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潭柘寺∵

李长存

找来找去,只找到寥寥几篇游记,而其中正面描述潭柘寺的笔墨更是少之又少。就连朱自清的《潭柘戒台游记》也写的语焉不详。等从潭柘寺归来,细想游历的经过,也便觉得许多东西只能亲身去体验而不易付诸于笔墨。又或许潭柘寺只是那样一个地方,翠拥绿绕,鸟鸣山幽,香林净土,清净悠远,傲倨一隅,远离喧嚣。就像我在那里看到的名为“太平花”的小白花,盛开了一树,却淡淡的不起眼,只散发着幽幽的香气,清丽雅致。她只适合轻描淡写,而不可浓墨重彩。

无限的绿色在脚下延伸,直到寺门。一直以来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盖因潭柘寺始建于晋代。一入寺门就被两边苍劲的古松所吸引,其后更有遮蔽天日,直入云霄的两株大银杏树,一曰“帝王树”,一曰“配王树”,均是两边对称分列。其下另有两株娑罗树,释迦牟尼便是于此树下圆寂。走到大银杏的阴影下,它低低的叶子已经盖过我的脸了,轻轻的抚摸它的叶子,仿佛它真能感受到我,觉得自己荣幸之至,与千年古树同呼吸,就好像每天看闪耀的星辰,感受几千光年前的璀璨一样。

山门不大,门前两棵松树,一棵盘龙松,一棵卧龙松,山门旁有一棵大的白皮松,很是好看。山门进去是天王殿,象一堵照壁,把整个寺院的风光都藏在它后面了。其实大多数寺庙都是这样的布局。这里也不免俗。第一个殿内一般供奉的都是弥勒佛,其实应该叫弥勒殿我觉得才合适,弥勒是释迦牟尼的未来佛,可能人们对未来总是充满憧憬的吧,所以他总是笑呵呵的。弥勒的背面是韦驮,是有讲究的,韦驮一般是立像,也有骑白象的。他手中的杵告诉云游来此的僧人本寺可不可以留宿。

西路有潭柘寺二宝之一的“石鱼”,相传石鱼身上十三块石头对应当时中国十三州,哪里有水灾就可以敲打哪部分,以祈求上天感应。而现在是可以摸石鱼的哪部分就可以医好自己身上对应的哪部分的病,然而要两块钱一次。

再往西走,有西观音洞和老虎听经洞,那里还有一眼泉,是潭柘寺大小龙潭之一。

东路有流杯亭,有潭柘寺另一宝的“大锅”。流杯亭看来是古代文人经常的一种游戏。几经导游提示方看出来,所谓“南龙北虎”,就是从南面看这个亭子里的流水沟槽,样子像龙;而从北面往过来又好像一只老虎的脸了。大锅呢,则是原来寺庙里和尚煮饭的一个深达三米的大铜锅,真不知道谁能挖到这最后一口巴锅的米饭呢?怪不得这少林寺的火夫中间还能生出高僧来。

从东观音洞往北一路走,途径歇心亭,可以上到整个寺庙的制高点——大龙潭。哪料这段路竟有好长,中间歇了多次才好容易走到了,也是一个爬山的好去处。龙潭却没有多大,但保留了一块乾隆来此游玩提的词。这里的空气无疑非常好,不落尘埃。走到半道的时候下面放的《大悲咒》便听不太见了,前前后后也不见人,空旷的山路,只有绿树为伴。

大雄宝殿供的当然是释迦牟尼。只可惜是后来重塑的。大雄宝殿后面别有洞天。最先发现的是那棵紫玉兰。还好来的及时,已经有开败的迹象了。古树参天,一点都不假。两棵娑罗树(中国名字为七叶树),传说释迦牟尼生在此树下也死在此树下,所以在一些寺庙中都种植有此树,而且此树结的果子还可以用酒或者开水冲泡,可以治胃病。两棵银杏,有1600多年的历史,又名“帝王树”。还有号称华北地区最大的两棵玉兰树。还算不枉此行。毗卢阁里是五座释迦的分身,最左边的是事业佛。

向右是一座白塔,里面不知是那位高僧的舍利。

一种叫做“金镶玉”的竹子挺拔地洒下一片竹荫。名字的由来听导游现场介绍是因为这种竹子是竹身金色的,但最大特点就是它每隔一节的竹身上就会有一道碧绿色的竖彩条,而且这些碧绿条纹是对齐的。金镶玉竹的生命力可旺盛啦!在一年的四个季节中,金镶玉竹黄绿相间,青翠可爱,非常挺拔。像金镶玉竹这种美丽、挺拔的竹子非常少见。

下到山底,出了寺门,经人指点,才看到了所谓的“柘树”,只在庙门口有两簇。我原以为是如松柏一般的参天大树,谁知更像是灌木,矮矮的,宽大的叶子,结着绿色的果儿。要知道这虽不起眼的树可是潭柘寺寺名的来由啊。看到了“潭”我就巴巴的等着看“柘”的,直到玩完了,自己的好奇心才终于被满足。

回程,淡淡的感觉,虽然没有更多值得留恋的东西,但是可能这种把心沉静下来远离平时的浮躁的感觉,就是一种收获。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