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觉山语录》3

181、缉熙光明,流通不碍。乃默识也。此则在自得之良知良能,与多闻多识。知其不同而又知其不二,乃为善学。

182、凡人能用人,故大。能用小,故大。能用中,故大。故舜之大智,如天地然。

183、道理甚微,私欲病痛牵伏亦甚微。惟大病,能去于其甚微者,又更有商量耳。

184、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精神全在会字。至以友辅仁则文俱筌蹄矣。

185、无恶于志,是不观闻透体功夫。身精神命脉,都在与事为念虑。点检无干,夷清惠和恐尚未可以志言。以其未入于微,故也。潜虽伏矣。亦孔之昭,盖于昭处未尽也。

186、神之听之终,和且平。和平全在神上。故交友,全在神气感通。

187、戒惧不观不闻,须从大志愿上真切。未接物,而本体自在。已接物而本体自如。不涉观闻,乃戒惧也。

188、兢兢业业,得无强心否?曰知一日二日,万几。知全生全归之道,则战兢,皆是自有物事。乃五常之信也。故古人多言克言允。

189、仁以天地万物为体,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若只了一个自家之已,此亦未足为难。

190、无恶于志,如日月着不得纤翳时,故能无声无臭。

191、致知,如搔痒,然随痒随搔,即是实学。未知痛痒者,病人也。

192、增益所不能舜,安有不能者?曰,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瞽瞍未底豫时,还是舜所不能处。

193、戒惧不观不闻,猛然一炉真火,自然点雪不容。

194、恭而无礼则劳。四礼字,与好仁、不好学六学字,同礼,即天理也。好学,学此而已。

195、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盖造就子路,不得不用大锤炉,亦天厌之之类。惟子路能受之。升堂未入室,惟夫子能知之。

196、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是未能有之也。唯恐有闻,恐负言者之教,亦曾子三省傅不习乎之意,非恐后更有闻也。

197、非礼之礼,非义之义,从无声无臭上来,天则也。

198、孟子何独以夫子春秋接道统?曰:正人心,息邪说,与抑洪水兼夷狄,皆圣人兢兢业业,仁天下功用。述而不作,犹不足以识之。故不以师道而以春秋言。

199、中庸不可能,是彼三者多了一可字,故不能。圣人则无可不可。

200、小人而无忌惮,亦是有学问的小人。如王荆公之类,此心非敬即肆,执见自任,与贤智之过,流而为老荘之诞漫,皆肆也。

201.必世后仁如何作用?曰:知吾身通体之仁,即知必世之仁,渐磨汲养功夫无穷时。

202.论天根月窟?曰:天根月窟间来往。惟其间,所以能来能往。而天根月窟可见。

203.孰先传焉,孰后倦焉,重在君子之道道字上。道无先后本末,如草本之区以别,造化无心。只承当成就者异耳。条贯之先后本末皆道也。

204.占者,占吉凶于无心,求吾天然之本心也。以圣人之心犹恐未尽合于天,犹验之于占卜。今乃但以一已之知见为是而不之察,欲与神鬼合其吉凶难矣。

205.神,深藏,则众欲难攻。凡易得摇夺者,只是浅耳。

206.心有在,则有所不在。天地人物一气,浑浑耳。其流行真虚处,是诚。流行真实处,是物。虚实一也。故不诚无物,一息不诚,便与天地之气不通,是死因。

207.学聚问辨。学觉也,惟觉则理聚。宽,其知觉之体也。

208.曾孟尚观夫子之标的去做,颜子合下直自做。

209.心地宽平,精神奋发,功夫毅密,知是三者,自无迫塞,疏脱轻扬之病。

210.尺蠖之屈,以求申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不论有事无事,人须常存此意,则神全而义易精也。此一致百虑,先天之知也,若但以知为用,不惟其中,已浅。又或误以非几。人为为着察而非天为自然之学。人惟知有知而不知心之管摄者。元神,心有知觉而神不止于知觉也,故以省察存养之言为赘。

211.乾,其天下之至健乎。至健之气,具于心而为志。志不可夺。可夺非志也。志不可息,可息亦非志也。

212.于吾言无不悦,而何颜苦,孔卓,曰:仰赞瞻,忽竭才于无所用,如登峻绝而不可及,岂不是苦,孔子因因而示以博我约我之功,引至于自家,原有坦然之路,无险无阻,安得不跃。然喜其循循善诱,而能竭吾之才,时雨之化,盖由苦中得之,无所不悦,是亦苦中后事。

213.谓静为学则不可,谓静为非学亦不可,在见与未见耳。

214.阿缛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也。既云依摩诃般若大智慧,得阿缛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又云即非阿缛多罗三藐三菩提。此理障之见也。无卓锥之地,方是了事之人。更有何说矣。

215.卿实曰:吾人有虚见,佛学亦有虚见。水底芙蓉胜花赤。花不浸溶水不丹。两下没相干,使大师闻之,又当在喝杖例矣,佛本求见性,后又更失之其流然也。

216何吉阳常举佛语于卿实曰:内观无是,外观无彼,无是故能以已为物,无彼故能以物为已。已物不二,是谓真一,夫是以有本为宗。而德人知之,前际无舍,后际无取,无舍故不断一切,伪无取故不住一切,真真伪两忘,亦无真一。夫是以无本为宗,而道人知之。盖非有本,则不能离相,而归空,非无本则不能,即空而证实有,本然后明心,无本然后见性。卿实曰:无舍无取之说,甚好。但到真伪两忘上,便难言。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只在眼下分明,一切真真无物,而亦何住也,性实心虚,然亦无虚实。

217.心之体即是易体,心之几即是爻变。故用易,全在九六,而学问之功全在几之变处。非变无功也。

218.儒佛夭寿不二,同否?曰:佛不生不死,无相而无情,废志暴气,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儒无生无死,不着相而有物,是持志无暴气,故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219.为仁须能由已,是乾道,故非礼可勿。

220.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似是亦是病,惟明道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为当。人本无心,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无适。无莫因境,见心而无义,与比,则其生者,亦死心耳。

221.知过而能内自讼,此个功夫天然勇。多少禅流妄诋诃,谁知此勇元不动。慈湖此诗自好,但若以不能绝意为过,是自成一大过,又恐有人为铸错也。

222.诚意而不知格物,则诚意无头脑。格物而不知诚意,则格物无径途。故大学推言诚意至于格物,则知行并而大学之功备。要之总是格物上一并成了。

223.恶外物是自私,而求静也。故不能廓然而太公。自私者必用智,故其动也,不能以明觉为自然。明觉自然之体,即定体也。只是一病。动亦定静,亦定。定有何形?不为,而为不定而定,乃定也。是故动静一于自然,只是一定。

224.忿惊四者不有所于心是天德,亲爱五者不有所于身是王道,许大事业只在好恶一念上,此格物最约处。

225.会中讲诚意章曰:此要知个头脑,何谓头脑,下文所谓独,即至着之物,本是也,子张之色,取仁原宪之不行,皆不知头脑之故,故虽与厌然异而好恶之由中出。由仁义行之学也。故物格而后知至意诚。

226.颜子何以其三月不达。三月之后,又或达之?曰:此孔颜师弟印证微密处。非常情可知。达与不达,化与夫化之间,拳拳服膺,还是有迹可指授处,如天地之于万物造化,浅深授于受之者,脉脉不可假焉。惟物自知自得。

227.诚神几。为圣人审几之功。须是神发,庶不为躯壳所挠,神亦诚也。

228.时素问了心之说。心可了否?曰:此理无穷,亦无物,有何可了?只当了吾之私心耳,了私心,须大知识,大志愿,不是憧憧。

229.学不长进。昔人譬如驴子。挨磨不得开眼,若开眼,安肯如此,盘旋,前路无穷,一日千里,自有所至。

230.先贤所说路径虽殊,古今只此一条中正大路。若真实求至,自然不得归于一。不行?安有路可言?毕竟是富家门下,索温存也。

231.天地万物,皆我分内。小小心胸,何足充拓。白沙曰:若无天度量,争得圣胚胎。要在变化气质,隘者不足言矣。曾子弘毅,合下,便欲明明德于天下。

232.有对,斯有形。有形,斯有讐。大人无对,故好恶不作。如天之于万物。

233.武周岂不知韶之尽善而顾以美自安。盖一代有一代治化,如元气流行,于春夏秋冬。邵子所谓皇道帝德王功,想亦其时事。自合如此闻韶忘味而。夫子以告颜渊,自是夫子,元气作用造命手。

234.不啚为乐,至于斯。圣人之学,至此又是一进。

235.乾为三才之主。故志立是乾道。

236.古冬至日,在斗,今冬至日,在箕。然则一阳之复亦在箕矣。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此必不易。盖日在箕。而后,一阳之复方应于子耳,其于分至之中,气可考也。

237.天道寒暑节,故能致中气以成岁功。人道辞受进退节,故能体中教以成德业。盖几之交也,功在豫。

238.下学上达,是圣门着脚。不着脚,功夫有云,着空虚即以空虚碍矣。又将何处可进。

239.自知天命,始终惟了一天字。知天命,犹有知在耳,顺犹有知验从心,则不必复验,而天则熟矣。在夫子只一学字无尽。

240.絪緼阴阳之感。感处絪緼,所以为仁。

241.感通,是生生之心。

242.欲明明德于天下。几欲字,便是大学根脚。故学问全在志愿是乾道。

243.百世之下只论人品,不论贵贱。虽尧舜许大事业,今亦只于人品上观之。故学无贵贱,人品亦无贵贱,在自立身而已。

244.莫已知也,斯已而已矣。是不见知而悔生矣。悔则行藏由人,不悔则行藏以义。

245.与知与能是造端,夫妇处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是造端。夫妇实学,故慥慥察乎天地。

246.圣人亦何尝有过人底念虑。有过人底事功。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满眼生意,竹头木屑皆家计也。

247.问日新盛德?日用功只在日新,盛德其驯至耳。如抱赤子然,乳哺之饮食之,日长日大,彼安知之心有限量,心之德无限量,愈盛愈无穷。

248.无意于天下国家终流于无君,无君亦无父矣。有意于天下国家,终流于无父,无父亦无君矣,无天下国。家是无世界,离天下国家亦无学问,惟能于仁上求之,自不能外天下国家以为仁。

249.爱是仁之用,恕所以施此。爱者曰:既有仁体,施即其用耳,未至于仁,方有施功,故曰:强恕而行,求仁莫近。非谓仁爱中,又更着一恕字。恕是如心觉功夫,有着落耳。

250汪子烈问人所不见是独否?日此非独也。泉翁尝云,慎独之功须于人所不见,致之乃是自怜。无日欺于所不见闻之体,无起灭间断。对人言言不见是感应时事。

251知善知恶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如何?日知善知恶真知也。即真知一路,致之以通,格乎物。若添为善,去恶二字似又加一转身,致于格二矣。

252.慎独诚意,皆喜怒哀乐上消磨,不落虚见。

253问颜于杀而圣人之学亡。然否?曰乃颜子之学亡耳。不选不二,以一良知,具足然则夫子之好学,何事乎?又何以择而得一也。先天之复过,怒未形择而得之拳拳焉。故曰好学,比尧舜以来精一不可易之学脉。

254乃今更辟一问墙焉。恐未免边见边也。良知为学问规矩然否?曰规距天则也?谓天良知为自然之规矩,可也?然而学问规矩其敬乎?敬立而良知在矣。以敬为道,则不可求道。而不以敬,则不足以得之。修已以敬,敬以直内,此圣门不易之法。

255人生觉有二初,其赋予一初也,脱胎亦一初也。赋予之初,终于天者,只可言善,未可言心,故亲羲序,别信五达道者。有其理而无知觉成性之后。心气始凝。故智仁勇,三达德者。有知觉之体,而无见闻。惟其无见闻也。始生之初德,犹善也。不学不虑,良知良能,发于心而不落于心,斯无有不善者,过此以往闻见日移,习染日积,天然之良,其能存焉者,鲜矣。故曰,性相近,习相远也。尽乎人道,所以还天道尽乎?知仁勇之知,所以远天然之良知。理同而功异,难圣人亦在人道之科,自少至老,惟有学利困勉功夫可言耳。不言功夫而言人人自有良知,自致于人伦日用之问,其亦误已误人矣。孟子曰:“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欺无恶于智矣。道本自然,功本自然,何病于心。而亦何病。

256于知也。不学不虑,与为之而非。不学不虑者病耳。如子之言,不其有二知乎?曰非也。此亦就今这言良知者论之耳。其言良知也,即至善,即天命之性。之谓言理也。言天言良者,特其标的焉。耳夫子之谓习,固习之知行以求至,即知止即戒惧之谓,言心也。泉翁党云。戒惧所不亲闻,着念,非是。不着念亦非是,惟有勿忘勿助,循吾中念,明察而洗刷之。难未必即是,亦即所不亲闻之脉络,日深日密,久久渐自有凑合处。习之为道,亦犹是耳。或乃又之曰。以心求心,是为心病。以知求知,是为知病。以心知求理,是为理病。少涉体察,便属知外。一有稽求,扎成外照。内外二而学于是乎,难言矣。苟不至德至道不疑焉。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以言乎智仁勇之德,皆吾心固有之知行也。至道上无功,功在至德。今之言良者,非生知即水面之清,未着根之萌芽,如无欲害人,无穿箭人,皆有不忍之类。苟不克之不足以保妻子则此知亦奚赖哉故曰好学近乎智。

257知之固有道矣。龙子日知止定静安,即精一之谓虚得斯中矣。此格物之事。千圣一途,随在合辙其不言善而言物者,何也?曰:人与天地万物为体,善无体,以物为体。若臣父子国人之仁考慈敬信是也见物见道实学。

258天地细温,万物化醇,斯道浑沦无朕,可分精一博约之功。如是盖有感寂,而无起灭。惟默得之。

259钟生问戒慎恐惧作何用功?泉翁当日既无观闻,安有功夫可言?只在志,乾乾上,临深履薄,亦惟于感,应几时见之不是常着一深薄水在心上。或曰:此亦是不难,皆人所有,如人之行路,捧持物事,自然直从安坦处。既是戒惧之心?曰是又以知觉运动为性矣。远须见性。

260明道以圣心如旬钅监言,必有事正得勿忘助之法,勿忘勿助,是敬字。敬者德之聚,有事集义,以此一时一事点,检安能凑泊。

261有一毫与天不似圣人皆以为过故五十学易与天同流补过也。然此自是圣之过,惟圣人知之若在学者只洗心退藏,当自日有所见。

262知微之显,自始学以至今,八十上矣。只是做微功不尽。颜子空几近之,然又谓之日具体而微,何耶?不费不察乎天地犹是微有限量处。

263戒慎恐惧所不亲闻是诚意之功。不落意处,但在喜怒哀乐中和上识取,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皆其功也。许大学问功业,只在此四字,故古来贤圣,惟在理会性情,通天地万物,或一体为仁。

264问思不出其位?日思而无思也。存一敬,如镜然照而不着于照,即诚意格物之谓。全在知止上,位在道亦在位。随时思亦随时不知止,便憧憧。

265心一也。随事精察,是支节。一以贯之,是全体。理一分殊;分殊即在理一中。有感应无分合内外,兼该是一之通贯处,其要在知一理,贯万事,便为二,此亦曾子所能矣。

266乐尧舜之道,与寻孔颜乐处。日乐尧舜之道,是言学时事。孔颜之乐,是言学后事。乐道与非乐道然。而无非道也。吾人须于语之不惰,亦足以发,无所不悦处,求之伯夷柳下惠于悦乐,何如?曰此却难言。心安而已矣。安有着脚,悦乐无著脚。惟我与尔之是。漆离开来信之斯子绝四之绝子贡其斯之谓皆无著脚地也。总只于学上微上,功用无尽期。

267为政以德,其德全在大学好恶中庸喜怒哀乐性情上。性情不中不和,皆于气上走作。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是理,性情变化,气质关键,此孟氏所独得者。而又日集义所生。未免有理气之分。盖因告于三病针之云耳。气之中,即道也。予故曰不动意,实是不动气时着落。

268修德乃所以疑道。洋洋优优,皆道也。故遵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以下,皆问学事,其功全在温故知新知行上尊,独家尊主也。终日终身,只问学一大事,莫非德性,有何二事,分别。温而不怠,知矣。而弗去,则郭崇矣。知行崇卑一体,亦不是二用,礼即知新之宝用。

269晦翁敬字是通诚,正修齐治平,总括工夫,与去人欲存天理相类。答陈卫道书云才能格物致知,便能诚意正心,天下国家可得而理不是二事。惜乎俗学之失之也。

270千圣所讲者,心学,不是事学。所传者心法。不云事法。传绣传针,针与手未易言也。

271慈湖占得地步高,只是无根脚。钱绪山当谓不起意之说:印澄于到家之人则可如以语初学,不免习成虚见。然圣人初学门路,一途,不起意。处百慈湖聪明自成融融,境界耳不可以为训也。

272晦翁谓圣门只说为仁,不曾说知仁。上蔡一变而为张子韶。上蔡所不敢冲突者,子韶书卫了。近年陆子静又冲突张子韶之上。夫知仁二字,与学者先须识仁,似不足为。上蔡病者,从性曰意云之说,失之耳。张子韶上恐,子静更无可冲突处。

273圣人知行便是本体。学者知行,是本体工夫。自其本体之知觉而言。日始条理自其本体之全具而言日系条理。其为条理一边。南轩谓知与行互用。晦翁谓知与行是齐头做。须以性体上流通。不落见闻,格子,方是实知实行。

274敬是全体儆觉。冲漠无朕,万象森然。晦翁日心若不尽,烛理不明。虽强把捉,岂得为敬。又曰敬是此心主宰处。

275初学便言无声无臭,如何?曰以此指明性体则是。以此自悟自超,恐渐入寂寞无味。味在仁,故中庸至末,始提出无声无臭。

276一贯是微之显否?曰固是。然既言一也,在学者须必有门路可循。故曾子宝之以忠恕。忠恕皆一边。程子大公顺应得之。

277万物育者非必一,一能化之。如虎豹蛇,各归其所四罪,而天下咸服,服处是育。

278河图为经,洛书为纬,经纬一理耳。若言相为经纬,即是支说。

279易较大于洪范∵。

280河图东南,离兑,火克金,火盛金,伏之象也。南亚乾毕,金克木,金肃木凋之象也。西北坎归艮霜降水涸之象也。北东坤归震土贲甲拆之象也。

281木生火,金生水,先天离在东,而坎在西,未离母也。

282.图之五行,以数之生成为顺,为卦之体。书之五行以卦之流行为顺,为易之用。

283.先天横图,乾兑离震,巽坎艮坤,震坤不交,为剥,巽乾不交,为夬,阴阳之极,生道消矣,圆图震兑,离乾巽坎,艮坤震坤,交而为复。巽乾交而为姤。阴阳之始,生道见矣,故易以成卦,立体以流行致用,后天之震,艮坎乾巽,离兑坤又,圆图之变者也。

284.八卦横列,震巽中交,故曰天地之交,起于甲寅。此夫子所以求仁,为邦以夏时为正也。

285.冬至起于起坎,此天地不可易之常道。其日在虚,在斗在箕者,其应之迟速耳。故有地盘,有天盘,地者,天之根也。建子建丑,其根处同耳。

286.吕巾石云阴阳之数,九六而已。九六之太少,各四四其九而三十六。为水木七十有二四,其六而为二十四。为火金,四十有八兼而有之,为土为百,有二十。盖五行一周之数,三才之一也。人之生。百有二十,故人为贵,可以配天地,赞化有不可缺少。天地底。夫数之全,即性之全也。惟性有此数,故能变动交错,通人物之情,以成天下之务,不可谓数,为末论。

287.天之生物,必假于日月合朔,何也?曰:非假于日月也。一开一合,而后天地生生之气流行而不已。开合所以致中和也。是故有节气,有中气。闰,则天气之余耳。非余无以养,所有天下万事万物之理,皆然。

288.历法精密,岂上古圣贤智虑有所不及,而尧舜止。曰: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未有如后人之玄思妙笔。如杜预所谓顺天以求合,而非为合以验天者也。汉之太初法于律唐之大衍,本于易,据大衍以为授时。而今日因之大率。竝以所测日影为据,岁差微杪。冬至日月所值之辰,先后迟速,至今莫能归一,此圣人之学。所以畏天知地,体天地爱民之心,而不敢因缘人见徒自足于一术也。

289.玄告曰:玄生神象,神象生规玄者,幽擒万物而不见形。所谓资陶乎虚无,升降不关,万类不别,一之谓也。一生二,二生三,三谓三摹,即天地人,三仪三摹,外翼象,两手之张,天左旋,日月右旋,一判一合,五气顺布,四时行,万物生,所谓通同古今,以开类擒散阴阳,而发气。邵子谓:雄见天地之心,其亦玄告此类。与摛张也,韵书以手舒也。判合如日在子,天在丑。子与丑合,日在亥,天在寅,寅兴亥,合之类,所谓升降相关也。不判合不相关,不足以生万物,盖天地阴阳自然之运,其不得已固如此。

290.五行相资相济,一时具备,所以纯粹中和,而能为四时之消息,流行也。有微着而无彼此,有偏全而无欠缺,若谓春夏秋冬,各以一物自为生克胜负,谬矣,盖消息即是生克也。

291.古今历筭数不同,只在四分度之一处。难会古人以四分度之一属斗分,建立星纪月牵牛纪日,故即以斗分为岁终,而日行起牵牛,随时修改以为天合至。东晋虞喜、何承天、宋祖冲之以岁。周天余之数析分杪,以立岁差而随时个性之法,变矣,或日月建星名天宫。星在斗分,不预二十八宿之列至今徒之乃亦顺天自然似不必用古法可也。

292.皇极数始于一卦,始于乾数,以十二三十相乘加倍还元卦,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次卦,终而始然,元会运世岁。月日辰皆在元中,而与元并起一卦,如乾一变,与兑变为夬,再变乾离为大有。三变乾震为大壮,四变乾巽为小畜,五变乾坎为需,六变乾艮为大畜,七变乾坤为泰,为元之元数,乾初变夬,是生兑。故会之元,即为乾坤兑。天泽履七变至临而兑之爻,尽运之元即为乾离天火同人七变至明夷而离之爻尽世之元。即为乾震天雷无妄,至复而震之爻,尽岁之元即为乾巽,天风姤至升而巽之爻尽月之元,即为乾坎天水,讼至师而坎之爻,尽日之元,即为乾艮。天山逐至谦,而艮之爻尽辰之元,即为乾坤天地否?至坤而卦,终虽云七变之卦,皆主于乾而不统于乾,七数之乘,皆主于元而不统于元。盖七变之正,反始天终地而环八卦皆乾元之用也。

293.卦起于河图洛书之数,数无吉凶,必卦立而后,吉凶可见,故邵子之数,亦即卦也,或曰乾为卦数之本,而皇极天数,冬至起泰地数惊蛰起。泰人数大寒起,泰物数春分起,泰尊乾而避之,故起泰,然泰亦乾之变生,履为兑用交也,天地交泰,上交乎下,下交乎上,物必交而后有吉凶,有吉凶而又后有既济,故皇极以交处起,数为吉凶消长进退,人数从天物,数从地而三阳,当泰位,故无从似亦有理,姑存之以备详论。

294.日行有迟速,极迟则日行十二度,极速则日行十四度,半强迟则渐疾,疾则渐迟,二十七日,半强而迟,疾一终,又月行之道,斜带黄道,十三日有奇在黄道,表十三日有奇在黄道里去,黄道极远者,六度二十七日,有奇,阴阳一终,故曰交至二十九日。有奇而会会则晦朔分焉。此节气所由,不齐也。齐则不可行矣。月从日日,从天其大小之分然也。日月有定分,而天气有余,故闰从气以合天。

295.∵黄道度数如斗,十二女五危十三之类,大初费直蔡邑皇甫谧所定,古今不同,今惟夹漈所取徒之。

296.天河金气,本水,故曰天河日,汉津有起没,无分合。

297.律娶妻而吕生子如黄钟九以林钟六为妻太簇九以南吕六为妻,其法以九六,乃亦用,九用六之意用九而生,必隔八者,物必有冲有,合而后生,八卦之次也遇冲而止故以入。

298.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通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一运盖一万八百年也。以是为天地终始,然乎。夫天开于子,地关于丑,人生于寅,乃亦一运。当之自尧至今,乃三千余年耳。而其数在巳午之间,记者谓从日月五星,逆推而上得之,其将何所从始,而又以何为中星也。王浚川有云,历家章蔀纪元四者之法,皆准于于年月日时刻,而皇极经世乃赵子恭所谓以岁日月时,配元会运世,皆假合附会,初无实事可指。而又谓为先天之历,可乎,邵子之说未必然也。

299.律以三分,为损盆,气逆以三分,为盈虚。盖天地之数,本于一虚,于五用,于三而成于九六,皆其自然之妙,统于以亦尽于此。

300.河图以五行相生为左旋之序。盖左旋,天行也。洛书以五行相克,为右旋之序。盖右旋日月五星行也。日月五星,即天行之用雨。是故自水而火,火而金,退火于西进,金于南水,火无定形,而金木有实,体乃流行微着之渐。若谓火金阴可变,而阳不可变,则亦安排说耳。然而必于西行者,西克而就,东所以就生气也。必于火金易位者,五行惟水,为始而金为肃杀之气。故火在金,位金在火位,平金所以生也。是故历有三伏,乐有刻商,引羽,重生气也。

301.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巳还成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三家者,意身心也。身为精为坎,一又为情为兑四兑为水母,心为神为离,二又为性为震。三震为火母意即戊巳土也。心五身五意五三者本来合一知三五之一则知铅汞不离玄牝无处可寻。身归心,心归意,意归虚,五乃虚中数也。归虚。故身心意皆五

302.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坎中为金,为情为身,为精以性,摄情。故曰九还九,乃金之成数也。离中为火,为性为心,为神炼神,还虚,故曰七返七,乃火之成数也。丹云,父母未生以前是金母之基。释云未生此身,性在何处。归性初者,炼化而还虚也。虚则金刚不坏。

303.丹道用卦火候用爻。紫阳真人云,此中得意。休求象。若究群爻谩役情。又曰:炼精在知时。所谓时者,古人云时,至神知铅遇癸生须,急采。犹吾儒研几于良心,觉时其亦有取尔也。

304.火木水,无定体功夫,全归在土金。土故有金刚不坏之说。惟金刚,故能生水。生木生火。于人为生仁。仁体刚而用柔,因所生也,五事。一曰貌,貌曰恭,恭作肃,坎体刚也。故学全在忠信,忠信土金象也。

305.巷伯之恶恶是矣。然至曰:投之豹虎,投之有此,似非处譛自保之道,曰:巷伯近侍于王,可以直言无忌。凡百君子敬而听之,盖戒人之勿为譛谋,以免士大夫之祸。忠爱所发也。

306.白驹生刍一束,其人如玉,爱之至矣,然曰:贲然来思尔公尔侯,逸豫无期,则所以留之者或非其道,宜贤者终于还去也。

307.尹吉甫六月北伐,许大功业,而诗人称之者不过曰: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即其来归燕喜,所兴共饮者,亦不过曰: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可知古来大将之道。如是今之取威制胜而无其本者,皆小材也。

308.天保以上治内,朵薇以下治外,乃亦以燕劳诗歌用。

308.之于内外耳。而谓之治者,文武之治,不在于慎防维之具,而在于通上下之情仁感也。

309.有畛而后有是非,是非无穷,故老子曰:因是又曰无适。夫已与物对,然后有是非之见。惟忘物我,斯无是非之见。而见物有是非之心。庄子曰: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于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故曰莫若以明偶者对也。是又并是非之心。无之忘则,是无则不是。惟明字善用,则是也不然,只一无穷,一环中,亦无著落,故义之与此。

310庄子大宗师篇已外生矣,而后能明彻,明彻而后见独,谓此性无对,故为独也。以明彻为见独,俗儒亦未易说得到此。

311.或谓禅宗多机锋之言,于剑刀上工夫甚速?曰:说机锋剑刀,终是险道,无诚意。孟子所言,五教者乃君子之教,然时雨不屑,未尝无机锋也。

312.吾儒之学,自其末流也,有数等。佛之学,其失之也,亦有数等。佛之上也,以解脱为正宗,禅定为兼修,其次禅定为正宗,多闻为兼修,又其次多闻为正宗,福德为兼修。又其次福德为正宗,辩诤为兼修。又其次,辩诤为正宗,解怠为兼修。自多闻而下已,无可与言者矣。今之正宗,随缘而无事锻练者,皆解怠也。

313.佛氏原无二教,及五祖成就,神秀多就威仪拂拭上,而六祖则又专就顿悟员通发之。迄今取顿悟而不取拂拭,此佛教所由偏也。吾儒学术,今亦似之故失中而难返。

314.晦翁谓自汉以来,专用黄老。东晋佛法渐盛,大率却祖老庄,迨达磨入中国,然后一切扫荡直指人心而诸子百家俱废。又曰当时佛学,只是说,无存养功夫,至唐六祖始教人存养。所谓存养者也,只是存养,个无存养功夫。近时所说金刚等经,又有援儒而杂人之者。盖吾儒好佛之惑,将儒与佛俱失其本旨,至惑初学滋甚,此却所当论也。

315.朱子谓儒以理为不生不灭。释氏以神识为不生不灭。夫理因神识以发儒岂能外神识以自存。但吾儒理与神识为一物。而释之神识,恐理为之障耳。理岂为障,障之者,意也。象山曰善,最害心,故晦翁疑之。

316.凡夫不趋道,惟恣六情。乃行六道。一念计死生,即落魔道,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见有生趋起灭,即落声闻。道不见有生,惟见有灭,即落缘觉。道法本不生,今亦不灭,不起二见,惟是一心,乃为佛乘。又曰凡夫逐境生心,心遂欣厌。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则境空,境空则心灭。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纷耳。故万法惟心。心亦不可得,复何求哉。故曰般若为慧,即无本心。夫其言曰:不起二见。惟是一心。已自明白而又曰忘心。心亦不可得,即无本心。等语。盖其过高之学,不免多为周遮之词以成其空。周遮处即空病也。惟不生不灭,心境两忘得之。除境,非是无境,则亦非矣。

317.达摩灭寂有着脚即是无著脚。故其道不可行。夫子栖栖依依不着脚,即是有着脚。故仁意满天下。

318.未出轮回必嗔圆觉。彼圆觉信一从轮转。儒者常喜而乐道之,不知圆觉还是打得破底。圆觉便被这些子枉了一生,轮转亦何用也。

319.证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此西来本旨也。而达摩面壁九年又曷为幻。及二祖求安心法,达摩曰:将心来替汝安。则亦非以心为风者。岂皆以是为幻。功耶二祖在雨花台说法,天花散落后,见达摩说他这些,浮气不能成性,遂截臂示信,以盘献跪雪中,雪没颈。然后乃得其传,然则达摩面壁。或云是锻练他人法为如此。等浮气者,亦未可知。故予常于坐中往往,见友朋识者,一开口辄尽吐其平生,亹亹如倾流,使人应接无可间处。此又达摩之所不与也。未得其意吾于达摩又安可易非之。

320、佛氏千百亿化身未了一身。吾儒只了一身,却是千百亿化身。

321.佛如浮萍随处自在,只是无根,其言性命亦无根之性命。

322.佛不知吾性,却能言吾病,曰:四百四种病,宿食为之根。三迷八难苦,色欲为之根。流转生死道,贪爱为之根。

323.有僧多宝,老僧借观之毕。拜谢曰:未与。何谢之有,老僧曰:尔与我皆只得一观。我观之与尔藏之何异。是高识不是常道,又一小僧具斋饭约。次日请师僧共饭之,师僧不许。小僧曰此亦常事。僧师曰:安知吾有明日否。是有心不是无心。

324.有释徒於山中静坐定心数年。自谓可以出矣。一过河埠,失跌,不觉心动。复回山中习之。盖其道因物见心而无心可见。原不在事,颇亦近之。但不于事时磨练还是煮空铛也。

325.恒河沙者静也。即无心无善无恶之谓。

326.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心。不知心,即是法。当下无心,便是本法。又云为有贪嗔痴,即有戒定慧。本无烦懊焉。用菩提将心无心心却成有心。本无心亦无无心者,默契而已。其云默契二字善矣。而下又云:言语道尽,心行处灭。有何可契,使人难于体当此。其所以终不免为寂灭也。

327.问智食识食如何?曰:四大之身,肌疮为患,随顺给取,不生贪着,谓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别,惟求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二食分别识,勿论矣。智食之中,犹当补之一语曰礼食。

328.苟不于心法上悟,惟于教法上悟。俱为声闻,终成逐魂。

329.何谓化城其言?曰:无佛无众生,无能无所,何处有城。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等觉。妙觉皆是权立接引钝根人语,言若是上根人,他自己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前辈每令士人谨礼不透者,看庄列亦以其接引钝根之法。令人善用之,不以人废言,亦取善之道也。

330.佛说法身报身化身,一也。法身,说身性虚通法。报身,说一切清净法。化身说六度万行法。法身不可以言语声音形相文字,而求无所说无所证。故曰:无法可说。报身化身皆随机感见,所说法亦随事应报以为摄化,皆非真法。故曰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夫既说有法矣。乃亦随机摄化矣。而又以为无所说。所说非真法。白沙先生谓其为大儱侗是也。

331.问十八界其言曰同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六根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惟束六和合为一精明,但不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缚不契本心,自如来付法,迦叶以来,印心而已胡康侯所谓句句是,字字,合然而不同。亦此类耳。

332.现在过去未来为三世。三世俱舍,只是一切俱舍。惟虚中顺应。自无念无三舍见。

333.古人心利绕闻一□使乃绝学所以唤作绝学。今人只欲得多知多□□□义唤作修行。正如多与儿酥乳吃消与不□□□,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是此样。尽名食不消所,□□,解不消皆入毒药。此亦吾人通病视此当为一省。

334.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净法身,名为阿耨菩提。若不如是,过此一关。他日尽被老子栲校。夫言心似矣。然曰无住生心,还落二见,不免犹有栲校在生字上,善用得之。

335.六祖语明上座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而明上座,于言下忽然默契,此佛氏宗旨。但于已生已感,心性印证。不来惟无所思而思为。当只不可于思上添病耳。

336.圣人无心即是佛。凡夫无心,莫沉空寂否?师云法无凡圣,亦无沉寂。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与无,尽是情见。所以云见闻如幻,医知觉乃众生。祖师门中只论息机忘见。息机忘见四字,亦善。然不若依本心生几自然,而不起见得之。

337.佛以广大之心□□乘之教人。乘者教人持五戒而常获人身不坠。□□□□天乘者教人修十善而报得天身不止于○。教人由声闻缘觉以至于佛道,□死生常住不灭。证无上觉,还度众生也。天下之大道,远理孰有过于此者。世有大道远理而懵然不知,方且恃其聪明,矜于声势谤亵圣教,多积过愆而自趋于恶道,其亦可哀也。已大抵人有此身,其生也甚难。其死也甚易。世尊握土以示其徒以为轮回。于四生六道之中,得人身者,如手中之土。失人身者,如阎浮之土。盖谓为善之时少,而谓为恶之时多。是以得人身时少,而失人身时多。则其生也岂不甚难哉。

338.经云若欲离苦,先去无明。则诸业不生,故身心安乐。凡百迷途,皆由不知不觉,有之此等,指出病源,君子所不废也。

339.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涅盘阎王,俱是寂灭。到处此,则三昧无漏之说也。故儒欲生,而佛欲死。

340.空假中三轮观法静,即空观动。即假观动静交,即中观。夫三观究竟一□观,观量有假?惟空故有假中又何在哉?无物则□□,□空过矣。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