神秘的色彩。∵

和国内其他着名的大寺院相比,白云禅寺更具有它独特的一面,寺院内,到处充满了豫东乡村浓郁的田园风格,空旷的田地里,种植有成畦的小麦、油菜和各种蔬菜。小麦已经返青,油菜马上就要开出嫩黄的花来,吸引着蜜蜂前来采蜜;苍松翠柏和几座大殿的屋檐上方,飞满各种小鸟,不时在引颈高唱;林荫小道上,有身着黄色和浅蓝色佛装的和尚手敲木鱼,口中念念有词。

白云寺现任方丈印法法师,87岁,河南桐柏人,1938年出家,师从海让法师,兼任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商丘地区佛教协会副会长,民权县佛教协会会长。现任监院妙情法师,24岁,安徽泗县人,1995年出家,师从印法法师。

印发大和尚俗名叫黄顺才,河南郏县人,而某些记载说他是河南桐柏县人,印发大和尚给予了纠正。他少年时代便出家于云台寺,后又到桐柏县水帘寺任方丈。1987年秋末,年过八旬的印发大和尚受河南省佛教协会的委托,来到豫东地区的白云禅寺。1988年,印发大和尚正式到寺院,开始了他在异乡的方丈生涯。

当时印发大和尚来到这里,眼前所看到的白云禅寺已在“文革”期间被破坏得不成体统,整个寺院没有了围墙,猪、羊随便往寺院里跑,几座大殿已被粮店、学校、土产门市部、副食品门市部等几个单位和部门瓜分。老方丈刚来到时,烧锅做饭都是自己捡干柴,而捡来的干柴还往往被不守规矩的小孩偷走。就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老方丈仍决心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看到当时寺院内还没有一尊佛像,老方丈便决定到国外进行化缘,请来玉佛到寺院安家落户。在桐柏县水帘寺期间,老方丈和侨居在缅甸的傅凤英居士有过深交。傅凤英是傅作义将军的姑姑,又是国民党部队一个军长的太太,抗战期间曾侨居美国,后听说国内解放了,她又回到缅甸居住。∵

傅凤英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爱国居士,作为一个富贵人家的太太,她很想为国内做些什么。当听说印发大和尚所在的白云禅寺还没有一尊佛像时,就托人告诉印发大和尚到缅甸来,帮他请回玉佛。∵

1990年,印发大和尚便开始运作出国事宜,因为所办理的边防证迟迟得不到批准,把他愁得坐卧不安,后经人多方协调,总算办理完毕。于是,老方丈不顾年老体迈,一连坐了7天7夜的汽车赶到昆明,先后过了6道关口,才算辗转到缅甸,把第一尊释迦牟尼佛像请到寺院。回来的路上,老方丈又亲自押车,惟恐路上出现什么闪失。∵

从第一次请玉佛成功后,印发大和尚便一发而不可收,先后5次来到缅甸,请来大大小小的玉佛数十尊,安置在各个大殿内,其中最后一次所请的一尊卧佛有两吨多重,玉石为罕见的雪花玉,成了国内最大的一尊卧佛,价值数百万美元。由于放置卧佛的大殿一直没有动工修建,至今仍没有打开外包装,暂放在一破旧房屋的角落里。

老方丈面色红润,法体安详,谈起话来声如洪钟,并且思路清晰。躺在椅子上,他不时手捻念珠。虽然老方丈从没有进过一天的学堂,但他妙语连珠,处处闪现出朴素的人生哲学,让前来求教的人们受益匪浅。

寺院出过三位***

寺院始建于唐贞观元年,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寺院由一位名叫清侠的居士主持修建。另一种说法是由高僧杰安创建。寺院从唐朝开始,方丈便一代一代往下传,30年为一世,当传到佛定大和尚时,已是第31世。

佛定大和尚的师傅是太虚大和尚,弟子是行兴大和尚,他们是亲爷仨,都是***。三位***中,数佛定大和尚的道行最深,外号叫“未来先知”《民间更有‘南济公,北佛定’之说》。佛定大和尚的老家是河南长垣县,俗姓王,他是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众信徒从河北保定请来的高僧,担任第31世方丈。因为佛定大和尚道行专精,才识超人,智慧不凡,赢得了当时河南布政使的敬仰和支持,使得白云禅寺得以迅速扩大和发展。寺院在此期间占地546亩,聚纳僧侣800多人,有佛殿、廊房、楼阁、僧舍800多间,达到了白云禅寺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白云禅寺以后所发生的许多传奇故佛定大和尚的师傅是太虚大和尚,弟子是行兴大和尚,他们是亲爷仨,都是***。三位***中,数佛定大和尚的道行最深,外号叫“未来先知”。佛定大和尚的老家是河南长垣县,俗姓王,他是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众信徒从河北保定请来的高僧,担任第31世方丈。因为佛定大和尚道行专精,才识超人,智慧不凡,赢得了当时河南布政使的敬仰和支持,使得白云禅寺得以迅速扩大和发展。寺院在此期间占地546亩,聚纳僧侣800多人,有佛殿、廊房、楼阁、僧舍800多间,达到了白云禅寺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白云禅寺以后所发生的许多传奇故事,大都与这位大和尚有关。

康熙皇帝三下白云禅寺

关于康熙皇帝三下白云禅寺的历史故事,在互联网上进行搜寻,可以发现有多个版本,但都大同小异。民间所流传下来的版本虽然具有离奇的色彩,但也很耐人寻味。这里就综合来写,以满足读者的好奇之心,也算是对发生在白云禅寺的这段历史的一个总结。∵

话说清代皇帝顺治6岁登基,长大成人后,得到江南美女董小婉,甚是宠爱。但皇后佟佳氏对一汉家女子得宠极为不满,她背着顺治,把董小婉乱棍打死,沉尸河底。皇后这一举动严重刺伤了顺治的心,于是他脱去皇袍,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去了。∵

这里有顺治皇帝所作的一首诗为证,被后人以碑文的形式铭刻在白云禅寺院内的一块石碑上。石碑的一侧有一座多宝塔,塔高为13级,上为佛,中为法,下为僧。据专家考证,塔下就是顺治皇帝的骨灰,塔上有明显记载。《顺治皇帝出家偈》诗文如下:∵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又是谁?∵

不如不来亦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悲欢离合多劳意,何日清闲谁得知?∵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闲。∵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屡世种菩提。∵

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如来三顶衣。∵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

禹尊九州汤伐夏,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

朕今撒手归西去,管你万代与千秋

[我记得碑文雕刻的诗文最后一句好象是∵‘我今撒手归西去,管你万代与千秋’,为了尊重原贴作者,暂未做改动。]

究竟父亲到哪里当了和尚?康熙当上皇帝后曾多次派人寻找,也曾微服私访过多处寺院,但仍不见父亲踪影,这在康熙心中成了一个不解的谜团。

康熙两顾寺院寻父

上期说道,康熙不知父亲顺治究竟到哪里当了和尚,多次派人寻找,自己也曾微服私访过多处寺院,但仍不见父亲的踪影。这在康熙心中成了一个不解的谜团。∵

有种说法是,顺治皇帝从皇宫逃出后,隐姓埋名,在五台山当了和尚,寺里的马世忠居士对这种说法也给予了肯定。但老马说,顺治皇帝是在五台山出家不假,但他是在白云禅寺当的和尚,最后圆寂在寺院内。因为***是在白云禅寺,是佛定大和尚,顺治就不顾一切,从五台山直奔白云禅寺。∵

既然当今皇上看破了红尘,脱去黄袍换袈裟,佛定大和尚就想尽一切办法渡化他,设法保护他的人身安全。∵

有一天,康熙带着几个贴身侍卫,微服私访到白云禅寺,先是拜访了老方丈佛定大和尚,并亲手为1200名僧人打斋供众,以便能见到其父的面容。但他怎么也没有发现与父皇容貌特征相吻合的人。因为康熙8岁就登了基,那时,父亲已经出了家,他对父亲的音容笑貌并不十分清楚。∵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问佛定方丈:“僧人可否全部到齐?”∵

“还有一烧火的老僧。”佛定回答道。∵

康熙急切地说:“我前来供众,岂能漏掉一人?让我前去见他。”∵

佛定带着康熙来到僧厨,只见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僧正在烧火做饭,老僧抬起头来,康熙两眼闪出异样的光芒,快步走上前去激动地问道:“请问长者尊姓大名?”老僧回答:“贫僧八X。”康熙激动的心立即沉了下来。这瞬间的表情只有佛定和老僧有所察觉。∵

老僧不顾这些,反问了康熙一句:“京城的麦苗可好?”∵

康熙不知所云,便告别佛定方丈和老僧,满腹惆怅地离开白云禅寺,匆匆回京去了。∵

康熙回到京城之后,便把去白云禅寺寻父的经过告诉了母亲。当他说道老僧名字叫“八x”时,聪明的母后立即打断他的话。让他把“八x”合成一个字。∵

“这不是父亲的‘父’字吗?”康熙立刻羞愧满面,可他又问母后:“那老僧打听京城的麦苗可好,这是什么意思?”母后说:“麦苗乃是我的乳名,你怎能知晓?”∵

康熙听到此处不再说什么,立即辞别母后,二下白云禅寺微服私访。∵

康熙来到白云禅寺,便去找那老僧,可佛定方丈说:“那老僧已外出云游,如今不知去向。”∵

康熙虽然没有见到那位老僧,有些失望,但却受到了佛定方丈的热情接待,并进行了倾心交谈,康熙在思想上有所安慰。同时,康熙对白云禅寺舍粥济贫的义举大为赞赏,对佛定方丈精深渊博的知识深为钦佩。

行兴进京渡化康熙∵

康熙两次来到寺院,暗中对佛定方丈承诺,如若找到父亲,一定要对寺院大大奖赏。而康熙两次到寺院里寻父,都没能确认父亲是否在这里,也就丧失了信心。

这下可惹恼了佛定老和尚,明明在寺院见到了你的父亲,自己却认不出来,这只能怪你眼拙。你亲口许下的诺言,现在又翻脸不认账,这不是明摆着耍我吗?你就是天王老子,我也要派人到京城耍你出气!∵

佛定方丈有一弟子姓郭名玉明,山东鄄城人,聪慧过人,知识渊博。他进京赶考时曾夸下了“不中状元永不回家”的海口,怎奈老天不遂人愿,郭玉明的名字排在了皇榜的第4位。他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便出家来到白云禅寺,拜佛定方丈为师,取法号为行兴。∵

行兴和尚是文班出身,写的字非常漂亮,佛定方丈便派他去京城,在宫院门口卖字画,其目的是看能否见到康熙,讨回皇帝老子欠寺院的一笔人情账。∵

康熙皇帝久居深宫,不由得想到宫外转转,看看外面的世界。忽一日,康熙走出宫院,看到宫院门口人山人海,就挤进去看个稀罕。康熙抬头看墙上挂的字画,笔力雄厚,非等闲之辈能达到这般境界,再看卖字之人,这不是师兄行兴和尚吗?∵

“师兄,你怎么沦落到这般地步?”(康熙皇帝两次到白云禅寺寻父,都是由行兴和尚出面接待,所以,他和行兴和尚比较熟。)∵

“哎,你不知道呀,师弟,咱寺院里的清规戒律太严了,打坐念经时不能摸耳、挠腮、挖鼻、抠指甲,不能搞一点小动作,我受不了这苦行僧的戒规,师傅就要惩罚我。听说师傅准备把我填进化尸窑里,把我烧掉,我心里害怕,就偷偷地跑了出来,靠卖字画为生,不知怎么这么巧,正好碰见师弟呀!”行兴和尚说。∵

“师兄,我两次到白云禅寺寻父,你都对我盛情款待,我正想对你表示感谢呢。师傅惩罚你也对,可也不能把你填进化尸窑里烧啊!走,咱先回宫去,有啥事商议后再说。”康熙皇帝把行兴和尚领到了皇宫里。∵

行兴和尚执意从此以后不再回寺院,而康熙皇帝决定亲自送行兴和尚返回,好在师傅面前给师兄求情,饶师兄一条性命。∵

400年前的交通条件和通讯设备远远不如今天发达,没有火车和汽车,更没有电话和发送电子邮件的互联网。当朝皇帝一旦公开亮明自己的身份,亲自护送一个和尚回寺院,这在国内毕竟是一件大事,此事引起了众大臣的高度重视。∵

白云禅寺距京城甚远。行兴和尚在京城小住的那段时间,从北京到白云禅寺专门开辟了一条邮路,每隔30华里就设立一个驿站,派专人快马加鞭传递着插有鸡毛的信件,昼夜之间来回不停,使双方的信息能够相互沟通,其速度也不亚于今天的“特快专递”。∵

当听说皇上要大驾光临寺院时,白云禅寺的僧侣们个个欣喜异常,准备以最隆重的接待方式来迎接皇帝的到来。

赐予寺院“当堂常赏”

康熙四十九年(也有人说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一改过去两下白云禅寺微服私访的做法,明文诏告天下:“皇帝出行巡视,住跸白云禅寺,犒劳老方丈,赏赐众僧人。”他知道了父亲顺治是在白云禅寺出家当了和尚,这次一定能够见到父亲。∵

出行那天,康熙亲自带领12家王爷送行兴和尚,浩浩荡荡地离开京城。皇帝出京,引来过往州县的百姓沿路观看。沿途百姓得知康熙为了寻找父亲的下落,三下白云禅寺,深被皇帝的爱父之举打动。那时,康熙也未曾想到,他在寻父的同时,也给白云禅寺做了一则活生生的***广告,让白云禅寺顿时享誉全国。∵

经过数日长途跋涉,康熙一行终于又来到了白云禅寺。当朝皇上亲临寺院,这无疑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所以,当地老百姓一听到这个消息,数万臣民早就在寺院附近等着,为的是能亲眼看到皇帝出行的强大阵容。∵

这次出行,康熙皇帝总算见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父亲,了却了他的一桩心事。康熙皇帝与佛定老方丈礼事完毕后,向寺院赐了顺治执政时用的銮驾,还赐了8柜藏经、铜云牌、翡翠如意钩、御扇等珍贵物品,并命礼部尚书马奇写了“庄严清净”4个大字,加盖康熙御印,制成滚龙金匾,悬挂在寺院山门之上。他又亲笔题写了“当堂常赏”4个大字,4个字的部首均为和尚的“尚”字,意为赏赐的对象;下半部分为“田土巾贝”,则为赏赐的内容。∵[当为繁体字]

现在寺院东南角竖立的康熙皇帝题写的“当堂常赏”4个大字,这是村里的许老先生复制而成的,真迹已被破坏成了两瓣,放在印发老方丈居住院落的一角。他说仔细分析起这4个大字,非常有意思。首先字的上半部都是和尚的“尚”字,说明其父亲来这里当了和尚,中间又都有一个人口的“口”字,代表着寺院里人来人往,香火不断。“当”字代表着他的父亲在这里当了和尚,作为儿子理所当然应该来看望他,并让父亲有田地耕种;“堂”字代表着父亲曾做过皇帝,庙堂也就成了法堂,父亲有了居住的地方;“常”字代表着父亲既然在这里安心当了和尚,自己就应该经常来这里赡养父亲,让父亲有衣穿;“赏”字代表着寺院僧众给予了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作为皇帝就应该对寺院从金银财宝方面给以大力的奖赏。

康熙在这次来白云禅寺之前,就传下了圣旨,钦定河南府台归德知州,赐金赠物,支持白云禅寺的修复和扩建。有了皇帝的金口玉言,白云禅寺得到了迅猛发展,鼎盛时期,寺院庙宅占地面积为546亩,房子5400间,常住僧人1256人,加上流动僧人共有2600余人。老马说,这有康熙年间的庙图为证,上面记录得一清二楚。当时,僧人们共用一口大铜锅做饭吃,这口锅他见过,有一人多高,用这口铜锅熬粥时,下锅里面250公斤小米和100公斤绿豆,熬出来的只能是一锅稀粥,可见这口铜锅有多么大。

据说不仅康熙皇帝多次到白云禅寺看望父亲,就连雍正和乾隆也多次到白云禅寺来看望他们的祖辈。

康熙皇帝亲临白云禅寺,至今在寺院仍留下不少旧迹。在几座大殿的屋脊上,靠阳的一面采用的是滚龙脊,背面采用的是舞凤脊。僧人们说,这在国内的寺院中是很少有的,如果不是出家的皇帝在这里当了和尚,并圆寂在这里,而且他的后代还经常到这里来祭拜先祖,谁也不敢这样放肆。方丈室位于一个小四合院内,门口内有一扇刻着栩栩如生的腾龙的闪屏,印发老方丈说,只有皇帝驾到的时候,才能打开这扇门,一直延续至今,来人一律从一边绕过去。也有人想过一下“皇帝”瘾,印发老方丈说,要是不怕折阳寿,他就把门打开。吓得来人再也不敢逞能了。∵

其实,关于白云禅寺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并且大都与三十一世方丈佛定大和尚有关。

寺院成了避难场所

在睢县、民权和杞县交界处的数十里内,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白云禅寺的米饭--施舍之物”。说的是康熙年间,每遇大旱之年颗粒无收,当地百姓无米下锅,温饱无常。

白云禅寺方丈佛定大和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一名出家之人,他以慈悲为怀的菩萨心肠,放饭食来普渡众生,救灾于危难之中。每当开饭的时候,可供上千人吃饭的大铜锅前站满了饥饿的百姓,有掂罐的,拿盆的,拿瓢的,拿碗的,靠着寺院施舍给的饭食,老弱病残者大都度过了被饿死这一关,因此,寺院成了当时的避难场所。。

为纪念那些难忘的日子,当地人们延续下来一个到寺院喝粥的风俗习惯,这个习惯叫“喝腊八粥”。每逢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便不约而同来到寺院内,人山人海,把寺院围个水泄不通。大家排队站在一口大锅面前,端着饭碗让寺院里的僧人们给予“施舍”,喝寺院熬制的热腾腾的八宝粥。喝粥时,不能剩下一个米粒,还得用舌头把碗底添干净,来“忆苦思甜”。只是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不愿再靠寺院的“施舍”,喝一碗八宝粥自觉掏出1元人民币来,也算是为饭店布施了。

韦驮化缘

有一个“韦驮化缘”的段子在这里不得不提。康熙年间,寺院僧人众多,加上要救济许多贫困百姓,食盐供给跟不上来,佛定大和尚作为一家之主,感到发愁。这时,韦驮殿里的韦驮菩萨有点看不上去了,就自愿化作了一个80多岁的老僧,敲着钵盂,到睢州(今睢县)城一盐店门口化缘。

“师傅,你想讨要些什么?”盐店老板问老僧。

“我想讨要些食盐”。老僧答。

盐店老板用大碗盛给老僧一碗,“这还不够俺寺院调一顿菜哩”。老僧说。

看老僧嫌给的食盐少,盐店老板端来满满一簸箕,心想这下可满足你得而愿望了。

“这还不够俺寺院做一顿汤哩”。老僧道。

盐店老板心里来了气:你这老僧这把大年纪了,给你少了吧,你不愿要;给你多了吧,又害怕你拿不动。“老师傅,干脆你有多大能力让你使多大能力,能拿多少让你拿多少吧,今天我满足你的要求。”盐店老板也是个爽快之人。

不说三四,老僧就用随身携带的小扁担两头装了两包食盐。既然掌柜的有了许诺,老僧担起食盐后连声“谢谢”也没有,就箭步如飞了。

老僧走后,盐店老板觉得有些不对味,自己不应与老僧打这个赌,怕压坏老僧的身体,就立即派手下套上马车去追赶那老僧。老僧扭头看后面有人来撵他,就加快脚步,始终与后面的马车保持一段距离。

从睢州城到白云禅寺直走有30华里路程,盐店老板的手下撵到寺院也没有撵上那老僧。手下就向寺院方丈佛定大和尚打听,今天是否有僧人到睢州盐店化缘,佛定方丈给予了否定,但那四包食盐却明显摆在了僧厨。

佛定方丈心里有了底,径直来到韦驮殿,见韦驮菩萨的雕像浑身湿了个透,脸色累得通红,汗珠子直往下流。佛定方丈拍了拍韦驮菩萨的肩膀说:“老韦,你辛苦了!”

普天之下,韦驮菩萨的脸都是白色的,唯独白云禅寺的韦驮菩萨脸色通红,分明与这次化缘劳累过度有关。

鲁班下凡建藏经楼

白云禅寺有一藏经楼,后毁于战火。当初修建藏经楼,佛定方丈可谓不辞劳苦,费尽周折,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佛定方丈的老家河南长垣县,有一斋主是大户人家,种了几十亩杨树,杨树枝繁叶茂,粗得几个人都搂抱不过来。好多僧人都前去化缘,斋主都没有同意伐掉送人。佛定方丈赶回老家,与斋主谈了自己的想法,想用大杨树来修建藏经楼。老斋主了解佛定方丈的为人,就同意了此事。斋主问道,“这么粗的大杨树我看你怎么个刨法。”佛定方丈回答,“只要你同意就行”。

佛定方丈暗使佛法,到第二天天亮,杨树被撂倒一大片。斋主说:“既然你把树刨倒了,我看你咋运回去”。

坊间流传有“井中运木”这个版本,是说佛定方丈把木料投入井里,等他返回寺院后,又从寺院的井中把木料捞了出来,至今,寺院外的不远处还保留着这一口井。而马世忠居士向记者阐述了另外一个版本:康熙年间,白云禅寺位于老黄河故道的中间,前后不远黄河水向东方向流去,佛定方丈是把木料通过黄河水飘运过来的。究竟那种说法较为可信,也没有谁来认真考证,反正木料是从外地运来的,建起了藏经楼(千佛阁)。

在修建藏经楼期间,曾有一衣着褴褛的老木匠扛着一只竹篮来到寺院,竹篮里放有干木匠活的几大件,说是想找些活干干。领工者看他那身打扮,不像个干活的行家里手,也就没有理睬他。这老木匠哀求道,只要能给口饭吃,干啥活都行。领工者看这老木匠可怜,就给他找了份活干,说寺院后面有一大堆杨树疙瘩,你去劈开算了,要是掂量着还有点用,你看着办吧。”

到了中午开饭时间,领工者差人要老木匠到伙上用饭,到地方后却怎么找不到他。领工者来到这里,看到杨树疙瘩都用墨斗放上了墨线,密密麻麻,像蜘蛛网似的,也不知这老木匠想干些什么。

领工者顺脚踢向一个杨树疙瘩,杨树疙瘩瞬间开了“花”,里面是已雕刻好的花鸟虫鱼。领工者吃褴褛一惊,又打开所有的杨树疙瘩,都是盖千佛阁所需的用料,放在上面不大不小,正好是恰切位置。领工者方知这是他们的祖师爷鲁班下了凡,要帮寺院来建千佛阁,纷纷就地叩拜。

据说,鲁班是看中了佛定方丈的大慈大悲的胸怀,才乐意暗中帮忙的。

佛定大和尚圆寂后,安葬在了寺院的东北角。佛公灵塔上,清楚地记载着这位大德高僧的光辉业绩。民权县城周长海居士为表自己的功德,出资5万元为佛公灵塔修盖了庙宇。

铁锅槐下美丽传说

凡到过白云禅寺的人们,无不被寺院内一颗耸入云天的铁锅槐所倾倒。因为这颗古槐长在铁锅里面,顾名思义叫锅槐,后人把这个树种喊成了同音字--国槐。

单就这棵参天古树长在铁锅,就令人称奇,号称中华第一奇槐。奇在树根把铁锅撑成四瓣,铁锅周围憋成排列整齐的疙瘩,宛若一盆盛开的莲花;怪在树身上的裂纹好像一尊尊如来佛,娃娃面,笑看人间众生相;怪在当年这口最小的炒菜锅经过400多年的风雨洗礼,裂而不锈。

更令人称奇的是,每年农历六、七月份,若遇连阴天气,树上就会长出类似槐蛾、小鸟和八角的东西,可入中药,治疗食道癌有奇效。据说有患者到这里采集后回家食之,果真病愈。

相传这棵槐树为康熙二十六年行兴老和尚亲手培育。而在铁锅槐旁的标牌上,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此铁锅深1.5米,口径1.54米,现锅沿高出地面4.5公分。也有人说是康熙四十五年,此锅炸裂,置院中,佛定和尚植苍草于锅内,供人观赏。有白鹤用嘴捣土后,长出槐苗,茁壮异常。佛定对众生道:仙鹤送籽,铁锅育秀,宙刹吉兆。

行兴和尚亲手培育也好,仙鹤送籽也罢,反正这棵铁锅老槐枯木逢春,在国泰民安的年代又发新枝,成了白云禅寺吸引游客叫得响的品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棵古树都将是白云禅寺的标本和活化石,它见证了寺院400多年的荣辱和兴衰。

古树的枝节像一位沧桑老僧的手臂,分别伸向四个方向,有好事者曾做出这样的断想:铁锅槐东南指向睢县,东北指向民权;西南指向杞县,西北指向尹店(集镇)。

筹乐飘渺天下一绝

白云寺还有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就是出生在白云寺村的孙洪德老人。

孙洪德老人法名叫隆江,现年80岁,而河南一家着名的都市类报纸则说隆江师傅86岁,这显然有误。这位吹筹老人的生诞是1926年农历7月12日。

隆江师傅也是因为家贫,兄弟姐妹多,被父母6岁时送到寺院,逃了个活命,从师于僧人月波师傅。∵有一次,他随月波师傅到开封大相国寺观看佛乐演出,生平第一次看到“筹”。那似萧非萧,似笛非笛的形状,仙奇的音律,使他好奇不已。尽管大相国寺70多岁的吹筹僧人因底气不足,音量达不到,但隆江还是听得入了神。他央求了老僧人半天,才被允许吹了一下。隆江看到这奇怪的乐器两边孔一样大,不知何处下嘴,惹得周围僧人长笑不已。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嘴对着一端鼓足力气,自吹了一阵。因为底气不足,发出来的气难以聚合到孔部,虽然累得头晕眼花,却因五音不全而惹来一阵阵嘲笑之声。

隆江被弄得脸红脖子粗,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当场发誓,再不学吹这个奇形怪状的乐器了。但临走时,他还是忍不住好话说了一箩筐,虔诚地拜僧人为师。看到隆江真诚的面孔,老僧人破例收他为徒。∵

隆江兴致勃勃地带着从开封买来的筹,找来一盏柴油灯,点燃后放在隔壁。感觉着吹筹发出的气流与隔墙油灯基本上能成一条直线时,才按着老僧教给的运气法开始苦练起来。初练时,掌握不好要领,弄得头晕脑涨,腹部翻江倒海,恶心欲吐,口舌磨出了鲜血,嘴一挨到筹就火烧火燎般疼痛。直把隆江折磨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但他是个倔脾气,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他暗自发誓,练不好筹死不休。

一个月朗星稀之夜,隆江师傅突然感到下腹部的丹田之气直往胸部,气直达口腔后又至筹,在筹壁管顶端孔处,贴着孔壁形成一股强烈的气流。一阵阵筹乐仙曲从筹管流出,如山溪般奔腾出来,那韵律惊醒了星星,他们眨着眼睛;引来了月亮,明媚的月光透过窗户照进屋里。满寺僧人也从床上起来为他喝彩,月波师傅高兴得把嘴巴都咧到耳朵上了。当隆江当着众僧将隔壁的油灯吹熄时,一阵阵惊叹之声又一次打破了小村的寂静之夜。∵

后来,隆江运气的功力能隔10米远让嘴唇吹灭燃烧的蜡烛,甚至让嘴唇远离筹的吹孔几厘米,仍能照常演奏,令人惊目咋舌。

1957年2月,隆江师傅率领白云禅寺佛乐队,在民权县首次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一鸣惊人。不久,又参加河南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一等奖。同年3月,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筹笙合奏《抱妆台》获会演二等奖。并在天桥剧场等首都大剧院巡回演出10余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他们精彩的演出曲目。3月27日,隆江师傅和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演员们一起,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聆听老人所吹奏的佛乐,既有箫之哀婉,又有笛之悠扬,让人有腾云驾雾,飘入仙境之快感,被誉为“世界之绝响,佛家之仙乐”。3年前,曾有德国友人为其制作了光盘,让佛乐传遍世界。老人现在已被开封大相国寺佛乐队聘为乐师。

千手观音的传说

古时候,有个妙庄国,国王叫妙庄王。他有三个女儿,大公主爱打扮,天天浓妆艳抹,穿红戴绿;二公主一天到晚轻歌曼舞,吃喝玩乐;三公主却穿布衣,吃素食,在房里读诗文。∵

妙庄王年老了,他想,这王位传给谁呢?大公主、二公主整天花天酒地,不知进取,三公主贤淑方正,人又生的聪明,比较合适。故妙庄王拿定主义,要给三公主招个上门女婿,尽早成家立业。

一天,妙庄王对三公主道:“儿呀,宰相的大公子才学过人,可配我儿,我想叫老太师去做媒,如何?”三公主听了眼中含泪,只是摇头。

过了数日,妙庄王又说:“儿呀,当今的新科状元才学出众,这桩婚事你愿意吗?”三公主听了又摇摇头。

不几天,妙庄王又来了:“儿呀,这回你一定满意了,为父给你找的这个驸马郎是当朝首富,他家有一座金山,一座银山——”不待妙庄王说完,三公主把头摇得波浪鼓似的:“父王,女儿不愿。女儿甘愿侍奉父王一世,终生不嫁”。妙庄王听三公主说终身不嫁,立即气得脸发青,跳起来喝道:“大胆畜生,你敢违抗父王的旨意!老实告诉你,今日这桩婚事,不管你愿还是不愿,一定得办!今日定亲,明日行聘,后天就成婚!”

第二天一早,新驸马家吹吹打打来送聘礼,黄金白银、珍珠玛瑙源源不断地用车子运进宫来。妙庄王看了乐得什么似的,忙吩咐身边宫娥,请出三公主来看看,跟这样富贵人家结亲,有多体面,多荣耀!

宫娥奉命去了,不一会儿就慌慌张张地跑来:“启禀陛下,不好了!三公主失踪了!”妙庄王闻报也慌了神,顿足道:“来人呀,快给我去找三公主!”刹时间,王宫里乱了营,宫女、太监奔来窜去到处搜寻。妙庄王又派人外出各处寻找,历经半年,才在舟山桃花岛的白雀寺里找到了。三公主已出家当了尼姑,法名妙善。

妙庄王派大臣去劝说三公主,要她回心转意,还俗回宫。谁知三公主心坚如铁,毫不动摇。妙庄王劝说不成,便用重金买通白雀寺的当家师姑,要师姑虐待三公主,逼她还俗。那师姑得了银子,黑了良心,千方百计折磨三公主。每日天不亮就叫她起床干活,直到夜里三星出齐,方准她回房做功课,稍有怠慢就鞭抽棍打,不给饭吃。可怜三公主自幼生长在王宫内,哪吃过这般苦,只见身体一天天消瘦下来,面容一天天憔悴。但她还是咬紧牙关坚持,在苦难中煎熬过日子。

这一年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桃花岛上遍地白雪覆盖,无法打到柴草。可是三公主知道,不背柴草回去,师姑肯定不会放过她,她冒着寒风在雪地上爬呀爬,寻找柴草。渐渐地,手脚冻麻木了,没有一丝力气,一头栽倒在山沟里……

朦胧间,她的耳边响起“哗哗”的水声,山下有人撑着船过来了。不一会,船靠了岸,一个白须白发的老翁走上山来。那老翁走到三公主身边,掏出一颗明晃晃的珠子,放在她唇间。“咕噜”一声,珠子吞进嘴了顺着喉咙滑下肚去。说也奇怪,珠子一落肚,三公主顿时神清气爽,浑身舒畅。三公主一骨碌爬了起来,在老翁的指点下,登上小船,顺着潮流来到桃花岛东边的一个山头。三公主就在那座荒山上结茅为蓬,与鸟兽做伴,念经修行。

这样过了几年,三公主的行踪终于又被妙庄王得知。这一次他御驾亲征,带领人马开赴东海大洋,将三公主安身的小岛团团围住.妙庄王带着人登岸搜山.谁知山上蛇虫百脚一齐出洞,见人就咬。搜山的人连滚带爬逃了回来。妙庄王气得七窍生烟,命人用硫磺、硝石点火烧山。火仗风势,山上成了一片火海。猛见火海里升起一团红光,三公主身穿白袍,脚踏莲台,隐现在红光里,徐徐飘向岛对面的一个礁洞。妙庄王枉费心计,只好收兵回宫。

妙庄王回宫没几日,忽然奇痒难熬,浑身长出一颗颗无头脓疮。防遍名医,用尽良药,全然无效。妙庄王躺在床上等着死神降临。忽然,一个声音在他耳边叫唤:“妙庄王,要想活命,快去南海普陀求你女儿!”妙庄王听清了,赶快命人准备车船去求三公主。

妙庄王来到礁洞前哀声呼叫:“女儿呀,快来救救父王吧!女儿呀,快来救救父王吧!”

突然,洞里透出一道亮光,只见三公主端坐莲台,向妙庄王合十稽首道:“父王不必心焦,只须将女儿手臂拿去作药引,父病即可痊愈。”说着,“咔嚓”一声,折断手臂,抛在妙庄王面前。妙庄王接过女儿手臂,又愧又悔又担心,只怕女儿失去手臂落下残疾。正犹豫间,忽见洞中金光耀眼,三公主两胁之下突然长出无数条手臂。妙庄王看得呆了,欣喜道:“我女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了!”

原来此时,三公主已位登三宝,成了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她修行得道的荒山就是洛迦山,后来现身的礁洞就是普陀山梵音洞。因她断臂后抽出手臂无数,故又称作千手观音。

转自:http://blog.lanyue.com/view/611/1108352.htm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