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相寺导游词

(从菩萨广场进入景区):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长乐湖北岸,也就是“礼佛大道”的北区空间——“菩萨广场”。菩萨广场因供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像而得名,是举行佛事活动和节庆集会的场地。浸水平台跨湖遥对南区照壁《心经》。水中安置水晶须弥灯两瓶。站在平台南望,绿水微澜、杨柳扶风、水晶沁脾,洗心清净。由此拾阶北上,进入佛教文化区。中轴线御道有五块不同姿态的龙图案深浮雕,体现天龙护法,又暗合《周易》乾卦:潜龙勿用、有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

菩萨广场地势由南向北逐级升高,形成四个平台,象征“四圣谛”。“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是佛教一切教义的理论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四圣谛”所说四种真理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

广场两侧有六幢殿宇。“妙音阁”和“善观楼”分别是佛教梵呗乐舞演出厅和佛教艺术造像展示厅。另外四殿表称悲、智、行、愿四大菩萨,即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名号。

东西两侧的大型壁画墙,雕绘的是“佛牙传奇”,包括“佛牙神话”、“悟空西游”和“佛牙东来”三个故事。壁画总面积四百多平方米,是由着名佛画家王惕女史绘制的。让我们先来观看西侧壁画——佛牙舍利在印度的神奇故事:

2500年前的一个月圆之夜,在古天竺一丛娑罗林里,释迦牟尼佛涅盘荼毗。忉利天主帝释天看到佛光,骑六牙白象赶往娑罗林。帝释天看到佛的肉身已化成无数晶莹圆润的五彩舍利,有一牙不损,他恭敬地捧出佛牙。这时,百花齐放,孔雀开屏,青龙吐雾,彩虹架桥。帝释天迎请佛牙的銮驾缓缓升腾,五色光环映透半天,祥云缭绕,梵音盈耳,香气扑鼻,一派海市奇观!

在天地界分,有一对自由自在的捷疾夜叉。这一天,两个夜叉正在天地间悠闲游荡,忽见紫气东来,佛光满天,暗自诧异。细细打探,得知是帝释天迎取佛牙升天的銮仗。二夜叉商议:听说供养佛牙舍利可驱除种种病魔邪害,随身供养肉身金刚不坏,万劫轮回不灭。两夜叉立即商议如何盗取,他们隐身跟随帝释天身后,一起上了忉利天。帝释天在须弥山一夜起造十三级宝塔供养佛牙。过了十一个昼夜,二夜叉趁守塔罗刹不备,盗取了佛牙。

守塔罗刹报告帝释天:佛牙被盗!帝释天大怒,命护法金刚韦陀天,率天神即刻捉拿盗贼夜叉。为了逃避天界的追捕,二夜叉携佛牙迅疾逃亡大千世界。

天上一日,人间百年。却说北天竺罽宾国犍陀罗王城,有位得道高僧名叫舍利越摩,举国上下尊他为国师,他虽然年轻,却精通经律论,人称“三藏法师”。这天深夜,三藏法师正在禅房入定,冥悟佛牙遭劫,开天眼细看,只见护法金刚韦陀天、雷公电母穷追二夜叉不舍,一道五色毫光从天庭飞坠。闪电连连,雷鸣不绝。刹那间,只听一声巨响,天崩地裂,天神很快降服了两个夜叉,但佛牙舍利却不知所踪。

三藏法师眼见一颗流星落在禅房不远的小山丘上,火焰冲天,光明如昼,他寻上山丘,欣喜地发现佛牙放光……

佛牙被三藏法师供养在犍陀罗王城的佛牙伽蓝。佛牙伽蓝一度香火旺盛,有三百多个僧人。每到斋日,常常出现佛光。佛牙被奉为罽宾的国宝。不久,罽宾国陷入战乱。佛牙舍利不翼而飞。师徒十分惶恐,僧团渐渐解散了。

有一个小和尚离开寺院后,到印度各地巡礼佛祖圣迹,非常虔诚。一年后,小和尚听说本国安定下来,马上起身回国。路上,小和尚忽然遇到一群大象。象群在草泽中奔驰,横冲直撞,吼声震天。小和尚见了,吓得赶快爬到一棵大树上躲避。大象吸水浸渍树根,要把树撞倒。树倒了,一头大象捉起小和尚,负在背上就跑。到了森林深处,小和尚看到有一只病象,卧倒在地上呻吟。病象用鼻子引导小和尚的手,摸到受伤处,原来是枯竹刺伤了脚。小和尚为病象拔出枯竹,敷上药膏,撕裂自己的衣服,裹住病象受伤的脚。有一头大象卷着一只金函递交给病象,病象又转授给小和尚。小和尚打开金函一看,正是本国寺院失踪的佛牙!

小和尚欣慰重获本寺佛宝,兴匆匆赶路回国。临近国界,要渡过一条界河。渡船到了中流,河水突然翻腾起来,眼看小船就要覆没。同船上的人抱怨说:都怪这个小和尚,一定是他偷藏了佛祖舍利,河龙索要。小和尚无奈,取出佛牙,俯身交给河龙说:“我暂时把佛牙寄存在你这里,不久来取!”于是小和尚不再渡河,重返印度,寻师学习禁龙的法术。一年后,小和尚又来到界河边,刚刚摆好坛场准备制服河龙,那条河龙早早捧出了佛牙金函,乖乖地交给小和尚。

小和尚捧着佛牙金函回到罽宾国犍陀罗王城。国王和大国师三藏法师舍利越摩见到佛牙重回本国,异常兴奋,举行了隆重法会。把佛牙重新安置在佛牙伽蓝。

公元750年,罽宾国国王和大国师舍利越摩来到长安,向唐朝上书意愿归附。第二年,唐玄宗派内侍省宦官张韬光率使团出使罽宾。张韬光完成了国书印信交接任务后,将要回国,这时,随行有个年轻军官,姓车名奉朝,突然身患重病,不能随团起程,只好滞留在犍陀罗。病愈后,投在三藏法师舍利越摩门下出家。他在天竺一住就是三十多年。后来罽宾国遭受外教入侵,佛教徒受到严重迫害。奉朝思念故国亲人,向恩师辞别。年逾古稀的舍利越摩取出佛牙伽蓝里奉藏的佛牙舍利和贝叶经,郑重地授予奉朝,期望他请佛牙舍利回到大唐,让佛法在东土发扬光大。

奉朝告别了恩师,踏上漫漫归国之路。一路上忍饥挨饿,餐风露宿。这天正午,奉朝路过骨咄国的一个大湖。他正沿湖岸徐步而行,忽然,乌云翻滚,遮天蔽日。一个闪电撕破乌云,随之一声炸雷,撼天动地,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奉朝急忙跑到不远处的一棵大胡杨树下避雨。这时来了一群马帮,也涌到大树下。暴雨夹着冰雹一起降落,电闪雷鸣不息。马帮头领突然站出来,大声叫道:“谁的行囊里藏匿了佛牙舍利奇珍异宝,快快拿出来,不然上天和龙神为什么如此震怒!赶紧投到湖里去,免得大家受连累!”奉朝闻听全身一凛,他不忍丢弃佛牙舍利,于是双手合十,默默祈求佛祖保佑、龙神息怒。约摸过了一个多时辰,终于雨过天晴了……

奉朝夜住晓行,历尽艰辛,后来,他遇到出使的大唐内侍宣慰使,随使团回到了长安。他把佛牙舍利和翻译的佛经进献给唐德宗,皇帝大悦,赐车奉朝法名“悟空”,让他住持长安大寺,弘法护国。

不久,佛牙由皇宫隆重移奉大庄严寺新修佛牙宝塔。唐朝有十代皇帝召开过佛牙供养大会,日本僧圆仁就曾看到法会期间万人空巷、盛况空前的景象。后来,黄巢入长安,唐僖宗携“悟空佛牙”仓惶出逃,在成都大慈寺建了“佛牙楼”。后唐蜀守孟知祥派人把佛牙奉献到洛阳给明宗。后晋建立,洛阳僧录可肇又把佛牙送到京师汴梁,献给石敬瑭。

北宋时有个着名学者名叫沈括。他曾在咸平县看到过这颗神奇的佛牙,回到京师后,在公卿士大夫中广传佛牙瑞相。不久,有人把佛牙迎到京师,执政官王安石曾取入他的相府——“东府”里供养。

这时,有个日本僧人成寻也瞻拜到这颗佛牙,他记说:佛牙放光,不可思议。佛牙平时深藏,要取得圣旨,才能打开重重封匣看到。有个士大夫名叫王巩,也亲自供养过这颗神奇的佛牙,他记载说,佛牙最后由神宗皇帝迎进宫里,亲自密封起来,从此就下落不明了。

神宗皇帝有个小弟弟,就是嘉王赵頵,深受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溺爱,住在宫里。神宗皇帝也非常喜爱这个小弟弟,赐给嘉王“玉鱼袋”。原来,皇帝把佛牙封藏在玉鱼袋里,送给了嘉王。

中都县有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名叫赵世昌,是太祖皇帝的五世孙,和神宗、嘉王是堂兄弟。他来到京师,在嘉王宫求得佛牙舍利,带回中都县建造佛塔。佛塔修建了三十多年,直到宋徽宗时期,才将佛牙舍利安葬在太子灵踪塔地宫。

公元1994年,一场春雪过后,宝相寺上空惊现海市蜃楼。不久,太子灵踪塔意外发现了神秘玄宫——这就是瘗葬着历史上迷失了九百多年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和北宋皇室大量宝藏的地宫。佛牙现世,轰动全国,震惊世界!

“甘露观音”像耸立在广场最高平台的莲花水池中央,是仿照太子灵踪塔地宫出土的银菩萨造像塑造的。甘露观音高十九米,金属锻造,重一百余吨。观音像面容慈祥,眉目清秀,法相庄严,神情娴雅,仪态万方,表现了观音菩萨慈悲为怀和普渡众生的神圣形象。观音菩萨左手持净瓶,净瓶由景泰蓝制作;右手持杨柳,枝叶洒甘露。杨柳取其柔顺,象征观音慈悲救苦、护持有情,所谓“金刚怒目,菩萨低眉”。信众常念观音大悲咒,求“杨枝净水”治病或洒净道场。游人经此,沐浴甘露,顿觉醍醐灌顶,赋予智慧、驱除烦恼。

菩萨像周边八根阿育王柱象征“八正道”。八正道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具体化内容,意指消灭烦恼的八种正确方法,包括: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相传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一生征战杀伐,晚年自感罪孽深重,受僧人点化后皈依佛门,以佛法来教化百姓、晓喻子民,曾立此类石柱。这里的八根阿育王柱,每根高11.7米,底部直径1米,顶部直径0.9米,每根重约25吨。柱顶是四只相背而踞的镏金雄狮。四狮雄视眈眈,形态逼真。石狮昂首蹲踞在钟形覆莲上。莲花四周分别雕有牛、马、象、狮四种动物,每种动物又以***隔开。以镏金雄狮为喻,象征佛法的威严气势。玄奘记说,在人的诚心祈求下,阿育王柱能显现众生影像及人生善恶之相。

八根阿育王柱分别刻有梵、汉文大悲咒。大悲咒是展现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心、无上菩提心,以及济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诀。其中一字一句都包含着正等正觉的真实工夫。大悲咒共有八十四句。诵持大悲咒不但能驱除一切灾难与诸恶病苦,而且能成就一切善法,远离一切怖畏,应以十分虔敬的信心与清净心去诵持它,方能契合菩萨的大悲心,获得无上的利益,由此超脱生死轮回,同证佛果。

平台外侧十二株大银杏树象征“十二因缘”。佛教“十二因缘”的学说把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条件或因果关系的环节,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轮回不已就因这十二件事情相续不断,所以要修行,断除这十二因缘。“无明”就是愚痴,不了达真如一相,妄生分别执着心。无明灭方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究竟涅盘。

这座五跨大牌坊名为“天开圣境坊”,高13米、宽26米。这里是礼佛广场的入口,同时又告诉游客和香客,即将进入寺院,要把喧嚣浮躁的尘世凡心放在外面,以平静虔诚的心情去朝拜佛陀。跨进牌坊,梵音袅袅、古塔巍巍、草木葱郁、寺院庄严,顿有感悟——“天开圣境”,蔚然起敬。

大宝相寺坐落在风水宝地“聚宝盆”中。在礼佛主道上,有9级平台、27步台阶,通过台阶让人感悟:不论贵贱高低、贫穷富有,在佛陀面前都是平等的芸芸众生,都要把自己的地位和心情放低,以虔诚恭敬之心去朝拜佛陀。九级平台上雕刻有佛八宝,分别为***、法螺、宝伞、宝盖、莲花、宝瓶、双鱼、盘长。佛八宝既是佛家的八种吉祥物,每个宝物都有不同的象征,体现了人们对礼佛不同的祈愿:***表示佛法圆轮,代代相续,是生命不息的象征;法螺表示佛音吉祥,遍及世界,是好运常在的象征;宝伞表示遮覆一切,开闭自如,是保护众生的象征;宝盖表示涵盖万有,净化宇宙,是解脱贫病的象征;莲花表示神圣纯洁,一尘不染,是拒绝污染的象征;宝瓶表示福智圆灌,毫无漏洞,是取得成功的象征;双鱼表示健康活泼,充满活力,是趋吉避邪的象征;盘长表示回贯绵长,永无穷尽,是长命百岁的象征。游客和香客经过时默默注视、静静祈祷,必能心绪宁静、福报绵绵。佛家认为草木皆菩提、流水有禅音。所以整个礼佛区体现了佛家众缘合和的禅机。东西两侧,紫气东来、方寸之间,皆见佛性。慈航、普渡六角亭营造出荡涤凡心的佛家意境。

香水海是信众举行放生活动的场所,东联宝相池,西通汶泉河,将寺院闭合在泉河水系中,恰似“玉带缠腰”,为寺院营造出一个相对幽静的参禅礼佛环境。香水海上有三座桥接引众生。中间是五孔平桥、两侧是单孔拱桥,无论人生平坦与跌宕、荣华与落魄,跨越世俗魔障,终究归于平静。佛家五戒有“不杀生”,同时主张放生。佛教认为众生平等,飞虫鸟兽与人类一样有求生的欲望,所以,释放羁禁的动物,是一种莫大的功德。慈悲护生是佛教的传统,一切有漏善法中,没有比放生功德更大。过了香水海,是礼佛中心。礼佛中心以一大“卍”(w`an)字为核心向四周延展。“卍”字符是上古时代原始部落的一种符咒,后来被古代的一些宗教所利用。最初人们把它视为太阳和火的象征,以后普遍被作为吉祥标志。随着佛教的传入,“卍”字从印度传入中国。中心广场种植的是七叶树,七叶树又名娑罗树。佛经记载,佛陀八十岁时,一日到了拘尸那城外娑罗树林,这里的娑罗树枝枝相对,叶叶相映,绿草如茵,繁花似锦,香气四溢,清幽宜人。佛陀命阿难在双林间设席铺床,然后头北面西,右肋安卧,中夜时分入涅盘。

机缘巧合的是,在香水海西南方神奇出现的一块“牙石”。2009年3月15日,即农历二月十九,是佛牙出土十五周年纪念日,又是观世音菩萨圣诞日。清晨,一阵小雨过后,游人突然惊呼,在西拱桥下护岸叠石中,出现一“牙”字石,笔画清晰、隶意浓厚,浑然天成,绝无雕琢痕迹,正位于佛祖故乡西南方向。再看“牙”字缺少了一撇。一位高僧解释说:那一“撇”现在寺院里佛塔地宫中——真是诸缘和合,应机无尽!

大宝相寺山门:佛教自南北朝传入汶上,唐宋时期,汶上成为北传佛教着名的圣地,今天遗存尚有:北魏镏金佛造像、东魏石刻弥勒造像、北齐文殊般若经碑和水牛山摩崖刻经,以及隋代章仇氏造像经碑等。北宋时期,县境内寺院林立,大小寺院有40余处,其中以宝相寺规模最大。宝相寺唐时名昭空寺,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易今名。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禅泰山,过中都驻跸宝相寺,从而成为皇家寺院,有“北朝最初名胜,东土第一道场”之誉。

大宝相寺为宋代建筑风格。山门是寺院的正门。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的喧嚣而常建于山林之中,故寺院大门习称山门。后世造于平原、市井中的寺院,也泛称山门。寺院有三个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象征“三解脱门”。山门为殿堂式,叫“山门殿”。

大宝相寺山门殿悬挂的匾额,是由前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专门题写。2009年4月2日11时,大宝相寺的匾额正式挂上山门殿,突然天现佛光,神奇的天象使在场群众欢欣鼓舞,叹为观止!佛光持续了3个多小时,信众游客共沐佛光,感念佛法无边,福缘广博。

进入山门,两侧有彩塑金刚力士像,这两尊神像民间俗称“哼哈二将”。他们面貌狰狞,张口鼓鼻,上身裸露,体魄健壮,手持开山利器,神态威严。他们是寺院的护法神,尽职尽责,把守山门,保卫佛国、佛寺和佛法永不受侵害。

钟鼓楼: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报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钟和鼓原本是古代乐器,以后才用于报时。古代城市实行宵禁制度,早晚鸣钟击鼓,作为启闭坊门的信号。寺院里的钟楼、鼓楼相对,专供佛事之用。钟楼里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鼓楼里供奉的是伽蓝菩萨(关公)。佛家对钟鼓的敲击也是有讲究的,每次敲钟和击鼓都是108响,是针对人的108种烦恼,敲一下可以消除一种烦恼。正是: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天王殿:由山门前行,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天王殿楹联取自宋真宗《佛牙赞》诗句:常愿进修增胜果,庶期饶益富黎民。是由着名学者金维诺先生书写的。进入天王殿,中间供奉的是弥勒佛。弥勒佛是“未来佛”,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弥勒名“阿逸多”,本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早于释迦佛入灭,往生到兜率天内院。弥勒佛在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位坦胸凸腹笑呵呵的弥勒佛,是根据五代时浙江奉化一个名叫契此的僧人形象塑造的,民间俗称布袋和尚。据说这个和尚常常以一杖挑一布袋入市,出语无定,形似疯癫。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胜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后人以为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还根据他的形象作了一幅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奉劝世人要有宽阔的胸怀,不要过份计较世间琐事。

弥勒佛左右是佛教护法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持国”意为护持国土,他手持琵琶,是主乐神,负责守护东胜神洲;“增长”意为能令众生增长善根,他手握宝剑,保护佛法,负责守护南瞻部洲;“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他是群龙领袖,故手缠一赤龙或赤索,负责守护西牛贺洲;“多闻”谓福德之名闻四方,他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以制服魔众,护持财富,又名施财天。民间根据四大天王所持法器解释为“风调雨顺”。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护塔神”韦陀菩萨,面向佛塔。韦陀菩萨又称韦陀天。相传释迦牟尼佛涅盘后,帝释天迎请佛牙于须弥山建塔供养。有两个捷疾夜叉盗走佛牙,韦陀奋起直追,刹那间将夜叉降服。诸天和众王纷纷夸奖韦陀能驱除邪魔外道、保护佛法。于是,韦陀被人们视为护法菩萨。在中国的寺院殿宇里,韦陀已经完全汉化了,成了一名英俊威猛的古代武将。

文殊殿:东侧的文殊殿,供奉的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名文殊师利,师利即吉祥的意思,意为妙德、妙吉祥。在佛教造像中,他常常与普贤菩萨一起,作为释迦佛的胁侍菩萨。这尊文殊菩萨像作跏趺座,手持如意。一般的,文殊菩萨形象是坐骑青狮,以狮子勇猛,表示文殊菩萨智慧威猛。在前面的大雄宝殿里我们可以看到骑狮子的文殊法像。文殊菩萨在佛教中掌管智慧,位居四大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

文殊菩萨与我们汶上有着很深的渊源。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县城东北三十里的水牛山清凉寺就已经是香火旺盛的文殊菩萨道场。今存北朝文殊般若经碑和摩崖刻经等众多遗迹。人们大都知道五台山是文殊菩萨说法的道场,而水牛山清凉寺与五台山清凉寺属同一时期开山,却鲜有人知。

普贤殿:西侧是普贤殿,供奉普贤菩萨,菩萨手持莲花。六牙白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六牙象征佛教的“六度”,即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六种达到彼岸的方法)。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在大雄宝殿里我们可以看到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像,他是四大菩萨之一,被称为大行普贤。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也称大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大雄是佛陀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佛陀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故佛陀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大殿为重檐歇山式仿宋建筑,占地面积2560m,建筑面积1703∵m,九开间,五进深。大殿围栏用三尺白汉白玉材质,精雕宝相花、如意和缠枝纹等图案。大殿内供奉的全堂佛像包括释迦牟尼佛、摩诃迦叶***、阿难***、文殊普贤菩萨、十八罗汉及海岛观音群像等。

大雄宝殿主尊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释迦”是部落名称,“牟尼”意为“圣人”,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佛陀的尊称。这一铺造像源于着名的禅宗第一个公案——“佛陀拈花,迦叶微笑”。在灵山会上,大梵天以金菠萝花献佛,请佛说法。可是,佛陀一言不发,只是手拈金菠萝花遍示众弟子,意态安详。当时,全场默然,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妙悟其意,破颜微笑。于是佛陀将花交给迦叶,分半座给他,传授“正法眼藏”,也就是修道成佛的微妙法门,并把衣钵交付给迦叶,叮嘱他等待未来弥勒佛下世降生,再把衣钵交付弥勒佛。

佛陀当时在大庭广众之下,从容安详,一言不发,其中微妙究竟何在?其实佛陀所传示的,正是一种至为静谧和谐的美好心态,禅宗的境界不是用语言可以说出来的。这种意境纯净无染,无欲无嗔,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妙心”,也就是“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禅机——“正法眼藏”之所在。

摩诃迦叶是佛陀的大弟子,德行第一,为同辈所推崇,被尊为教团之上首,深得佛陀器重。佛陀涅盘后,迦叶担心正法散失或错乱,在王舍城集合五百比丘,从事经藏与律藏的结集,后世佛法的流传与这次结集有很大的关系。摩诃迦叶***有“头陀第一”、“上行第一”的称号,被奉为禅宗初祖。

阿难***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是佛陀的堂弟和侍者,有“多闻第一”的称号。佛陀涅盘后,阿难以他超强的记忆,覆诵出佛所说过的话,如《阿含经》、《譬喻经》、《法句经》等。

东侧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佛陀宣讲佛法。在佛教造像中,他与普贤菩萨一起,作为释迦佛的胁侍菩萨。文殊菩萨身骑青狮子,以狮子勇猛,表示菩萨智慧威猛。西侧普贤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与文殊菩萨合称“华严三圣”,普贤愿行广大,所以他的尊号是大行普贤。普贤之学得于行,故普贤常坐六牙白象。

左右两侧是十八罗汉。“罗汉”是“阿罗汉”的略称。一个人修行的功夫不同,取得的成就也便有高低之分。所取得的每一种成就都叫做一个“果位”,“阿罗汉果”是在家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获得这一果位就可以清除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永远免除生死轮回之苦,享受人间供奉。十八罗汉依次为:第一,坐鹿罗汉宾度罗跋罗度阇***;第二,欢喜罗汉迦诺迦伐蹉***;第三,托钵罗汉迦诺迦跋厘堕阇***;第四,托塔罗汉苏频陀***;第五,静坐罗汉诺矩罗***;第六,过江罗汉跋陀罗***;第七,骑象罗汉迦理迦***;第八,笑狮罗汉伐罗弗多罗***;第九,开心罗汉戌博迦***;第十,探手罗汉半托迦***;第十一,沉思罗汉罗睺罗***,他是佛陀作太子时所生的儿子,号“密行第一”;第十二,挖耳罗汉那迦犀那***;第十三,布袋罗汉因揭陀***;第十四,芭蕉罗汉伐那婆斯***;第十五,长眉罗汉阿氏多***;第十六,看门罗汉注荼半托***;第十七,降龙罗汉;第十八,伏虎罗汉。

与主尊释迦牟尼佛隔屏背立的是海岛观音,又称“望海观音”。观音手持杨枝净瓶,象征“普洒佛法”;足踏鳌鱼,意为在茫茫苦海中,救苦救难,普渡众生。善财童子和龙女,分别在观音的两边,是观音的胁侍。善财童子曾向文殊菩萨请教佛法,文殊介绍他去问另一位“善知识”,第二位“善知识”又推荐他去问第三位……善财先后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得以“即身成佛”。这里的五十三个童子表示“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以拜谒观音受益最大,因而投在观音门下,成为观音菩萨的左胁侍。善财童子在经过了五十三位师傅的指点才慢慢地领悟到佛性,在佛教中代表渐悟法门。龙女是海龙王的三公主,有一天走出龙宫,变成一条鱼到大河中游玩,被渔翁捕捉到,送去集市出售,因得到观音菩萨的求助得以重返龙宫。龙女为报答观音救命之恩,决心永远侍奉观音,成为菩萨的右胁侍。又有传说,龙女8岁时偶然听到文殊菩萨在龙宫说《法华经》,豁然觉悟,通达佛法,发菩提心,逐去灵鹫山礼拜佛陀,以龙身成就佛道——在佛教中代表顿悟法门。此外,在海岛观音壁上,还塑有多种小像。观音菩萨上面塑的是地藏王菩萨;再上面那尊形容枯槁、瘦骨嶙峋的老者就是释迦牟尼成佛前在雪山茹苦修行的形象,称“饿佛像”。

塔院:古宝相寺年久失修,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寺院仅存千疮百孔的佛塔。佛牙舍利面世后,1995年经山东省人民***宗教事务局批准,开始恢复重建宝相寺。宝相寺一期工程于1998年完成,修建了供奉殿、地宫、碑廊等。

供奉殿:供奉殿高9米,占地500平方米,为歇山式建筑。两副楹联是由当代高僧昌定大和尚题写的。主联是:牙留四颗天上人间各传其二隐显莫测惟智通,佛有三身释迦灭后三千年来谁知法身原在此。副联是:历劫生死万苦交煎一旦断惑证真飞腾自在何等自在,离欲为尊五蕴了脱忽尔身外有身神通万般妙用万般。供奉殿供奉的是旃檀贴金释迦牟尼佛像。周边的十八罗汉彩绘塑像是用青石雕刻,由美籍华人李玉玲女士捐赠。

关于供奉殿奠基,有一段真实的故事:1995年三月十五日,为纪念佛教圣物面世一周年,供奉殿举行奠基法会。国宗局、佛协大德,以及一诚、明哲、妙华等海内外高僧共攘盛典,参加法会的群众达五万多人。奠基前夜,阴云密布,天气预报有大雨,组织者很担心。北京广济寺首座明哲法师淡然表示:“不必惊慌,只不过降点甘露罢了。”第二天早晨,迷雾茫茫。10点钟,法会开始,云开雾散,晴空万里。10点45分左右,由山东省佛协副主席能禅大和尚手持法器主持洒净仪式,这时,天空出现了五彩祥云,佛光显现。僧俗群众数万人纷纷跪拜,庄严场面震撼人心。佛光大约持续了13分钟。此后的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前后都有数万僧俗及海内外游客前来观看佛光。神奇的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前后,宝塔上空都有佛光显现,不可思议!

佛家认为,所谓佛光,是从佛的眉宇间放射出的救世之光、吉祥之光,只有与佛有缘的人才能看到。佛的法力广大,觉悟众生犹如太阳破除昏暗。峨眉山也常见佛光现象。但在汶上这样的平原地区,有规律地出现佛光,实属神奇罕见。佛光的显现是佛的加持力和信众的愿力和合作用而成。其实,早在唐朝,玄奘和尚游历印度时,就有佛牙“至斋日时放光明”的记载。

地宫:通往地宫甬道的台阶较陡,请注意安全。

这个甬道是1995年建成的。长∵25米,宽4米,高3米。甬道两侧壁画描绘的是佛陀八相成道的故事。依次为:一、降兜率;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说法;八、涅盘。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仿照地宫内部结构所建的“明宫”。内为“暗宫”,也就是佛塔的中心地宫。地宫由甬道、宫室和佛龛三部分组成,甬道长3.93米,宽0.97米,高1.65米,宫室为方形,1.47米见方,高4.2米。地宫金塔里供奉的就是稀世佛宝、佛教至高圣物——佛牙舍利。地宫佛龛金佛像的位置就是原来安置石匣的地方。

佛牙是释迦牟尼佛的牙齿舍利。佛荼毗后,全身化为颗粒状舍利,唯留四牙,称为佛牙舍利。其中一颗由唐朝高僧悟空从犍陀罗国带回东土大唐,经过一千二百余年的流转、隐现,我们今天有幸瞻仰到,真是莫大的福报。佛牙长寸许,色黄白,璞玉泽,质如腊,形微曲,具三只牙根。佛家认为:唯佛陀舍利最为稀有,又以佛牙最为尊贵,因此受到广大信众的尊崇与最高礼敬。佛牙舍利被认为是佛陀教法传世的见证,是启迪正信的圣物。在这里默默许上一个心愿,是很灵验的。

太子灵踪塔:这座古朴典雅的佛塔,就是安葬佛教圣物的太子灵踪塔。塔的名字是1994年打开地宫后,发现石匣上记载的原始名称。顾名思义,这座宝塔内瘗藏着释迦牟尼佛的真身牙舍利。因为释迦牟尼佛原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佛牙即佛陀的灵踪舍利。佛塔为八角砖塔,楼阁式、仿木斗拱结构,雄奇壮观,巍峨挺拔,体现了北宋建筑风格。塔高为41.75米,底座直径为10米,共13层。塔身东、西、南、北均有券形佛龛,龛内原供奉佛像。北面一层是登塔正门,有螺旋式台阶达于塔顶。塔刹呈葫芦状,上置相轮,覆以黄色琉璃瓦,金光闪闪,故民间一直称谓“黄金塔”。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塔建于熙宁六年至政和二年(公元1073-1112年),前后三十八年。是由皇帝赐紫高僧知柔大师亲自监造、仿照京师皇家开宝寺灵感塔(今开封“铁塔”,原为喻皓设计)建造的一座典型的“佛牙舍利塔”,完全符合佛经记载的佛牙舍利塔的规制。佛塔上半部七层“圭形”窗牖等特征,是北宋皇家塔制的信息透露。

宝相寺地宫打开之前,没有任何历史资料记载过这座佛塔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甚至连佛塔的名字也无从查考。佛牙舍利是在极其隐秘的情形下瘗藏的。

近代战争的炮火使塔体受到严重创伤,基台栏楯毁坏、相轮坠落,佛像、碑碣散失;1958年,寺院内北魏时期铸造的万斤精铁大钟被砸烂炼钢;文革中,残缺裸露的塔基清理后用水泥裙保护起来。直至1994年修塔、剔除水泥裙后,意外发现塔基正南方底部有两条垂直砖缝,仿佛一个隐门——这里正是地宫的入口。

此前,民间世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黄金塔下有口井,井内有条千年鳌鱼。这条鳌鱼因兴风作浪危害百姓,被西天佛祖压在了塔下。又传说,鳌鱼一动,就会地震,带来灾难。这个传说一方面保护了佛塔,同时也暗示塔下有宝物存在。太子灵踪塔至今已跨越了十个世纪,历尽沧桑,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和多次地震灾害的考验,至今巍然屹立,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佛经上说,以清净心,右(顺时针)绕塔一匝,表示一心敬佛,可以获得二十五劫不堕恶道,只生在天上人间的福报,是不可思议的功德。

碑廊:中都博物馆藏汶上历代碑刻一百余方,这些碑刻对研究我国政治、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博物馆从中选出38方石刻,建成了这座260平方米的碑廊。按碑刻内容划分,碑刻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碑刻、墓志铭、汉画像石,其中有着名的东汉汉故卫卿衡府君之碑,明代工部尚书郭朝宾墓志铭,明代运河图,明代南旺分水龙王庙碑、清乾隆御碑,近代着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训示碑等;第二部分为佛教文化碑刻,有国家一级文物文殊般若碑、章仇氏造像碑等。值得一提的是,隋代章仇氏造像碑在断毁散失五百年后,碑刻上部的造像部分于2008年底终于回归完璧,可谓因缘殊胜!

佛都圣迹珍宝馆是中都博物馆的主展厅。中都博物馆修建于1998年,是双层双檐楼阁式建筑,双拱彩绘,雕梁画栋。高21米,占地2800平方米。“中都博物馆”匾额由着名书法家、红学家冯其庸先生题写。2007年珍宝馆重新装修调展,对外开放。展厅分为文明曙光、化行中都、佛教传入、同朝四尚书、运河枢纽和宝相寺地宫出土文物精品特展等六大板块,其中,宝相寺地宫出土文物精品特展又分为太子灵踪、佛牙供养、稀世佛宝和佛光普照等四个主题。

文明曙光:这里展示的是汶上史前文明。县城东部的东贾柏发现北辛文化遗址,距今7500-6300年,发掘出土了大量石斧、石铲、石磨盘、磨棒、骨针等。细石器的发现,打破了考古学界认为平原地区不可能有细石器的论断。不仅填补了平原地带细石器发现的空白,同时说明早在1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有了人类文明。东贾柏北辛文化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三枚骨针于1989年在东贾柏遗址出土,是目前发现的北辛文化最早最完整的缝纫工具,针身保存完好,距今7300多年,有“中华第一针”之美称。骨针的发现证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氏族的人们已用骨针缝制丝麻衣物。再让我们细看骨针的针孔——只有0.2毫米,在没有铁器的石器时代它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呢?很久以来一直是困扰研究者的一个谜。有专家认为是由金刚砂研磨而成,不知您有何高见?

化行中都:汶上古称中都,因孔子宰中都而闻名于世。鲁定公九年(前551年),孔子51岁时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他忠于职守,心系百姓,体察民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施政措施:“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路不拾遗,器不雕伪,市无二价。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四寸之棺,五寸之椁,行之一年,四方则焉。”这些措施在中都实行后深得民心,一年后,境内物阜民丰,社会和谐,形成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风尚,成为四方诸侯效法学习的楷模。后来他被提升为鲁国司空,在离开中都时,百姓一再挽留,不得已求其留鞋一双,世代相传以为纪念。展柜里的夫子履就是明代仿制的一件纪念品。

在我们汶上县城内今天尚存思圣堂、圣泽书院和文庙建筑群,均为唐宋时代为纪念孔子宰中都而建。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汶上。这尊北魏铜镏金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教造像之一。

文殊般若经碑,国家一级文物。碑高2.1米,宽0.7米,厚0.15米。依书法风格一般认为北齐人所书。正面刻佛经10行,每行30字(末行27字),加之题额4字,共301字,其中斑剥者14字,不可辨者2字,余皆清晰。经碑原立于汶上县境内东北部的水牛山北魏清凉寺遗址,是汶上悠久佛教历史文化的实证。

此碑为历代金石家所推崇,在书法史上地位显赫。书写一派天机,平实自然。字体由隶变楷,楷意浓重,浑厚端庄,是汶上汉代衡方碑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国学大师杨守敬评价说:“其书气象宏大”,“如香象渡河,无迹可寻”,堪称“宇内正书第一”。梁启超评价它“远出诸摩崖之上。”

文殊般若经碑标志着楷书在北朝时期逐渐取代隶书地位而成为规范字体,对后世尤其唐代楷书形成和发展起了先导作用。颜真卿即受益于此碑而自成一家。同时也是今人习书的绝佳法帖,从这一角度讲,其现实意义甚或超越其历史地位本身。

水牛山摩崖刻经,位于水牛山南麓山洞右侧。摩崖刻经处为一长方形磨光石面,高2.8米,宽1.9米,隶书6行。今存51字半。刻石以隶为主,间有楷、篆、行书,书法俊逸,雄健浑厚、笔法遒劲,古朴拙厚,方圆兼用,与泰山经石峪、铁山摩崖石刻风格相近,一般认为是北齐高僧安道一书丹并摩刻,具有十分重要的佛教史料与艺术价值。1992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朝四尚书:汶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先后有四位尚书同朝为官,他们是:吏部尚书吴岳、兵部尚书路迎、户部尚书王杲和工部尚书郭朝宾。

路迎,字宾[日易],正德戊辰进士,历兵部左右侍郎,兵部尚书;王杲,字景初,正德甲辰进士,历户部右侍郎、右都御史、户部尚书等职,赠太子太保;吴岳,字汝乔,号望湖,嘉靖壬辰进士,累官南京吏部尚书致任,有《望湖遗稿》一卷行世;郭朝宾,字尚甫,号黄涯,嘉靖乙未进士,历户部左侍郎,工部尚书。这里陈列的礼器和生活用品均为尚书后人捐赠的传家之宝。

关于汶上四尚书有个妇孺皆知的佳话:明朝嘉靖年间,权相严嵩培植势力,安插亲信,江西籍官员在朝占近半数。一日朝罢,严嵩当着众官员,大言不惭地声称:“满朝文武半江西”。一位汶上籍官员笑而应曰:“小县不大四尚书”——可谓绝妙答对!汶上人至今引以为自豪。

运河枢纽:位于汶上县南旺镇的运河分水枢纽工程,是明朝永乐年间所建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南旺位于京杭大运河的至高点,被誉为运河之水脊,当年漕运的船只来到这里经常搁浅。为了保持这段河道畅通,明朝永乐九年,明成祖朱棣派遣工部尚书宋礼治理运河,宋礼到任后巧遇到当地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白英向宋礼建议“引汶济运,借水行舟”:首先,根据汶上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引汶上北部大汶河水济运。在大汶河东平戴村建大坝,把大汶河水拦腰截流,通过人工开拓的小汶河引大汶河水南流至南旺,入运河补充水量;第二步,在南旺分水口的对岸筑建石堤,将引来的汶水南北分流,同时建造鱼嘴形状的石拨,调节水的分流比例。1965年MZD同志考察山东时评价说:“汶河分流南北,北汇黄河,南入江苏,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第三步,在运河的主河道上设立节制闸,分段提闸抬高水位,确保每一艘漕运的船只顺利通行;第四步,在运河两岸筑湖蓄水,在丰水季节,把水储存里面,枯水季节就开闸放水;第五步,在县城东北方寻找了许多泉眼,确保水源的充沛,民间至今还流传着白英点泉的故事。

通过以上步骤,保障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畅通。这一工程科学的解决了截流、引水、分流、蓄水、调水等一系列的水利难题,它的科技含量与技术性完全可以与四川都江堰相媲美。为了纪念宋礼和白英这两位治水功臣,后人在南旺分水口附近建庙纪念。经过历代的修缮扩建,逐渐形成了一组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今天的南旺运河分水枢纽工程和龙王庙古建筑群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宝相寺地宫出土文物精品特展:

太子灵踪:宝相寺初建于北魏,唐名昭空寺,宋改宝相寺。千余年来,朝代更迭,战火频仍,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宝相寺已不复存在,仅存的古塔也年久失修。为了保护这一珍贵遗产,九十年代对宝塔进行了修葺。∵1994年3月9日,施工人员在清理古塔塔基时,在南壁正中底部意外发现了通往地宫的隐门。3月15日打开隐门,里面是封闭近千年的甬道,进入甬道,看到佛龛,当时檀香扑鼻,金光闪烁。佛龛上摆放着石匣,石匣内有金棺,金棺被放置在银制的棺床上。金棺上面覆盖着黄绫和108颗水晶摩尼串珠,金棺前有银菩萨造像一尊。金棺内有银椁,银椁内又有檀香木匣,层层相套。木匣内有丝绸包裹的佛牙一肢、舍利数百颗。展柜里展示的宝相寺遗存文物,有唐代刻经残石、塔刹琉璃瓦片、地宫井砖和殿宇瓦当等。

佛牙的流转:太子灵踪塔地宫发现的佛牙是悟空和尚从北天竺罽宾国犍陀罗王城请回东土大唐的。

天宝九年,北天竺罽宾国大首领萨婆达干和国师舍利越摩来到长安,向唐朝上书意愿归附。第二年,唐玄宗派内侍省张韬光出使罽宾。张韬光完成任务回国时,使团中有个左卫官名叫车奉朝,因患重病滞留天竺。车奉朝病愈后,投在舍利越摩门下出家。他在天竺修行三十余年,后来外教入侵,佛法衰落,奉朝辞师回国。舍利越摩亲授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后来奉朝随内侍宣慰使段明秀,于贞元六年回到长安,将佛牙奉上,皇帝亲赐车奉朝法名悟空。他带回的佛牙后世称“悟空佛牙”。四年后,佛牙由皇宫移奉大庄严寺新修佛牙宝塔。佛牙经十代皇帝供养,直到广明元年黄巢起义,唐僖宗出逃四川携带了佛牙。佛牙在成都供奉近五十年,后唐时成都太守孟知祥将佛牙请到洛阳,送给唐明宗;后晋石敬塘在汴梁登基后,洛阳可肇将佛牙献给了石敬塘。宋仁宗皇佑元年,曹皇后把佛牙舍利安置到咸平县洪福寺。熙宁五年,沈括路过咸平见到佛牙,宰相王安石请到相府,这就是佛牙上有“东府”二字的原因。佛牙又被宋神宗迎入皇宫,后来流入嘉王宫。熙宁六年,宗室赵世昌在嘉王宫求得佛牙,请到中都,修建太子灵踪塔。政和二年佛牙舍利安葬于地宫。灵踪隐迹882年不为人知,直到1994年被意外发现。

佛教圣物-佛牙舍利:佛家所谓“舍利”,佛之骨也,是依戒定慧之熏修所成者。有“焚之不毁、击之不碎”之特性。舍利有三种颜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血肉舍利。宝相寺共发现佛舍利936颗,1995年4∵月被中国佛教协会认定为“世界最大数量的佛舍利发现”。佛牙是释迦牟尼佛的牙齿舍利。佛陀荼毗后,全身悉化为细粒之舍利,唯有四牙不损,称为佛牙舍利。四牙舍利,一在天帝释处,一在犍陀罗国,一在羯陵伽国,一在阿罗摩邑海龙王宫。经专家考证认定:大宝相寺佛牙来自犍陀罗国。

熙宁轶事:这是地宫佛龛内出土的石匣上面的文字记载:郓州中都县郭内赵世昌,先于熙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躬诣京师,于嘉王宫亲事官孙政处,求得佛牙一肢、舍利数百颗。今以自备及有施主将到者,以金为棺,以银为椁,以石为匣,非不勤意也。是以葬于当县宝相寺太子灵踪之塔。

这一石破天惊的发现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熙宁秘史和中都皇孙的曲折故事。

当时汶上称中都,辖属郓州,郓州治所在今东平县。铭文记载,佛牙来自嘉王宫。那么,嘉王何许人呢?原来,他是宋神宗的弟弟赵頵,当时住在皇宫内,所以嘉王的府第称“王宫”。

展柜里展示的宋代笔记印证了石匣铭文的记载。

沈括记载:佛牙由“执政官取入东府”。很显然,佛牙曾经由王安石供养。王巩记载:佛牙后来由宋神宗迎入皇宫。

碑文记载的赵世昌,是宋太祖五世玄孙,与神宗皇帝和嘉王赵頵是五服堂兄弟。皇孙赵世昌怎么会从京师开封来到中都县定居呢?按宋朝祖宗家法规定:宗室子弟只能居住在京城,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就可以授予奉禄优厚的官爵。到了熙宁初年,宗室开支巨大。宋神宗和王安石对宗室制度进行了改革:不再给予五服以外的宗室子弟赐名、授官,让他们自谋生路;但可以通过科举考试,量才授官。这一变革直接触动了大多数宗室成员的利益,使不少远房的金枝玉叶失去了得到官爵的机会。这些宗室子弟不仅向朝廷上书表示不满,甚至围攻东府和王安石本人,拦住他的马叫嚷:“我们和皇帝都是同一祖先,相公不要为难我们。”王安石厉声呵斥:“祖宗亲尽,亦须祧迁,何况贤辈!”赵世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离开京师,举家迁移到中都县定居的。石匣铭文记“中都郭内赵世昌”,没有爵位、官职,叙述平淡低调。事实上,此时的赵世昌充其量是个有着皇家血统的“富家翁”而已。铭文特别提到他的儿子“进士中”和女婿“进士张玮”——“进士出身”已经成为宗室远族延续发达的唯一出路,所以赵世昌看重子嗣功名,郑重刻在了石匣上。赵世昌跋涉六百余里,于熙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躬诣”京师,是为“清明祭祖”而来。此行的心情正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两宫和嘉王本来对大批宗室被“逐出”京师极为不满,赵世昌等宗室远族的到来又让老太后唏嘘伤感一番吧。这位“外放”的宗室大哥受到嘉王赵頵的盛情款待。

此时佛牙已流入嘉王宫。但佛牙祭祀乃国之大事,亲王不能僭越。北齐时,河间王孝琬不知从哪里得到一颗所谓的“佛牙”秘密供养,皇帝知道后,让人抄查王府,搜出“佛牙”,认定谋反,孝琬竟被活活打死。况且,“兄终弟及”在宋朝是有先例的。宋史记载,神宗病逝后,执政大臣蔡确、邢恕等阴谋策立赵頵做皇帝,而赵頵本人没有参与“宫廷政变”。嘉王不能毫无顾忌。这颗自唐代历经五代,十五朝帝王供养了近三百年的“传国之宝”,现在成了难以处置的“烫手山芋”。嘉王不敢私自供养,而是委派外府亲事官孙政妥善保管。赵世昌此时求佛牙到中都正合情势,他的使命就是瘗葬佛牙。铭文叙述,赵世昌只是尽心尽力、“非不勤意”,而没有自制“发愿文”。

读此铭文,仿佛展开一幅《清明上河图》画卷:一派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帝京景象,一位风尘仆仆锐意改革的实干家,一个受两宫太后和当朝皇帝溺爱的小王爷,一群落魄外放、苍凉感伤的宗室远族……遥远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石上。可想见庙堂之上唇枪舌剑的正面交锋,皇宫内室母子之间、兄弟之间、外戚和重臣微妙的宫廷斗争和宗室远族失去特权后凄凉落寞与奋发崛起的复杂心情——如何不让九百年后的今人感慨深思呢!

稀世佛宝

引路菩萨:银质菩萨造像,原立于金棺前,自铭“引路菩萨”。有焰形背光。后錾施主铭记愿文。高15厘米,做工精微传神。菩萨面容丰满、诡秘,有撇须;体态轻盈、袖垂飘带,又有银丝缨络;双手恭放胸前,呈持物供养姿;束腿、跣足,立一莲台上,翩翩欲飞。

金棺银椁:金棺银椁是北宋皇家精品之作。整器由金棺、银椁、须弥座组成。银椁分前后两室,前置佛牙,后储舍利。金棺为银质贴金箔。长二十六厘米,高二十八厘米,宽八点四厘米。棺盖为五棱体,前档錾宝相花。金棺放置在银须弥座上,座围透雕栏杆。银座通体錾吉祥缠枝草纹,束腰有云斗如意图案。座头两侧悬“太平通宝”鎏金币二枚,是太宗朝皇家特制的供养钱,入葬时已有130年历史。整器集锤鍱、贴焊、铆合、镂雕、錾刻等繁缛手法于一体,玲珑剔透,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工艺考古和佛教文物研究价值。

铜舍利盒:舍利储器。园形,直径9厘米,分盖、体两部分,中有子母扣开合,封闭严密。发现时内藏大量舍利,又有七宝、玻璃葫芦瓶等。这种舍利盒在唐宋地宫中多有发现。

水晶舍利瓶:水晶舍利瓶为天然水晶雕琢,通体透明,质有天然纹理,壁体较厚。盖、体可分,盖比例较大。通高8厘米,最大腹径4.8厘米,状似束腰葫芦,盖顶有宝珠,下承覆钵,硕腹,腹下渐内收。这一型制是原始佛灭时代标准舍利储器。应与佛舍利同时舶来。

水晶牟尼串珠:水晶串珠用天然水晶磨成,是北宋时代高僧的随身法器,品级最高,极为罕见。出土时覆盖在金棺上面,共108粒。

七宝管饰:有玛瑙管、水晶管坠、绿松石管等,呈圆柱体、锥体、扁圆体等形状,是宋代生活饰品,也是供养佛舍利的七宝。

玻璃舍利瓶:玻璃舍利瓶脆薄质密、颜色碧绿、有镀金痕迹,工艺难度极高,为西域佛国所献舍利容器。

地宫佛龛复原:这是当时发现佛教圣物时地宫佛龛的复原再现。值得注意的是地宫墙壁上的题记:“任城左荣义、荣世,中都束德孺,同送葬佛牙舍利。时政和二年三月十五日”。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巧合:佛牙入土时间是阴历的三月十五日,出土是阳历三月十五日,佛牙入葬和出土正巧是阴阳两种历法的同一个日子,恰合“阴进阳出”,可谓机关玄妙!

佛牙瘗藏时正逢道君皇帝崇道排佛:宋徽宗诏令天下“寺院”改称“宫观”;释迦牟尼佛改称“大觉金仙”;大相国寺祖宗八代供养了一百六十年的“道宣舍利”流放大海……在这样的形势下,赵世昌求得的佛牙舍利匆匆瘗藏。

佛牙灵踪在历史长河中湮没了。以至后代的元世祖忽必烈和明成祖朱棣,不惜以战争的代价向异域强取佛牙,仿效前代帝王隆重供养,借以宣示君权神授、奉天承运。

东魏弥勒造像残石:这是一块有着近1500年历史的东魏(534-550)造像残石。造像石正面为高浮雕弥勒佛与二胁侍造像。残石高28厘米,宽20厘米,背面有发愿文。这块造像石在入土时就有近600年历史,已经是很难得的佛教圣物了,它的残坏是历史上灭法的见证。

在历史上,曾经有四位皇帝发动过大规模毁佛、灭佛运动,他们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和后周世宗,佛家称“三武一宗法难”。佛舍利、佛造像、佛经和佛寺在当时灭佛风暴中大部分遭到破坏。此石陪同佛牙一起入葬,非常珍贵,当为宝相寺旧物,为宝相寺初建年代提供了实物佐证。

铁胎泥彩塑跪捧真身菩萨∵:这尊铁胎泥塑菩萨,原施彩釉。通高50厘米,底座直径20厘米。菩萨发髻高束,躯体微躬,身着天衣,双手于胸前张开平伸,呈恭捧状,双膝跪于较高的莲台上。造像比例适当,敬礼威仪如法。着名学者、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周绍良先生认定此造像为“捧真身菩萨”。周先生说:“自有佛菩萨造像的历史以来,菩萨有立式、跏趺式、坐式等多种姿势,但未见过跪姿菩萨,经典上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因此,这尊菩萨可说是举世无双,珍罕无比。……菩萨所跪拜的应该是佛,这就使人十分明白了,以此更可以看出所葬之物的尊贵地位。这种肖像,只有在供养佛牙舍利时才有。此像在法门寺是左屈右跪姿,这个是双膝跪拜姿势,佛教界称这个像是“捧真身菩萨”,他是跪在佛前,意思是双手捧着装在盒子里的佛牙。这批圣物是按正式的、规矩的规格来埋葬的,完全符合佛牙舍利的葬礼。”

佛光普照:这一版块展示的是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届人士来大宝相寺的照片,以及太子灵踪塔历年出现的佛光胜景图片和录相。

各位游客,大宝相寺景区游览到此结束。希望您有所收获,如果您许下了心愿,等愿望实现,再来大宝相寺还愿。祝您身体健康、合家欢乐——再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