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鄞县阿育王寺张秉全

“布袜青鞋逸兴赊,游踪今到梵王家,山厨有竹通流水,野径无人妇落花。倚树我方怀旧句,汲泉僧复试新茶。因为舍利忘归去,不觉深林噪暮鸦。”

这是清陈鸿轩一首游育王寺诗。

阿育王寺在宁波市东四十华里鄞县丘隘区宝幢乡∵∵山分支的育王山西麓,背倚∵∵峰。面对玉几山,东临璎珞河,南接宝幢乡,山水辉映,松樟参天,殿宇宏伟轮奂,号称东南佛国尤以寺藏佛骨舍利宝塔为全国之冠。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游踪相继,题咏不绝,此首诗不过是众多的游阿育王寺词中一首而已。

据阿育王寺志记载,寺建于两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开山祖师,法号慧达,俗姓刘,名萨诃,山西并州人氏,打猎为生,后∵∵俗出家。发愿求阿育王所造舍利塔,展转各地,南来∵∵山(西晋时鄞县称∵∵县)夜闻钟声响于地下,遂精诚祷祈,感得舍利从地涌出,即在涌现之处,搭一简陋篷室,供奉舍利,其地在乌石岙,俗称古育王,后迁移于今址。古育王距今寺约五里许。

晋义熙元年(公元408年)陆续建造木塔和禅堂,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才正式建起殿宇,梁武帝普通三年(公元522年)赐额阿育王寺,阿育王是中印度摩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出生于公元前三世纪左右,他深到佛荼∵∵后的舍利子八万四千颗,造了八万四千宝塔,分贮舍利,散布于东方诸国,此寺舍利塔即其中之一,为纪念阿育王兴造舍利塔泽及后世的功德,故取名为阿育王寺。南宋时,阿育王时被列为中华五山之二(五山是径山、育王、灵隐、净慈、天童),明洪武年间,列臻兴盛,被列为天下禅宗五山之五。

文革之间,香火一度中断。一九八年,国家拔款修复,重现昔年殿宇崇丽的伟观。

阿育王寺我来了不止一次,都是山阴道上走观看花,这次准备写篇访问记,得细心地观∵∵其风采韵致。

汽车朝阿育王寺方向,在宁穿公路上疾驰从车窗外望,时而新式高楼、错落有致,时而碧绿身田,迎风翻滚,望不见尽头,这就是率先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的鄞县东乡地区。改革开改,促进了全国农村经济蓬勃发展,鄞县邱隘地区,无疑是一个缩影,正浮想间,汽车已越过宝幢,育王岭上逶∵∵的黄墙,在绿林掩映下展现在眼前,啊!阿育王寺到了。

汽车在阿育王寺山门前戛然而止。跨下车来,仰头见阿育王寺红底金字的门匾,在阳光照射下特别醒目,进入二门,又有一方门匾,上书“东南佛国”。沿甬道而入,天王殿前东侧,竖有一方上书阿育王寺,边款刻有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刻碑座,抬头望见天王殿的巨大门匾,白底墨字的“八吉祥地”四个大字,乃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结体秀劲含畜,颇见功力,殿前墙上,嵌三副石楹联,均为近代名书法家慈∵∵梅调影笔迹,写得挺技而饶逸气,姑录二联,其一是:

“左璎珞,右宝幢,东浙仰禅宗,是处法门不二”;“松放光、龙护法,南洲崇佛教,∵∵中妙谛宜忝”。另一联是:

“阿育造浮图,其数八万四千,惟斯独着”;“阿诃求设(舍)利,已历一十二代,仰此常灵”。前联以位置、景点着眼,后联以历史典实措语。

天王殿前有放生池一口,方形,面积约有一亩大小,微风吹来,清波荡漾,四围石栏,朝池心南面,嵌篆文题名石一方,文曰:阿耨达池,乃清画僧竹禅所书,所耨达池是印度语,华文即清谅池之意。池北壁亦嵌一方行书《鱼乐国》题名石。看不清为何人所书。记得四十余年前,笔者在四眼∵∵小学读书,春季远足,曾到过育王寺,别的印象,早已淡忘,惟对此池,印名胜特深,那时节,池中鲤鱼,足有二、三尺长,多至百余条,在水面上追逐嬉戏,同学们把带来的食物面包饼干之类,抛向池中,招来群鱼争食,溅起水珠浪花,煞是好看,现在以种北观不复存在,一问寺僧,方知在“史无前例”的岁月里,被人网捕、∵∵打,损失殆尽,幸免于难者所剩无几,从此∵∵伏水底,轻易不敢浮现水面,真所谓“殃及池鱼”了。绕池走了一圈,池南侧甬道之旁,有一口泉井,围墙上嵌一方题名石,隶书“妙喜泉”,落款:住山持荃重立,荃为何人?即能诗善画的前清育王寺住持畹荃如今寺内尚保存其所作的一幅《柳禽芙蓉图》。俯井而视,泉水清冽,遂问一扫落叶的工役:“这泉水能钦用吗?”工役用手指了指离井不远的“松光离”说:此井泉四季不洇,它们烧茶、煮饭,全仗这口泉井供应呢!为什么称此泉为妙喜泉?大概是为了纪念大慧宗杲禅宗而命名的罢!宗杲,字昙晦,号妙喜,南宋时,任育王住持,围海塘,创∵∵田,使寺僧口粮有赖,后人追念其德,命此泉井为《妙喜泉》。循放生他兜了一圈,又回到天王殿前,这才跨进殿去,殿中朝南,塑坦腹露顶的孙勒佛,两侧彩塑全身甲胄的四大金刚,以及弥勒佛背后顶盔摆甲手捧宝杵的韦陀,与别的寺院相同,不过此处更为高大而已。殿内后壁,嵌有《金刚经》石刻十八块。

出天王蓼后门,大雄宝殿呈现眼前,天井两侧,各有一本浓荫蔽日、枝干粗壮的香樟树,足有三人合抱粗。香樟为封质坚硬树种,成长较慢,能成此气象,少说有几百年了。大雄宝殿,重檐翘角,七开间,高约十四公尺,异常雄伟,殿前上檐之下,“大雄宝殿”巨篇,不知何人所书。不檐复有一匾,文曰:“觉行俱园”,乃乾隆皇帝弘历御笔,字体工稳,但乏秀逸韵致,若非皇帝尊位,恐不配悬挂在如此显着的地方。殿中塑三如来,中间释迦牟尼佛,东为药师佛,西为阿弥陀佛,两旁分塑十八罗汉,供奉在装有玻璃的龛子里,飞尘不致侵入,较之他处,露供殿内,任灰蒙尘沾,待遇好多了。转过殿后,背塑《海岛观音》及后殿二边文殊,普贤,出后大殿门,回头一望,有石楹联一对:

“是法两飞∵∵,佛迹仙书,六朝相沿留净宇”;有祥云拥护,唐碑宋碣,千秋无语对空王。”落款:邑子高振霄题,高为勤县人,故自称邑子,清末翰林,联语用的全是本寺典实,贴切工稳,不愧是大手笔。

与大雄宝殿后门∵,阿了一方天井,就是阿育王寺最富丽庄严的殿堂——舍利殿,正屋五大间,高约十三公尺,重〖FJF〗NB34E〖FJJ〗翘角,屋顶之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殿前屏门,浮雕绮丽,正殿前上檐之下,有一匾,∵∵曰“妙胜之殿”乃宋孝宗御笔。下檐殿门正中,又县一匾,书“舍利殿”三个大字,乃竹禅所书,门前石柱,刻有二对长联,一联是:

“轮音两震,像教东来,赖贤皇制造浮图,安藏善逝真灵骨”;“塔降南天,光舒北阙,感圣帝志心钦仰,瞻礼迦文妙法身。”款署:丙辰仲冬,清道人敬书,清道人即清末名书法家李瑞清的号,北联雄健挺拔,饶金石气,堪称佳作。另一联是:

“刘萨河跋涉山川,由吴、丹阳、汴、洛下而达∵∵峰,闻地中有金石声,始瞻宝相”;“晋义熙经营殿宇,历宋元嘉、梁普通以迄昭代,阅世上几沧桑劾,不敢常观。”款署邑人陆廷黻撰,命孙宝慈书。陆廷黻,字渔笙,号已云,同治丁卯举人,亲未成进士,累官至乾林院编修,上联是说刘萨诃求觅舍利之经过,下联述寺院历劫而长存。措辞十分得体。

进入舍利殿,正中供镀金舍利塔一座,周身浮雕图案,备极绮丽,乃供舍利之所,上悬一匾,额曰:“佛顶光明之塔”,乃宋高宗御笔。殿后,供释迦牟尼佛涅〖FJF〗NB231〖FJJ〗相一躯。首东足西,右胁而臣,据佛典记载,释迦如来就是这种姿势入涅〖FJF〗NB231〖FJJ〗的。

出舍殿后门,壁有唐时石雕天王像四块,极为珍贵,后天井中,有井泉一口,井栏石壁,刻有“母乳泉”三字,篆文。并有小字跋语,乃∵∵钱三照题跋,秦化江五民书字。江五民,字后村,号艮因,光绪十四年举人。为什么称它为母乳泉呢?志书上说:(此井)有泉涌出,冬夏不绝,甘白如乳”,故称母乳泉。井边围墙石壁,刻有魏体“散曼陀华”四个大字,笔力遒劲,也是高振霄的手迹。返身出舍利殿前,前廷东西两壁,各刻有二方石碑,平时用门遮掩,以防损坏。东壁一方,为“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内容记述阿育王寺建置田亩之事。碑文及碑首篆额,均为范的所书,范为唐代着名书法家,传世作品,仅此一方碑石,弥足珍赏,被上海的《书法》杂志列入百块唐碑之中,有拓本流传。碑阴刻有《妙喜泉铭》由于字数少,字体颇大,碑额及铭文,均为宋无垢居士张九成所作,按张九成,钱唐人,为宋着名学者扬时的学生,绍兴二年状元,累官权礼部侍郎兼侍讲。因反对与金议和,遭秦桧忌恨,被贬逐出京,任地方小官,他与大慧宗∵∵,结为方外交,大慧宗∵∵也因此受到桧党的迫害,加以“鼓倡浮言,谤讪朝政”的罪名,勒令返初版,后桧死,被旨逞僧∵∵,受请住育王。这篇铭文,结体挺拔老练,看上去有点像黄山谷隶∵∵致。一般碑阴文字,都与正面碑文有联系,但这一方,前面叙述常∵∵置田桂况,背面却为妙喜泉作铭,却有点例外,为何把它放在一起,就有待考证了。

另一方为《宸奎阁碑铭》内容记述第五代住持大觉琏禅师受宋仁宗御书“颂诗”十七首本,乃北宋苏轼所书,结体较常见的苏书稍瘦,兼有欧颜二家合糅的韵味,实为罕见,苏为宋四家之一,书法能多种面目出之,原不足怪。

壁一方,为《阿育王寺重修舍利殿碑记》慈∵∵陈邦瑞撰,邑人高震霄书,湘阴左孝同篆额。

另一方为《阿育王寺重修舍利殿记》馀杭章炳麟撰文,衡阳曾熙书并篆额。两碑记所述内容相同。

从舍利殿前庭转向东侧长廊,循石级而上,即到藏经楼,楼为五开间,中供译迦牟尼像上悬一∵∵匾,文曰“天龙拱护”,为徐世昌所书。东西两壁,列大经橱十口,《钦贻龙藏》泥金大字,刻于橱门,内贮雍正十三年雕版的《大清龙藏》全帙,凡七千二百三十九卷,均按千字文编目,径文为蝴蝶装,面底装木夹板,以宣纸木刻大字精印。据说寺字而拥有《龙藏》,全国只有少数儿家寺院,珍赏可知,有幸还瞻仰了放于经楼内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宝塔传世实物,塔为青褐色,似石非石,高一尺四寸,方广七寸,露盘五层“四角挺然,中悬一实心钟,舍利缀于钟底针尖,圆转不定,塔身四周俱有神只拥护图案,范格商遮护,手不能入,观瞻时,只能《苑窗向内张望,此日天下微雨,光线较暗,只见一黑色实心钟下系一∵∵黑色顶骨在摆动而已。僧人说:“这是本色”。从藏经楼下来,又走向楼下的法堂,法堂前石柱上刻有楹联几对,姑录二联,其一是:

“如何是两来意,五∵∵皆空,毫无芥蒂”;“此中得上乘法,六根俱净,大放光明,乃近人安吉关昌硕所书。另一联是:

“玉轴琅函,应供吉祥殊胜地”;“金文宝偈,顿开圆觉妙明心。”落款署吴兴王震敬书。进入法堂,左右两壁,嵌有僧贯休所绘十六***石刻,各具形态。贯休为唐末五代时僧,以诗画着称于世,据说此十六***相貌,乃其梦中的见。醒后追忆摹写而成。出法堂又从原路折回,循长廊外行,至位于大雄宝殿东侧的舍利单,殿中供唐监真和尚贴金像,上县一∵∵匾,书《唐监真大师造像》像侧有篆联一付:

“沧海六航,五回遇险”;“云踪一息,万古流芳”。教署,邑人桑文磁撰,卢石臣篆。桑卢二君均成《宁波诗社》成员。唐监真大师技州人,原住扬州大明寺,应日僧荣∵∵、普照之邀,发愿东渡日本弘法,航海六次,五次无劲而返,第三次船触礁遇险,几遭天顶,获救后,一度卓饬阿育王寺,第六次终于渡海成功,到了日本,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作了杰出贡献。联语概述了这段史实。出舍利单后门,庭院中建有鉴真和尚纪念碑亭。中立一碑,碑首篆额:《监真和尚纪念碑》为沙孟海先生所题,铭文为已故华东师大教授苏洲雷先生撰书。碑阴石刻七律一首:

“鲸波浴日飞帆远,蟾月流光鼓棹前。六犯畏途终过海,全凭弘愿证同天。盛唐文物随身赴,东山招堤历劫传。成就胜像增友好,大师功德信无边。”草书,波谲云诡,飘逸潇洒,费了不少功夫,终于读通,也是苏先生的墨迹。

佛寺与塔常相依,阿育王寺也不例外,寺有三塔,一座在寺之两侧平地上,称船若塔,别称下塔;一座建于育王山上,呼为上塔,二塔规模的不大,不宜攀登,只有刚于去年建成,位于寺之东面的东塔,其规模大小与杭州六和塔相伯仲,可以登临。据说东塔久已湮灭,早想建立,但不知原塔址位于何处?幸亏寺里保存有一幅日画增雪舟∵∵扬所绘的《阿育王寺全图》,才找到东塔大体位置。于是就在此处重建。

进入塔院大门,门楣正面,砖雕育王东塔四字,为宁∵∵诗社郑王浦先生所书,背面文曰《∵∵山胜景》,乃宁波市政协副主席毛翼虎题。抬头望见巍峨的东塔,八角七层,层层飞檐翘角,下县铃铎,壶门四向,回廊周布,顶端塔刹,直耸蓝天,走到塔前,迎面有石柱楹联一副:

“满目青山,一笑凌云登宝塔”;“举头明月,几人把酒学飞仙”。落款:苏渊雷撰书。塔苍四边石柱一均刻联语,姑录二对,共一是:

“拾级九重霄,方外乾坤真妙土”;“置身三宝地,佛前灯火夙因缘。”款署毛翼虎,另一对:

“新建浮屠增胜迹”;“重门竺若辉名山。”篆文,卢石臣撰并篆。

进入塔中,底房塑释迦如来像,每层设盘梯,可拾级直达于顶,塔顶之藻井,图案绮丽,雕刻精美,出壶门凭栏远眺,白云,白云掩映,松涛起伏,∵∵峰景色,尽收眼底。下东塔,塔旁有“阿育王寺东塔记碑一座,邑人桑文碑撰,郑玉浦书,记中叙事状物,以韵文出之,如:“面对玉几,背倚∵∵峰,七级∵∵,八角珍珑,刻饰雕文,鹅黄猩红,藻井绮丽,飞檐凌空,金铃和谐,铁马丁车等语,基本是一“东”韵到底,读之令人拍案叫绝。

塔周边殿有展宇五横,均供佛像,尤以∵∵严世界殿最为壮观:入内参观,蓼之四面,安装镜子玻璃,中供∵∵卢遮那佛,在镜光互映下,一尊佛像竟现成数十百尊,然是壮观。这个出黄,在华严宗,据说唐法藏和尚在内庭讲《华严经》,讲到华藏古界海重了无尽之处,武则天不令钦令,法藏就在堂中东两南北,各置—镜,中间点烯一支蜡烛∵,在镜子互映下,烛光重重无尽,天后方悟其∵∵,∵∵不到用制作教具示范,令听讲者理解的直观教学法,远代中国唐朝就有,而且还是和尚创造的呢!

山中尚有仙书岩、飞来宕、半坡有佛迹岩、佛迹宁、半山亭诸胜,皆因山高∵∵狭,篷蒿丛生,非∵∵者所能登攀,只得割爱不去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