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净空——游香积寺

这是王维游访过的香积寺吗?

历来的注家都说是。可是,和诗中描写的差距太大了,让人难以联系起来,让人难以相信啊。一千三百年的沧桑竟然让它面目全非,难怪有人怀疑了:是长安的香积寺,还是汝州的香积寺?我问草木,草木已然非故;我问王维,王维早成尘土;我问上苍,上苍默然无语。

只能自己注释。

说不清是春夏秋冬哪个季节,也说不清是哪一天,被后人誉为“诗佛”的王维生起了游香积寺的念头。他应该是从滈水和潏水交汇的河谷向上走的。从下向上看,神禾塬的塬头此刻化成了一个个山峰,山岚漂浮,古木满山。从这个角度进入香积寺,王维是有意而为之的。寻找人生的真谛不就是这样吗?大方向是有的,但路径要自己揣摩。尽管向前走,不知道走了几里路,只知道来到了白云深处的山间。泉水从高高的石坡上淌下,太阳的余辉照在青幽幽的松树上,只是觉得流水呜咽着,日色也是冷簌簌的。这是人心的苦啊,人来到世上的结果就是这样啊。远远传来钟声,该是香积寺的钟声吧!是的,觉悟的时候到了,心里的欲念之火该熄灭了。正好,天色晚下来了,在这一潭碧水旁让心静下来,静下来……

王维去没去香积寺里,不得而知。不过对他来说,这就够了。

但我们要去。

香积寺的非常有名,在于有大师善导,更在于净土宗。所谓“净土”,就是“极乐世界”。佛教说,十方世界都有“净土”,西方的极乐世界就是其中之一——阿弥陀净土。我们中国人认准西方极乐世界,恐怕是因为佛在西方,取经要去西天,更重要的是善导大师的感召。有关“净土”的说道东晋时传入中国,庐山东林寺的慧远开立了中国的流派,结了个“莲社”,或称“白莲社”,所以净土宗也叫“莲宗”或“白莲宗”。经过北魏的昙鸾、唐代的道绰两位大师弘扬,至善导大师集大成。因此人们认为净土宗的实际创宗者是善导,尊他为“二祖”。

净土宗之前的佛教各派,教义繁难复杂得很,一讲一大堆不说,人还听不明白。修行起来,又念经又打坐的,累人不说,还难以成佛。善导大师说,我有好办法,文化低、事务忙都不要紧,只要心里想、嘴里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行。“南无阿弥陀佛”呢,就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智德。念一句少一个烦恼,念一句离西方极乐世界近一步,念一句就朝着佛靠拢一点儿。不信?请看善导大师,念一句口里出现一道光明,所以大师就是阿弥陀佛。对芸芸众生来说,这办法简直太好了,既简单又方便,拿到去西方净土的签证太容易了!所以长安城里男女大众得知,齐奔香积寺,听大师说法,笃信得不得了。据讲,仅仅在京城附近,听了大师说教后为能马上去佛国净土,高声念着“南无阿弥陀佛”从高山上跳下去的,自沉深渊的,焚烧自己的肢体皮肤来供养佛陀的,就不下一百多人。念佛的当中,有人能够一天一夜不吃饭不睡觉念十万句!当然,这是极严肃的,极虔诚的事,不亚于我们宣读“最高指示”、“用鲜血和生命保卫毛主席”!

现在的香积寺,并不是最初的香积寺。最初的寺建于隋代,在滈河、潏河二水交汇处的东北,大概在现在的皇甫村一带。王维当年游的很可能就包括有它。善导大师是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圆寂于实际寺的,当时弟子们为他在“下里村”(今长安区贾里村),也就是现在的香积寺所在的地方修建了灵塔。二十五年后的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才大规模修建了十三层塔和寺院。从这时起,会不会把最初的香积寺和后修建的寺院合为一体,统称为香积寺呢?因为据记载,此时的香积寺规模非常大,需要“骑马关山门”哩!

香积寺虽然大,但在安史之乱、朱泚之乱、武宗毁佛时,受到严重破坏。北宋初年净土宗复盛,又以现在的寺址为中心大规模修建,取名“开利寺”,后来还是叫了回去:香积寺。

突然出现一个想法:香积寺是否在规模扩大后,又随着时代推移,一点点被残剥,最后只剩下善导灵塔所在的部分,而最初的那部分反倒而湮没无闻了呢?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多少有点儿像苏东坡“赤壁怀古”一样,发思古之幽情,却弄错了地方?或者不是王维驻足的地方?

猜测如果不错的话,“香积”的名字可以从现在的寺往前推到原寺,再由原寺往前推到一个名叫“香积堰”的水利工程上。

原来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在神禾塬之下的滈、潏交汇处修建了一个“堰”,就是用来蓄水的现在的水库,并通过一道渠引水过高阳原、经丈八沟入大兴城。也就是唐代的长安城。至于这个堰为什么叫“香积”,还可以再考证,不过“香积”之名由堰而原寺、由原寺而现寺的线索似乎清楚了。同时这样一来,王维诗中的“潭”也有了着落——不是别的,就是这个香积堰!

不过,我们还不急于到潭边,香积寺还没有游完。

善导大师是一代宗师,是人而佛、佛而人的人。他身体力行,真正为弘扬净土宗“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记载里有说他为示范“往生”西方净土,最后从高高的树上跳下以身殉道的;还有说他预知两三天后即将“往生”,忽然催促大家赶快完成正在画的净土变,时间一到,自己闭上门泰然而去。

我站在大师的灵塔前,长长思索。看着南门楣额上镶嵌着砖刻的“涅盘盛事”四字,是称得上“盛事”的死!塔距今1300多年,青砖砌成,现存十一级,不知为何,顶部毁掉的两层一直没有修复,是要给今人一种不明就里的疑惑,不知所以的遗憾吗?

善导大师是人杰,洛阳龙门石窟中最精彩的那尊卢舍那佛、连同那座奉先寺里的群像,就是大师主持修建造的;大师一生亲手画净土变相壁画三百多幅,以雕塑的水准推之,肯定是一位造诣非同凡响的艺术家!

香积寺,是日本净土宗的祖庭之一啊。唐代日本留学僧园仁把善导的着作带回去传播,宋代日僧法然来中国学习回国后“以善导一师开净土宗”,现在已廓然成为日本佛教信徒最多的一派。都是大师的流泽功德啊!大雄宝殿里,阿弥陀佛前是日本净土宗所赠善导大师彩绘坐像一祯;灵塔里是日本净土宗所供善导大师和法然的对坐像……

无意中,看到一张贴在大柱子上的香积寺僧人“作息时间”:三点半起床,除了全天三餐一共四个半小时外,其余时间要作功课、念经拜佛,直至晚上十点熄灯。很多人以为僧人轻松,以为净土宗更轻松,实则大大的错了——每天十四个小时做功课!这一传统应该来自善导大师。记载上说他每日除研读教义、劝化他人外,就是合掌长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大师平日持戒极严,是个一丝不苟的人。看来人们以为土宗成佛容易,是因为不知其中的深浅,其实也有大大的辛苦啊!

现在,让我们回到“潭曲”,去寻找王维。

曲,当然是岸,不过这里的岸是曲曲折折的,因为这是水库的岸。例如离这里不算很远的叫“曲江”的水池,那岸也是弯来拐去的。潭,王维喜欢这个字眼,当时人就这么叫,正像现在人喜欢把水库叫湖一样。况且“空潭曲”的格式是“平平仄”,“潭”这个字的位置上不能用仄声的“堰”。

王维喜欢在诗里说“空”:“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空”总是与“山”在一起,只在香积寺才和“潭”相接。为什么是“空山”或“山空”?因为王维住在山里,最亲近山,最能感受山。他喜欢先用山营造一个具体的空间,然后再用来表达他的意象空间。山“空”了什么?人哪!没有了人,一切不都“自然”了吗?但是且慢!没有了人,谁来感受“空”?所以还得有人,有那么一个半个人。这就像说静要讲静得掉下一根针都能听见一样,要有一点点儿小小的响动。仔细体味,“空”者吗?王维的意识是不是充盈着这个“空”呢?

仅仅空间是不够的,还有时间!王维似乎对幽暗、黄昏、夜晚情有独钟——“反景”、“晚来”、“夜静”,说到底,王维要的是静,只有在王维的时间环境里才有静!

空,才能放下;静,才能得到。“空”的潭,“薄暮”的黄昏,寂静的岸边,正是“安禅”的极好环境呀。

“潭影空人心”——此时的王维的心应该“空”了。摒除贪嗔痴诸毒,空了就“净”了,就到了佛国境界——净土。这难道不是游香积寺的目的吗?

我向前看,石火电光,善导大师无,王维无,香积堰无,只剩下剩余的香积寺正在走向终有一天的无。

坐下,我又仿佛看见,善导大师清癯庄严、悲悯慈祥地一个人在前面走着,后面的众生中,那不是王维吗?那不就是那个是念“阿弥陀佛”十万次的人吗!还有“放下屠刀”的那位……

人流如水,弥陀动地……

附:

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谭曲,安禅制毒龙。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