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旬阳灵岩寺

作者:李爱霞

每到心气浮燥之时,我总要到灵岩寺转转。

临崖寺,俗称灵岩寺,又作临岩寺,位于旬阳太极城东面一公里处的王家山山顶,因它临崖而建,因此得名。据光绪本《旬阳县志》记载:此寺系宋绍兴六年僧人明显建造,明洪武年间中僧人海保,天顺年间中僧人广泰先后进行两次维修。

弘治四年,本县有一药民上山采药,在笔直的山腰中,采撷了九株灵芝,献给当时的知县蒋昺。灵芝自古以来就被人们信奉为祥瑞之物,若出现后就会民心归附,风调雨顺,物阜民丰。知县大喜过望,于是就在王家山上建亭,并取名为:芝亭。并作《灵芝亭记》及《灵芝亭诗》,用于教化民心向善,激励有识之士奋进。常是年关祈福,逢节祭祀,年尾叩谢,以求国泰民安,阴阳和谐。

明嘉靖八年(1529年),江西吉水县人罗洪先,仰慕此地吉祥,便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在灵岩寺早伴朝露吟诵,暮随夕阳疾书。时隔一年,一举得中状元,成为着名理学家和地理学家。为表示感激,就在王家山顶灵岩寺旁建亭,取名为——读书亭。从此灵岩寺便愈发名闻遐迩,裴声大江南北,代代的读书人视此地为通灵宝地,常常前来拜山祭佛。书生赶考前,无论时间如何匆匆,经济如何拮据,总要虔诚点燃一柱大香,默求祥兆。然后如鼓满风帆的船,满载自信走上考场,好多人就这样一举成名。因而这灵岩寺愈发的神秘吉祥,千百年来,顽强地穿透风风雨雨,承载岁月的风尘,挺立至今。

1988年,旬阳哲学散文家吴建华先生发现并论证了:“旬是一种太极,旬阳是天然太极城”。那绕着老城阴鱼岛的汉江与环着新城阳鱼岛的旬河正好在王家山下汇成了太极河。这灵岩寺又成了极佳的观景点,站在寺前,身后是香烟缭绕,钟磬声声,人若在仙境,那般古朴与缥缈。放眼前方,江水曲折婉转,两岸山岛回环交错。江面平缓舒展,这一块是灵岩寺的倒影,亭榭楼阁在水中微微荡漾,引得一群白鹭忍不住前来停歇,却只踩的两脚空空,那激起的波纹悠悠然一圈圈荡远;看,那一块又是跨江而过的大桥在水中飘摇,颇似水下龙女儿出江的仙路。河水是如此的清亮,亮的让你的心头也了无杂质,那一阵一阵拂面而过的江风,清爽润泽,一点点吹去你在尘世间奋斗的疲惫,奔波的劳累,让你此刻如初生婴儿般圣洁与光鲜。正因此,这灵岩寺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这一契机正好被旬阳一个具有独到眼光之人席德群先生发现,于2001年开始开发建设旬阳灵岩寺森林公园,他修路补景,种草植树,一改王家山原来植被稀少的状况。他投资了几百万元,建成了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园。

你看,如今的灵岩寺掩映在山花绿树间,春来,寺前寺后的山桃花悠然开放,那般素洁纯粹,如一个个养在深闺中的少女,素朴清爽,让山中的僧人也凭添了几分灵气和温情。到了夏季,高大幽静的山林间一簇簇野枣树旁逸而出,繁密的枣子把小小的枝压成弧形,那一颗颗青里透亮的枣子在灵岩寺的钟磬声中一天天褪去酸涩,慢慢披上红色的袈裟,摘一颗细细咀嚼,别有一番甘甜在心头,吃下枣子你仿佛吸纳了这山寺的灵气和禅性,让你不由地心神俱宁。

捡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攀梯而上,满山的叶红的火红,黄的大黄,绿的深绿,让你满心满眼的喜爱,忍不住采上一些,夹在书页间,盼这深得寺庙灵气的叶子能带给你为文的灵感,为人的通透。冬来独依观景亭,望江水缓缓东去,观四面山峦连绵起伏,看山脚蜿蜒而过的公路上车流穿梭不息,忽有:“依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之慨叹。

想到曾有一段时日,心情低落,心绪不宁,怨时光短暂,恨世态炎凉,叹生之无趣,友人便拽着我上这灵岩寺赏景听佛,时逢那日有高僧讲禅,一阵高山流水般的梵音响起:“日月光华,天地万物,阴阳交错,春来草自清,万物皆有缘……”浑厚的男中音,幽远回旋:“生命的每一个元素都与宇宙万物一起生死轮回,经历万世沧桑,即使离开人间也并没有离开宇宙,都会在这空气、泥土、水……我们看不见的时空中,重新获得生命,--------一种更为静美,恬淡的生命!”

刹时,一阵回归的喜悦自胸中漾起,庭院中那些花花草草一下子也鲜亮起来,生动起来,才明白这生生不息的自然界居然是这样美好,这样神秘,又这样幽然空明:我禁不住吟咏:

那一次/∵和你一起/∵灵岩寺看海棠/∵江风吹动静默的青瓦/∵一朵∵两朵∵……海棠花顺着暮色飘落/∵你说∵∵花总是要落败的

讲经的法师说/∵花也是有灵魂的/∵昏黄的光下/∵那么多的花瓣/在树下∵在沟边∵/在脚下/睡着

那几朵迟开的花/念着梵语/一脸空明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面对这千古疑问,只要你愿意在灵岩寺驻足片刻,你定会得到最好的诠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